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街 一切传说都与良善和侠义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6:02

   

蟠虬南之夜,有着广州难得的宁静。

      心灵地图 

        在金花街一带行走,特别是在那些古老小巷中来回踯躅,看着听着,我竟不知为何涌上一种莫名奇妙的亲近感,而之前,我从未到过这些地方。   
        幼年时,在粤西山村中的我对遥远的省城广州可谓高山仰止,每听到一些有关零星信息总会反复去想象,但有两个问题总缠绕着我想不通:一,小人书中说方世玉到广州西禅寺拜师学艺,出师时要打倒十八罗汉才能下山,既是下山,西禅寺应该藏在深山中啊,广州有大山吗?二、那首好听的歌谣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广州既然在大山上,又怎么会水浸街呢。我拿这两个问题问读初中的孩子,他们哑然失笑:傻小子,你以为广州只有我们村子那么大吗,比几十个村子还大呢,井底之蛙!我无地自容。    
        然而,这次寻访的时候我发现巧的很:方世玉学艺和下“山”的西禅寺,与水浸街竟是近在咫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金花街的怀抱哺育着怎样的—群人、怎样的一种文化?   
       西禅寺已然涅灭了,只余下一只沉默的石龟、一口幽深的古并,被改编拍成N部影视的“英模人物”方世玉虽总那么英武倜傥,但终归是传说和新编而已。倒是这些数十年来住在广州“锅底”上的人们,他们把广州最脏最乱的地方弄到全国卫生第一,数十年风雨不倒;几十年来,面对逢水必浸的局面,不怨天不尤人,持之以恒地“抗洪救灾”,直到彻底解决浸街的历史……这些平凡的背影中,更容易让人明白什么是广州人的特质,他们勤奋务实,他们百折不挠。   
       在金花街的寻访当中,还有一点颇有意思的发现:大大小小的寺庙竟如此之多,诸神比邻而居,佛教的西禅寺与道教的斗姥宫钟鼓相闻,基督教与佛、道教共谋慈善之举,甚至像四庙这样本土庙宇的大门,竟也可以建得如此欧化洋气。金花街,曾是广州西郊的城乡结合部也是风景流览处,庙刹众多,城内的权贵,朝廷京官,来华洋人,西关的富商,都爱到这里畅游一番,而金花街阅人多了,岭南文化中那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中西融汇的气度便表现得特别突出。   
       别看这里巷窄人多,那些展露在宗教、建筑,医学和人们的日常言行之中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融汇,小巷曲折幽深处,如袖里乾坤,藏着一个开放的博大胸怀。

       发现之旅
       金花街:一个盛产寺庙与传说的地方

蟠虬南小学原址是四庙善堂。

        金花街位于荔湾区东部,东到人民路,与越秀区东风街、纸行街相邻;南边则以中山七路为界。在作为一个行政单位的金花街的辖区内,以“金花”为名只有金花直街,名为“直街”,却并不直,它分成了两截,从西华路的起点下个小斜坡,步行不到10分钟便尽了,穿过曲曲折折的蟠虬南、斗姥前小巷,过芦荻西路;又一条金花直街通过中山七路。
        关于金花街的得名由来,记者请教过荔湾区编志办主任胡文忠,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十分动人的民间传说:明朝洪武年间,广州一位巡按因夫人临盆难产而手足无措,梦见一老翁说:“请得金花姑娘来,可保母子平安”。巡按立即派人四出查寻,寻得一位名字叫“金花”的民间少女,立即接到家中。民女刚入后堂,即闻报夫人已平安产下婴儿。巡按大喜,认为真是仙女下凡,口呼金花娘娘救其夫人于危难,对金花叩谢。这事很快传遍广州城,许多妇女临产都来找金花祈求庇佑,保生贵子。   
       但大家把金花当成“活菩萨”后,竟无人敢与她成亲。随着年岁渐长,姑娘变得终日郁郁不乐,最后竟投湖自尽。几天之后,湖中浮出一个沉香小像,相貌酷似金花,居民将其迎接,建祠祀奉,尊之为“金花保子惠福夫人”,该湖称为仙湖,其庙为金花庙,并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七日定为金花诞。明代诗人张谢曾有诗咏吟:“玉颜当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记者在走访中,探询好几位这里的居民是否知道这段来历,除了一位新迁来这的年轻人摇头说不知外,太多稍上年纪的老金花人都耳熟能详金花娘娘的故事。住在金花直街60多年的王阿婆指着自西华路进入金花直街路口的左边的一排档口和平房对记者说,这便是当年金花庙的所在位置,她回忆说,解放前金花庙长年香火旺盛,每逢金花诞,更有戏班表演,一连几日,热闹异常,庙前小贩云集;人潮涌涌;上世纪五十年代金花庙曾改成金花幼儿园,后来原来的老房子倒塌,这里重新建了平房,原址已看不到什么痕迹了。      
       目前只在金花街的碑廊上留有一块碑记。金花街的碑廊在医灵庙前小学的旁边,集中了附近各寺庙中的十多碑刻,其中有一块刻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重修金花古庙碑》,长2米、宽1.2米,记述了金花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同治年间进行过重修的历史和金花娘娘的传说等。蟠虬南:“四庙善堂”行医救世施舍汤粥
        金花街因以得名的金花庙在几经变迁中已完全涅灭,多少让人有些遗憾,不过记者在老居民的指点下,沿蟠虬南路南行;数百米之内,一个个旧寺庙、旧教堂的纷呈展现却让好古的我喜悦得难以自制。蟠虬南是一条弯曲的百年老街巷,现仍基本保持当年的风貌;青石板的路面经过数代入的踩踏已变得光滑透亮,街边是一排约3、4米高的平房,许多房子仍保留着不知尽忠职守了多少年的趟门。
       在巷中深处,蟠虬南小学的高达5、6米的校门让记者驻足良久,它显然是一个西式的建筑,高大的拱门下套一个方门,而在门顶土还有一个装饰层,圆洞、弧洞、圆球、方柱、欧式雕花等,十分欧化,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教堂。然而荔湾区编志办的陈泽澄讲究员却告诉记者,这就是以前四庙善堂的门口,所谓“四庙”,即原来在这附近的医灵庙,财神庙、西山庙和司马庙四家供奉本土神灵的庙宇,当年在金花街一带庙宇极多,而这四家庙宇联合起来,清宋时候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即为四庙善堂,主要做为穷人免费医病、施舍汤粥等,里面也有香火堂,附近的一居民便把祖先灵位放这里。以便拜祭。解放后,蟠虬南小学利用这里作为校舍,内部建筑大多已拆去,但门口却保存良好。

       斗姥前小巷:“西城斗姥宫”曾经道家胜地

       与蟠虬南相接的是斗姥前小巷,继续南行几十步,幽古的窄巷尽处豁然开朗。在新修芦荻西横路和宽阔的直路交界处,有一座斗姥宫。进斗姥宫观看颇费了些周折,守门的阿姨说这里曾是派出所,现在仍归它管辖,采访需得派出所同意,待记者到派出所,值班人员又说须公安分局的秘书科批准方可。不过虽然程序有点麻烦,最终办妥手续跨入斗姥宫后,仍觉不虚此行:宫门有3、4米高,顶部和两侧都用花岗石做成,门额凸刻有“斗坛”两个大字,中间“西城斗姥宫”五个小字,落款处是同治某某年,两侧曾有一副对联,可惜字迹已模糊难辨,据在这里工作数十年的黄阿姨介绍说那是文革年间被入凿去的。由于曾长期做派出所办公地,现在又暂作街道保安的宿舍,这里已被重新用墙分隔了空间,不过整体结构并没有破坏,入宫门很易分辨出天井、正殿、偏间,估计足足有数百平方米,整个宫由磨得相当光滑的青砖砌成,石柱支撑,梁木和檐下就雕着花果的木檐裙都涂过红漆,顶脊是弧形起伏,在天井可看到顶上厚厚的瓦面,上面已长满了杂草。荔湾区编志办主任胡文忠告诉记者,这斗姥宫始建于明代,供奉的是民间的“斗姥”神,清代重修时沿用了设计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现在正准备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在斗姥宫西边一巷相隔的还有座旧建筑,门额上的字也已被凿去,不过仍依稀可辨是“万善堂”,外表已相当破败,面街处墙体有两个锈迹斑斑的卷闸门,显然是后来加上去的,据老居民介绍,这里解放前也是施舍穷人的慈善机构,后曾被搭建过,做过士多店,修芦荻西路时将它们拆迁了。不过,这万善堂的拱门,圆窗,墙上残存欧式花纹仍可辨,有趣的是,万善堂的有着流畅线条的“V”形顶上是琉璃瓦,这又是糅合中西的一个例证。

    四中龟岗:西禅寺方世玉在此行侠仗义

因方世玉和洪熙官闻名的西禅寺仅存的遗迹:西禅古井。



         采访之前,曾听长于广州的同事说过;金花街有四中,而四中的龟岗挺值得一看。记者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原来这龟岗竟大有来头:据记载,这曾是赫赫有名的西禅寺的所在。
        西禅寺又名西禅龟峰寺或灵峰寺,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明代被毁,清初重建,清末流行的通俗小说《乾隆下江南》里,曾描写西禅寺的至善法师及门徒方世玉、洪熙官等人行侠仗义的故事,塑造了少年英雄方世玉的侠义形象,在岭南脍炙人口,故西禅寺之名也由此得到远扬。
       从太保直街南行约100米便是广州四中,穿过那设计得相当洋气的大门左拐,便看到一座树木葱茏、怪石嶙峋的小山包盘踞在一个铺着红色塑胶跑道的球场中间。这便是龟岗了,它虽约只有4、5米高,岗上却长着十几棵老榕树,参天遮日。   
       在岗上找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一只雕得颇为传神的大石龟,正静静俯视着北面的操场,不过其头部明显是新补上的。在龟岗顶上,建有凉亭和长凳,有一只高于人头的圆形铁笼养着红嘴相思、牡丹画眉等珍稀鸟类,记者到访时正值午休时间,校园寂寂,龟岗上空无一人,偶尔的几声鸟鸣,忽悠间仿佛要把人带回当年西禅寺晨钟暮鼓的遥远年代。  
       对在这里的变迁史颇有研究的四中马主任告诉记者,西禅寺到清末已大部分被毁,这龟岗原是西禅寺后山,原来因有一块形状酷似龟的天然岩石而得名,后来它也被毁,现在的石龟则是民国时从原西禅寺的大殿中搬过来的,它背上还雕有一个可插香烛的祭台,而它的头部在文革期间被打断,现在的头是早几年用水泥补雕上的。
       上世纪30年代起,这里便开始办学,原是些私立学校,解放后被定为广州四中,最初,四中校园内仍有西禅寺的旧鼓楼等遗留建筑,后来逐渐被拆建而消失。早几年,学校改建时曾有个方案是把龟岗铲平,从而建成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不过在综合考虑它的文物价值和龟岗的老树是金花地区的绿肺等因素,龟岗仍被保留了下来。在马主任的指引下,记者寻找到了当年西禅寺的另一遗迹:一口直径约不足一尺的西禅古井。它位于校园一角的体艺楼一侧延伸出的一个小凉亭内,有点隐藏,大约是为了安全和卫生起见,现在古井口蒙上一个铁丝网罩,记者透过网罩定睛看了一会井内,深不可测,一股幽深的寒意仿佛自井底.升起来,沁人骨髓。

 

金花艺苑,一个披红挂绿的和传统的茶叶店。

 

如今可以找到的一些关于斗姥宫与西禅寺的记号。

 

        相关 
        五十年代的金花街
   
        早在1952年,金花街就荣获市爱国卫生行政街模范奖第一名,后来又被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卫生评奖委员会评为全国乙等卫生模范单位,并得到毛主席手书“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害人的细菌战争”锦旗一幅。  
       在蟠虬南住了50多年的张老伯向记者回忆了当年金花街多年来全民卫生运动的故事:解放前和解放初的金花街,这里属于城乡交界区,四中旁边菜田菜塘,种西洋菜、通心菜等,居民把屎桶放在门口,小孩随地大小便,猪拘鸡鸭例更是处处可见,街内又无沟渠,河涌也是堵塞的:当时的金花街被人们称为“三臭街”——沟渠臭、垃圾臭、粪便臭,到处飞满苍蝇,老鼠乱爬。后来市里重点抓金花街的卫生,当时的朱光副市长都来这里蹲点,居民也热情高涨,当时有很多口号,比如“三灭”(灭蚊、蝇、鼠),“四净”(室内干净、厨房厨具干净、被服家具干净、水渠厕所干净)。每周中总有一天是全民卫生日,家家扫除,合力把垃圾清除,还把小学生也动员起来,张伯说他大女儿当时就是积极分子,常常去打苍蝇,打一盒苍蝇还可以去学校换回一盒火柴等奖品。短短几年后,金花街的卫生状况便大为改善,并且保持几十年卫生红旗不倒。    

       “金花”是一个最富中国特色的名字,而金花街也一如它的名字,几百年来传承着中国人最为尊崇的行侠仗义和乐善好施的人文精神。

 

解放后的金花街在广州一直很有名气,因为数十年不倒的为生模范红旗。


        金花街“水浸街”的历史近两三年才彻底结束。住在中道南巷数十年郑先生向记者描述当年水浸的苦况:逢雨必浸的,一下大雨这里就是报纸、电视必来的地方,有时浸到1、2米深,退水时间快则三两天,长则一个星期。水浸的时候家里的床、冰箱、家具全浮起来,人下班了到西华路,就要搭三轮车回家,或者游泳回来。水退之后,全街人都要搞卫生。据金花街道党办一位负责人介绍,金花街是广州的锅底,由于长期水渠老化,多年来一直在修一直也没法根治水浸,在2000年荔湾区投入3000万元在太保直街修了个水泵厂后,下大雨用水泵抽水,终于彻底摆脱了水浸街的历史。 

      “天光墟”遗风犹存
        在蟠虬南住了50多年的张老伯告诉记者,金花直街还保留有一个传统:就是“天光墟”街市。解放前中山七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被称作“烂泥路”,但那里是全广州有名的“天光墟”,即凌晨时分开市,天光(亮)收市,摆卖各种故衣(旧衣服)、旧家具、旧钟表等等。而近年来,金花直街又形成一条“天光墟”,时间还是从凌晨开始,直至早上六七点钟,而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家电、衣服、日用品等等,一般都比平常便宜,很热闹的。当地一位保安也证实了张伯的说法,他另透露了个情况,现在“天光墟”鱼龙混杂,有些偷来的东西也乘机在这里出手。

        花絮  
        不小心踏人的金花传说   
         在编辑部原定的计划当中,本期要写的是“桂子营”,据载该地名在如今的西华一巷一带,因它在明代驻扎过回族士兵,起名“回子营”,后来讹传为“鬼子营”,因“鬼”听来不雅不吉,用谐音而取名“桂子营”。记者领命后,便在西华路进行大搜索,问了7、8位60岁以上的老居民,却没一个知道桂子营,甚至连西华一巷也闻所未闻。想起了“有困难找警察”,先到了金花街派出所,却被告知确没有桂子营和西华一巷,建议到管着另一半西华路的越秀区东风街查问,而东风街派出所一位已在那里工作了近20多年老警察想了半天说:西华一巷?曾有些印像,应该是被完全拆掉了!一个很让人伤心的回答。记者只好向荔湾区编志办求助,附近哪些地名有来历和故事?意想不到的是,胡文忠主任向记者提供了这个金花街的美丽传说。

       下期预告
        广州叫三家巷的小巷有四条之多,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到底是哪一条呢?  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严加森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02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