毛泽东流传于世的唯一英文手迹,目前保存在美国人手中——毛主席学英文的有趣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20:01:31
毛泽东学英语,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常常说:“要让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这里的学习固然是指读书,但也包含积极休息的意思。他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是他的一种特殊的休息。1959年1月,毛泽东接见巴西外宾时与外宾谈起:“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

毛泽东经常在刚刚起床,在入睡之前,在饭前饭后,在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学英语,1955年11月,他在杭州休息时,游兴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等处。在攀登途中,他常常要停下来略作歇息,这时往往坐下来学习英语。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毛泽东学英语兴致最高的时候。无论是在京还是在外地,随时都要挤时间学习英语。有时三四个小时,最多时高达七八个小时。有时哪怕只有个把小时也要加以利用。他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甚至飞机上,学习也不间断。学习中,他还常常谈古论今、探讨学术、纵论时事。

1957年3月17日至20日,毛泽东先后在天津、济南、南京和上海的上千人或几千人的干部大会上作报告,讲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当时的工作很紧张,但在旅行中仍以学习英语为乐趣。

使人最难忘最为感动的是,即使在飞机上的短暂时间或者出国访问期间,他学习英语的兴致丝毫不减。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历来被称作是毛主席“飞机上的工作照”,据说有人还请郭沫若为之赋诗一首。其实,它实际上是毛泽东视察工作时在飞机上学英语的照片。1957年3月19日11时至12时,由徐州飞往南京途中,毛泽东书写了元人萨都刺的《徐州怀古》词之后,即学英语。3月20日13时至14时,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他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学英语。

对于这次出行与拍照经过,随行的林克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他曾经回忆说:“对此我记得十分清楚,那是1957年春,毛主席南下视察工作。从照片上看,桌面上有两只对放的茶杯,两份对摆的文本,那是主席正与我学英语。两份文本是《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文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英译本。当时侯波同志来跟我打招呼,说是要为主席摄影,我便闪到了一边。拍照的那一天,是3月19日,从徐州飞往南京途中,我的日记上是有记载的。”

这一年11月,毛泽东前往苏联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会议,会议期间起草了共同宣言,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毛泽东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交谈,向他们做工作。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会议整个过程非常紧张繁忙。然而,即使这样在会议期间毛泽东的英语学习都没有中辍过。

当时住在克里姆林宫。在这寒冷的冬季,往往在早上天色未明,有时则是在会议间隙的短暂休息时间,毛泽东就让林克帮他一起学习英语。

1958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乘坐飞机去沈阳视察的飞行途中,仍然挤出时间来学习外语。机上那张小小的四方桌上,总是堆放着线装古书、文件,还有初中英语书。

毛主席学习英语很用功。有一次去济南,有江青跟随,因江青有病,在起飞前要量血压、吃药、更衣等,直到她在床上躺好方能起飞。这中间至少需要花去半个多小时。

毛泽东便趁此机会翻开中学英语课本,端坐桌前,把书反扣在大腿上,嘴里念念有词地认真学习起英语来。

期间,毛泽东问:“斯呔申(station),站台。对不对?”

相对而坐充当老师的医生忙说:“对,对。”

“very well(很好)!”执行毛泽东主席专机任务的一位工作人员,趁机自我表现了一下,毛泽东果然很高兴,像是找到了知音:“你也会?”

“正在学呢。我是逼上梁山。周总理及其他首长出国的时候,有的翻译不懂飞行术语,容易闹笑话。有回硬把风向筒说成了香肠。”

毛泽东好奇地间:“什么?香肠?风向筒?风向筒是不是机场那根高高的杆上飘着的红一道黄一道那东西?嗯,有点像,有点像。翻译的肚子饿了嘛,你飞机上又不管饭。”

“这样的笑话不少,如果真只是笑话,大家乐乐倒无关紧要,可它危及到飞行安全。所以我们下决心自己学外语。”

毛泽东略作沉思,语重心长地说:“very well,不能让耳朵长在别人头上。”

这位机务人员见毛泽东对听他讲学外语的兴味很浓,便打开了话匣子:不懂外语,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等于耳朵长在了别人头上。自己的两只耳朵成为俗话说的——摆设。真的是聋子,不闻其声,也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而我们毕竟不是聋子,听着外国人叽哩咕噜唱歌一般,却不明白意思,只有干着急。尤其是明知翻译搞错了,而又不能更正、不能指出、不能正确执行地面指挥员的指令。那个急呀,很难用言语表达。有回去印尼,上级专门为我们机组挑选了一位口译、笔译能力都很强的翻译,可因为不懂飞行术语,闹了个大笑话,把大家急得直翻白眼。飞机中途在仰光加完油后滑进跑道,起飞前机长用无线电向塔台报告:“请示起飞!”“尤阿尔克里尔得米考夫!”指挥员回答,航语是:允许你起飞。可翻译只从字面上理解,译出来后,他自己信心就不足,犹犹豫豫地通报机组:“抓起来,扔出去。”我们听后面面相觑,哭笑不得。“把什么抓起来扔出去?”“这……”翻译无言以对。国外机场一般利用率都很高,每架飞机的起降时间安排得都很合理。飞机不能在跑道上延误时间,否则影响其它飞机起降。我们的飞机在跑道头轰隆隆地震响着,就是不动窝,塔台指挥员不知出了什么事,在耳机里鸣哩哇啦地直叫唤。飞机上的空气更紧张,几双眼睛都聚焦在翻译脸上,把他“烧”得热汗直流。

毛泽东听完这个故事哈哈大笑道:“看来该把翻译抓起来,扔出去。”

“主席!我们学外语是工作需要,可您学外语有什么用啊?”

“我也是为了工作,为了不闹笑话呵。”

此外,毛泽东在长时间的开会、工作或会见外宾之后,也常常以学英语作为一种调节。例如,1960年5月6日至10日,他在郑州连续会见非洲12国、拉丁美洲8国等4批外宾后,多次以学英语作为休息。同年5月27日,他在上海会见蒙哥马利,两人谈得很融洽,休息时又读了一会儿英语。

在会见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宾客时,尤其是在“文革”期间,毛泽东会在接见外宾进行谈话时,在外国友人面前适时地穿插讲一点英语,“秀”一把外语表述。

1970年12月18日早晨7时许,毛泽东身着睡衣,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在中南海住处与美国记者斯诺海阔天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一直到午后1点钟。进“早餐”的时候,毛泽东宴请斯诺,王海容(记录)、唐闻生(翻译)作陪。宾主入座,毛泽东起立与斯诺热情碰杯。斯诺用中文祝酒:“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用英语回应:“Long live Snow(斯诺万岁)!”毛泽东接着又跟坐在自己身旁的王海容、唐闻生碰杯,然后幽了斯诺一默:“我看你这个说了半天woman(妇女)解放的人,就是不尊重woman,你都不跟她们碰杯……”

1975年4月18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抵达北京,毛泽东当天便在中南海会见了他。两个老友寒暄,毛泽东居然说了一句英语:“Welcome(欢迎)!”可能因为L、N不分,毛泽东自我解嘲地说:“讲外国语,我发音不好。”双方谈完,金日成起身告辞,毛泽东却要金日成“等一下”,然后出人意外地问:“你们吃饭还用筷子吗?Two sticks(两根棍子)?”

更有趣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接见红卫兵时还曾经说过个别英文词语。

1968年7月 28日凌晨,毛泽东主席召见红卫兵“五大领袖”(聂元梓、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蒯大富)长达5个半小时。根据韩爱晶的记录,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孙子兵法》,然后出人意料地自问自答:“什么叫兵法?谁学英语?阿特米尔就是兵法,阿达米尔孙子就是《孙子兵法》嘛。还是学英语好,我半路出家外文吃了亏,学外文要赶快,年轻时学好。”实际上,《孙子兵法》的英译文是Art of War(战争的艺术),译音应该是“阿特奥夫沃尔”,而不是“阿特米尔”。若非当时韩爱晶记录有误,就是毛泽东发音不准。

但毛泽东说自己学外文“半路出家”不完全准确,他接触英义实际上很早。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中提到,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老家,进入湘乡县城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堂读书,那里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教英语。所以,毛泽东是在16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的。从16岁一直学到晚年,毛泽东的英语水平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1973年以后,基辛格先后5次见到毛泽东。其中两次是分别陪同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还有3次是基辛格单独与毛泽东晤面。美国政府近年解密了这5次会见的谈话记录,人们得以了解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的往事,也使人们对毛泽东学习英文的心态略见端倪。

1973年2月17日23时30分,毛泽东会见基辛格。谈话中,毛泽东对中国人学外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假如苏联丢了炸弹并杀死30岁以上的中国人,那将会帮我们解决问题。因为像我这样的老人不会学英文,我们只会读中文。我大部分的书是中文,只有少数的字典是外文。”

基辛格问:“主席现在正学英文吗?”毛泽东回答:“我听说外面传说我正在学英文,我不在意这些传闻;它们都是假的,我认识几个英文单词,但不懂文法。”基辛格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恭维毛泽东的机会:“主席发明了一个英文字。”

对此,毛泽东爽快地承认了:“是的,我发明了一个英文词汇——papertigerr。”基辛格马上对号入座:“纸老虎。对了,那是指我们。”宾主大笑。

1975年10月21日晚,毛泽东再度与基辛格会晤。在这次会谈中,基辛格说“我们有一些共同的敌人”,毛泽东用英语回答“Yes”,并且写在了纸上。基辛格马上恭维毛泽东“我看主席学习英文大有进步”,并要求毛泽东把这个字条送给他,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

这张小小的纸条,是毛泽东流传于世的唯一英文手迹,目前保存在美国人手中。

毛泽东一生中最后的英文表达,是极具政治色彩的一个醒目词语——Class struggle。

1975年12月31日,毛泽东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
这两名美国青年注意到,在他们面前,82岁的毛泽东尽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筋疲力尽,“斗争”的话题却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他的头脑甚至比中国的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更渴望斗争”。

毛泽东说:“我们这里有阶级斗争,8亿人口,不斗行吗?!”并且用他的湖南腔调的发音着重说出了英语:“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

Class struggle,既是毛泽东最后说的两个英文单词,也代表了毛泽东的一生。      回复关系:   (跟贴总数:6)
  • 毛泽东流传于世的唯一英文手迹,目前保存在美国人手中——毛主席学英文的有趣故事    [ txlr 2010-02-05 11:34:05 ] 4742字 [ 3/308/6 ]
    • 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    [ 千色是平淡 2010-02-05 12:59:57 ] 0字 [ 0/0/0 ]
    • 毛泽东说:“我们这里有阶级斗争,8亿人口,不斗行吗?!”并且用他的湖南腔调的发音着重说出了英语:“Class struggle!”    [ 116.234.214 2010-02-05 12:50:39 ] 0字 [ 0/3/0 ]
    • 毛泽东听完这个故事哈哈大笑道:“看来该把翻译抓起来,扔出去。”    [ 116.234.214 2010-02-05 12:46:28 ] 0字 [ 0/0/0 ]
    • 学英语确实是一种特殊的休息.俺睡不着觉时就会用英语思考问题,大脑很快就厌倦迷糊了,俺认为英语是对抗失眠的绝招    [ 真着急 2010-02-05 12:36:02 ] 0字 [ 0/0/0 ]
    • 托,别拿毛泽东来为全民学英语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做……    [ 113.94.29 2010-02-05 12:14:50 ] 0字 [ 0/1/1 ]
      • 毛泽东学英文,一是为了工作,二是为了休息。这恰恰是与全民学英语的做法背道而驰的哪!你看不懂吗?    [ 116.234.214 2010-02-05 12:55:50 ] 0字 [ 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