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9:06

曹操高陵探秘

2009-12-31 10:26:35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155 条 手机看新闻

一次无心的抢救性挖掘,开启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陵墓。关于曹操的众多猜测和未解之谜,或许从此逐一揭开。



12月30日,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清理。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在历史学家的叙述里,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历史上罕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

然而在后世人的传说中,曹操一直被称为乱世枭雄,是一个阴险狡诈且残忍的奸臣。

他的陵墓也如他的真实面目一样,被历史隐藏在难以寻踪的地方,使得那个距离我们1700多年的曹操的真实形象更加扑朔迷离。

如今,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宣布发现曹操陵墓的消息,关于曹操的诸多传说是否属实或将一见分晓

曹操高陵发掘幕后

一次无心的抢救性挖掘,开启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陵墓。关于曹操的众多猜测和未解之谜,或许从此逐一揭开

本刊记者/杨时旸杨涵舒

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安宁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打乱了。

这些陌生人的目的地是村中的两个蓝色大棚。大棚的正中悬挂着“保护文物”之类的标语。各地蜂拥而来的记者把卫星信号发射器、摄像机、照相机对准着那两个蓝色防雨棚。四周拉起了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入口处有背着微型冲锋枪的武警。

这块被荷枪实弹把守的地界,两天前刚被当地文物部门对外宣告是曹操的陵墓。

盗墓者发现的曹操墓

2009年12月29日中午12点,有十几名在挖掘现场帮工的村民陆续向外走,七八台相机对准他们猛拍,村民不好意思地笑着躲闪。有小孩子学着大人们的样子,肩上扛着一把小铁锹,迷茫不解地往警戒线里张望。

从27日开始,西高穴村的村民才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陌生人。那一天,外界通过新闻的发布开始知道,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是曹操的墓地所在。西高穴村属安阳市安丰乡,距安阳市区四十分钟车程。这是一个表面上十分普通的北方农村,路边都是外貌相似的砖房。曹操墓被发现的报道传出之后,当地的村民没事的时候就会聚到正在发掘的墓穴外,互相聊起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曾发现过哪些遗迹。

“国内对于曹操墓的研究资料非常少,这次的发现等于填补空白。”主持此次挖掘的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有些激动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作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曾经出版过《魏晋南北朝隋帝陵》一书,对于三国时期皇帝陵墓所在地做过考证,书中就初步判断曹操高陵应位于安丰乡西高穴一带。到了1998年4月,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边的空地里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安阳市的文物工作者对石碑进行了拓片,并对石碑记载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发现这是一块公元345年后赵建武年间的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鲁潜墓志首次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

随着鲁潜墓志古碑被发现,曹操墓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可考古学家还无法确定的是,鲁潜墓志记载的高决桥又在哪里?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从水路上前往祭奠其父亲,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很近。

通过实地查勘与考古论证,潘伟斌认为曹操墓葬的区域就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往北方圆不到1000平方米的范围。潘伟斌把这片遍布着庄稼的平地称作曹操陵园区。这片区域距离邺城遗址三十里左右,同时在河南安阳县丰罗镇西门豹祠以西一个地势较高的岗岭上,遍布着沟壑与山脊,这同曹操《终令》的描述也相吻合。

去年上半年,央视《探索与发现》剧组拍摄专题片《寻找曹操墓》,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应摄制组邀请,按照鲁潜墓志的记载,以鲁潜墓志发现地为基准点,对曹操陵园区可能存在的范围进行了测量。就在考古人员测量出的曹操陵园区范围内,位于西高穴村鲁潜墓志出土地西北约有500米处,有一处隆起的高台地,考古人员在上面发现了大量大型板瓦和宫殿建筑门上的泡钉。

在2005年,当地村民因窑厂烧砖,从村中西南地取土,挖掘到五米左右时发现了与周围明显不同的土质。这些土质实为现墓地的夯土。河南是文物出土大省,一些有历史传承的村落更是充满各种传说。盗墓者对这些地方觊觎已久。那一次发现的墓地夯土理所当然地引来了盗墓者,并且对此进行多次盗挖。

一年后,当地出现盗墓的情况被安丰乡书记贾振林得知,随后通知在当地调研的考古队队长潘伟斌。这个墓地距离之前被推测的曹操墓葬区不远的地方,到达现场后,潘伟斌发现了一个现代盗洞。他让村长徐焕朝用绳子绑着把自己放进盗洞,“当时没带照明工具,墓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潘伟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当晚他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七八分钟后就离开了现场。

事后研究照片时,根据地砖、墓石的大小以及墓室的高度,潘伟斌判断这座古墓应属于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但他“当时根本没往曹操墓的方向想”。

一直到了去年央视去拍摄时,潘伟斌的判断依然只是认为,此处“这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

安丰乡政府当时决定将墓穴盗洞回填。“我们一般是就地保护,并没希望挖掘。”潘伟斌说,“如果条件不成熟,挖掘出来担心反而破坏文物。”

但是回填盗洞并没能阻挡盗墓者。两年间当地破获的盗墓案件就达到4起,抓获20余人。

保护未果的情况下,潘伟斌开始报请河南省文物局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魏武王常用”成最有力证据

2008年12月12日,对墓地的抢救性挖掘正式开始。当地政府为此给墓地周边的村民每户约1万9千多元的补偿。这对这个年平均收入3千~4千元的村民来讲,不是个小数目。

“在今年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2009年11月,记者注),我们终于判定这是曹操墓。”潘伟斌吐着烟圈,悠悠地回忆。此前发现的石璧石圭等高等级随葬品,逐渐唤醒了他脑海里关于曹操墓的推断。带有“魏武王常用”字样的铭牌陆续出土,最终成为他判断曹操墓的决定性证据。

挖掘开始时,考古队按工作惯例对现场进行封闭。因为古墓已经暴露但并未确定墓主身份,考古队的正式进驻并未引起村民太多关注。实际上,这次正式发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工作机会。因工程量较大,考古队雇佣一些村民协助清理现场。

“有考古队的老师在旁边教,他们看着我们刷土。”参与发掘工作的村民敦新全说。他自己参与发掘同时负责组织其他村民,他的妻子也在发掘现场工作。按照不同分工,有人每天15元钱,也有按照土方量计酬。工作时间早七点至晚七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我亲手挖出一把剑呢。”敦新全比划着说,“一锹下去就挖着了。”村民们主要负责按照考古队划定的界限进行外围清理工作,发现器物后再由考古队员进行专业工作。

墓室中的样子并非如外界想象的器物整齐,摆放有序。“封门石已经被破坏了。”潘伟斌说,“里边满是积土。墓室已经破坏严重,器物和头骨都是清理过程中逐渐被清理出来的。”

按照顺序,考古队最初先清理后期浮土,确定墓穴范围后,并进行了航拍,然后从墓道开进,逐层清理积土。先由负责全程摄影、摄像的考古队员在保留原始证据后,其他人再着手挖掘。

现在的墓地挖掘现场被一圈瓦棱板环绕,上方按照墓地面积搭建了长60米、宽27米的蓝色钢制防雨棚,墓区被塑料布遮盖,并用瓦棱板压住防风。墓区分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考古队在一二号墓内共装了57盏照明灯以便开展工作。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一号墓中仍有工人继续发掘工作,二号墓即已确认为曹操本人的墓地。

在二号墓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3具遗骸,一位为男性,另两位为女性。经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测定男性遗骸死亡年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本人66岁的去世年龄接近。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推测,其中年龄50岁左右的女性尸骨应为曹操的夫人卞皇后,而另外一具20岁左右的女性尸骨身份,目前无人能够确认。“不知道这个女孩是陪葬还是丛葬,目前还不清楚。”潘伟斌说。这些发现的骸骨除头盖骨外还有指骨等,需要清理后,由人骨鉴定专家判断部位,进行摆放。

陵墓发现将解曹操众多谜团

在此后,考古专家共挖掘出文物超过200件,除常见金银漆器外,有59件石牌铭刻有随葬物品的名称,其中八件圭型石牌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刀”等铭文。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有质疑者认为此处墓地极可能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但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看来,“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后人杜撰(有考证显示,曹操疑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曹操疑冢是后来人想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盗他的墓,我想这是后来的演绎。”他说。

河南省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首先,这处墓地规模巨大,且未发现封土,符合文献中对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记载。第二,墓穴地点与史料记载以及11年前出土的后赵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铭文相符。加之发现有“魏武王”字样,以及相符的骸骨年龄,遂确认为曹操高陵。

史上流传曹操倡导薄葬,而此墓地四壁无壁画,被认为是对薄葬的印证。但在考古队长潘伟斌看来,壁画并不一定代表着墓葬的高规格。潘伟斌说,“曹操墓里有非常复杂的帐幔,都是五彩的丝织品,他就没必要再画壁画了,也不可能再画壁画了。”

潘伟斌认为墓道的长短与墓深是反映墓穴规格高低的重要指标。此次发掘的墓道近10米宽、40米长。比曾经发现的北齐皇帝墓宽近一倍,长度超出10米。而且15米的墓深十分罕见。铺地青砖长95厘米,宽90厘米,也远大于过去发掘的一般帝王陵墓里面30多厘米见方的墓砖。西高穴村村长徐焕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被发现的曹操墓周围,因为当地人认为“风水不好”,是唯一村内没有置坟地的地段。

发掘文物中,除常见兵刃、礼器和珠宝外,还有镜台与书案。在潘伟斌看来,这些对于还原曹操个人真实生活与性格都颇有帮助。“一般墓葬是不随葬书案,也不随葬床,因为有棺材。但是他的书案和床都有,这些很有特色。”潘伟斌说,“可以知道他不但是武将而且也是文人。”

现在,所有出土文物已经从墓穴现场清出,存放在仓库中。当地文物部门希望发掘的器物都能就地开发、就地展示。考古队副队长任成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具骨骼都不完整,除了头骨,还有肢骨等一些骨骼,需要人骨鉴定专家后期去逐件判断部位,摆放、整理,才能进入复原过程。

而这处墓穴的发掘似乎只是一个开始。当地考古队已对墓地周边进行了调研。“作为一座皇帝陵墓,它周边应该有一些地面建筑,虽上部被破坏,但根基还在,经过调查发现我们是能找到的。”潘伟斌相信,对于“陵墓的外围还有没有随葬墓?他死时明确规定要在他的墓前留出足够的空间,做文武大臣陪葬用,他的陪葬大臣有没有?有多少个?都是谁?”这些一旦调查清楚了,关于曹操的疑团,世人对他本人还认识不到的地方,就都可以解决了。(实习生王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曹操最后的岁月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即曹操死前一年多时,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墓地选址和营造问题。因作《终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亦陪寿陵,其广为兆城,使足相容。”(《三国志·武帝纪》)

由此见,第一,曹操肯定了“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做法,并身体力行。他选定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薄地作为墓址。第二,曹操主张“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是对秦汉葬制的否定(秦始皇陵墓是在平地修建并堆积起来的,规模之大,亘古至今未有相匹者)。第三,曹操彰陪陵之制,出发点当在表彰有功。曹操在规划陵地时,特意“广为兆域”,用意是让“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曹操在临终前的《遗令》中,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为由,从自己做起,对古时丧葬之礼提出了挑战。《遗令》也是曹操弥留之时的遗嘱,是他最后一篇教令:

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可以看出,曹操生前恐丧事奢靡不禁,所以预先准备了送终的衣服,分春夏秋冬装在四个箱子里,并作遗言说,“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同时,曹操在遗言中反复提到不得用金玉珍宝陪葬。

曹操在逐步安排完最后几件事后,溘然死去。

第一,国有储副,他人不得问玺。第二,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曹操好色,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15人,其中13人为其生子25人。因而适时确立后妃名分和确立太子,都是有关社稷安危的大计。曹操进爵为王,已年逾花甲,这两件大事显得更为重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曹操于死前几个月,利用暂住长安之时,宣布立卞氏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曹操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已死。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卞氏所生的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便是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此,曹氏诸子争立的斗争也就主要在一母所生的三兄弟间展开。

从记载看,曹操诸多儿子中,或早亡,或功业平平,虽然大都封侯,但引起曹操重视的除丕、彰、植三兄弟外,只有一个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至今仍家喻户晓。然而,建安十三年,曹冲13岁时得病而死。曹冲死后,曹操曾对丕说“汝曹之幸”。(注:其中“曹”乃“辈”之意)

显然,曹丕要比他的两个弟弟更成熟、聪明,最终曹操为太子继位清扫了最后的道路。

第三,使自己安然长眠于地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群臣根据他的遗命,将其灵柩运回邺。丧事历时近一个月,建安二十五年(即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二月丁卯(4月11日)葬邺城西之“高陵”,即曹操《终令》和《遗令》中的所谓“寿陵”和“西陵”。曹丕和大臣们按照曹操生前的意愿办理其丧事。

文中显示,陵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墓中没有贵重的随葬品;高陵上的祭殿建筑,既不豪华也不坚固,所以仅几年后,“殿皆毁坏”。也正是由于墓葬隐蔽,且世人皆知墓中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所以历时几代,曹操的陵墓便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也正是如此,曹操墓地在哪里,逐渐成为了历史之谜。谜底直至今日方才揭开。★

(本刊记者丁尘馨根据张作耀著《曹操评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