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校实行高淘汰率,可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21:28:52

北大、清华的本科生毕业率是92%至95%,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48%,加州理工学院在60%左右……既然是一流大学,以“英才教育”为己任,就该高标准严要求,果断淘汰不合格学生。但是——

 

国内名校实行高淘汰率,可能吗

 

    美国北爱荷华州立大学英语系一位终身教授,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国;因为“实在看不懂”国内高校的教学标准,3年后返美:“我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放得够低了,有时甚至越过了我的底线,可系里别的教授还总问我为什么这么严格。”

    近年来,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的本科生毕业率,大多保持在92%至95%之间。对此教育专家说得一针见血:“这5%至8%的淘汰率,放到世界一流大学那儿,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严师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今北大、清华校园里的“天之骄子”,可能想象不到80多年前他们的学长,每天承受着怎样的压力。清华大学在1928至1937年期间,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理学院最高淘汰率达到69.8%,工学院则为67.5%。“叫苦连天地忙着,昏昏沉沉地迷着,提心吊胆地怕着,咬牙切齿地忍着”,是那时清华学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在吴有训先生执掌清华物理系时期,“1929年入学学生11人,到1933年毕业时仅剩5人,淘汰率54.6%;1930年入学13人,到1934年毕业时剩下4人,淘汰率69.4%;1931级淘汰率为50%,1932级更高达82.8%……”与如此“残酷”的淘汰率相对应,在物理系1929年至1938年入学并得以毕业的71位本科生中,出现了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如今大学的情况又如何呢?北京大学一位教学管理者向记者分析,虽然按照规定,考试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违反学术规范等,学生都有可能被淘汰;但各门课程的评分标准与学术要求,是由授课教师主观决定的——“曾经的‘严师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为难学生”的老师受欢迎

    在大学里,有个现象颇堪玩味。每当新学期开始、学生们选课,校园BBS最火爆的话题竟是相互打听:“这个老师是否经常点名(查出勤情况)?”“那个老师考查给分是紧是松?”尤其在本科高年级准备考研或找工作的学生中间,一些“给分大方”、不搞点名之类“为难学生”的老师,非常受欢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志田对此十分不满:“部分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不指出、不批评,皆大欢喜,制造校园表面的‘和谐’。”

    一位授课教师却说,学生一旦被退学,只能返回原籍;想再读大学,就要重新参加高考。言外之意,他们苦苦奋斗了好多年,上大学不容易,所以……“除非碰上太离谱的个别学生,一般情况下真还不忍心‘动刀’。”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教授坦言,每年淘汰、劝退学生,是“最心痛的时刻”。有些学生和家长,拼命找校方求情,甚至长跪不起,让人很尴尬。

   

能不能建立“跨校转学制度”?

    “我们是否可以仿照美国大学间的转学制度?”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教授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双向转学,是美国高等教育保持高质量的核心制度之一,简单地说,就是“允许名牌大学退学学生转入一般大学就读,允许一般院校学生通过考试转入名牌大学”。

    卢晓东介绍,国外一流大学的学术要求很高,反映在教学管理上,则是淘汰率高、毕业率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毕业率,长年保持在48%左右,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为45%左右,加州理工学院则在60%左右……高淘汰率对应的是一流大学“英才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国外名校之所以能做到高淘汰率,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一旦由于学习原因被退学,马上可转入一般大学,寻求另外的职业发展方向。卢晓东分析,这就大大减轻名牌大学校方的压力。同时,学生有机会吸取教训,发现自己的擅长与不擅长和真正的兴趣志向,重新开始。

    转学并非单向。哥伦比亚、哈佛、耶鲁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学府,都有接受“低转高”转学生的制度。“这给了一般院校学生希望和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一般院校的教学水平。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在本科二年级时通过转学,从一所叫作‘西方学院’的小型文理学院,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后两年本科教育的。”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原校长克拉克·克尔指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形成一种模式:按学术的层次进行分离,在比较高的层次,非常强调学生的优秀;在不那么高的学术层次,则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遍入学的要求——从而做到既能培养高级人才,又扩大入学机会。卢晓东表示,这一模式产生于社会对英才和平等入学机会的双重需求,目前中国也存在这样的需求,“双向转学制度,将能促进形成这样的模式”。他说,如果一流大学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将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