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庆:“煤矿开采零死亡”遥不可及吗(中国青年报 2010-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53:05
    一个多月过去了,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的井口荒凉破败如初,108条鲜活的生命已然不在。

    回望2009年发生的4起特大矿难,有3起发生在国有大型煤矿。

    此时,在煤矿大省山西,煤老板们正在成批地把煤矿打包出售,卖给国有大型企业。

    国有煤矿下井人数太多

    “国有重点煤矿下井人数的确很多,比如鹤岗新兴煤矿,它的煤炭资源是分散的,不能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不得不安排多个采掘工作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周心权说。

    2006年,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其中规定,国有重点煤矿原则上每个采区同时作业的采、掘人员,每小班不得超过100人。

    然而,新兴煤矿事故发生时,全矿井下作业人员共有528人。新兴煤矿负责人进行情况汇报时称,该矿一次约有3000人下井作业。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煤监局局长赵铁锤在听取汇报时指出,这次伤亡巨大和作业面人员过于集中有关。

    “528人有420人是成功地走出了井下,逃离了那个可怕的现场,这应该是主流。”责任方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张金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随即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

    与国有大矿相反,小矿虽然事故频发,却罕见死亡人数众多的特大事故。“小矿不会死那么多人。大矿本身就大,下井人数太多,就容易出现大事故。”曾在煤矿企业工作过的中国煤炭网市场观察员李朝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控制下井人数,当然有效,但实际上有较大困难。对于不少储量少、条件复杂、职工多的老煤矿来说,效率低、成本高、利润少,要养活众多职工,也不容易。”周心权说,“在美国,煤矿自然条件适合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很高,加上管理水平高,事故率和死亡率很低。中国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美国高五六十倍。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关系到煤炭需求、工人生活、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一些瓦斯突出等隐患多的矿区无法关闭。矿工一旦失去工作,又不懂其他技术,再就业困难大,浙江就曾发生过煤矿关闭后矿工闹事的事件。”

    矿难不认所有权

    从去年4月开始,曾经一夜暴富的山西煤老板们开始四处奔走,问政策、看价钱。按照规定,山西年产量在90万吨以下的煤矿,都面临着被兼并重组的命运。办矿主体将由2200多家减少到1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如果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无论是国有重点煤矿还是民营的小煤矿,都一样会发生事故。”周心权说。

    资料显示,国有煤矿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则是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国有重点煤矿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小煤矿的安全性不高,矿主存在侥幸心理。国有重点煤矿优秀的管理、技术和设备优势,可以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周心权说。

    周心权认为,加大对煤矿安全的投入,对减少死亡能起到很大作用。“从2005年起,我国每年有30亿元投入,再加上监察、监管制度逐渐完善,从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到工人,都前所未有地注意安全。所以,从2005年到现在,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近三分之二,死亡人数下降了近一半。”

    一些国家已实现“煤矿开采零死亡”

    由于矿难频发,有人大声疾呼:“我们烧的不是煤,是血!”而事实上,矿难并非不可避免。

    据了解,目前,加拿大、德国、英国、挪威等国,已经实现了“煤矿开采零死亡”。在煤炭占国内生产能源1/3的美国,煤矿的劳动安全水平已经比从事渔业、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还要高。

    “有自然条件和管理两方面的因素,美国的煤层埋藏较浅,地质条件好、瓦斯低,适合机械化生产。而我国煤矿总体管理、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工人文化技术素质也差。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矿工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周心权介绍说,美国、澳大利亚等煤矿地质条件较好的国家,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矿井、瓦斯突出危险矿井,一般采取停产关闭措施。而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大,加上就业压力,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瓦斯突出危险矿井,也不得不开采。

    即使是这样,在我国矿难中所占比例高于80%的瓦斯爆炸事故,仍可以防患于未然。周心权介绍,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度、火源和足够的氧气。“井下巷道的氧气足以助燃,所以主要是从火源和瓦斯来控制。针对火源的产生,我们做了很多技术和装备上的控制。另一个就是瓦斯,我们采取通风、瓦斯抽采等措施来控制。因为产量高、开采深度大,瓦斯涌出量大,在煤炭未开采和正开采过程中,用抽放的手段把瓦斯降到比较低的水平,然后靠通风降低到规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煤矿采用现代化的监控,工人在调度室就可以看到各个矿、各个掘进层、各个工作面的瓦斯情况和人员状况。”李朝林说,“不过,这只是部分矿井,有些矿井还没有做到。”

    此外,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差,也是一大祸源。

    “国有重点大矿的事故,多发生在一些看起来比较‘安全’的地方,往往是瓦斯突发事件使原低瓦斯区域变成高瓦斯区,而我们未能及时发现这种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差,从而造成事故。”周心权说。

    应对突发情况要在日常运转中下工夫。2006年1月,加拿大一座钾盐矿发生火灾,72名矿工被困井下26小时,全部获救。这是因为,加拿大法律规定,井下必须设有密封的“避险站”,内部有充足的氧气、照明、食品和水,并与地面保持通信。所以,尽管矿难时有发生,但几乎没有人员伤亡。

    一直在新兴煤矿工作的矿工王新刚,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避险站”。发生爆炸后,他就昏了过去,醒来时,王新刚发现身边都是浓烟,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是凭着记忆摸出去的”。

    但是,还有108名矿工兄弟,再也没能摸出那口矿井。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05/content_3013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