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课、听课和看课--倦飞的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5:43:40
演课、听课和看课 [ 2009-12-28 21:29:00 | By: xldwyp ]   3 推荐

现在的不少公开课太“水”,掺假的成份很多。为了上好一堂课,不但授课老师个人认真备课、精心准备,甚至广请高参或者组织智囊,集众人智慧于一身,还反复操演,把学生也变成了一个个小演员。一堂课上下来,不但老师“教”得“出彩”,孩子们也一个比一个聪明,回答问题一个比一个棒。这样的课,根本就不是“讲”的,而是“演”的。“演课”的结果,在让外来“取经”的老师们自惭形秽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他们的老师是个“骗子”!

不可否认这样的课对于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和促进的,但我们的课不可能都这样上,同时我也相信它对教育的伤害和对学生心灵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它的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听常态的课——一说这话,有人就有意见了:你这样推门听课,老师们没有准备,怎么可能展示出他们的真正水平呢?我觉得这种试图通过听一节课来对一个老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进行一个整体评价的想法本身就很荒唐!一堂课教了什么,教得怎样,这只是教学的效率;一个阶段的检测,一个学段的考试结果,那是教学的效果;而我们教育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这一批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效益。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益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包括了课前的准备、课后的巩固以及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等等。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上才有了思维派、训练派、情感派、管理派之说。我们总不能说课前预后、课后复习(包括练习)和组织管理、检查督促是可有可无的吧?明白了教学并不仅仅是讲课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通过一堂课来评价一个老师是课堂教学“不可承受之重”。我们对于任何一堂课的讨论和评价,其实都是“就事论事”,是仅就这堂课而言的。

其实,课也是不能仅仅拿来听的。因为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的老师在交互式活动中开展教学,教学是不能一讲到底的。既如此,作为研究者或者观摩者的你,又怎么能够一听到底呢?

十多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告诉我,他听课从来不坐后面。见我很诧异,又解释说:我听课总是坐讲台的旁边,我不太关心老师怎么讲,我最关心的是学生有什么样的反应。现在想起来,觉得他的做法不无道理。“看课”所能觉察出来的东西恐怕的确要比“听课”多得多。——当然,坐讲台旁边的做法未必是必然的选择。

拒绝“表演课”,去听常态的课;不但“听”课,同时还“看”课,不但听老师怎么讲,还看学生如何反应,这样的做法,会帮助我们从一堂课里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首先,你其实可以轻易地发现这是否是一堂真实的课。任何“表演”和“作秀”的做法,都不可能逃脱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的“火眼金眼”。因为老师演得再好,毕竟也不是专业的演员,何况那些本也就对这种弄虚作假、重复过无数次的表演不感兴趣的学生呢?

其次,你可以从平常的教学中,看清楚授课者的教学基本功。那经过过度雕琢的华丽的语言往往不能代表这个老师的真实水平,而寻常的教学流程里往往能看出这个老师的专业水准、语言能力及对教学常规的熟练程度,体现了这个老师基本的教学素养。

再次,一个真实的课堂里总会有让教师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对这种突发事件的捕捉、把握、掌控和处理能力常常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机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需要设计的,但是教学又是不可设计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在师生双边交流互动的前提下进行的,左右和影响教学进程的并不仅仅是教师本身。我们的课程,从来就是活动的、生成性的。正是这种教学机智的累积,使教学不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而成为了一种艺术。

其实,更准确地说,我们的课既不能讲,也不能演,我们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材料,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听课的人呢?一方面是学习者,另一方面也是研究者。我们不能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我甚至也不赞成是去观摩,我们其实是去感受。感受的结果,自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是,我们为什么要给一堂课一个“标准答案”似的定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