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能否改善人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9:43
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易经》坤卦《系传》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有这些关于善恶报应的说法,常常被人当作格言进行引用,其流传之广以及深入人心,使很多人总是不由得将它们当作真理来看待。由此,一些人进而引申出:只要努力为善,广积阴德,命运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好。那么,这个论点究竟能否成立呢?

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吗?

说到善恶,首先得对善恶有一个确定的认识。善,我们一般指的是对人有益的人或者品质、性格、心理、行为以及事情,可是我们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在任何时候,对所有人(包括精神和肉体)都有益的人或者性格、心理、行为以及事情呢?在一般人看来,佛祖释迦牟尼应当可以称之为至善了吧,但是,他29岁出家,此后再未回家,对于家人,他的所作所为根据我们一般的看法能称为善吗??他坐在菩提树下折磨自己,让身体承受难以忍受的饥饿和痛苦,对于自己这个生命来说,能称为善吗?他对人讲道,使许多人不顾父母、抛家舍子而随其修行,甚至使许多听道的人当即悟道而离世解脱,那么,对于那些还没有悟道的,因他的讲道而失去了配偶、父母、儿女的这些人的家人,他的行为能称为善吗?他宣讲众生平等,对于当时在印度占统治地位、强调等级差别的婆罗门教的受益者如祭祀、国王等,他的所言所行,能称为善吗?另外,从结果上说,在后来很多时候,他所创立的佛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下层人民的斗志,起到了维护腐朽统治的作用,这难道也能称为善吗?

显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所谓善恶永远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对这部分人来说为善的,对于另一部分人便可能为恶;对于周围人来说为善的,对于自己却可能为恶;对于现在为善的,对于将来却可能为恶;对于心灵为善的,对于肉体却可能为恶;出发点为善的,结果却可能为恶;表象为善的,本质却可能为恶;这一时期或者这一部分为善的,另一时期或者另一部分却可能为恶。反之亦然。正因为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一部分人称为圣人的,却被另一部分人视为恶魔,被一部分人视为智慧的,却被另一部分人当作狡诈;对自己恶,忍辱负重、事事替别人着想,活得很苦的,却被周围人称为善人,对自己善,花天酒地、肆意而为,活得潇洒自在的,却被周围人冠以“恶”的名声;有些开始时被人推崇备至的,过段时间后却又被淹没在众人的唾沫之中,有些生时被认为渎圣、罪恶的,死后却被视为圣人、英雄;有些善待心灵,能够享受自由、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物质生活,从而生活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之中,使肉体备受折磨,有些善待自己的身体,能够充分满足肉体欲望的,心灵却经常处于空虚、痛苦之中;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好多好心做坏事的现象,也可以看到好多损人却利人的事情,也可以看到许多对谁都和气,谁都不得罪的谨愿者和貌公内私的伪善者,也可以看到不少疾恶如仇、貌恶心善的钟馗、包公式的人物。如此等等。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可利己是一种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善的概念本身便是从牺牲自己而利益别人的认识中产生的。所以人们会说:损己利人才是善,损人利己便是恶。但如果我们将这个基本上被公认的认识推向极端,那么,追求至善的结果便是放弃一切为了自我的利益和尊严的斗争,以至于完全禁欲,最后让自己从这个地球上彻底消失!人人都追求至善,那么,人类就会自动地从地球上彻底消失!那么,这到底是善呢还是不善?

这样看来,所谓善恶是不是就是不可判断、虚空不实的呢?从绝对的意义,也就是佛法中的“第一义谛”上说,确实是这样,无善也无恶,善与恶“自性空”;但从相对的意义,也就是佛法中的“世谛”上说,又不是这样,有善也有恶,善与恶“缘起有”。所以,出家的人容易以出世的眼光,从绝对的意义上看事物,喜欢强调“空”,而世俗的人则容易以世俗的眼光,从相对的意义上看事物,喜欢强调“有”。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明白,由于在某个特定条件下,从整体生存利益出发直觉到的大致相同的道德观念,古今中外,很多历史人物都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程度地烙上了大体相同的善与恶的印记,譬如汤武与桀纣、颜渊与盗跖、岳飞与秦桧、耶稣与希特勒。

真的“善有善报”吗?

既然根据世俗的眼光,由于大致相同的道德观念,善恶还是能够基本确定的,那么,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善有善报”在现实生活以及理论中能不能得到证明。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可能都有过一些时间希望变得更恶、更坏,“学坏”是在青少年时期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当开始进入社会,开始独立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事时,我们便会发现,善良正直常常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凶恶奸诈却常常会带来好的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善人欺,人恶人怕”。在充满着利益和名誉争夺的社会中,为了别人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利益的行为,常常得到的不是对方或者周围人的相应的善意,反而会被认为是“傻”或者被误认为是“软弱无能”而招致轻蔑和歧视,甚至还会诱引对方或周围人为了更顺利地得名得利,有意识地侵夺其利益和尊严;相反,奸恶之人在跟人打交道时总是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取利益,因而总能占到更多便宜,得到更多利益,而且因为人多惧怕,反能享受尊严,另外,因为总是能在争斗中占得上风,反能赢得相当一部分人的尊重。这样,变得更恶更坏,便是许多人内心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向往和追求了。

不过,对恶的向往和追求往往只存在于青少年时期或者人生的一些特殊阶段,一旦经事渐多,年龄趋老,与人为善的心理往往又会逐渐增加。这应当与人生的经验不无关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只看眼前,善良正直显然更容易吃亏,凶恶狡诈总是更容易占到便宜,即所谓“君子斗不过小人”;但如果从长远来看,总是与人为善的,似乎往往更会有好的结果,作恶多端的,结局常常不好。其实,动物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虎狼与牛羊相遇,得便宜的总是虎狼。然而,总体上看,经常遭遇饥饿的,不是牛羊,而是虎狼;后代繁盛的,不是虎狼,而是牛羊。所以古人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但是,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说法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证明。实际上,即使是从长远来看,善有善报最多也不过是比善有恶报概率高一些而已(这也是我自己的观察,也许有人还不同意)!类似苏格拉底、颜回、岳飞、布鲁诺、贞德、于谦、袁崇焕等几乎尽人皆知的最终善得恶报的例子,不但在历史上,即使在我们的周围,都是屡见不鲜、俯拾皆是。最明显的例子,如因见义勇为而致残、死亡的,因保卫国家而战死疆场的。当然,有人会说他们很多人毕竟得到了美名,有的还惠及子孙,但根据现实的眼光来看,美名对于死去的那些人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对于没有留下美名的、无后的、因残废而累及家人的,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窦娥冤》中窦娥的一段唱词唱出了长期压抑在很多善良正直的人心底的声音:“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对于大量存在的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甚至善得恶报、恶得善报的事实,佛教《因果经》中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涅磐经》中还有更详细的说法:“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受报;或今生作恶,来生受报。三后报:今生作业,后几生受报。”也就是说,今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前世的善恶造成的,今世为善为恶的果报则要等到后世才能得到充分显现。这样一来,从可见的现实中,当然是看不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普遍的证明了。无疑,佛教中的这些说法从理论上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善恶报应说在人们心中引起的疑问,但是,人们要接受这些说法,却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相信人有灵魂,而且灵魂可以无限地轮回转世。不过这样一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便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在当下条件下可以证明的事实。

既然善恶报应之说并不能得到现实的证明,那么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它,不指望老天或者上帝,而依靠自己,象《国际歌》中所说的“要夺回劳动果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当然,“夺”显然带着恶的性质,但事实上,不正是因为曾经盛极一时的工农群众反抗斗争的“恶”,才有了后来工农地位的普遍提高和生存环境的普遍改善么?现在,在一些国家,不提斗争了,开始讲和谐了,但变得温驯良善的工农的地位似乎却大不如前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上曾经盛行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胆大”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敢于冒创业失败的风险,一是指不怕犯事。就是说,只要能弄钱,不管犯法不犯法,不管害人不害人,敢于去做,就会有大把大把的人民币进入手中。所以,那时候,坑蒙拐骗、行贿受贿等现象泛滥成灾(当然现在也仍然如此)。所以说到富人,人们常会提到“原罪”,提到“肮脏的第一桶金”,有人甚至说,在中国,找不到一桶干净的“第一金”。这种说法虽然不敢苟同,但至少说明了一个普遍现象:没有一定的“恶”,要想成为一个“富人”恐怕不太容易!那么,让我们比较一下:一边是挣钱手段非常干净的普通工人和农民,一边是靠“肮脏的第一桶金”发家的富人,他们的结果怎么样呢?再过几十年又会怎么样呢?

隔世报应的意义何在?

但是,根据已经知道的应当确实存在的不少灵魂转世的案例,以及我们从自己内心直觉到的公平正义的原则,隔世报应的说法也理应是正确的。不过,即使相信灵魂转世,相信这世的善恶到了下世或者下几世必然会完全得到报应,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为什么呢?我们活在现世的人,有几个能记起前世或者前几世的事呢?既然记不起,那隔世报应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而且,如果记不起,也没有其他的事实予以证明,更没有连续的思维,那上一世或者上几世的我跟现在的我就已经没有了关系,他们已经互不相干,已经不再是同一个“我”。事实上,那个被许多人认定连续的“我”,那个可以转世的灵魂,实际上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灵魂的本质不发生变化,何以会轮回于六道之中,这世为人,另一世却成了天神或者畜生呢?既然灵魂是不断变化的,那不就更说明没有一个不变的、始终如一的 “我”么?既然不同世的“我”都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为什么还要将他们当作同一个个体来看呢?相信科学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人是由猿猴,乃至更低级的虫豸等生物进化来的,那么,有这种认识的人,有谁同意将人类和猿猴、虫豸等当作同类来看呢?既然不同世的“我”已经不再是保持着相对统一性的、有着连续思维的同一个灵魂或者个体,隔世的报应还有什么意义呢?

退一步,即使善恶报应之说完全成立,隔世的报应也是有意义的,也不能说明为善就一定比作恶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因为从当下来看,为善总是会失去一些东西的,这是善的本质决定了的;为恶也总是能得到一定的好处的(所谓损人不利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果作恶不能给自己带来外在的利益,那就一定能满足内在的欲望和冲动),不然,谁又会去作恶呢?根据一般的认识,所谓善恶报应,通俗地说,应当不过只是收债还债而已:现在为善付出了一些东西,以后老天就会让你得到相应的报偿;现在作恶占了别人的便宜,以后老天就会让你为所得的便宜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这样的理解正确,那就说明,即使从最终的角度上说,善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恶也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坏处。善不过是以借出的形式攒“钱”,恶不过是通过借进花“钱”而已。借出的钱攒到一定程度,自己不讨,上天也会为你讨回,并主动为你“购买”一些你需要的好处;借钱花到一定程度,自己不还,上天也会强行让你还债,并强制“收回”你现在享有的一些好处。两者的区别,不过是一个为了现在享受,一个为了以后享受!这也就是说,即使在善恶报应之说完全成立的情况下,最后得到的结论也不过是:无论为善还是为恶,最终都不会吃亏!

但事实上,灵魂存在以及轮回转世毕竟无法通过科学手段或者实践加以验证,因而相信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从而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也毕竟只能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现实的、信仰不很坚定的人来说:为恶绝对比为善划算!因为即使有来世以及来世的来世等等的报应,为善最终也不过是吃不了亏,为恶最终也不过是占不了便宜;如果没有来世以及来世的来世等等,或者意识到即使有来世,那时的报应也不会有什么意义,那么,根据“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的说法,为善就绝对害大于利,为恶就绝对利大于害了。这就相当于现世结成的债务关系,要到以后的许多世才能还清,而除了今世之外,以后还不还已经没有了意义,那么,借出的必然吃亏,借进的必然占便宜。这样,使生活变得更好的本能和意识,必然会使人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渴望并寻求作恶。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有数不尽的劝善的说教,真正的善行依然难得,即使有多如牛毛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无处不在的道德的压力,恶行仍然四处泛滥的原因。[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5 18:37:20编辑过]李舟 发表于:2008-7-1 21: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