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产业期待新局(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7:09
中国互联网产业期待新局(上)
互联网周刊  2004年08月25日  陈金桥
  1986年,中国第一个学术性的互联网络试验项目CANET在北京诞生。其后,中国先后建立了CNAPC、CRN、CASNET、TUNET、PUNET以及CEINET等专用网络。1994年4月20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项目CNFC主干网正式建成,并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提供的64K国际专线连入Internet,从此中国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中国互联网的真正国际化迄今不过短短10年,但却已完成了若干次重大跨越,拥有了世界第二的互联网人口。尽管公众电信网络和电信产业不是催生互联网产业的第一驱动力量,但却毫无疑问是互联网产业走向高速发展和繁荣的主要推动力。中国互联网产业借助公众通信网络的力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要发挥更大影响力,还必须持续变革,迎接一个健康繁荣的新时代。
  

  互联网高速成长的背后

  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7.9%,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约7%,高于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但仅为美国的1/6;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达到53.9G,比去年同期增长190.3%;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38万和62.7万。此外,2003年底我国电信市场的数据业务收入(主要是6家基础运营企业互联网接入服务收入及部分增值服务收入)达263亿元,同比增长46.1%,与当年GDP之比为0.2%。

  互联网产业非均衡发展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渐突出。我国互联网明显呈现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乡村慢,年轻人多、老年人少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绝对数量计,到2004年5月,排名靠前的10个省的用户占到总用户数的60%,约为最少的省份的7倍。按普及水平看,排名靠前的10个省的普及率为10.7%,约为最低10个省的3.9倍。从分布情况看,用户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用户少、普及率低的现象较为明显。北京、广东和上海三地的网站数量超过了全国的50%,而西部十省却不到全国的7%。从网民来看,农、林、牧、副、渔和水利行业的网民只占0.76%。从互联网普及率上看,城市是农村的740倍。

  互联网产业的价值链条存在若干瓶颈障碍。完整的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应该包括设备(含系统和终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最终网络用户,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目前,我国互联网产业链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明显的瓶颈障碍,主要体现在内容产业和终端供应两个环节不足。内容建设的苍白与缺乏导致了盈利模式的单一,为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忧;终端的单一和价格的高昂阻碍了更多用户使用互联网,这对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是不利的。此外,系统设备的提供和相关软件的开发上,国内企业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关键的芯片、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等完全依赖国外,网络安全以及产业的长期发展存在隐忧。

  互联网诚信等道德问题严重影响市场的健康运行。互联网多样的接入方式也会带来诚信危机和道德缺失等隐患。在互联网上,一些黄色、庸俗的网络内容正在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对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也为虚假、欺诈等现象的大行其道提供了掩蔽条件。随着互联网交易方式的发展,中国网上购物的数量明显增加,在电子商务网站面临越来越多机会的同时,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也不断出现。互联网是一种互动的商务工具,但如果不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网上信用保证制度,那么,电子商务可能成为某些不法之徒进行欺诈的工具。

  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现阶段中国网络立法还相当薄弱,缺乏外在制度的约束,脆弱的道德面对巨大市场利益的诱惑易使天平发生倾斜;(2)互联网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目前,国家确定由文化部门牵头治理互联网行业,但实际上这仍是多头管理,公安、安全、电信监管机构、新闻管理部门等都在管理。尽管这些部门间有职责分工,但协调任务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果;(3)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由于行业成长太快,自律性公约存在缺陷,比如处罚力度不足,造成威慑力比较弱等。
  

  互联网的应用和管制

  缺乏龙头企业和创新能力的互联网市场。有两类企业活跃于互联网市场,一是提供网络接入和传输的互联网接入提供商(各类ISP),二是提供各类业务应用和资源内容的服务提供商(各类SP和CP)。由于网络资源特别是国际出口带宽的高成本和短缺性,前者对后者具有市场优势。目前,在互联网市场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ISP几乎都是全国性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或其附属企业,而SP和CP的大部分资源集中在若干门户网站手中。互联网市场引入充分竞争的可能后果是,缺乏能够引领行业方向的龙头企业,这对于产业而言是一种致命伤害。

  从表面看,互联网市场的业务经营很“热闹”。在接入市场,虽然几家基础运营企业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但一些中小ISP通过自建或租用网络资源从事接入服务,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上网卡经营企业;在内容市场,各类ICP数量巨大且增长快速,到2003年底全国约有7000家增值业务企业,而到2004年上半年,这些企业已逾万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内容服务企业,其业务也较全面,包括宽带、窄带,有线、无线,XDSL、LAN、PLC、Cable Modem等;网络教育、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网上视频服务、收费邮件服务、IP电话、短信服务、网上人才服务、网络资讯服务、网络游戏等业务也都存在。

  虽然市场中的企业和业务众多,但市场的活力并不足,集中表现为消费者的选择有限。虽然从事接入服务的企业不少,但对多数家庭用户而言,只能选择当地的主导运营商一家,广电和电力虽然也在一定区域内提供接入服务,但毕竟没有取得正式的运营许可,影响力有限;而信息服务企业虽然多,但服务较为雷同,在业务的创新性经营,将业务做强、做精,以及开拓新业务方面,互联网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表明:用户对网络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不到40%,对网络安全性、上网费用的满意度只有20%,对网络速度和中文信息丰富性的满意度也不足50%。由此可见,互联网产业距离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标准还较远。

  互联网应用有待深化。虽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其它行业和部分公共领域,但这并未带来价值的显著增加,因此仍然需要探索互联网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以期共同繁荣。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互结合,催生出一些新的产业门类,比较成功的应用有远程教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远程教育的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有相当多的高校设置了网络教育学院并大规模招生,在应用上不存在问题,争论较多的主要是授课质量和对此类学历的认可,尽管互联网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是较为成功的,但目前仅是函授、电大等模式的替代,尚不能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虽然备受关注但不成功,前者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后者受信贷/支付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诚信度不高等因素制约,虽曾吸纳大量的资金,但多数企业已消亡,存活下来的仍在探索生存、发展之道。至于其它的应用,如远程医疗,多是实验性的,并没形成规模。

  互联网管制思路需要重新疏理。与固定通信、移动通信等传统电信业务比较,对互联网业务的管制尚未系统成型,应急措施多于防范措施。这虽然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但也催生了各类无序竞争。如何把握自由与秩序、创新与管制的平衡,是各国电信管制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将对互联网的管制思路形成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对互联网产业的管制主要包括产业和内容两方面,产业的管制主要由信息产业部承担,ISP和ICP的经营实行许可制度,要求企业提交必要的材料,并根据经营区域的不同由中央或地方的管制机构进行审批;内容的管理最为复杂,涉及到包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在内的各级机构。

  在目前的管制框架下, ICP受到的约束要甚于ISP,特别是多部门分头审查的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容产业自主活力的发挥,不利于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况且多头审查的效果似乎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