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教给你什么,教不了你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3:13
        前阵瞎忙,攒了一批书没能看,这两天偷闲,先把开复的自传看完。开复是个真诚的人,只有真诚的人的文字,才能让我作为睡前读物。读毕,新想法不多,但仍愿意付诸笔端,算是做个读书笔记吧。
  
   本人对于名人自传的一贯态度谨慎,开复的也不例外。曾经只翻过几页《墨迹》(曾子墨自传)和《千里之行》(朗朗自传),便已让我不忍再睹。前者以自己不可复制的“聪明智慧”走出了一条大众不可触及的成功之路,还装淡然的写书告之大众;后者则夸张的,用自己满是痛苦打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铸才之路,自我催眠,在终于杀初一条血路来之后,还要洗脑般的感谢这种教育方式为自己带来的益处。在我看来,这两种名人传记,除了能用版税让自己的腰包更加充实以外,不具有针对大众的引导意义,可怜多少年轻人和望子成龙的家长看着他们在大众媒体中的光鲜亮丽,纷纷掏钱买书,最后换来的是一个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梦境,还要慨叹:他们真牛阿。还好,开复不是这样。
  
   开复待人真诚,在青年学子中有号召力,更难得的是在技术领域出类拔萃,而又能在企业管理上独辟蹊径,这在留美华人中是个典范,在海归志士中更是榜样。开复教给青年学子的,无须多言,书中每章都做了总结。只提一点,即所谓毅力或抗压力,有人认为智商到了一定的地步,就可以弥补毅力的不足,其实不然,智商高,所处较高社会层级的概率也高,不同的社会层级,需要承受不同的社会压力和工作环境压力,而对抗这些压力的良药便是个人的意志品质,开复跳槽Google,被微软诉讼,这个中滋味不是当事人想像不到,就连开复自己都要适时的接受心理医生的辅导。因此,如果想成就点什么,别管你身份卑微,还是大众偶像,拿出点毅力来。
  
   虽然开复写书的本意是好的,但依旧要说,有很多东西,单靠一本书来指导,是有点失之偏颇。首先,读者要明白名人自传有立志的一面,也有不可复制的一面。对于开复的经历而言,他的路走的相对“顺利”,究其原因,得益于他接受了相对较为优越的教育环境(不可否认他的天赋和智商)。在他接受教育过程中,独立思考、接受中西文化的精华、发挥长处、适时做出选择等环节,都能圆满完成。这就造就了他在职业和人生道路上,可以不向生活妥协,可以为了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奋斗。但事实上,这种奋斗方式,对于土生土长的大陆学生而言,有些许难以企及,教育制度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公平性的限制,让多少做着“中国梦”的学子,为了生存而甘愿磨灭谁都有过的梦想。因此,我不建议学生们把开复的这些论调作为一种目标去实现,否则,可能会让原本就单薄的自己,更加的失望。
  
   其次,开复本身是科技人才,所经历的企业都为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具备共性,比如人际关系的相对简单、扁平化或者亚层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这都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在工作和管理上相对轻松。但大陆企业、机关的现状是,能够拥有此类企业文化的组织少之又少,因此对于进入职场的学生而言,较少能遇到如此优越的企业环境。当然,这一点开复直书己见,无可厚非,但作为读者要明白这点。
  
   再次,自传还是比较个人化的,主要体现在作者的个性上。性格决定命运,这个世界有李开复,也有马云,一个大儒大雅,一个古灵精怪,但都能成事。看过书,欣赏七分,佩服两份,用到一份,足矣。
  
   对于开复领衔的“创业工厂”,个人还是比较乐观,毕竟,这是个很讨好的概念,开复也有这个资源和能力来实现。在中国大陆打拼多年的他,在政府公关、媒体关系上也游刃有余,因此成功不是个遥不可及的事情。主要看“创业工厂”下面的分公司运营,如何控制风险,因为开复所做的已经不是单纯的VC,从建公司、市场到内部治理,他都要亲自要对每个分公司的运营负责,项目的多元化、分公司用人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增加投资风险。建议开复能够在母公司层面,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无论如何,希望开复能再带领着中国的年轻人造一回梦,毕竟,这年头,愿意做梦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