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38:34
阳光总在风雨后作者:一道观止 提交日期:2009-10-24 10:40:00 | 分类: | 访问量:441
   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对今天孩子们为之尖叫、为之疯狂的又蹦又跳,边说边唱的流行歌曲很是有些不以为然和不能理解。这是音乐吗?似有五音不怎么全的“超女”也被捧了上星坛。他们喜欢的是唱工,是舞蹈,还是青春的脸蛋?甚至有些顾虑,我们的“新新人类”在这种“噪音”下躁动,何以健康成长?曾担心过孩子们的早熟,与追着李宇春姐姐的流行风不放,无纯正的童谣儿歌可唱不无关系。2008年的那场大地震中一个感人至深的情景,让我放下了疑虑,对流行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地突然惊颤,轰然倒塌后的废墟下一片死寂。苏醒过来的汶川女生,一个又一个地叫着同学的名字,有回音就有生机。黑暗与恐惧窒息着生命的气息。有同学提议同唱一首歌。于是,废墟里回荡着“阳光总在风雨后”。歌声驱散了战栗、疼痛和昏迷。在歌声中她们背靠背地相互取暖,心贴心地相互鼓励。这是生命之歌,弱小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抗争之歌。它没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式的斗志昂扬,它有的是人生路上的关爱、分担、信任、希望和感动。真的,从来没觉得流行歌曲这么美,这么有生命力: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一首歌,一首普普通通的孩子们挂在嘴边的流行歌曲,支撑起一片希望的星空,扛住了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苦难。一首歌,一首并非“严肃高雅”的歌曲,不经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教会了她们如何面对极限和绝望,完成了最初也是最本质的人性启蒙。
   后来,我认真地找来流行歌曲,仔细地阅读和聆听。发现它的美不是宏大叙事的辉煌壮丽,也不是乡土风情的仪态万千。它不在乎叙述一段古老的沧桑,讴歌一个伟大的复兴,赞美某种高贵的品质,这些公共空间的重大与深沉都与“我”无关,与“我”的生命关怀无关,与流行音乐无关。主体缺失的美,“我”不在场的美,美得虚拟,美得空乏,尽管气吞山河,响彻九霄。流行音乐则是自我的彰显,心音的倾诉,灵魂的独语。它不“客观”,但非虚饰。它的美在于真实,在于直白,在于有“我”,在于有生命。它美得自我,美得真切,美得细腻,美得有血有肉。正惟如此,它是那么得贴近年轻人“驿动的心”。这里面有他们的爱与怕,梦与痛,思与泪,聚与散。人世间的一切思量和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年轻的心音。也许在这里,才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才能窃窃私语。也许在这里,他们接受了人生早期的情感教育,慢慢成熟。有意无意间,流行音乐流淌在这一代年轻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成年人,不可低估了流行音乐的沁润功能,也不可高看了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孩子们是被我们老师、家长耳提面命长大的,还是悄悄躲在MP3里、QQ聊天室里自己一天天长大的,这的确是个问题。“大师”们一直自负地认为,是他们的“课改”把孩子们“改”大的,是他们的“道德经”把孩子们念大的,家长们也有充分理由认为,是他们把孩子“养”大的。看着小女儿带着CD机摇头晃脑地唱着周杰伦,十分流畅地使用着歌词和网络语言,一天天健康快乐地在长大,我觉得肯定不是自己的功劳,估计也不是老师的功劳。
   一日,听到成龙大哥在唱《红黄绿》,一首儿歌式的公益性歌曲。扮作交警的大哥告诉孩子们过马路要左看看,右看看,保证生命的安全。忽然明白了,今天或许不再需要有“严肃高雅”的大师为孩子们作曲填词,领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了。这个任务尽可放心地交给成龙大哥和李宇春姐姐。时代不同了。流行风属动感世界,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这不正是孩子们的天性所需要的吗?为何非得规定动作不走样,一齐晃着身子,深情默默、无限感激地歌唱幸福的童年?流行歌曲是否可以覆盖过去的童歌童谣,有待于大师们的论证。但至少具有触摸童心的天然优势,并可以进一步开采这种潜能,尽管不是全部。除了“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之类的少儿不宜之外,我看,其他的采采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