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理思想--七种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7:14

一、古代系统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系统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其建造,管理都体现了古代系统管理思想的萌芽。在建造工程上,明代一般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放台、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管理上,沿线设九个镇,每镇设总兵,上受兵部指挥,每镇之下又分级设“路”、“关”及城保、墩台,形成多级管理系统,信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传递迅速、反馈自如。闻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工程也是系统工程的古代杰作。该工程由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及水利信息系统构成,融灌溉、蓄水、防洪、排沙于一体,合理地解决了分水导江、防洪防旱、引水灌溉、排除泥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系统思想的典范。我国宋真宗年间,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一举三得”,集中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水平,也是运用系统管理思想的典范。当时,因遭雷击使皇城失火被焚,皇帝命宰相丁渭主持修复。丁渭提出:将宫前大街开挖成河,取土烧砖,引汴水入宫,水运建材。宫修复,以废砖烂瓦填平河沟,修复宫前大街。这样,挖河一举解决了就地取土、方便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问题,省时、省工、省钱,符合管理的最优化原则,成为著名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实践范例。

二、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的修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敌人的进犯,因而及时传递信息、掌握敌情是十分重要的,其信息传播技术、方法都令人叹服。长城上的烽火台就起着“信息源”的作用,白日以烟、夜晚以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明代规定,来敌百人左右,一烟一炮示之;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五烟五炮。这种信息传递,既定性(敌人来犯),又定量(来敌人数),烟炮配合,光声并举,相互核对,几小时之内就能把军情准确地传递至千里之外的指挥机关。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十分重视信息和情报的作用,《孙子兵法》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不仅在军事上运用信息管理手段,在经济管理上也运用信息手段。唐代刘晏建立全国信息网,以迅速掌握全国各地的经济信息和物价状态。他以朝庭用驿道快马传递公文的办法,设置知院官,收集各种庄稼好坏、市场价格的变动、四方物资的余缺等情报交给招募来的“驶足”,由他们一站接一站传递。数日内可将全国各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刘晏处,再由刘晏等人综合各地信息,做出决策。由于信息灵活,渠道多,使市场长年保持稳定,国家掌握了足够资金。虽经数十年战乱,仍保证了唐代国富民安。可见,信息管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古代的对策、决策思想

对策和决策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就大放异彩,其丰富经验对今天的决策科学化很有参考价值。墨子的“三表”决策思想,提出了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的思想。墨子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即在判断一件事是否可行时,先考察历史,看是否符合古代圣王的遗训;然后要听取百姓的意见,看是否符合民心;最后看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民众。战国时孙膑的对策思想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当时,齐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田忌屡赛屡败。后来,田忌听从孙膑计策,用自己的上、中、下马,分别与齐王约中、下、上马比赛,结果以21获胜。这是一种“整体优化”的对策。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谋划了很多英明决策,因而被刘邦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最优决策者。诸葛亮雄才大略,纵观天下,预测未来,做出三分天下的关键决策,并通过联孙抗曹,使一无所有的刘备能坐镇一方,雄观天下。《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决策,提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道”。孙子认为:计划、决策应从“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入手,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这种决策思想同样适用于经济管理。

四、古代经营和财政管理思想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兼巨商范蠡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因为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建议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他提出了很多经营原则:“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物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财政乃国家经济之本。荀子曾提出财政管理的许多原则,如分等征税原则、“聚敛者亡”和“王者窜民”的财政管理原则、“上下俱富”以政裕民的原则、“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的财政支出总原则等。到秦始皇时期,专门设立治粟内史统管全国财政,为两千多年封建集权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诫执政者“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切不可任人唯亲,而主张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晏子则进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应当让人专司一事,不能要求他无所不能。用人的优点,不用他的短处;用人所擅长的,不用他所不擅长的。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是因为重用了蹇叔、商鞅、张仪、范睢等人。楚汉之争,项羽因“嫉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以至败退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而刘邦则重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张良、肖何和韩信,从而大获全胜,建立了汉王朝。他的用人思想在于量能授贤,不拘一格。关于择人的原则,《六韬》中有六字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恕,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此外,“为官择人”、“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等论述,均反映了古人的用人思想。北宋王安石的人才管理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其中,教之之道,即坚持学用一致,造就人才;养之之道,即维持政府官员生活的俸禄报酬应采取的方针--“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之道,即选拔官吏的途径;任之之道,任用人才首先要根据其专长,知农的为农官,知工的为工官。王安石把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起点,从根本上入手,这比他的前人进了一大步。

六、古代行为管理思想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有许多精辟的学说。在探索人类行为动机、需要的奥秘方面,中国古代先祖们起到了创始人和开路先锋的作用。韩非曰:“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即天有天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孙子也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即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应该进行研究,不研究是不行的。对于人的本性问题,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而孟子则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地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如水,向哪儿引导就向哪儿流淌。对于人的欲望和需要方面,荀子提出:“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属于欲,两者相持而去。”管仲也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激励和奖惩方面,孙子提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主张“文武兼施”,“恩威并重”。诸葛亮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诛罚不避亲戚,赏赐不避仇怨”,应做到“无党无偏”。对于管理者品行修养的研究,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孟子主张“自反”、“内省”来修养自己,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并认为“知耻”是修养的先决条件。荀子提出“治气养心之本”,即“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狭隘偏小,则廓之以广大。”

七、古代管理艺术思想

古人极重视管理的艺术性,《论语·为政篇》中指出:“君子不器”,即领导者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而不应自己一味“冲锋陷阵”。孙子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之就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并强调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的重要性。《三十六计》,旨在应付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复杂局面,要“审时度势”、“时变境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抚蛮夷,所用战略不同;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岐山、五路退敌,其战术也不一样。这种根据时间、地点、条件而采取不同方法的作法,是中国古代“权变”思想的萌芽。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虽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也很少有专门的研究,但其价值极高,对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伟大贡献。而作为初步研究的精浅认识,以上七个方面远远不能概括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源,需要我们继续挖掘、研究、继承这笔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