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氏防务周刊》眼中的中国航空母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3:11
  多年来,国外媒体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在航母研制和建造方面的进展,并不断推出各种假象和猜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从俄罗斯购进了三艘报废的航空母舰,许多国外军事专家据此称中国正在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有关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关键技术,并试图组建一支航母作战力量。本刊特综述这些国外媒体的报道,让广大读者了解国外媒体和军事专家眼中的中国未来可能发展的航母计划。

  伊安·斯托里在美国海军作战学院评论的文章中称:中国航母研究和发展项目的奠基人是刘华清上将,他于1954至1958年问在位于苏联列宁格勒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并受到了苏联伟大的海军战略学家谢尔盖·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影响。戈尔什科夫的海洋战略思想对刘华清促进解放军海军发展的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其苏联同行一样,解放军海军在传统上是陆军的附属军种,其主要作战任务是实施海岸防御。

  刘华清认为,中国应分两个阶段发展其海上作战原则。第一阶段应实行一种“绿水”海军的积极防御”战略,以使解放军海军具备保卫中国领海的能力,并强化中国对台湾和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第二阶段将发展一支具备将作战力量投送至西太平洋的能力的“蓝水”海军。

  关于这一点,刘华清上将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国对航母作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我们一行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是很遗憾,当时国家经济力量不行。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我讲过: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听海装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又一次提到: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请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到会。会上我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我们搞难处多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的……。1987年3月31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至于技术上能不能自力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经与航空、船舶等有关工业部门领导、专家研究,他们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当然,有些特殊装置需要认真对待,也是可以解决的。我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空母舰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也都反复组织对考察、引进、预研的分析、论证、评估,这些工作,使军内外领导和专家加深了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大系统工程的认识。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刘华清上将的推动下,海军所属的上海研究所启动了一个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该所建造了航母模型,并在该所600米长的水池及江苏省的太湖进行了试验。1985年,刘华清上将要求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开设航母舰长班的培训课程。1992年,该培训班的学生开始在中国当时性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上进行训练。

  而在1985年,中国的拆船厂购买了澳大利亚尊严级航母的“墨尔本”号,该舰排水量为一万五千吨。《简氏防务周刊》认为这在两个方面为解放军海军的航母研发项目提供了帮助。首先,在拆卸该航母的过程中,中国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能够亲眼目睹航母是如何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在利用这些信息后,中国海军的设计师们能够描绘出航母的设计草图。其次,“墨尔本”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仍然保存完好,并可用于飞行员在航母上的起降。

  《简氏舰船年鉴》曾在90年代报道中国有兴趣从国外进口一艘航母,并以此作为其在自行研制航母之前的过渡性措施。据报道,中国政府在1992年曾与乌克兰政府进行接触,并表达了采购当时尚未完工的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瓦良格”号的愿望,但这次谈判没有任何结果。

  1992年12月,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据报道中国官员向其表示中国有兴趣采购俄罗斯海军排水量为4万吨的基辅级航母中的其中一艘。这些谈判仍然无果而终。而在1995至1996年间,曾有两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商洽出口航母技术的事项。据报道,1995年2月,西班牙巴赞造船厂向中国提议为其建造一艘低成本的轻型常规起降(CTOL)航母。巴赞造船厂向中国提供了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排水量为2.3万吨,总长度为221.8米的SAC一200方案;另一种是排水量为2.5万吨,总长度为240米的SAC-220方案。这两种航母的造价为3.5-4亿美元。按SAC-220方案设计的航母可携带2l架采用常规起降方式的战斗机(如米格一29K等)。据巴赞造船厂称,第一艘航母可在五年内交付给中国。当时,巴赞造船厂正为泰国皇家海军建造排水量为1.15万吨的“差克立·纳吕比特”号航母,并急于在亚洲地区获得更多的航母建造订单。中国对巴赞造船厂的设计方案表示了兴趣,双方于1996年1月进行了首次谈判。据报道,法国曾于1995年底向中国建议免费提供其排水量为3.27万吨的“克莱蒙梭”号航母,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希望中国将利润丰厚的该舰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升级改装项目授予法国企业,这一建议也未产生任何结果。然而,即使西班牙或法国的提议能够有所进展,它们在向中国提供航母时也会遇到政治难题,尤其是欧盟从1989年起对中国实施的武器禁运仍然有效。

  从1997年开始,许多海外媒体都指出,中国已决定自行组建其航母战斗群。1999年,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拨款25亿元用于设计和建造两艘航母,并计划于2009年完工;2000年,享有较高声誉的香港中文报纸《明报》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将于当年年底开工建造并于2003年完工,据该报称,该航母排水量为4.8万吨,搭载24架战斗机,机型可能是从俄罗斯采购的苏一27K(苏一33),每艘造价为48亿元(5.8亿美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在90年代初曾寻求向苏联采购航母。到2000年,中国获得了3艘报废或未完工的苏制航母——“明斯克”号、“基辅”号和“瓦良格”号。这些航母如何被中国采购及其采购目的一直都是令外界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迄今为止,国外媒体议论最多的采购项目是“瓦良格”号航母。它是库兹涅佐夫级的第二艘舰,排水量为6.75万吨,随着苏联的解体,“瓦良格”号于1992年初停工,该舰已完工70%,但仍未安装发动机、船舵及武器装备。1998年3月,创律旅游和娱乐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瓦良格”号。据香港媒体称,涉及购买“瓦良格”号的上述这两家企业都与中国关系密切,且有军方背景。

  中国购买上述三艘航母的行动引起了国外军事观察家的关注。他们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首先,这些苏联红海军的舰艇最终都归属中国,这种情况是否纯属巧合?其次,如果不是巧合,这些航母对中国的航母研究和发展计划到底具有何种价值?国外观察家,尤其是美国军事观察家认为:三艘苏联红海军航母都被中国企业购买的事实不仪仅是一种巧合。在“瓦良格”号的购买中,相关企业与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军方都有密切联系。出于某些原因,中国尤其希望获得“瓦良格”号,该舰2000万美元的售价相当于其作为被拆卸船只售价的三倍。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于2001年9月访问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后,才最终消除了土耳其政府不允许该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障碍。据报道,杨文昌副部长表示中国将向土耳其提供价值3.6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签署双方的旅游协议,以此说服士耳其政府放行“瓦”号。

  许多分析人士的观点是,中围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将通过观察研究这些航母,了解很多关于航母设计和建造的知识。据国外媒体推测,解放军海军的专家已考察了这些航母。2002年3月,据香港媒体报道,“基辅”号航母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严密,导致有传言称解放军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当时正在考察该舰。

  自8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国外媒体开始大量谈及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国外军事分析人士大都确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时间,解放军海军将拥有“绿水”(沿海海域)海军的地位,并具备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战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将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

  这些分析家认为:从实际情况看,解放军海军目前已面临向远离领海的水域投送作战力量(即第一种作战模式)的作战任务,然而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完成此类任务。争夺制海权和进行海上阻截是支撑解放军海军作战模式的两个重要作战概念。解放军海军提出了在防御内线取得制海权的作战思想,这些防区包括中国三处近岸狭窄水域渤海湾、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其中,渤海湾最为重要,因为它为首都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提供防护。台湾海峡也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解放军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除上述三条海峡之外,南中国海也是解放军海军主要关注的海域。中国海军在其防御外线作战方面所强调的是海上阻截的作战概念。美国针对中国设置的海洋前线涉及两层“岛链”。第一岛链从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延伸至菲律宾;第二岛链则从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延伸至马里亚纳海沟。解放军海军的第二层防线和实施海上阻截作战的能力主要就是以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为目的进行设计。

  据此,《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实施航母研制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获得制空权,才能夺取制海权。这一现实是中国对发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
  《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将航母理想变为现实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航

  国外军事观察家称:中国无论是自行研制航母或是改装“二手”航母,都将面临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虽然中国的造船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并拥有建造大型远洋船舶的丰富经验,但该行业并未显示出它已掌握了研制航母所需的特殊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及大型升降机等。此外,航母还需要装备高性能的电子战和雷达系统,而中国恰恰在这些技术领域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并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将“明斯克”号、“基辅”号和“瓦良格”号改装为具备作战能力的航母将非常成问题。“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推进系统、武器装备和通信系统已被拆除,更换这些关键设备将会十分困难且代价过高。此外,这两艘航母已被闲置长达五年之久,这使其在抵达中国时整体状况已非常差。

  《简氏防务周刊》据此认为中国也许会把上述苏制航母改装为直升机航母,但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将“明斯克”号或“基辅”号改装为能装载常规或短距起飞的固定翼战机的航母。后者是印度计划对基辅级航母的最后一艘“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实施的改装计划。1998年12月,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原则上同意了“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的交付条件,即如果印度在俄罗斯造船厂对该舰进行大规模整修,俄罗斯就将把该舰免费“赠送”给印度。该舰原先在前甲板布署的武器装备将被拆除,用于改装“跳台式”起飞甲板。

  国外媒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国外企业的帮助下,将能逐步解决上述航母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考虑到毕竟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未来的中国航母很可能将是一级中国自行建造的中型航母。

  根据国外媒体的推测,中国未来航母满载排水量应在4—5万吨左右,因为过小的航母并不会对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及突破岛链的能力有大的提高,且在舰载机型号选择和配置上有困难。而5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对于中国来说技术风险,经济压力和政治风险都过大。新型航母在飞行甲板的布局上可能采用斜段角度较小的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这与俄制航母相似,可降低建造难度,且与美制航母比更有利于飞机起降。两部升降机。俄国在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上已经解决了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如果能得到俄方技术支持,再加上国内过去的预研,中国未来航母就可以安装2部蒸汽弹射器。相对于滑跃方式使舰载机能够充分发挥其战斗力。且在航母数量不大(第一批可能为2艘),载机数适中的情况下,因能搭载各类特种功能的固定翼飞机而使其有较大的多用途作战能力。

  在动力系统配置上,中国未来航母很可能采用国产大功率蒸汽轮机方案,核动力的技术风险和造价过高(如戴高乐级),且目前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也不需要航母拥有无限动力。燃气轮机和柴油机在5万吨左右的作战舰艇上还未见应用的先例。蒸汽轮机在美俄法航母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国内的相关技术储备也较为充分。在大功率蒸汽轮机的推动下,中国未来航母的最大航速应能超过30节,因为中国海军一向有重视高速航行的传统。

  在舰载装备方面,由于自建防空新驱的陆续服役,选用远程三坐标雷达配以完善的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即可,无需安装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武备上可能安装3—4座中国国产7管近防系统,加32—48单元的垂直冷发射远程防空导弹,反潜装备可能安装俄制RBU-6000型深弹。

  最关键的是舰载机的选择和搭配方面,主力作战飞机很可能为引进的苏一33改犁,此型机技术成熟,性能先进,且同系列机在国内有长期的使用经验,在后勤保障与训练方面都较为方便。如果引进使用,可进一步加强其对海对面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航电系统水平。法制阵风M也是一不错选择,然而在目前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还未解除的情况下,难于对其作出评判。中国未来航母也有可能选择自研舰载战斗机(歼一10舰载型)。

  反潜直升机可能选用俄制卡一28,对此型机中国海军在引进的现代级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且国内在大型反潜直升机的技术储备并不充分,较小的直一9性能上怕难以满足要求。众所周知预警机对于航母十分关键,中国未来航母可能采用引进俄雅克一44技术的自制型号。

  雅克一44在技术上相对于安-71要更为成熟,性能又远超卡一31预警直升机,国内在基础技术引进的情况下,可以对其日标处理能力加以进一步该进。

  中国未来航母的载机数可能为40架左右,具体配置:固定翼舰载战斗机28—30架,反潜直升机6-8架,预警机2—3架。如此可保证此级航母在大洋上较为强大和全面的作战能力。以上就是国外媒体推测的中国未来航母方案。

  ☆结语

  解放军海军正在逐步使自己成为一支“蓝水”作战力量,而在全球范围内,航母都被视为国力的潜在象征,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民众对“百年屈辱”(1840-1949),即欧洲列强及日本强迫国力赢弱的中国同意割让领土,进而容忍它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痛苦回忆,至今还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中国将一支强大的能向世界各地投送作战力量的海军视为其不再被强权力量所“欺侮”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