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究竟是什么(兼谈Wikipedia的成功)-是什么-IT百科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48:12
Wiki究竟是什么(兼谈Wikipedia的成功)

作者:李笑来 来源:Pure Pleasure - Reborn酷勤网收集 2008-07-21

摘要酷勤网  Wikipedia的巨大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Wikipedia的创始人为Wikipedia这个“集中的集体协同写作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规则。StyleGuides中,就像宪法那样制定了足够完整又简洁清楚地各种规范。比如,如何引用,如何处理有争议的信息,什么时候应该保持中立及如何保持中立

先说维基引擎(WIKI ENGINE)。维基引擎指的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用来搭建内容网站,而其中所有的内容(或指定的内容),可以被所有用户(或者指定的用户)创建、编辑、修订、增补、删除。

目前网上可以找到的开源的维基引擎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 bitweaver
  • dokuwiki
  • mediawiki
  • moinmoin
  • pmwiki
  • twiki
  • tiddlywiki
  • wikkawiki

另外,也可以到www.wikimatrix.org查看、比较更多的维基引擎。如果没有条件自己网络搭建服务器,那么,可以到www.opensourcecms.com上试验一下各种维基引擎的在线演示(包括后台管理)。

当我们提到“维基”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使用维基引擎搭建的网站。这样的网站很多,并且越来越多。当然最著名的就是“维基百科”(Wikipedia)了。维基百科是使用mediawiki搭建的。目前维基百科在alexa上访问量全球排名第11位,仅英文版目前就有1,744,772篇文章——可惜,在国内不能随意访问。

另一个小一点的例子是ubuntu的在线文档系统是使用moinmoin维基引擎搭建的,目前接近有2000个文档页面。目前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软件的在线帮助文档开始使用维基引擎搭建。

由于维基百科太著名了,乃至于今天很多人说到维基的时候,往往也可能指的就是维基百科。所以,当人们提到维基(WIKI)的时候,往往可能是三个意思之一:

  1. 维基引擎 (Wiki engine)
  2. 维基网站(Wiki site)
  3. 维基百科(Wikipedia)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理解维基。有些时候换个角度也许会看得更清楚;有时候换个角度也许会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维基是一个“集中的集体协同写作计划”。

这个集中协同写作计划的期限是永远,参与这个计划的人是所有人。有些文档一个人就可以写完了,比如,“如何安装windowsvista”或者“如何作出色香味俱全的鸡蛋羹”。而另外一些文档,靠一个人,甚至靠一个小的团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比如,“生活常识”或者“百科全书”。

于是,在互联网上有上超过百万个的页面是关于“如何安装windows vista”的——你用随便哪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这个数量级的搜索结果——因为这样的文档是很容易写的,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可问题在于:

  • 大量的重复意味着除了其中最正确一个之外本质上都是无用的垃圾而已。而垃圾的数量有如此惊人,乃至于那个最正确的很可能被淹没而等同于并不存在。
  • 就算我们能找到那个最正确的文档,更无奈的困难在于关于其它相关话题的“最正确文档”在也许同样有可能被淹没的同时,并不在集中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互联网的汪洋之中。

四十年前,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著名的,至今依然有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而今天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增长,可要比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增长快出不知道多少倍。不需要18个月,也许6个月内就可以增加一倍——看看今天市场上的硬盘价格下跌的同时容量增长的情况就知道这个揣测一点儿都不过分。并且,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垃圾信息的增长速度一定会相对更快。

所以,在号称“什么都可以找得到”的互联网上找任何信息都其实并不那么容易。搜索引擎固然解决了一些问题,可是,各种算法的花样翻、硬件计算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解决太多实质问题,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增长速度更快,已经远远超出所谓的“几何级基数”。

所以,在Wikipedia出现之前,在互联网信息的浩瀚汪洋之中,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全面完整(或几近完整)、涉及领域如此广泛,讨论如此深入、行文如此通俗易懂的文档集中在同一个网站。

Wikipedia的成功,关键并不在于人们热烈讨论的所谓“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各方面逆转。因为“草根”和“精英”的概念从来都含混不清,貌似对立其实又并不见得一定如此。谁能说清楚,匿于市井的大隐究竟应该算作是“草根”呢,还是应该算作“精英”?

Wikipedia的成功也许归功于它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最正确的”文档只要有一份就够了
  2. “最正确的”文档应该放在一起才更有意义
  3. “最正确的”文档往往需要一个以上的人或者甚至一个以上的团队才可能完成

基于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最接近完美地解决,Wikipedia不仅仅是一个“集中的协同写作计划”,更是一个人类史上最辉煌的“信息共享体验”。

人类的尴尬在于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心智上要从零开始重新进化一遍,尽管人类整体已经发展到肯定是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人类越发达,这种境遇就越尴尬,乃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心智上从来就没进化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类。看看那些至今还在因为生了女儿就怪罪老婆的男人们就知道了。

人们或者避免危险往往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自身感受
  2. 观察他人
  3. 与他人交流、沟通
  4. 阅读文字

到了第4个层面,经验的获得已经不再受限于哪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和体验。经验的获得,因为文字能力而不在受地域、国度、时间的限制。人类正是因为拥有了文字,才真正有区别于其它任何物种——人类不再像其它物种那样基本上只能依赖基因遗传积累经验、传播信息。有了文字之后,除了基因遗传之外,人类还可以通过文字在同一代之内,跨地域、跨时空共享、交流经验,记录、传播各种信息。

可是,在印刷技术没有那么成熟,书写工具没有那么便捷之前,人们想要获得有文字记录的经验可没那么容易。唐玄奘西天取经,要取的东西,本质上就是文字记录的经验。可是,那个时候,文字传播没那么容易,甚至麻烦到一定要数百万里迢迢,还要一路抵御各种诱惑(路过女儿国之类的)、历尽匆匆磨难(遇到牛魔王白骨精之类的)才可以。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全方位地击破了文字书写的各种局限:书写成本大幅度降低(一个键盘可以用若干年,而不用一支又一支地换笔;可以几乎不用纸张);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书写漂亮、工整(再也不用花半辈子时间练习书法,计算机上可以安装各种各样的字体);Word之类的字处理工具文档格式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更迭;自动拼写检查使得拼写正确不再是受过教育的检验标准……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字发表,文字传播,信息积累、经验共享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从互联网出现最初,人们就在不停地创造各种更加便于交流的经验、传播经验、共享经验的方法。BBS(论坛)就是最初的一种解决方案。然而,论坛的问题在于垃圾信息比重太高。在任何一个论坛都会看到类似的情况:一个板块中有质量的帖子并不多,而就这些少数有质量的帖子之后跟着的是大量的“好!”、“顶!”、“我再顶!”之类的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慢慢另外一个分支出现了,就是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blog。可是blog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就是原本应该以话题为中心的经验共享由于blog程序的本质和表现形式而必然实际上以人为中心。

如果说,BBS是web 1.0时代最伟大的网络应用,而BLOG是web 2.0时代最伟大的网络应用,那么wiki就真的应该是web3.0时代的最伟大应用了。必须声明,我本人对所谓的web 2.0的说法并不以为然的原因并不是web2.0原本概念有问题,相反,我非常认同web2.0的概念,只是对很多无聊的人对这个概念的翻炒颇为腻歪而已。wiki是真正的以话题为中心,聚众为根本的网络应用。同样是以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为目的的网络应用,BLOG比BBS垃圾比率降低了很多(BLOG留言中的垃圾还是很多,但毕竟是以文章本身为主体),而WIKI就更进一步,垃圾信息比率不仅更低,事实上,极低。

Wikipedia的巨大成功,除了wiki本身的表现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之外,参与者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wiki机制下,文章到底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个——文章究竟是否正确。在wikipedia上,几乎从未见到谁在争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这背后是西方千百年来的信息共享精神以及成为进一步的动因的因这种精神而带来的巨大好处。

信息共享乍看起来,不利于那些创新的人,因为靠直觉谁都知道垄断的好处。在这种直觉下,东方人采取了“秘传”的方式,中国人甚至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定下“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因为女儿最终是别人家的。西方人相对更早地意识到这种自觉的局限性,于是,善于设计现实可行的机制的西方人一方面提倡共享精神的同时也发展出一套非常完整的版权保护体系。也因此,西方人在信息共享方面要比东方人多上千百年的经验。可以猜想,即便中文维基百科没有被封锁,其信息质量以及数量都会比英文版本差上若干个等级——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最后,Wikipedia的巨大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Wikipedia的创始人为Wikipedia这个”集中的集体协同写作计划”制定了完善的规则。Style Guides中,就像宪法那样制定了足够完整又简洁清楚地各种规范。比如,如何引用,如何处理有争议的信息,什么时候应该保持中立以及如何保持中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