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布达拉宫,更爱北京天安门”(新京报 2006-10-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53:10
“我爱布达拉宫,更爱北京天安门”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0-4 1:17:47 · 来源: 新京报
京藏33少年游览天安门广场,“布达拉宫”景观前牵手结友谊

昨日上午,故宫午门外,四名京藏女孩在等待进入故宫参观时坐在栏杆上摆起Pose。

昨日,背着“小翅膀”的西藏女孩高硕与北京女孩葛廷嘉携手前进。

昨日上午,故宫午门外,彼此已经熟悉了的京藏少年互相嬉闹着。
本报讯  “我爱布达拉宫,更爱北京天安门。”挺拔的雪山、巍峨的宫殿,天安门广场西侧花坛的“布达拉宫”微缩景观前,京藏33名少年流连忘返。
昨日是西藏16名少年来京的第四天,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在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游览了整整一天,看到了天安门前的毛主席像,看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到了人民大会堂……今天和明天上午,北京家庭将带领各自结对的西藏少年单独行动,游览大学校园、参观航天城等将成为西藏少年在北京的最后一站,明天下午欢送会后,他们将登上返程的列车。
城楼上感受“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昨天上午,33名京藏少年登上天安门城楼,感受那振奋人心的一刻。
“哇!好多人啊!”西藏孩子们登上城楼的第一感受是人多。西藏女孩格吉旺姆小心翼翼地靠近栏杆,把头朝广场上伸了伸,又缩了回来。而男孩子们早就忍耐不住,在城楼上东摸摸西摸摸,伸长脖子朝下看。
老师家长们一边给孩子讲解天安门城楼的典故,一边帮孩子拍照留影。有些家长还特意去购买了登城楼的纪念像册,让京藏两地孩子相互依偎的身影留在上面。
保和殿前立志考状元
从天安门城楼下来后,孩子们进入故宫参观。在来到皇帝进行殿试的保和殿前,孩子们又来了精神。
“这里曾经是皇帝进行殿试的地方,状元都是在这里产生的……”孩子们竖起耳朵听导游的讲解,当导游开玩笑说“去看看宫殿,可以沾点考试的灵气”时,一群孩子“哗”地一声全跑了进去。
当时,有些倦意的大罗布次仁正坐在台阶上打瞌睡,听到声音后大罗布次仁刷地抬起头,直着就冲了过去。
“天安门上太阳升”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走出故宫,孩子们唱着歌就融入天安门广场的人海。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京藏两地少年互相交流着,不停地在感叹中国人民的英勇与智慧。
“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在天安门广场一角,导游一边安排京藏孩子们拍照,一边给孩子们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
平措扎西还没等导游说完就接上话茬说:“我知道纪念碑的意义,它代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谁不知道啊。”其他小朋友把平措扎西“堵”了回去。
“布达拉宫”前留影
“看!布达拉宫,怎么跑到北京来了?”很多西藏少年在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就发现了这一“奇迹”。
他们手拉手走到天安门广场西侧花坛的“布达拉宫”微缩景观前,兴奋得睁大眼睛,一边赞叹一边向北京同伴讲述布达拉宫的故事。
“太像了,太像了,还有那个雪山,就像真的一样,”格吉旺姆回头对自己的小伙伴一连说了两遍,一脸的满足感,她说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她说回家一定要告诉自己的家人,在北京也可以看到漂亮的布达拉宫,而且还有鲜花围绕。
■特写
吵完架还是好姐妹
从天安门城楼下来后,西藏女孩赵雪婧和北京女孩王傲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一点小矛盾。
结果,两人在走进故宫时,一个眼泪汪汪,一个嘟着嘴。两个小姑娘离得远远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个小姑娘的手悄悄地牵在一起,又开始说说笑笑。“我们都道歉了,我们都有错。”赵雪婧眨巴着自己的大眼睛,而王傲则在一边悄悄地偷笑。问到是什么原因造成她们吵嘴时,两个小姑娘脸一板,异口同声抢白道:“这是秘密。”
赠天珠给北京“爸妈”
昨天的活动中,孙雪松和孔卫华夫妇都挂着天珠。“这是女儿送我们的。”孔卫华说。
她说的“女儿”是来自拉萨的女孩次旦央吉,次旦央吉是他们女儿孙婧秋的结伴对象。
昨天游故宫时,两名女孩一路手拉着手,说的话虽然不多,但是从不分开。
孙婧秋和次旦央吉长得非常像。孙妈妈说,前几天四人一起坐车,司机说他们生了两个女儿,次旦央吉像父亲,孙婧秋像母亲。
孙婧秋和次旦央吉在家里总是互相谦让,孙妈妈买了两件睡衣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谁也不先挑,都说让对方先挑。
北京少年有了藏族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17名北京孩子都有了藏族名字,而这些名字,都是自己的西藏伙伴给取的,每个名字都带着祝福、吉祥等意味。
大罗布次仁给伙伴周安杰起的藏族名字是次仁多吉,意识是长寿金刚;而旦增色珍给焦梓文、焦梓方起的名字是次仁央宗和旦增央吉,意思是吉祥如意长寿;次旦央吉给自己伙伴孙婧秋起的藏族名字则是索朗央金,意思是大有福气的神女。
而说起自己藏族名字,北京孩子们都是一脸兴奋,“非常好!”
孩子幸福家长再苦也乐
几天的连续“作战”,孩子们似乎没有太大影响,他们依然跑着闹着,互相嬉戏着。但陪着孩子们的家长却已“缴械投降”。
北京女孩王雪珩的父亲说,他从升旗那天开始,整整三天,她和妻子都陪着孩子,看升旗、登长城、游故宫,每天晚上还要回去照顾两个“女儿”休息。但王爸爸说,看到两个孩子玩得这么高兴,相处得这么融洽,他们再苦也值得。
“就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精神那么好!”这几乎成了每个家长都没弄明白的事情。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龙婧 赵艳玲 王殿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袁烽 实习生 刘博文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54/2006/10-04/021@212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