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3:32
崔杼弑其君

  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齐庄公见相国崔杼(zhù)的妻子棠姜体态妖娆,不由得垂涎三尺,绞尽脑汁勾引到手,并且常常与她私通。崔杼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趁庄公到他家里幽会的时候,把庄公困到了家里。庄公想和解,崔杼不答应;想自杀于太庙,崔杼也不答应。庄公没办法,只得翻墙逃跑,被埋伏在外面的弓箭手射中腿部,掉下墙摔死了。崔杼立景公为国君,自立为相,独揽了国家大权。古代凡国家大事,都要由史官如实记载下来。崔杼害怕背上“弑(shì)弑:古时指臣下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君”的恶名,就找来当时的史官说:“齐庄公调戏我的妻子,被我家人杀了。为了照顾国君的面子,你就不必实写了。”不料史官义正词严地说:“按照客观事实记载历史是我们史官的职责,我绝不能随意乱写!”崔杼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史官竟敢顶撞他,就恼火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史官毫不畏惧地在竹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一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史官杀死,将竹简焚毁。史官死后,他的弟弟接任他的职位,当了史官。但他仍和他哥哥一样,一字不差地照实写下。崔杼恶狠狠地说:“难道你不知道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他大义凛然地说:“怕死就不当史官了!”崔杼二话不说又把他杀了。接着二弟又继承了史官的职位,仍旧宁死不屈,秉笔直书,结果又被杀掉。最让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史官的第三个弟弟还是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气得脸都变绿了,强压怒气说:“你还年轻,没必要和你哥哥们一样,只要你不这样写,我可以饶你一命。”史官的三弟视死如归,说:“秉笔直书是一个史官的职责,为了活命而苟且偷生,还不如死了的好。不过,你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掩盖事实的真相。”崔杼知道无法改变事实,也没敢杀他,悻悻地走了。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史官兄弟接连被杀,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准备前仆后继,誓把“崔杼弑其君”写到底,路上听说已经据实记载,才打道回府。孙武演阵孙武又称孙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他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学圣典。齐景公时,孙武为避齐国内乱到了吴国,隐居山林,一面种田,一面习武和研究军事理论。一天,吴王阖(hé)闾(lǘ)面向南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臣子们都莫名其妙,只有伍子胥知道吴王志在吞并越国,正思量着录用贤人,于是推荐孙武,说:“如果能得此人为军师,可天下无敌。”孙武见到吴王,献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看过后,赞叹不已,说:“真通天彻地之才也。”为试探孙武的治军本领,吴王问道:“你讲的兵法原则能给我小规模地演习一下吗?”孙武答道:“可以。”吴王又问:“可以演练妇女吗?”孙武毫不犹豫地回答:“无人不可!”阖闾很高兴,拨出宫女180人让孙武操练,并应孙武要求,以他最宠爱的两个美姬为左右两队的队长。第二天,180名宫女都穿上军衣,戴上头盔,拿着兵器在教场上集合。孙武首先宣布军纪:“一、队伍不许混乱;二、不许言语喧哗;三、不许违背号令,违者按军法处置。”然后问道,“你们知道心、背、左右手的位置吗?”大家七嘴八舌地嚷道:“知道,知道!”孙武交代说:“我传令向前,你们就朝前心的方向前进;传令向后,你们就朝后背的方向后退;传令向左,你们就朝左手的方向;传令向右,你们就朝右手的方向。”宫女们点头答应。宣布完毕后,孙武又详细讲解了动作的要领。阖闾的两个宠妃以为是闹着玩的,只顾嘻嘻哈哈,根本没把孙武的话当回事。众宫女们也嬉笑不停。不一会儿,孙武下令演习开始,并擂鼓传令。两个宠妃和众宫女一听鼓响,笑成一团,或起或坐,根本不听号令。孙武止住混乱,严厉地说:“约束不严,申令不明,这是我做将领的责任。”接着他又把行动要求和军法军纪重新讲了一遍,然后继续操练。谁知宫女们还是左倾右斜,嬉笑如故。孙武又重申前令,卷起双袖,亲自击鼓再次操练。谁知两个宠妃和宫女们依旧嬉笑打闹,不听号令。孙武勃然大怒,说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是将官的责任;军令既然已经明确了,而不按要求去做,就是兵士的罪过。把两个队长拉出去砍首示众!”左右武士不敢怠慢,立即上前把两个妃子捆了起来。阖闾在高台上看孙武操练,忽见绑了自己两位宠妃要斩,大吃一惊,慌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了这两个爱妃,我吃饭都没有滋味,请将军看在我的面子上,赦免了她俩吧。”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我既然被任命为将军,将军在军队里履行职责时,国君的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毅然杀掉了那两个妃子,并把首级悬挂在军前示众。宫女们看到孙武如此严厉,连吴王的爱妃都敢依法处死,大惊失色,再也不敢嬉笑打闹。孙武从队中重新选了两人为左右队长,再次下令击鼓,继续操练。这回,无论是左转、右转、前进、后退,或跪或起,都完全符合要求,毫发不差,而且自始至终军纪肃然。孙武报告吴王说:“女兵已训练好了,请大王下台检阅。现在她们已能完全听从命令,即使赴汤蹈火也决不后退!”吴王阖闾因为爱妃被斩,心里不痛快,无精打采地说:“将军回去休息吧,我不想看了。”孙武一听,生气地说:“原来大王只好空言,不务实际!”吴王受到触动,骤然醒悟,立即拜孙武为将军。以后孙武率军征战,为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战齐、晋,在诸侯中名显一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张释之执法不阿张释之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以秉公执法、刚正不阿而著称。汉文帝时,张释之任公车令,负责皇宫司马门的守卫。按照汉代宫廷的法令:凡是出入殿门或司马门的人,不论是谁,都要下马或下车步行。违反者罚金四两。有一天,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张释之见了,急忙追上去堵住殿门,使太子与梁王无法进入,并当即向汉文帝奏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敬之罪,请求对他们依法处置。太子和梁王是薄太后的掌上明珠,张释之的举动使汉文帝吓了一跳,只得自我检讨说:“都是我的错,没有把儿子教育好。”最后薄太后亲自出面,宣布赦免太子、梁王之罪,二人才获准进宫。当时的张释之只是一个小小的公车令,官职低微,却敢于弹劾太子与梁王,无疑是太岁头上动土。好在汉文帝非常开明,并没有因此心怀不满,反而认为张释之敢作敢为,对朝廷有利,下令提升他为中大夫。后来,张释之被任命为廷尉廷尉:官职名,相当于国家的最高司法行政长官。。一次,文帝乘车出游,走到长安城外中渭桥的时候,突然从桥下钻出一个人来,一下子惊了圣驾,差点出了事故。文帝大怒,立即令侍从把那个人抓起来,送到张释之那里治罪。张释之不敢懈怠,立刻对那个人进行审讯。经过详细的审问后了解到,这个人是长安乡下的一个百姓。今天进城走到中渭桥时,正赶上皇帝车驾出行,因为清道戒严,所以就急急忙忙躲到桥下。他在桥下等了好大一会儿,以为皇上的车驾人马已经过完,就从桥下走了出来。谁料刚出来就看到仪仗队伍正好经过,吓得他慌慌张张地赶紧闪躲,反倒弄巧成拙,惊吓了御马。张释之查明案情后,认为这个人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属偶然过失,于是判处罚金后就把人放了,并将处理结果禀报给了汉文帝。汉文帝非常恼怒,火冒三丈地责问张释之:“这个人胆大包天,竟敢惊吓了朕的御马。幸亏这匹马脾气温顺,要是换了别的马,不就伤害到我了吗?怎么能只判点罚金就了事呢!”张释之解释说:“臣是按照法令规定执行的。法令,是皇上与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规则,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失去它的信用。如今依据法律规定,只应当判处罚金,可是皇上却想超出法律加重处罚。若是按您说的办,以后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再说,如果陛下当即就把此人处死,那我无权过问。可现在既然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来审理,我作为主持公平执法的长官,就应该严格依法办事。如果廷尉不依法断案,上行下效,天下执法者都会效仿,任意减轻或加重对犯人的处罚。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怨声载道。所以,还望陛下三思。”文帝沉思良久,觉得言之有理,于是诚恳地说:“你这样做是对的。”惊马人的案件发生不久,西汉朝廷又出现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个窃贼偷了汉高祖庙中神座前的一只玉环,汉文帝大发雷霆。盗贼被捕后,文帝立即下令交给廷尉重重治罪。张释之接案后,依法将盗贼判处“弃市”弃市:刑罚中斩首刑的一种。即押赴闹市,斩首示众。。判决结果上奏后,汉文帝勃然大怒,责问道:“这个窃贼竟敢偷先帝庙里的器物,真是无法无天,罪大恶极!我交给你是要你严加惩处,判他个满门抄斩,而你却死守法律条文,只判将他斩首。这样让我怎么向祖宗交代?”张释之看到汉文帝大发脾气,急忙脱帽叩头谢罪,口里却依然据理辩驳道:“按照法律规定将窃贼判处弃市已经够重了。弃市和灭族都是死罪,但因犯罪情节轻重不同,处理上应有差别。现在若因为盗窃宗庙里的玉环就灭族,那么有朝一日,万一有个亡命之徒公然去挖掘祖庙,陛下又当如何处置呢?”文帝听了无话可说,可内心还是不服气,就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太后,太后想了想,说:“还是张释之做得恰当。”张释之执法严明,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因此在他任廷尉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历史上有记载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强项令董宣东汉年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董宣。他为官正直廉洁,不畏强权,坚贞不屈,狠狠打击了豪强、恶奴,维护了法令的尊严,被世人称颂至今。东汉初年,住在京城洛阳的皇亲国戚骄奢淫逸,专横跋(bá)扈(hù)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连他们的奴才也仗势胡作非为。地方官懦弱无能,从来不敢过问。光武帝万般无奈,决定任命已经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希望他能约束皇亲权贵们的不法行为。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这位公主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作威作福,豢(huàn)养了一帮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董宣知道后十分恼火,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却躲进了湖阳公主的府第里。恶奴不出来,董宣又不能到这个禁地搜捕,急得他寝食难安。没办法,董宣只得派人秘密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过了些日子,湖阳公主一看风平浪静的,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虚张声势。一天,湖阳公主外出的时候,就让那个杀人的凶奴陪乘跟车。董宣知道后,立即带人赶到城内的夏兰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湖阳公主不认识董宣,看见一个老头竟敢如此无礼,拦公主的圣驾,就傲慢地问道:“你是何人,竟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驾?”董宣上前施礼,从容地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那个恶奴眼见形势不妙,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好大的胆子!”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火冒三丈,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指责她目无国法,不应该放纵奴仆杀人。接着大声呵斥凶犯下车。恶奴哆嗦着一下车,董宣便将他就地斩首正法了。湖阳公主何曾受过这等屈辱,气得头脑发昏,浑身打战。丢了个奴仆倒并不十分痛心,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这么大的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她随即掉转马头,直奔皇宫向光武帝告状。湖阳公主一见到光武帝,就大吵大闹,非让弟弟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片面之词,觉得董宣竟欺侮到公主头上,简直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不禁大发雷霆,厉声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今天要当着公主的面将他乱棍打死!”董宣处决了湖阳公主的家奴后,已经做好了被杀头的准备。他奉诏进宫时泰然自若,还未等刘秀开口,便大义凛然地说:“请皇上容我说句话再死。”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责问:“都死到临头了,你还有什么话可讲?”董宣慷慨激昂地答道:“凭皇上圣明,才使得汉室中兴。可如今却纵容公主庇护家奴杀害无辜百姓,这样下去,还怎么治理天下?臣无须用棒打,自杀便可!”说罢,一头撞向殿柱,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见状,赶紧令卫士将董宣搀扶起来。其实,光武帝听了董宣的慷慨陈词后心中已经有愧,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只好说道:“算了,你只要向公主磕头赔罪,便免你一死。”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这个头我死也不磕!”光武帝有点下不了台,便使眼色令太监按住董宣的脑袋,强迫他向公主磕头认罪。可董宣却双手撑地,硬挺着脖子,如同一只“卧虎”,宁死也不低头。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就用话刺激光武帝说:“你在没做皇帝的时候,也常常藏匿逃亡的罪犯,官府从来不敢进门搜捕。现在当了皇帝反倒胆小了,区区一个小县令也不能让他就范!”光武帝尴尬地笑了笑,说:“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严于律己,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湖阳公主无言以对,只好忍气作罢。光武帝为了嘉奖董宣这种秉公执法的精神,就给他赐名“强项令”强项令:即硬脖子的洛阳令。,赏钱30万。董宣接受了赏赐后,把这些钱全都分给了部下,自己一文不留。从此,董宣名声大振,豪强畏惧,京师百姓都称他为“卧虎”,还有歌谣称赞他说“桴(fú)鼓不鸣董少平”桴鼓不鸣董少平:桴鼓是官衙前的警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有人敢仗势违法,也就不用去官府门前击鼓鸣冤了。。

  苏章对友人执法

  东汉中期,有一位有名的清官苏章。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从来不会因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汉顺帝时,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在今河北)刺史。当时有个地方叫清河郡,属冀州管辖。清河郡太守是个贪赃枉法、鱼肉乡里的大贪官,当地的百姓都怨声载道,对他恨之入骨。一次,苏章来到清河郡察访民情,考核当地官吏的政绩。当调查出清河太守贪污受贿时,苏章大怒,决定将这个胆大妄为的清河太守逮捕法办,可是当他的目光停留在报告上的名字时,不由得呆住了。原来这个清河太守竟是他以前的同窗好友。那时两人形影不离,一起读书写字,一起练功习武,情同手足。苏章万万没想到以前的好友竟会堕落到这种地步,感到非常痛心。那么,苏章他应该怎么办呢?是看在友情的分上包庇他,还是依法向朝廷弹劾他?苏章几乎没有犹豫,决定公事公办。再说那位清河太守,当他知道自己东窗事发后,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一听说冀州刺史是自己的老朋友苏章,不免心存几分侥幸,希望苏章能念及旧情,网开一面。但是对于苏章刚正清廉的名声他也有所耳闻,不知道苏章究竟会怎样对待自己。正在他惴惴不安的时候,苏章派来手下请他去赴宴。清河太守一来到,苏章急忙迎上去拉着他的手,领他到酒席上坐下。苏章非常热情,又是劝酒,又是添菜,兴致勃勃地谈论旧时同窗的情谊,但就是绝口不提案子的事。清河太守觉得苏章一点也不忘旧情,不禁喜形于色,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说道:“苏兄呀,别人头上只有一顶青天,而我却受到两顶青天的保佑。”这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苏章能够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对他贪赃受贿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苏章见老朋友忘乎所以,便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正色道:“今晚我苏章与老朋友饮酒,是私人交情;明天冀州刺史在大堂办案,是秉公执法。二者毫不相干,绝对不能混淆!”清河太守一听,知道自己是蒙混不过去了。第二天,苏章升堂办案时果然说到做到,将太守的桩桩罪恶一一列举出来,并依法制裁了这个贪官。通过这件事,冀州境内的不法之徒都知道苏章执法无私,一个个闻风丧胆,变得老实起来。老百姓非常高兴,纷纷称赞苏章是个秉公执法的好官吏。苏章公私分明,依法行事,维护了法律的公正与尊严,成为一时佳话。

  南山可移,此判无动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她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到处搜括钱财,侵夺土地。满朝文武慑于她的淫威,没有一个敢吭声的。但是,有一个叫李元纮的小官却不买她的账,敢跟她针锋相对。有一次,太平公主在雍州(今陕西西安)的一座寺庙烧香游玩,在寺庙的厨房里发现一盘大石磨不仅结实平整,而且刻有精美的花纹,想据为己有,命令随从卸下来带走。老和尚一看,暗暗叫苦,但又不敢得罪太平公主,只好赔着笑脸说:“按说这盘石磨能被公主看中,也是我们寺院的福气。不过,不过……”“不过什么?”“不过我们寺院有一百来个和尚,平日里全靠这盘石磨磨米磨面,要是没了它,我们就无法吃饭了,而且它是本寺几百年传下来的。所以还请公主行个方便,将石磨留下吧!”老和尚壮了壮胆,心惊胆战地说。谁知太平公主把头一歪,说道:“你们没饭吃和我有什么关系?”根本不理睬老和尚的唠叨,照样卸下石磨,坐上马车就走了。老和尚不敢阻拦,但又不服气,听说管理民事纠纷的雍州司护李元纮刚正不阿,敢于秉公办事,就赶紧奔向他那里告状。虽然司护是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官吏,但李元纮不畏权势,当即受理了此案。经过调查,证实这盘石磨确实是寺院的财产,李元纮便不管太平公主的权势有多大,毫不犹豫地将石磨判还给了寺院。消息传到他的上司雍州刺史窦(dòu)怀贞的耳朵里。这个人胆小怕事,得知李元纮的做法后,吓得魂不附体。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想巴结都巴结不上,自己的下属李元纮却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为了小小一盘石磨,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要是得罪了太平公主,那还了得!窦怀贞立刻派人将李元纮找来,命令他把石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纮坚持己见,誓死不肯更改。窦怀贞见他如此固执,絮絮叨叨地劝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也要把石磨判给公主。李元纮对他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当即挥笔在判决书上写下“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南山可移,此判无动:终南山也许还能移动,但是我的判决却是板上钉钉,绝不能翻案。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八个大字。窦怀贞一看他写字,还以为他已经回心转意,于是兴冲冲凑到李元纮跟前。仔细一瞧,窦怀贞不禁傻了眼,他气急败坏地指着李元纮,半天没吐出一句话来。不知道是太平公主自知理亏,还是出于别的原因,反正她最后是认了输,派人悄悄地把石磨送回了寺院。从此,“南山可移”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用来表示铁案已定,不可更改,成了“执法如山”的代名词。狄仁杰逆龙鳞狄仁杰是唐高宗、武则天时的大臣,以执法严明著称。唐高宗时,几个飞骑军校尉校尉:武官名。横行霸道,常常欺凌百姓。有个叫权善才的将军知道后十分气愤,为了整肃军纪,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并依法进行了制裁。自此,这几个人便怀恨在心,总想借机报复。有一天,飞骑军校尉不知从哪儿知道权善才等人砍了昭陵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的一棵柏树,不禁喜出望外,轮番入宫求见皇帝,装模作样地痛哭流涕,说权善才大逆不道,竟然砍倒了昭陵的柏树。高宗一听父亲陵墓的柏树被砍伐,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将权善才等人处死。负责刑法的大理丞狄仁杰得知后,上奏道:“陛下,权善才等人是误砍昭陵柏树,依法应该免职,罪不当死。”高宗大怒,说:“他们胆敢砍我祖宗陵墓的树,必须处死,要不然会让我担上不孝的恶名!”狄仁杰毫不让步,说:“法律是陛下的法律,我不过是按照你的法律办事,怎么能因几棵小树而杀戮大臣呢?我不能执行您的诏令。”高宗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一边作势用袖子抹眼泪一边说:“权善才砍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我做儿子的不孝,才发生这样的事。我知道你是个好官,但权善才必须杀掉。”狄仁杰还是据理力争,坚持己见。当时,在场的门下省侍中门下省侍中: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最高长官为侍中,相当于宰相。张文瓘(guàn)怕事情闹僵,就挥着上朝的笏(hù)板,暗暗示意狄仁杰出去。但狄仁杰视若无睹,又引用西汉张释之判盗高庙玉环、三国辛毗拽住曹丕衣袖进谏的故事说:“臣听说拂逆龙鳞、触忤人主,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很难的事,但臣却认为不难。在暴君桀纣的时候难,在明君尧舜的时候就不难。我今天有幸碰到尧舜之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因触犯天子而被杀掉。只是陛下如果不采纳我的意见,我死了之后实在没脸见张释之和辛毗。”高宗听了这番话,脸色稍有好转,但仍坚持说:“权善才情理不能容。按法律虽不犯死罪,但我对他恨之入骨,可不用依照法律行事。”狄仁杰说:“陛下制定的法律已经挂在了宫门外的观台上,徒、流、死等刑各有差等,怎么能罪不及死刑,却要例外杀掉他?如果法律无一定之规,那天下人连把手脚放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如果陛下一定要改变法律的话,请从今天开始。”高宗思考了一会儿,欣慰地说:“你能依法律办事,朕有了一个好法官!”令人把这件事编入史书,还说:“狄仁杰是个人才,他既然能匡正我的过失,岂不能为我匡正天下?”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着高宗的宠爱,为所欲为,朝廷官员都提心吊胆,唯恐得罪他。仁杰毫不畏惧,将他的不法行为写成罪状,请求高宗依法制裁。高宗见狄仁杰弹劾自己的宠臣,就说:“我知道了,但念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赦免他吧。”狄仁杰不肯罢休,再次上奏,慷慨陈词:“国家即使缺少人才,但也不会缺少王本立这样的败类吧?陛下为什么要爱惜罪犯而破坏王法呢?您一定要赦免他的话,请把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也好儆戒后来的忠贞之臣!”高宗没办法,只好同意狄仁杰的意见,将王本立依法治罪。狄仁杰执法不仅不依附皇帝的旨意,而且敢于逆龙鳞,忤人主,是难能可贵的。赐箸箸:音zhù,筷子。表直宋璟是唐玄宗时著名的宰相。他为人刚直不阿,廉洁奉公,不事权贵。宋璟在广州任都督时,广东人都用茅竹建房子,所以经常发生大火。宋璟见此情景,便教他们用砖瓦盖房,从而减少了火灾,造福了当地的百姓。宋璟当宰相后,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得到照顾。宋璟得知此事后,特别指示吏部不要让他叔叔做官。有个叫王毛仲的,很得唐玄宗的宠爱,是皇上面前的“红人”。朝廷的很多文武官员对他一味地阿谀奉承,但宋璟从不买他的账。一次,王毛仲的女儿出嫁,他想趁此机会拉拢宋璟,便请他到家中做客。不料,被宋璟一口回绝。这天,唐玄宗关照地问王毛仲婚事办得怎么样了,王毛仲急忙回答道:“多谢皇上抬爱,都办好了。”但一会儿又挠了挠头皮说:“就是发愁请不到客人。”唐玄宗有些不解地问:“难道张说、源乾曜(yào)这些人都请不来吗?”王毛仲急忙说:“这些人不成问题。”唐玄宗一想,立刻明白了王毛仲的意思,笑着说:“我知道了,你所请不到的客人只有一个,一定是宋璟。”王毛仲点头称是。唐玄宗不想让他难堪,就说:“好吧,我亲自替你请。”第二天,唐玄宗对宋璟说:“王毛仲的女儿办喜事,你一定要去喝喜酒呀!”宋璟不好驳皇上的面子,只好答应。喜宴那天,一大早,迎亲的人便排了长长一队,好不热闹。前来贺喜的官员也陆续来到王毛仲家,但直到中午时分,也没见宋璟的影儿。宰相没到,所有的来宾都议论纷纷,谁也不敢先动筷子。王毛仲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又过了许久,宋璟才姗姗来到。王毛仲一见宋璟,不禁大喜,心想:“总算来了!”但宋璟坐下后,谁也没打招呼,端起酒杯向皇宫所在的方向拜了一拜,以谢君命。一杯酒还没喝完,宋璟就推脱说肚子疼,中途离席回家了。王毛仲气得直瞪眼,却毫无办法。玄宗知道这件事后,对他非常欣赏。在一次宴会上,玄宗特意赐给宋璟一双金筷子,并向众臣说:“我不是要赏赐宋璟金子,而是要表彰他像筷子一样耿直刚正的品德。”从此,“赐箸表直”这件事便被传为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