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㈡ - 双石茶庄 | 周军的博客 | 博联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4:44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㈡ 

四川凯旋摩托车俱乐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考察队”

㈠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穿越草地的路线

  ⒈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草地

  红军第一次穿越草地,主要是指红军右路军部队穿越草地。
  右路军穿越草地的时间应该始于1935年8月18日,路线有两条。对此,右路军徐、陈首长在1935年8月17日、18日两份电报说得比较清楚明白:

徐向前、陈昌浩关于红四团为右路军左翼先遣团致林彪、聂荣臻电
(1935年8月17日21时)

林、聂:
  一、四团已到,拟令其为右路军左翼先遣团,十九日下午出发。
  二、你们走何路来毛(尔盖),如走波罗子、卡力格必须尽力带粮,毛(尔盖)地粮不多。
  三、可否先令二师派干部一人,先带电台一架,十九日上午赶到毛(尔盖)。
                     
                     徐、陈
                   十七日二十一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2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按《杨成武回忆录》所述,红四团出发时间为1935年8月21日。
  ②波罗子、卡力格:在黑水县境内小黑水沟一带,红一军团部队正在此间筹粮。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一、四方面军行动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9月18日18时)


朱、张:
  (甲)十八日二时,八时电悉。剑英今(十八日)晚率定南三团出发,四方面军走右路,一方面军走左路,平行进,兵力颇集结。拟主力走洮、岷一带战敌,小部取夏河。如阿坝已为我占,则左路军大部不应深入阿坝,应从速靠紧右路,速齐并进,以免力分。我们二十一日晚离开此地……

                     浩、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定南三团”,即红三十军三个团,“定南”为红三十军代号。
  ②叶剑英,时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1935年8月21日晚《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也大致清楚地说明了两路部队开始进入草地的路线。

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
(1935年8月21日晚)


朱、张:
  二十一日四时电悉,但电文看不清。查理寺占后阿坝又已下,左路可以一部经阿坝,不必肃清该敌,只可迅速向目的地前进。中央局决定主要是以岷州为根据向东发展,首先以岷、洮、哈达铺为主要目标,争取在洮河东岸与敌决战。今后发展或向文、武、成、康向东南,或向天水、庆阳向东北,当依当时情况决定。目前主力西向或争取西宁不当。三军二十三、二十四日可全到毛,二十九团昨晚到木苏、维古,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先念在洞垭,二十八、三十六团今到腊子山,三十五团、三十军于二十二、二十三日到腊子山,十一师二十五日到腊子山。三军尾接,走洞垭路子前进,遇敌则走斐最后掩护为三军团。我们今决心××时起身。左路情况及行进道路、时间即告。
                       
                     浩、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12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林彪率第二师今晨走向班佑”:红一军团以红四团为先导,于8月21日由毛尔盖索花寺出发,经屈锦桥(《杨成武回忆录》中称作“七星桥”)进入草地。有关路线在《童小鹏日记》、《赖传珠日记》中都有相关记录,可资佐证。
  ②洞垭,今名冬亚卡(藏语“好梁山”之意,此地有两个冬亚卡,都是山峰,一西一东,这里似指两者之间的一个垭口),红四方面军部队由卡龙经腊子山、冬亚卡进入草地。据《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称:“十二日,黄胜关西南洞亚(注:洞亚,即洞垭,今冬亚卡)发现匪部。……毛儿盖哈洞(注:哈洞,即今卡龙)之匪,亦逐渐北移,十八日,其先头一部约千余,驱逐番骑,到达色既坝(注:今名色迪坝,是指从色地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今朶里台以东的一段高地,现在瓦切——松潘的公路就建在“色既坝”上),携带粮食甚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58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由此或可说明,右路军的右翼先头部队早已进至洞垭,准备进入草地了。18日,先头部队已进至色既坝一线。
  ③先念,指李先念,时任红三十军政治委员,右路军右翼先头部队指挥员。

  这些文献足以证明:右路军是兵分两路进入草地的。
  右路军左翼部队以林彪所率红二师为先导,聂荣臻率红一军团主力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后跟进。关于这个情况, 1935年8月22日晨6时《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至林彪电》可资佐证:


聂荣臻关于部队行动情况致林彪电
(1935年8月22日)

林:
  一、明二十三日拂晓,我率一师、军直属队及军委纵队、红大等随你们后跟进。
  二、照约定时间通报,有重要事件望派队送信给我。
  三、三军主力明日可抵此,在我后三日始能跟进。
  四、教导营亦随之行动。
  五、毛、张、博于今晨随徐、陈行。
                        
                        聂
                      二十二日六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聂荣臻此电还说明了两个情况:
  ①三军团进至毛尔盖地域的时间应为1935年8月23日或之后。
  ②毛泽东、张闻天、博古1935年8月22日与徐向前、陈昌浩一起,随右路军右翼部队跟进。
  右路军右翼部队则是由刚从岷江两岸收缩集结于卡龙附近的红四方面军的四、三十军主力组成,红三军团是最后殿后的部队。如果后来情况没有别的变化,红三军团应该是按1935年8月21日《陈昌浩、徐向前关于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的意见致朱德、张国焘电》所示,“走洞垭路子”随右翼部队跟进。
  参见插图1: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草地

插图1:1935年8月18、21日,红军右路军兵分两路进入水草地

  ⒉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进入草地后,越过色既坝(今色迪坝),向班佑开进。
  这两路部队是如何进至班佑的呢?走的是哪些路线呢?目前已公布出版的历史文献资料、回忆文字都没有比较完整准确的记录。1955年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行军记录和根据该书整理补充再版的《亲历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刘统整理注释)及有关人士的回忆文字中都提到过一些地名,但这些地名大都很难具有实际的参照意义。
  比如,红一军团从毛尔盖出发,由屈锦桥进入草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的行程记录称经过了“腊子塘”、“分水岭”、“小森林”、“色既坝”、“后河”,我们在当地询问,均不知“腊子塘”所在,而据《红军长征?文献》称,“腊子塘”这个地名源出自当时国民党军的军用地图,位于“毛尔盖北35公里处”(《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目前已很难准确确认其坐标。
  “分水岭”:经我们实地踏勘并与《红原县地名录》对照,可以确定是当地地名为“麦拖岗”(或“麦多岗”,藏语“花朵梁”之意)的高原丘陵,——由此向西南延伸至查真梁子的一系列山岭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色既坝:系从色既塘(又名得尔塘,今色地)向东南向今朶里台延伸的一线高地,“色既”是藏语“黄金坡”之意,因其音译不准,红原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19日将“色既”一律更名为“色地”,红军长征原始文献中所言“色既坝”其实是一个线状或面状的地标。
  “后河”,经我们实地踏勘并与双方当年文献及《红原县地名录》相对照,可以确认是现在213国道西侧的“年朵坝”或其附近一线高地。“年朵”是藏语“后邱”的译音——在现存的红军日记和双方文献中,此地译名五花八门,如“年垛坝”、“严朵坝”、“燕朵坝”、“元旦坝”,……,等等,在红军长征原始文献中,这也是一个线状或面状的地标。
  至于如“小森林”这样的地名,以现在的地形地貌情况,已经无法确定其位置了。

  ⑴左翼部队从毛尔盖索花寺集结开进,经屈锦桥、麦拖岗、色既坝,进至年朵坝

  1935年8月21日~28日,红一军团首长有三份往来电报可供参照:

林彪关于红二师到腊子塘情况致聂荣臻等电
(1935年8月21日8时)

聂(荣臻)抄转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
  一、二师于十七时到达腊子塘露营。
  二、由毛(尔盖)到腊(子塘)约八十里,路平好走,途中无人烟,须过五次河,因天雨,水深及流速均正在增加,此刻水深约七十生的。
  三、编入四团之二九四团共三百余人全无雨具,通身透湿。
  四、腊子塘从前有牧牛及架帐棚遗迹。今晚各部均在雨中拥坐,此地树林甚少,不能全部搭棚子及烧火。

                      林
                   二十一日十八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生的:英语“厘米”之音译。
  ③腊子塘:当地无人知晓该地名,按国民党军当时军用地图标示,“在毛尔盖北35公里处”。

  红二师进入草地两天后的2月23日晨,聂荣臻红一军团主力和红军大学也随之跟进,26日下午,在年朵坝以北宿营。

聂荣臻关于毛儿盖至班佑间道路情况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6日)

彭(德怀)、李(富春)并转周(恩来):
  一、我率军直、一师及军委纵队已超过色既坝约四十里处露营,无森林,高地尚干燥,明日可到班佑。
  二、由毛(尔盖)第一日到腊子塘约六十里,路大好走,架有树棚可宿;第二日到分水岭,行程约五十里,附近有森林,好露营;第三日到后河七十里,无株树,可寻我们露营形迹择地露营。昨夜无雨,尚无大苦。

                     荣臻
                   二十六日十四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文中括号内容为引者加注。
  ②根据电文中所述行程与我们实地踏勘情况综合研判,上电中“色既坝”疑为“年朵坝”之误。“色既坝”位于“分水岭”(麦拖岗)与“年朵坝”之间(年朵坝之西南,分水岭之东北)。
  ③根据我们实地踏勘并参照GOOGLE卫星地图,可以大致辩析聂电所言地名大体位置。从里程上来看,翻过了分水岭(麦拖岗)不远即是色既坝(今色迪坝),色既坝到年朵坝的行程与聂电所称行程大致相符。
  ④后河:可能是由“年朵坝”的汉译意“后邱”而来,或者是与年朵坝相距不远的某地。时任红五团政治委员的赖传珠(当时负伤休养)曾在8月23日日记中记载:“到后河及元旦坝露营”——这里的“元旦坝”显系“年朵坝”讹音之一。一个人不可能在两处宿营,故此处“后河”与“元旦坝”或系一处,或至少相距不远。(《赖传珠日记》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月28日,红一军团全部到达班佑。林、聂首长当晚即向三军团彭、李首长通报情况:

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直属队及红一师已到巴西致彭德怀、李富春电
(1935年8月28日)

彭、李:
  一、我们率直属队及一师今日已到巴细宿营,二师留班佑警戒。班距巴二十五里。
  二、巴细大于毛儿盖,其东北之阿西(相距二十里)又两倍大于巴细,两处粮食均多。
  三、在来路半途有标示,去班佑一百里系严朵坝(此句与后句矛盾,可能系原电有误——引者注),严距班约一百六十里。
  四、一师及军直队明日开阿西。

                     林、聂
                   二十八日二十时

          ——《红军长征•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巴细:即巴西,又名“长安”。
  ②阿西:这里是指阿西茸(藏语意即农业阿西),另一个“阿西”在今若尔盖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当地人称“草地阿西”或“牧业阿西”。
  ③年朵坝距班佑的行程:据《红军长征•文献》编者称,“据《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所附之图上标示,严朵坝系在班佑以南170里。”(《红军长征•文献》第646页注释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现在213国道通过两地,距离约为60余公里,考虑到国道是在当年湿地填充后大段直线的连接,而当年红军是沿山丘脚尽量避开湿地蜿延绕进,故林、聂上电和《前敌总指挥关于右路军行动计划的命令》附图标示的行程与实际行程相比,应该说是大体吻合的。

  根据以上判读和分折,再参照GOOGLE地图截下的卫星图片,辅以“在无敌情顾虑及战斗需要的情况下,行军原则就易不就难,就捷不就迂”的原则作为分折基础,更辅以实地踏勘,我们大致可以对当年右路军过草地的行军路线作出相对清晣的复原:红军当年行进的路线基本上是沿山谷谷脚傍着山谷中的湿地蜿延前进,在翻过分水岭(即麦拖岗)后不远,即进至“色既坝”(今名“色迪坝”)。尔后,取捷径傍着从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串山谷向年朵坝前进——这山谷间的湿地,就是著名的“年朵坝沼泽”。
  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⑵右翼部队从卡龙集结出发,经腊子山、洞垭(冬亚卡),进至年朵坝

  右路军右翼部队从腊子山、经洞垭(今冬亚卡)进至色既坝的路线我们尚未实地踏勘过,但通过GOOGLE卫星地图,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辩析出他们当年的行进路线,他们到达的“色既坝”的地点,在左翼部队以东约20~30公里处。尔后按地形取捷径,从与左翼部队平行相邻的另一条谷地进至年朵坝(参见插图2:红军右路军左、右翼部队行军路线在年朵坝汇合)。
  敌方有关档案文献也有相关记录:“八月二十三日,由毛儿盖、哈洞北窜之匪约千余,经严垛坝附近之阿细(?)到达班佑、冬房附近,……”(《胡宗南部与长征红军在四川上包座附近战斗详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第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年朵坝位于现在的213国道西侧,这在当年是一个枢纽性的地标:向南经浪架岭(今朶里台即为浪架岭的一个垭口)可去黄胜关、川主寺、松潘;向东翻越一个山垭即可脱离草地进入林区,经“马蹄子”(或“马旗子”)进入包座河谷,与当年的松甘驿道相接。这条“松甘驿道”可以通达上下包座、和巴西、阿西茸、求吉寺地区。右路军原本是可以选择这条路线北进,但可能是因为当时上下包座有敌情,敌胡宗南第四十九师正经黄胜关、两河口进入包座河谷等等缘由,右路军不得不冒险继续沿草地北进。
  我们在2005年五一大假期间,曾从毛尔盖索花村出发,沿右路军左翼部队路线进至色既坝(今色迪坝)。红军过境时,主要是傍着两翼山坡坡脚,在谷地边缘蜿延前行,可能会不时跨过谷地间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如今大部分已经干涸,且两端都建有一些奶场路(当地奶场为向牧民收购鲜奶而建),但沟壑纵横,湿地仍然十分泥泞,摩托行进十分困难,特别是翻越无路可行的麦拖岗(长征日志记录中称为“分水岭”),仍然非常艰苦,估计毛尔盖索花村——色既坝(色迪坝)间概略行程50~60公里左右(因为在穿越期间多次迷路,多次辗转徘徊,我们现在已难以准确复原出其间的里程)。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尚未装备GPS,未能将其间地标作详尽标示,只能根据我们踏勘记录与GOOGLE地图作了一些地标标示备考。
  右路军右翼部队的路线我们尚未作过踏勘,但经向当地人士查询并与GOOGLE地图相互参照,也基本上能还原出他们进入草地的路线。这一条路线是沿腊子山东坡谷地前进,在翻过洞垭之前基本没有沼泽地——在翻越洞垭(今冬亚卡)后,才算真正进入了草地。估计他们从腊子山东坡谷地到达色既坝的行程要略大于左翼部队行程。

  ⑶左、右翼部队在年朵坝合为一路,向班佑前进

  右路军左、右翼部队的行军路线在年朵坝合交汇后,实际上合二为一,继续沿班佑河下行北进。这条路线基本上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地势比较平坦宽阔——红军长征有关历史文献称为“大草地”,又处于草地边缘,所以红军在此间的行军速度大大加快,仅2日左右即进至班佑。
  这条行军路线基本上是勿庸置疑的:右路军左、右两翼部队到了年朵坝,如果不能向东进入包座谷中的松甘驿道,那么要去班佑的最捷路线,就只与现在的213国道重合或平行的这一条路线。
  当然右路军左翼部队还有一条可能的行进路线:即从色既坝就直接向北,经求吉郎洼向班佑前进,这条路线我们曾驾摩托实地踏勘过,相对来说湿地并不多也不大,除了在求吉郎洼(藏语“寺院马厩”之意,形成村落可能是在红军过境之后)东北要翻越一个山丘(N:103°09′43.6″;E:33°23′53.4″;H:3660m)外,一路上都没有大的障碍。如果红军当年侦察到位,又有“通司”带路,选择这条道路应该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尚不能排除右路军左翼部队有部分单位经这条路去班佑的可能。所以虽然缺乏相关实证,我们还是在自绘的路线复原图上还是作出了相应标示,以备方家继续考证。
  参见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

插图3:红军右路军经年朵坝向班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