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学生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5:10

毛主席的学生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昆明网友

 

一、           为什么要研究毛主席的学生生活?

1.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榜样的人很难成大气,因为他对一个人成长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中体现的智慧吸收较少,近乎于自己瞎闯瞎碰瞎摸、近乎于从零开始,这就需要丰富的人生历练和坚强的意志及正确的总结——而能达此三者之人少之又少。有什么样的榜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崇拜汪精卫的人绝不可能成为谭嗣同,成为秦桧倒是八九不离十;榜样的水平越高自己的水平就可能会越高,比如崇拜比尔盖兹的人很可能就会成为顶级电脑专家,因为他从榜样的身上找到了成长的路径,碰到挫折时也会有勇气和方法去克服。牛顿那句名言,他的成就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换个说法就是,有成就的人一定有榜样作为他的巨人。还是荀子在《劝学》中说得好:“学莫便乎近其人……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2.毛主席是我们中国青年最好的榜样。抛开崇拜专业型人才——比如崇拜钱学森、崇拜老舍、崇拜王进喜——之外,毛主席是我们最好的崇拜对象。毛主席可以说是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中,在中华民族绝处求生的境遇下,在工业和农业社会交织的过程中,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出的一座高峰。就看他那堪为一绝的狂草,他那大气磅礴的诗词,他那明白晓畅笔随神至大俗大雅的文字,他那以极弱胜极强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军事思想,他那以最小代价成就世界上成长最为快速和健康的现代化国家的经济思想,他那让妄图奴役世界的西方强国战栗的社会实践,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他对其死后的中国和世界走向的深刻预见,……随便拿出一项,都足以青史留名了。更重要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和人民,他们认定一生为民的毛主席是正义的化身是指引被压迫者前进的明灯是人类解放的旗帜,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人民,我们可以看网上的一个例子,中华网纪念堂,截至今天对毛主席的祭奠已近超过百万,而其他最多的也不过十万,较多的在七万上下,而他们或多或少都和毛主席有关系。这样一个伟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3.毛主席恰是在他的学生生活中思想初步的定型,这恰是我们该学也可学的阶段。毛主席从家乡韶山冲到湘乡求学,再到长沙苦苦探索,这是他迅速成长的阶段。尤其是一九一三年(19岁)到一九一八年(25岁),五年半的师范生活,之后毛主席的思想和志向都基本定型,之后更为他成熟的思想也包容了他这一时期的思考。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关系,思想和志向的确立往往晚于我们前几代人,但是思想和志向的定型大多也是在大学,也是在十八九岁到二十四五这一阶段。大学生活,恰是一个经历过大学的人成长的关键点,以这个关键点为起点学习伟人,对我们来说就不会觉得伟人高不可攀,不知从何学起,就会有许多可学之处,同时这个关键点处理得好,对我们的成长也会有莫大的帮助。

4.今天大学浮躁的氛围和年轻人的晚熟,尤为需要向榜样——特别是最好的榜样——毛主席学习。时代确实变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许多人幼时往往生活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之下,不担当什么责任,也未能经风雨见世面,往往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不深,自然思想和志向都会定型比较晚,甚至浑浑噩噩过一辈子。对比放牛的王二小,《红灯记》里李铁梅唱的“年龄十七不算小,为什么不能帮助爹爹操点心,好比说: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你应该挑上八百斤”;甚至对比四十多岁的那一辈,往往有自愧不如之感。在这种情境下,从榜样身上确实能学到如何立定自己的志向,如何使自己成熟。当今大学,由于定位出了偏差,过度功利化,市场化,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老师抱怨学生,学生抱怨老师,形成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反馈,最终大多老师在应付学生,大多学生也在应付老师。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之下,大学生活如何过,也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也更有必要向伟人学习。

 

二、           毛主席是如何选择学校的?

可以从毛主席初到长沙说起。毛主席初到长沙,是随他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堂的一位老师一起到湘乡驻省中学的。那是1911年春,他在这里读到了革命派的《民立报》,很受启发,他在学校墙上贴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出同意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并请孙中山做总统,康有为做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这当然是极不成熟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心和积极思考。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毛主席遂投入长沙革命军,当了一名列兵,并未到学生军中,这期间他的军饷大都用来订报和买书。后不久,溥仪宣布退位,孙袁南北议和,毛主席认为革命成功,于是在当了半年兵后退出军队,决定继续求学。

这时毛主席开始留意报上的广告,先后报名或是报名且考上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制皂富国利民,法政学堂,商业学堂——现在最需建设国家的经济学家,另一所商业学校——学成商业专家,省立第一中学。在第一中学学了半年后,毛主席觉得,学校课程太少,校规定得太死,特别是在读完老师借他的《御批通鉴辑览》后,觉得自学更好,于是退学。之后他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省立图书馆学习,一开门就进去,关门才出来,只中午停下来买两块米糕作为午饭。在此期间,毛主席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并较为系统的学习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由于经济上的难以为继,也由于当时受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影响,毛主席报考了湖南四师,后四师和一师合并,于是毛主席在这里度过了为时五年半的他成长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回顾毛主席从初入长沙到选定一师这一阶段,诚如后来在延安他给斯诺回忆他对学校的选择时所言——“没有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学校的优劣,对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主张”。但是我们还是依稀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及他对真理的追求,比如他的选择当兵、他的读报读书、他的自修与对学校的选择。而后来在一师,毛主席将这两点给明确了下来。在他给友人的信中,先后提出:“齑其躬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结合到一师前后的所作所为看,“心系社会,苦学励志”应该是当时的毛主席对自己的一个定位,能否帮助他达成这目标也正是他选择学校的一个参照。

毛主席对学校的选择及最后的确定,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即要定立目标及志向,以此来统领大学生活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面对一切困难,只有这样才会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进步与成长。而目标越大,志向越高远,成长的空间就会越大。古语说得好“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是在大目标大志向的统辖下,才有了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才能想法克服细微之处的不足,才能激发人的最大的潜能,才可能有成长的最大空间。孟子其言“立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正是这个意思。最大的目标和志向,莫过于毛主席“心系社会、苦学励志”了——这本就是中华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并且在“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候,这最大的目标和志向也便成了每一个有责任的中国人最现实的选择。

 

三、毛主席的学生生活是如何过的?

1.寻求大本大源: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在真理中寻求大本大源,在改造社会中寻求大本大源,寻求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一枝一节。这样的思路造就了他今后从整体分析,抓主要矛盾的方法。

2.读书:

A.继承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一切优秀成果。受老师杨昌济“贯通今古、融合中西”的思想影响,毛主席努力践行“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的治学方法,一改以往抓到一本是一本的做法。这对毛主席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拿传统的书来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著作,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县志、王船山、谭嗣同、曾国藩,所有这些,毛主席都研读过。而在1916年给萧子升的信中,他列出了经史子集77种欲读书目。毛主席所言我是在读了6年孔夫子的书之后,再读了7年资本主义的书,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显然,7年读资产阶级的书,包括了一师求学的时间。

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是否还需要这样的阅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我想还是需要的。读书能帮助我们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能了解社会的结构及运行机制,了解人心。我们必须去了解社会的基因和整个系统,通过阅读吸收前人的智慧便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B.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的基础上,不光读进去,还能读出来,逐步达到融会贯通。主要的方法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即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读完书后,都进行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不管是对书中观点同意还是质疑。毛主席的书,总是画满了各种符号、也写上了不少文字。比如课本,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原文约十万字,毛主席书中所作的批语就有一万二千多字,书上也画满了各式符号。在这本书里,毛主席的批语大多是抒发自己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及对原著的引申和批判,少部分是对原著的赞同和章节提要。除了在书本上作批注,毛主席还经常做笔记,把自己的心得和认为值得注意的字句给写下来。现存有一本题为《讲堂录》的笔记本,里头有很多精辟的语段,都是毛主席的摘要或心得。

C.读报。这是毛主席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毛主席关心社会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一师期间的花费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报刊和买书上。毛主席读报,不是泛泛而过,他是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来读的。读报读出了效果,毛主席便被同学尊称为“时事通”。读报的习惯一直到上井冈,由于条件所迫,不得不中断,但是只要一有机会毛主席便会拿起报纸。而之所以有上井冈这个使党绝处逢生的决定,也是毛主席在决定战略退却,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在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有关井冈山的消息。

3.交流:

除了自己读书、思考之外,还经常同别人交流看法。因为人的思考往往会因认识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而只有碰撞才能知所优劣进而取长补短以达更优。毛主席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有时放假就住杨昌济家里,也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等老师结下深厚友谊;毛主席还时常与周围朋友交流或通信,在他周围团结了一批同学。“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毛主席的这个体会确实给我们指出了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4.走出去:

毛主席经常向周围同学强调,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在他的笔记《讲堂录》中也记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正是在向自然的学习、向社会的学习中,毛主席的心胸变得宽广起来,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也更深刻的认识了社会,锻炼了能力,磨练了意志,为今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A.“野蛮其体魄”。毛主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和周围的同学正是这么做的。如果说读书和交流是“文明其精神”的主要方式,那么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就是“野蛮其体魄”的主要方式了。他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让雨淋,叫雨浴;烈日当空,脱掉衬衣,叫日光浴;春风吹来时,高声叫嚷,叫风浴;下霜的日子,露天睡觉,十一月份还在河里游泳。此外还有冷水浴、自编体操和拳术等。张昆弟的日记“今日早起,同毛蔡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大家可以抽空,认认真真的去体验一下这种境界,相信只要经历过就会爱上这种活动的——不管是在昆明西山的小石林,还是在金沙江畔、或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云南山多。某夏夜,暴风雨骤至,雷电交加,毛主席一人爬上岳麓山顶,再返回来,是为了体会《书经》中所说“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同时锻炼自己的胆量。在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中,他强调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好处,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希望通过体育提倡勇武世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

B.做社会调查。毛主席一贯重视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他了解了社会的结构,体会了人民的悲与喜、苦与乐,锻炼了能力。求学期间,最典型的要数两次游学。第一次是1917年和萧子升分文不带,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附近五县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了解了各地城乡民情风俗,山水田园,结交了农民、樵夫、轿工、长工、船工、财主、县长、小官吏、塾师、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和尚道士等各色人等,较为深入而细致的接触了社会。回到长沙时,除了几本沿途的笔记以外,居然还剩两块多银元。第二年,毛主席又和蔡和森花半个多月考察了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的几个县。毛主席对问题的深刻洞察,比如指出被斥为痞子运动的农民运动好得很,比如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党——必须鲜明的亮出自己的旗帜,他每每令我党化险为夷,大量脚踏实地的社会调查对社会结构和人心的把握恰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而这个习惯就是在求学期间养成的。

我们有责任的年轻人也应该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到社会中去,比如搞各种类型的调查,比如支农服务。这样的活动,对我们能力的提高、心胸的拓宽、思路的转变、认识的提升、感情的培养、及对社会的理解、帮助都是很大的。

C.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当时的中国处于激烈的动荡,中国正于绝处求生。毛主席自然参与到了社会运动中。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毛主席为一师同学集资编的名为《明耻篇》的小册子写跋并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是年冬,将汤化龙、梁启超、康有为反袁的文章编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小册子,并组织同学在校内外广为散发。他经常和同学讨论时事问题,1916年7月,毛主席断言,二十年之内,中日必有一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开始。1917年4月,率领同学反对校长,发起驱张运动。

除了积极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毛主席还在校内积极参与各种事务和活动。1917年10月一师学友会改选,毛主席任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这是学生首任此职。当选之后,毛主席组织过许多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此外,毛主席还是一师学生自愿军的骨干。影响最大的当数工人夜校。1917年10月毛主席底开始组织一师工人夜校,之前是老师在搞,但效果并不好,后将此项任务转给教育研究部,毛主席通过认真分析和经历一次挫败后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他重新起草招生广告,改变了宣传方式,竟招生一百余。

不论是在社会运动中,还是在校内活动中——本来这两者也不可能截然分开——其志向和能力都得到莫大的锻炼,这为其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要立大志就得关心社会,就得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比如去年的奥运圣火传递事件,以此考验和磨练自己;同时也要参与到校内外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5.广交朋友,建立社团:

毛主席曾在报上和长沙各校都贴过启示,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毛主席逐渐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同学,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思想上很认真的人,不屑于议论琐事;他们懂得人民的痛苦,抱着远大的理想;他们经常研究求学为人的道理,讨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前途。后来他们催生出了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生社团——新民学会——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不少来自于这个学会,著名的有蔡和森、向警予、徐亮、何叔衡、徐特立、方维夏、李维汉、夏曦等,他们大多死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新民学会成立之初,其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会规有“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等条文。会员入会的标准是心意诚恳、人格光明、思想向上。

我们今天一批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也可以组建自己的社团。在这样一个平台之下,能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能够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通过交流和开展活动得到思想上和能力上的进步。新民学会会员那种远大的志向、积极的思考、朴实的作风、坦诚的态度、严格的自我批评与对同志的热忱都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学习的。

 

四、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学生生活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创造小环境:

在自修期间,毛主席住湘乡会馆,里面经常有打架的。毛主席人照住,书照读。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办?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和胆气,毛主席到南门口大声读英语。毛主席不爱学自然科学,只是随便应付一下,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社会科学上面。这三件事说明了什么?在大环境于己不利的时候,要努力创造小环境;而创造小环境,首先要过的是自己的心理关。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老师课讲得不好,感觉大学生活没意义。怎么办?是随波逐流,堕落到底,还是努力创造小环境,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去做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立志和完成这个志向的事?

2.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足:

毛主席因不满老师袁仲谦批评自己的作文批评自己作文的榜样,当堂顶撞老师,当意识到老师对自己的心意后,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按老师的要求老老实实的攻读韩愈的文章,后来毛主席在给斯诺忆及此事时说,多亏了袁大胡子,正是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苦读了韩愈的书,如果有需要,我今天还能写一篇像样的古文。知错必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内自省”——这贤与不贤不光指别人,首先指的是自己。

3.争分夺秒、咬定青山不放松:

自修时,图书馆开门就进关门才出,只是中午出来买两米糕;一师时,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熄灯了还挑灯夜读。唯有坚持才能成就伟业。毛主席的坚持,一是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二是在具体行动中争分夺秒,积极探求,数年如一日。

4.激情与勇气:

一个人,必须要充满激情的活着;在这浮躁的时代,尤为需要充满激情的活着;同时也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

1917年11月15日,毛主席率学生自愿军百多人,加上联络来的部分,缴获直系溃兵3000人枪,保住长沙城。这可算是毛主席第一次指挥军事,成功的原因除了正确的审时度势之外,还有那同样超出其他同学的勇气。

毛主席曾说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赠他外号毛奇。一师举行过一次人物互选,包括德智体三方面近二十项目,毛主席得票最高,并且只有他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胆识一项独他所有,评语为“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5.对个人与同志的要求:

     对同志严,坦诚指出其错误,悉心帮其改正。对自己更严。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体可见《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以上所有这些加起来,择其要可概括为“立大志、苦钻研、勤实践、广交友、严律己”——是谓“修学储能”,是为着“改造中国与世界”。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这么全这么大,会否无法做到?以毛主席为榜样,尤其在最根本的人生道路上,如此的选择是否会充满痛苦?其实,以上提到的每一点,都能和我们的大学生活对照,都是可学的,至于具体如何更好的落到实处确实需要结合实际发挥我们的想象,并躬行之。而在人生道路上,如此选择,当然会充满荆棘,但是内心是愉悦的,不是充满痛苦的,并且路会越走越宽。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什么样的榜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像毛主席这样世所罕有的榜样,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学一分则有一分成就,学七分则有了不起的成就。企业界不是有不少总裁,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声称自己学的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吗。几年前,中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芯片龙芯2E问世——龙芯在信息产业中处于基础位置,我有幸聆听了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的报告,确实感受到了龙芯能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经费出这么大的成果,得益于龙芯课题组以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敢为天下先压倒一切敌人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践论矛盾论的方法论。这是榜样造就大业的典型例子。

让我们以伟人为榜样,沿着伟人走过的道路,读毛主席的书,立定大志,“修学储能”,进而“改造中国与世界”。

 

谨以此纪念人民的领袖与导师毛泽东主席诞辰11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