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5:24
 

 
[url=javascript:void(0)]添加摘要[/url]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相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http://tupian.hudong.com/a0_45_76_01300000046969120393765111481_jpg.html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url=javascript:linkredwin('恋爱心理');]恋爱心理[/url]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url=javascript:linkredwin('心理规律');]心理规律[/url];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url=javascript:linkredwin('择偶心理');]择偶心理[/url];[url=javascript:linkredwin('初恋心理');]初恋心理[/url];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爱情发展的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url=javascript:linkredwin('思想伦理');]思想伦理[/url]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把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使爱情甜蜜、美满。但是理论存在的意义是提供我们理解问题的方向,请不要忽略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当爱情可以解释,未必是好事。
目录 [url=javascript:void(0);][隐藏][/url]
1 学科发展
2 心理基础特点
3 爱情态度理论
4 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5 爱情三角理论
6 依附风格理论
7 爱情心理解读
8 【Murstein的SVR理论】
9 Rusbult的投资模式
10 【相关图书】
11 相关条目
12 参考资料
爱情心理学-学科发展
爱情心理学 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把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使爱情甜蜜、美满。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相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爱情发展的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

人们自古以来就在探索爱情,但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进行专门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从古代开始,爱情心理思想就已在许多文学、哲学作品中出现,如《诗经》中有有关爱情文字描绘,柏拉图的[url=javascript:linkredwin('《文艺对话集》');]《文艺对话集》[/url]中有有关爱情的论述,及至19世纪司汤达的《论爱情》,都孕含有一定的爱情心理观点。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及科学发展的局限,爱情心理思想是零散地依附在其它学科中发展着。20世纪初,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尤其是弗洛伊德别开生面的心理研究,及其《爱情心理学》的专著,为爱情心理学的研究创开新局面。人们开始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并逐渐形成体系。中国爱情心理学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
爱情心理学-心理基础特点
http://tupian.hudong.com/a3_84_77_01300000046969120393774197887_jpg.html
爱情心理学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向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的依恋感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其一,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独占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其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要有无私精神,其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其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的沟通。
http://tupian.hudong.com/a0_22_76_06300000046969120393769860230_jpg.html音乐大师贝多芬相貌丑陋,可年轻美貌的勃伦施维克小姐为他神魂颠倒。《巴黎圣母院》的艾丝美拉达看出敲钟人的善良、正直,可没有对他产生爱情,而对人面兽心的卫队长钟情不已。两性相爱的奥秘在哪里?爱情心理学研究发观,对方的外在形象、内涵价值、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影响着对象的选择。
人的潜意识在择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和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感,并把引起好感的某些异性形象潜藏在潜意识里,形成偶象。但性偶象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这时,随性意识的发展,性文化的全面输入,产生强烈的性欲。于是,在潜意识里,将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画报、小说中所认识、接触到的许多零散、多样的异性形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模糊形象,作为性想象的对象,抑压在潜意识里。它往往飘忽不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爱情心理学 正是潜意识里潜藏着各因素揉合而成的异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会选择他(她),而不是别人,当遇到某一异性,你会马上被他(她)吸引住,并产生爱情,这是因为对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唤醒你潜意识中的偶像,于是就有一见钟情,似曾相识感。古时候的卓文君隔帘看到温文尔雅的司马相如,顿生爱意,一同私奔成婚。正是司马相如吻合卓文君潜意识里的偶象。
在两性交往中,个体的外表形象是引起异性好感并产生爱的首要因素。因为外表形象最易被人感知,外表形象合要求的异性,不仅会使人体验到生理的快感,而且让人享受到精神的愉悦。性吸引力的形成在于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气质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异性。
外在美表现在体形、五官、皮肤、毛发、风度上,其中性感、气质美等风度尤具吸引力。
性感,是启动性亲近的心理体验。它是美感中与性有密切关系的表征,能给异性以集中、强烈的感受。女性的性感表现在眼、唇、四肢及女性的第二性征上;男性的性感集中在躯体,如肌肉和眼神上。
气质美,是指寓于两性中,能使对方相容并产生好感心理特点。它由力感、柔感、智感构成,通过外表,言谈举止表观出来。平时所说的“风韵犹存”就是性气质的美感。两性间的气质吸引,正是一方的气质表征满足了对方潜在的心理欲望。对异性赞不绝口,并非对方长相好,而是因为对方的气质正是自己的心理潜在模式的再现,如,她柔弱,一直崇拜并追求刚毅的气质,而他恰恰表现出雄健和粗犷,她就说他气质好,他粗放,希望遇到柔情的姑娘,而她正好在言行中表现出温柔与多情,他会被她的气质吸引而相爱。性吸引力是由外在美、[url=javascript:linkredwin('气质美');]气质美[/url],性感合成影响的。气质美是性吸引力的核心,外在美是基础,性感是催化剂。两性相吸主要在于气质。贝多芬就是以其气质使勃伦施维克小姐倾慕不已。高仓健以其气质的完美赢得许多女性喜爱。性吸引力并非千人一面。它因人的个性,修养、理想模式的不同而不同。许多人并不具性吸引力,但仍有异性选择, 并深深爱着她(他)。这是因为,在两性交往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对方的内在美——诚实、刚强、理想远大、品格高尚,能力强等品质被相恋的一方认识。这时,内在美会弥补、掩盖外表形象的不足,平平的相貌可以完善起来,使人觉得很美。人们因此选择并深爱着他(她),即“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心理学上称为“审美错觉”。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而产生意象形态的变化。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作为审美形态,会随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此时,行为与心灵的美与丑,足以改变你对自然面貌的看法。当你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体验着内在的美好心灵时,美会随之产生,其自然相貌在你眼中会变得格外美丽。由此可知,影响恋人择偶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对方的思想、道德、个性等内在因素。
爱情心理学 每个人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但男女择偶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共同性。
男子择偶定向和他在生理、心理上所占的优势相关。男子与女子不同的性差优势,造成他的自强自立心理,使他们在考虑婚姻时,在潜意识里把女子放于附属地位。他们觉得自己有把握创造身外之物,认为女子只要吸引我就行,并不注重女子的社会条件,所以,男子只愿与迷醉自己的女子恋爱。女子形体方面的吸引力在男性择偶中尤为重要,男子更多使用性吸引标准,常把女子的形体魅力放在第一位。男子择偶另一特点,是把女性的优美性情放在十分重要地位,都希望自己的爱人温柔贤惠。因为男子认为,女子的天然性情是婚姻的生活现实性和感情稳定性的基础,是缔结良缘的可靠保证,他们认为贤惠温柔不仅是男子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美貌本来是天生的,但许多男子把爱情与美貌连在一起,从而使某些女子滋长了盲目的骄傲。于是美貌有时与轻浮浅薄相伴而生,染上世俗的恶习。因此,真正成熟的男子,他的择偶常把女性的内在美放在至关重要地位。一位男子在婚后10年,曾感慨地说:“若让我再选择一次,她一定要有好的品德与修养。”10年的婚姻生活,他深深体会到以容貌体形为择妻标准是靠不住的。女子的择偶定向明显不同于男子,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首先是由于性差的不同造成她们的依赖性,把婚姻生活作为一种“托附”,要求对方要有坚实的依靠感。其次,男子的情欲尤具冲动性与不稳定性,这对家庭的稳定是不利因素。这样,男子的思想道德对女子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择偶时她们很慎重,都希望有忠诚的爱人与安定宁静的家庭,女子择偶常从婚姻及未来的角度考虑,衡量双方的关系比较现实,多数女子不能离开成家立业这一恋爱目的来设想对男子的爱,对两性间的感情度要求甚严,喜欢的并不当作爱情,择偶侧重男子的内在美——思想、道德、生活能力,温存体贴,也较注重男方的社会条件。求爱是缔结良缘的枢纽,新颖别致的求爱,会给爱情生添上美妙的色彩。求爱有两种形式:
(1)直露式求爱。毫无隐蔽、直接向对方表白爱。由于时局特殊,列宁就是以这种方式向克鲁普斯卡娅求爱,他在信中写道:“请你做我的妻子好吗?”爱情具有隐曲性,为避免“直露”的生硬,应巧妙用智慧,使其新颖别致,制造“悬念”,让对方惊喜交集。马克思就是选择了明快而又机智的求爱方式:一次约会中,马克思面露愁苦地说:“我爱上一个姑娘,准备结婚,不知她同意不?”燕妮大惊:“你有女朋友了?” “是的,认识很久了,这里有她的照片。”燕妮颤抖地打开他递给的小木匣,惊呆了——原来里面放着一面镜子,“照片”就是她自己了,她欣喜万分地扑向马克思。马克思作了绝顶聪明的试探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深挚感情。只有在恋人主观上具备了稳操胜券的条件下,才能用这种方式。
(2) 暗示式求爱。在不少情况下,恋人很难揣磨对方的心思,为了避免尴尬常采取试探性方式,转弯抹角、间接婉转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暗示式求爱。如:向所爱的人赠送“勿忘我”、 “红豆”。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暗示来求爱,如一个女子的求爱信是这样写的:“听说你那边有许多红豆,你能给我捎一些来吗?盼着你的回音。”红豆是爱情信物,这女子要的并非红豆,而是红豆所代表的爱情。她婉转地表达了爱,同时试探着对方的感情。
写求爱信是一种很好的求爱途径。要使求爱成功,写求爱信应注意三个问题:(1)称呼不能过于亲呢,最好是直呼名字。(2)要含蓄,含蓄的求爱,符合爱情的隐曲性,即有美感又易被人接受。 (3)要真诚。只有情真意切才会打动人心,若无真挚,华丽的词句只是个谎言。
爱情心理学 求爱成功,双双便甜蜜地进入初恋期。初恋是爱情旅途的第一站,其成功与否影响着以后的爱情生活。初恋是美妙而又珍贵的,它一般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是迷醉期。这是被倾慕对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肉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此时,会出现一种被对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对方的形象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心灵战栗恐慌、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身心,使其陷入强烈而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与冲动。
二是怀疑期。因为被恋人迷醉,拼命地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向她(他)进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动作来示意,引起对方注意。但他(她)对我有意吗?看得起我吗?对他(她)的爱的可能性疑虑不止。一方稍有不慎或可疑举动,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与烦恼。这其实是过敏性思维所致,往往自寻烦恼。
三是非我期。当终于知道对方也在爱着自己的时候,就进入了“非我”期。相见时,很是激动,情感体验强烈,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脸色紧张,没有以前那种“镇静自若”的形象,不像平时的“我”了,故称“非我”。这阶段时间虽短,但很重要,在此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性。
四是美化期。这时,恋者在心里总是把对方融为一体,你我不分了。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穿戴等活动,常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举一动首先会想到:“她(他)会喜欢吗?”以对方的苦为苦,乐为乐。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的审美效应,产生美化感:会不同程度地把对方理想化,恋人常常依照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在初恋各个时期,双方的感情活动强烈,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http://tupian.hudong.com/a3_21_77_06300000046969120393776370263_jpg.html
第一,单纯性,初恋是第一次向异性敞开爱,感情往往单一,纯真,只求与所爱的对象接触、谈心,在一起就满足了,很少考虑感情之外的社会因素。爱情显得不很成熟。
第二,强烈性。初恋是爱情积聚的爆发,常出现强烈的亲近欲与排山倒海的行为驱力。对爱情勇往直前地追求,但也因爱而排除正常情感与思维,出现异常行为。
第三,持久性。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情感经历,单纯专一,对心灵有强烈的震撼,因而,初恋对人的情感影响是旷日持久的,人们长存着初恋的感情记忆,并影响以后对爱情的认识与评价。许多人婚姻的不幸,都与初恋的失败分不开。
爱情并非一帆风顺,遭受挫折是常见的事。在恋爱挫折心理中,尤以单相思、失恋为甚。
单相思即单恋,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和热爱为特点的畸形恋爱,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还要一味追求。单相思往往会出现关注、[url=javascript:linkredwin('亲物');]亲物[/url]、幻想、错觉等心理倾向。单恋分无感单恋和有感单恋。无感单恋,是对方并不知道你在爱他(她)。常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爱对方却又觉得高不可攀,只好把感情深藏在心中,自我折磨着。对于无感单恋者,若是条件相当,不妨大胆地向对方表白你的爱,不必后怕,也可创造条件接触对方,从中试探对方,也许对方会有意于你。可怕的是有感单恋,即对方明知你爱他(她),而他(她)根本不爱你。你把满腔的热情和爱奉献给对方, 遭到回绝,但你仍一往情深。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抑郁,很是痛苦。
失恋是指恋爱对象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的行为给当事人的巨大挫折。失恋是一种独特的挫折。它失去了对方的爱,而这种爱是其他感情不能代替的。失恋会产生孤独感、虚无感及对爱的绝望感等心理体验。若没及时摆脱失恋的挫折,易导致自杀、报复或抑郁。但更多的人会处于抑郁状态,表现为焦虑与冷漠。抑郁持续过长,不仅影响生活,工作,甚至会出现精神病。
单相思、失恋的痛苦是深沉而剧烈的,它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正确对待单相思与失恋,彻底
爱情心理学 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认识。爱情是很重要的,但它毕竟不是生活的一切,人生更重要的是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失恋并不意味人生的失败或幸福的毁灭,何况还有以后的感情生活及别的追求,同时,也要知道,有恋爱必有失恋、也有单相思,你只是单恋者、失恋者中的一员,不必加大自己的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还会找到称
心的恋人。倒是应趁此反省一番遭挫折的缘由,并从中获得启迪。
(2)适当宣泄。若把单相思、失恋的痛苦、忧伤闷在心中,势必引起不良后果,找你的朋友、家人宣泄你心中的怨恨、不满、苦恼,朋友,家人的安慰会淡化对方在你心中的地位。
(3)自我安慰。一种是“酸葡萄”型。即“吃不到葡萄,就说它是酸的”,否定对方的好处,尽力寻找对方的缺点,以冷却心中的热情,如“她长得并不好看”等等方式来获得心里的平衡。另一是“甜柠檬”型。把目前的境况的好处扩大化,以求得安慰。如“还好没和她恋爱,否则现在会……”。
(4)积极转移。一是环境转移,尽可能离你痴心所爱的人远一点,眼不见为好,空间距离的变大会使感情淡忘。2l岁的恩格斯失恋了,他就去登阿尔卑斯山,向大山诉说痛苦,很快就达到心理的平衡。二是感情转移,对方不爱你,就别在为对方而痛苦了,把感情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如转到工作,帮助别人上。但失恋者切忌马上恋爱别的对象,因为失恋时,很急于摆脱痛苦,此时渴求感情寄托,往往感情用事,很可能导致不当的选择,而造成另一次爱情的失败。
(5)力求升华。把时间,精力放到事业、学业上,力求用事业、学业的成功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心理的快慰,促使感情升华,其实,升华也是一种转移,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转移。
爱情心理学-爱情态度理论
爱情心理学 爱情的现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爱情态度理论: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著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份: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爱情心理学-Lee的爱情观类型理论
爱情心理学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依附之爱者对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后,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爱情心理学-爱情三角理论
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份分成三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 1986 )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份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份;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份;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份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份其急于一个关系当中。
爱情心理学-依附风格理论
此类的研究取向也不脱将爱情分类,但多了将爱情关系与依附关系做了一个连结,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 Bartholomew&Horowitz,1991)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认为小时的人际亲密关系的型态对后来的爱情互动型态可能有因果的关系存在。以下介绍两种爱情依附风格理论。
三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Hazan和Shaver(1987)将成人的爱情关系视为一种依附的过程,即伴侣间建立爱情连结的过程,就如婴幼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依附性情感连结的过程一般,他们根据 Bowlby (【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论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 1987)的三种婴幼儿倾向,提出爱情关系的三种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secure style):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与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于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三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矛盾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四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爱情依附风格理论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四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他们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像」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像」两个不同的向度来分析,得到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虑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负向自我意像和负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爱情心理学-爱情心理解读
爱情心理学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个方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水与火的缠绵是爱情神话的起源。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她们生活在美丽而又浪漫的伊甸园里,然而,野果的诱惑和蛇的呼唤,似乎注定了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在追寻爱情这朵玫瑰的芬芳的同时承受着被刺的痛苦。如果把爱情看作一枚硬币,则一面是男人,另一面可是女人。她们很复杂,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都不是能够一眼看穿对方。爱情的定义是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所谓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单位,此时‘爱情“也就无足轻重。原始社会的语言中也没有“爱情”这个词,结伙同行生儿育女通常比独居更有利于生存。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柏拉图论述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与爱情无关,只为繁殖后代。中世纪后的欧洲,贵族社会里逐渐产生一种热情、理想上不能实现的、对婚姻之外的爱的追求。当时的婚姻仍然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追逐爱的理想由上层社会散布到中下层社会。此时一些平民不愿意其爱情因私通而被报复,逐渐发展到从对爱的追求到结婚的誓言。这时人们就开始期盼爱情不仅产生在追求和热恋的阶段,还能延续到婚姻里。人们开始相信由爱情导致的婚姻更为实际合理。  

苏利文指出“当另一个异性的满足和安全变得和自己的满足和安全一样重要时,爱情就存在了。”而弗鲁姆说“成熟的爱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体,但仍为二体。

综合各方面因素,现代社会条件下爱情的定义包括:是在男女之间产生的;实在个体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个体在生理上被唤醒,包括性欲和性感;是一种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感情,其中包括认知成分。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秒、多矛盾的统一。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习惯抽象观念,女性习惯感性直觉。其实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优点,同时也有可鄙可耻的劣根;女人有可爱可亲的长处,同时也有可气可恼的顽习。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版本各异的现代都市爱情。
爱情心理学-【Murstein的SVR理论】
这个理论与下一个要介绍的理论一样,主要是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属于阶段论,后者则属于社会交换论。首先先介绍 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论,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alue)、和角色(role)叁阶段。
刺激阶段: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於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价值阶段: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阶段: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後的接触,便开始属於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和角色叁阶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三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整个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依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至于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且最后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爱情心理学-Rusbult的投资模式
爱情心理学 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付出与收获,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在这类理论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资模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
Rusbult(1980,1983)认为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commitment)」,是由满意度(satisfaction) 、替代性( alternatives )、及投资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决定。根据投资模式的预测,当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关系有较高的满意度、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以及投资了较多或较重要的资源时,便会对此亲密关系做出较强的承诺,也就是较不易离开此关系。简单来看,可用一个方程式加以说明:
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承诺
满意度: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于他在此关系中所得到报酬及所付出的成本,会评估相互抵消后的实际结果;随着关系的长期发展,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会随着提高,而开始将伴侣的结果和整个关系的结果也并入实际结果的计算,例如和伴侣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担他的痛苦。此外,个体也会依据过去曾有的亲密关系及有关的经验(例如与家人和朋友所讨论、比较的结果),形成一个自己对目前关系所应得结果的预期水准。最后个体会将在关系中获得的实际结果,与此预期水准相比较,而产生对此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当实际结果愈好,预期水准愈低,则满意度愈高。
替代性:「替代性」指的是对放弃此亲密关系的「可能结果」的好坏判断,「可能结果」包括发展另一段亲密关系、周旋在不同的约会对象间、或是选择保持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单身状态等。个体对于此关系外可替代关系内伴侣的可能对象,其考虑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欢对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对象,以及个体对自己能否离开此关系的能力的主观知觉与客观评估。此外,个体的内在倾向与价值观也会影响替代性的主观知觉:例如当个体觉得有自信、有价值、有高自尊、及有强烈的自主性需求时,通常会知觉自己有较佳的替代性品质,而较容易离开此亲密关系。
投资量:「投资」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资源。「投资」与报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是「投资」通常不能独立地从关系中抽取出来,而报酬与成本可以;第二是当关系结束时,「投资」无法回收,而会随着关系的结束一并消失。因此投资会增加结束关系的成本,使个体较不愿也不易放弃此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增强了个体对此关系的承诺。
个体投资在亲密关系中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投入的资源,如时间的投入、情绪能量的释放、个人隐私的想法与幻想的揭露、以及为伴侣所作的牺牲等;另一类是间接投入的资源,如双方彼此的朋友、两人共同的回忆、以及此关系中所特有的活动或拥有物等。此外,在长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两人一体的认同感,长期相处下来所建立的默契与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补的一些记忆与讯息等,也是会随着关系结束即失去的投资。个体所投入的资源层面愈广、重要性愈高、数量愈多,则表示其投资量愈大;当个体在此关系的投资量愈大时,对此关系的承诺也愈强。
承诺: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诺」,是指会使个体去设法维持这份关系、以及感觉依附在此关系中的倾向。因此承诺的定义包含两个部份:行为的意向与情感的依附。当个体对一份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后,不仅代表他想维持这份关系并依附关系下,也会促使个体做出种种有助于维持此关系的行为:例如与他人作一些适应性的社会比较,并选择性地加以解释,以便得到此关系是「很好」的知觉;对于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坏现有关系的替代对象,尽量拒绝与其接触或相处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有关忌妒与第三者介入的问题;自愿为此关系作一些付出与牺牲;以及当伴侣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时,采取顺应而非报复的方式解决。
爱情心理学-【相关图书】
【作 者】:[url=javascript:linkredwin('烨子');]烨子[/url]
【丛编项】:[url=javascript:linkredwin('大众心理学丛书');]大众心理学丛书[/url]
【装帧项】:平装
【出版项】:大众文艺出版社 / 2001-09
【ISBN号】:9787801710208 / 7801710207
【原书定价】:¥18.00 
【主题词】:爱情-心理学-通俗读物
【图书简介】本书内容有:爱情产生、发展的心理机能及实质;恋爱心理;结婚心理;爱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奥秘;爱情挫折心理;爱情的异化心理等。
【本书目录】
第一章 爱情产生、发展的心理机能及实质
第二章 恋爱心理
第三章 结婚心理
第四章 爱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奥秘
第五章 爱情心理定律
第六章 爱情挫折心理
第七章 爱情的异化心理
第八章 爱情与人的心理
第九章 爱情审美心理与审美价值
第十章 21世纪人类爱情心理展望
爱情心理学-相关条目
心理疲劳 心理时间 心理史学 心理素质 心理原理 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
爱情心理学-参考资料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新版) 作者:弗洛伊德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著
http://www.psytopic.com/mag/topic/%E7%88%B1%E6%83%85%E5%BF%83%E7%90%86%E5%AD%A6
http://www.haibao.cn/astro/%E7%88%B1%E6%83%85%E5%BF%83%E7%90%86%E5%AD%A6/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