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抵制圣诞节还是洋为中用地建设传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5:19
 

圣诞节在欧美也是一场全民狂欢的节日

  每到年尾,通常都是做总结的时候,好事坏事,一一摆出来,但一总结完,常常是失望的多,满意的少,无端地生出许多郁闷。圣诞节傍着年终来了,圣诞节的是非于是也就跟着了。近日,中国几所著名大学的十位博士生联署发表了公开信:《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权且把这十位博士的“耶诞节”就称呼为“圣诞节”——呼吁中国人、中国商家抵制圣诞节,建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按照博士们的看法,中国人流行圣诞节乃是一种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其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缺失。“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

  博士们的话颇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强调信仰自由,一方面却又不满于“诸神乱舞”,认为这是西方“软力量”的渗透和扩张。但是,这种“扩张”和“渗透”对国人有何利弊,而“渗透”到了什么样的局面却没有细说,这反倒让我们觉得博士们刻意以“耶诞节”的称呼取代“圣诞节”,不是公正,而是歧视。因为,谁能说这样的渗透没有好处呢?鲁迅先生不也说要拿来主义吗?圣诞节为什么不能像高科技一样拿来,它的流行是否一定文化侵略,而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有所裨益?

  尽管这十位博士大人对“圣诞节”有着九斤老太式的担忧。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这样的的抵制呼吁未尝没有道理。任何一种观点的出笼都有其背景,这个背景往往就是它的理由。在这封呼吁书里,抵制圣诞节的背景是人们对于圣诞节的“盲目”推崇已经“损害”了本国的文化主体,甚至危机到了国家的文化安全。换言之,是圣诞节过于风行,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逼进了死角。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显然我们应该同仇敌忾,以保护本国文化的名义拥抱在一起,抵制圣诞节的入侵。因为只有本国文化的主体性存在,国民才有国家的身份认同;中国人才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文化具有向心意义,是凝聚国民的“软实力”。

  然而,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是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这却十分值得探讨。在西风劲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较量中,圣诞节的流行程度确实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当圣诞节像过年一样备受我们的重视,当我们忽视了传统节日,而热衷与洋节的时候,可能将出现这样的景象:城市人过圣诞节,农村人过年;一部分中国人过圣诞,一部分中国人过年。

  也许有人认为这仅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对照,但如果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那的确将带来深刻的危机——当我们缺乏普遍的共同的文化属性,人群将易于产生分裂。中国人将陷入更多的争议和内耗里。这应该就是呼吁书的担忧所在。

  尽管有这样可能的担忧,但这种状况的发生同样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们过圣诞节的文化含义与过传统节日的文化含义严重冲突,人们凭借自己过何种节日而自动划分族群,形成潜在的文化上的对立。这一点,或许就是呼吁书为何要强调圣诞节的宗教寓意之原因。这份呼吁说,西方在推销它的圣诞节的同时,也同时推销了他们的宗教文化,类似于捆绑销售,对中国人潜移默化。

  实际上,过洋节还是过传统节日,近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在2005年的一份调查里,认为传统节日比洋节重要的人占85.7%,认为都重要的占14.3%,而认为洋节更重要的比例为0。而在回答过节感受一项里,认为“表达情感方式奇特”的人就占了51.4%,许多人认为,过圣诞节就是为和家人团聚。

  因此我们可以说,圣诞节等洋节的文化侵略能力并不强硬,它已经和中国人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变成家人团聚、吃喝玩乐的一次狂欢的假期。它也和过年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形式简化为一个圣诞老人和一棵圣诞树的渲染。正如年味和中秋节味普遍失传一样,圣诞节在中国,甚至在欧美许多国家,其仪式化的东西已经蜕变为娱乐的程序,宗教内涵变得十分稀薄。

  如此看来,对圣诞节的担忧更像是一次杞人忧天,然而它会这个时候如此倔强地出现却又有一番深意。一方面,圣诞节的流行的确让有文化责任感的国人感到了失落、郁闷,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崛起的态势也使人们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抱有了更正面积极的态度,有了重新正面审视的勇气。

  圣诞节流行中国已经好些时候了,要赶走已是很难;而我们过年的味道也是越来越淡了,因此,建设传统文化,使之更有实际内容,似乎比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更要紧且可行的方式。而如果我们调整自己的脚步,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借外来文化的刺激使传统文化更具包容性,那就是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