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心理学》:"自恋型"酿惨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09:49:29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1-29发表评论>>

《爱情中的心理学》 作者:岳晓东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体验。本书试图为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爱情故事做心理诠释,勾画出他们突出的爱情特征和个性表现,论及的概念涉及爱情的三角理论,爱情的不同类型,爱情的常见误区及爱情的升华努力。借此希望读者学会以心理学的视野看待爱情带给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一生的最爱是葛丽,可这却要了对方的命。
葛丽是希特勒同父异母姐姐安吉拉的女儿。葛丽17岁与希特勒相识,当时希特勒已经是纳粹党的党魁,年龄近葛丽两倍。可希特勒深深地被她身上那种维也纳式的摩登气质所吸引,仿佛从葛丽的眼睛里看见了年轻的自己。一向对自己甚是洋洋自得的希特勒从此就像一位十几岁的少年那样疯狂地迷恋葛丽而难以自拔。
葛丽自小失去父爱,忽然受到自己“舅舅”的宠爱,于是开始乐滋滋地享受着希特勒献来的殷勤,在她眼里自己的“情郎”是一位正在走红的明星,他的各种考究的排场,包括私人保镖、车夫以及谦恭的佣人都毫无疑问地说明了这一点。就在他俩入座的咖啡馆里,时常会有人向希特勒索要签名和纪念品。
不幸的是,葛丽是个耐不住寂寞的水性杨花的人。尽管她喜欢受到年长男人的注意,但更希望年轻男子的陪伴,后来葛丽竟然恋上了希特勒的司机莫里斯,这使希特勒十分嫉妒,对其占有欲俞加强烈,并常常因此暴跳如雷。后来,每逢葛丽外出,希特勒总要派两名纳粹分子陪伴,还让葛丽必须分毫不差地按规定时间回家。此外,葛丽所做的所有事情必须得到希特勒的同意,只要稍有出格,希特勒便会勒紧“缰绳”。终于,他俩的关系开始恶化,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关系极度恶化。
1931年9月7日,希特勒有事外出,临走时他一再命令葛丽呆在别墅里不得外出,葛丽气得发抖,坚决要出走,希特勒不肯松口。次日,葛丽开枪自尽,希特勒垂头丧气了好些天才缓过劲来。
希特勒爱葛丽,曾把葛丽称为他“生命中惟一爱过的女人”。他把她的肖像挂在了墙上,每逢她的生日和忌日,还在其相框周围装饰上鲜花。每每与他人念起葛丽,素来以杀人如麻闻名于世的“希魔”居然总是泪眼朦胧。
“自恋”的英文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的意思。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的心理机制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重要感按传统精神分析理论,自恋症的病因为:病患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心理挫伤(如“阉割恐惧”等),性心理被“固恋”在了“自恋阶段”,致使其成年后“力比多”冲动又“退行”到了早年(自恋期)的性经验中,因而性冲动投向了自身,而非异性。自恋与自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缺乏自知之明,凡事都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而后者则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在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希特勒对葛丽的爱,并不懂得尊重,只能借助权势来表达,强加给别人自己的情感,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爱情不需要自恋,更不需要霸道式的自恋。一个人要想别人爱你,你要首先爱自己,连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别人怎么可能爱你呢?希特勒身边的几个女人最终几乎都自杀了,这绝不是一种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