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样培养“神童”的爱心? - 黄全愈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2:44
美国怎样培养“神童”的爱心?

    全世界的神童都有一个不分国界的通病――自以为是、脱离群众。美国天赋教育的重点就是医治神童的这个通病。如矿矿经历的“万花筒”天赋教育的第四个目标就是“增强孩子的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对孩子进行Care 的价值观教育是重要方法之一。
     “Care”价值,即“关怀(他人)”的价值观。美国教育对这个价值观下了很多功夫。如,小学生给老人院的老人和医院的病人送礼物、表演节目,为穷人收集食物和衣服;高中生必须要有至少50小时的社区义务服务才能毕业,其中包括到医院给病人端茶倒尿、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到幼儿园带孩子;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为各种疾病(如癌症等)的基金会筹集捐款,为难民或残废军人收集物资……哈佛大学一名16岁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叫“China Care”的活动和组织,在美国为中国孤儿院需要医疗的孩子筹集医疗款。这个活动迅速在美国一流大学展开,目前已筹集到数十万美元,为数百个中国孤儿提供了医疗费用。
    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关不关心他人并不重要,只要孩子能关心父母就行了。实际上,孩子不会关心他人,也很可能不会关心父母。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天赋教育的方式,针对今天中国的青少年,设计更有中国特色的“教案”。首先给孩子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
·    如果爸爸随手丢烟头
·    我喜欢找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    我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    朋友眼中的“我”
·    我与别人不同,因为……
·    我不能与人相处,因为……
·    我感觉孤独,因为……
·    我喜欢的人不愿意做我的朋友
·    我最感觉委屈的时候,是我的朋友……
·    我从来不在意我的言行是否伤害别人的感情
·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    我理解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    只要我的感觉好,别人的感觉在所不计
·    我只帮助帮助过我的人
·    我只喜欢喜欢我的人
·    我是“自我中心”的人,所以不能接受别人的“自我中心”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就这些话题出墙报、写文章、作演讲、或者进行辩论和课堂讨论。
然后,老师可以把讨论的话题逐渐集中到某些特定的范畴,比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接着,再把议论的主题聚焦得更具体,例如,“当……,结果会怎样?”
    这个“当……,结果会怎样”的主题,不但让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感受,而且去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好的感觉或伤害了别人。学生可以讨论在如下的情况下,“结果会怎样”:
·    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
·    当你曾经不愿帮助的人帮助了你
·    当别人趾高气扬地对你指手划脚
·    当别人真诚地感谢你的帮助
·    当你得到不好的成绩,别人讥笑你
·    当你受到挫折,别人安慰你
·    当别人根本就不信守承诺
·    当你放弃你的承诺
·    当你被别人孤立
·    当你的朋友离你而去
·    当你离你的朋友而去
·    当你在别人家作客,你不喜欢别人的饭菜
·    当你家的客人公开表示不喜欢你家的饭菜

    老师和学生可以就上述的每一种情况,展开“头脑风暴”去为“你”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会怎样?”当然,这个“你”可以是虚拟的“你”,也可以是现实的“你”,还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人。同时,这些展开“头脑风暴”列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结果会怎样”,既可以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既可以是道听途说的,也可以是确有其事的;既可以是曾经发生的,也可以是合理想象的、虚拟的。
    在“头脑风暴”列单的基础上,孩子对他人的、自己的、真实的、想象的,等等结果有了一个若离若即、像我像你、似近似远的感觉后;再从“我”――自身的角度去真实地回答问题。
·    当我帮助过的人不帮助我
·    当我曾经不愿帮助的人帮助了我
·    当别人趾高气扬地对我指手划脚
·    当别人真诚地感谢我的帮助
·    当我得到不好的成绩,别人讥笑我
·    当我受到挫折,别人安慰我
·    当别人根本就不信守对我的承诺
·    当我忘记了我的承诺
·    当我放弃我的承诺
·    当我被别人孤立
·    当我的朋友离我而去
·    当我离我的朋友而去
·    当我在别人家作客,我不喜欢别人的饭菜
·    当我家的客人公开表示不喜欢我家的饭菜

    上述回答,强调的是孩子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对”或“不对”,“应该”或“不应该”。然后,老师可以再用孩子的“我”的真实回答去对照比较“头脑风暴”的列单。比如,“当我帮助过的人不帮助我”,孩子的真实回答是“从此我将再也不帮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老师可以让孩子比较“头脑风暴”列单里的“当你曾经不愿帮助的人帮助了你”,“你一定会对这个人的‘以德报怨’感觉无地自容”。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再让孩子去思考“应该”怎么对待“当我帮助过的人不帮助我”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不能一步到位给予100%满意的回答,也可以请孩子“至少可以做到”:在采取任何行动时,不能一意孤行,只图痛快,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是否也要这样对待别人?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会在朋友间、同学中造成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原谅别人,反思自己;宽恕别人,反省自己;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由于中国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自我中心、自以为是、漠视他人的缺点。因此,美国神童教育中的关心他人的教育,也非常适用于中国的一般孩子。要让独生子女一夜之间就能考虑别人、关心他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让独生子女想到别人、关心他人,需要考虑几个步骤和策略:
    首先是让孩子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A孩子如此对待B孩子,B孩子会有什么感受?都说“旁观者清”,希望孩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获得一些客观的感受。
    其次,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别人如此对待我,我会有什么感受?由彼及此,使得孩子意识到一个人的言行会对另外的人产生影响。
    再次,让孩子进一步思考:我如此对待别人,别人会有什么感受?由表及里,从而给孩子一个反思自己的言行之机会。
    最后,让孩子再进一步比较和思考:我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由彼及此,由表及里,深入再三,实现认识的飞跃:既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既要讲道理,又要讲策略;既要坚持真理,又要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