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蚁族不需要怜悯 凭什么年纪轻轻就该有大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0:29

中青报:蚁族不需要怜悯 凭什么年纪轻轻就该有大房

2009年12月25日 06:3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0条

编者按

“世道艰难,中国寻梦一代正逃离昔日梦想之地。”这极其煽情的“标语”出现在某网站的专题里。那是一个关于“逃离北上广”的专题,在“蜗居”、“蚁族”这些交染了若干社会情绪的词汇的反衬下,北京、上海这些曾经承载了年轻人梦想的城市,开始变得让人爱恨交加起来。逃离还是死扛,坚守还是离开,对于那些曾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着“大都会生活梦”的青年来讲,实在是一个艰难选择。

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在“富二代”的张扬与“贫二代”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之时,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如何在现实中安放自己的青春?我们推出“青春何处安放”系列讨论,倾听您的诉说和见解。

王大卫

北大博士后廉思的《蚁族》让“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受到社会关注。

看到有关“蚁族”的报道时,第一感觉是心酸和吃惊,改革开放不过30年,曾经的天之骄子竟变成继农民工、下岗工之后的“弱势群体”。

感叹之余则是追根溯源。有人把“蚁族”的出现归咎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有人则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决定了工人荒和大学生过剩,有人直指利益集团,认为有后台背景的人占据了好工作,而让没背景的普通大学生飘零。

这些都有道理,政府和民间都应反思,全社会也应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然而,同时应思考的还有:大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蚁族”?“蚁族”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社会?

其实,“蚁族”不需要怜悯和悲情。

大家聊天时喜欢随口说“命苦怨政府、点背怨社会”,可社会能包揽一切问题吗?最近几十年,社会没有大规模动荡,国家没有像文革时让人连书都读不成,教育改革让更多人在付出更多学费的情况下上了大学,不能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社会。

想想,80后的父辈是从文革走过来的,那时知识越多越反动,那时上山下乡搞批斗,那时读书反倒成了奢侈,80后上学、读书相对而言很顺利,毕业后吃点苦也正常。

网上曾有“80后”发帖,抱怨自己上大学赶上收费、毕业后赶上失业,认为“70后”的哥哥姐姐们更幸福。其实,“70后”的好多人毕业时也从租住小房子蜗居开始。我冒着挨板砖的风险引用任志强一句话:“凭什么年纪轻轻就应该有大房子?”

这么说,只是一点或许不必要的提醒。我相信大多数“蚁族”有自己的思想和活法。在大城市的乡村里生活,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一条路,坚持下来也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

树挪死,人挪活,如果在大城市的“蚁居”生活压力太大,不妨换个地方。任志强说“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引来炮声隆隆,可也并非全无道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理所当然地应生活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也需要有知识的人去出力。世界的各个大城市,都消费高、压力大,“蚁族”要弄清的问题是,你是不是非要在大城市发展?你到底是为了理想在这里还是被现实所迫?你是不是尝试过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不要抱怨大学老师没教你给有用的知识。大学,就是教会人自学的地方。有了大学的基础,学什么都可以上手。最近频频有公司的朋友说,招不到合适的人,认为好多大学生基础不扎实,眼高手低。这对“蚁族”来说意味着机会,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岗位,或者自己创业,从而取得最终成功。

点击进入《风评:青春何处安放》 

青春何处安放大讨论系列:

中青报发文称年轻人用吃苦换大城市入门证是自不量力

中青报发文称不是谁都有资格挤进大城市

相关报道:

内地月薪3000元的白领买房最难的12大城市

都市新房奴群体:为上学为工作甘愿蜗居大城市

专家观点:

北大教授陈平:美国式的贪大城市化只会创造贫民窟

 

巴曙松:内地城市化率被发改委高估至84% 实际仅40%左右

分析评论:

朱大鸣:高房价让天才们正在逃离大城市

张军瑜:白领退出大城市 因为他们受了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