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0:29
曾希圣 

  (1904~1968年) 曾名曾勉。湖南兴宁(今资兴)人。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南、山东从事秘密工作和兵运活动,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2局局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7师政治委员兼19旅政治委员,第7师兼皖江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皖江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2野战军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1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1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2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于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

  1904年10月11日出生于兴宁县州门司牵牛拗村一乡绅家庭。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曾就读于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7月,随军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团指导员、汉口教导团军事队队长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国民党军队任职,从事中共兵运工作。1930年,调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任秘书长。同年冬,调上海中共中央军委任谍报科科长,曾获取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计划。1931年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1932年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任局长。1933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周恩来称他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他领导的二局,多次截获并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为红军原“围剿”作战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称赞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还多次对他表示慰问。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中共中央社会部、中央南方局、新四军军部等处工作。1940年起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师长未到职),后又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多次指挥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开辟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同时,发动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需民用工厂,为兄弟部队提供了大量物资和财政援助。所部有“富七师”之称。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七师由创建时不足2000人发展到3万余人,收复领土达15万平方公里。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原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3月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50年代,他主持治理淮河工程时,提出了“蓄泄兼顾”的治水方针。还总结出 “三改”方针,即“改变夏秋两季收成的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耐水作物和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实行精耕细作”。60年代初,为了克服严重困难。他从农业生产责任制着手,全面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并确定了“包产到队、定产到田、以产计工、大农活包到组、小农活包到人,按大小农活的用工比例计算奖赔”(简称“责任田”)的办法,并带领工作组到农村试点,制定了《关于推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办法的意见》。“责任田”很快在安徽得到推广。1961年,全省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责任田”。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为历年来最高。“责任田”被干部群众誉为“救命田”。

  1962年1月后,“责任田”被当作“单干风”、复辟“资本主义”,受到了严厉批判。他被撤销了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调上海专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1965年秋调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严重批斗。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都知道,安徽70年代末的“包产制”与60年代初的“责任田”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勇敢探索,功留史册。

  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里安徽省统计数字,曾希圣1961年在安徽省推行的联产承包造成严重恶果。当年粮食产量从1960年的675万吨下降到629万吨,跌破了1949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