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字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9:20
张保振 《 人民日报 》( 2009年7月26日   08 版)
读书如恋爱,只有具备了需、爱、益这“三字经”,才有可能把书读下去、读出味来。
读书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如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样,是一种自自然然的事儿,只不过,读书这种需要不仅具有生理或生存的需要,更具有心理或精神的需求。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为多学些知识,以积累干工作的“本钱”,而且使心田得到滋润,精神得到飞扬。因此,古往今来,有志于学的人从来都是把读书作为自己毕生的需要,甚至在“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语,皆记书默诵也。”(郑板桥语)毛泽东是人到哪儿,书到哪儿,办公桌、饭桌、茶几、床上皆为书,连厕所里也摆放着要看的书。一日不读书,胸臆就会无佳想;倘若一月不读书,耳目就会失精爽,正所谓“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语)
读书还是一种喜爱。如男女之爱,只有先“对上眼”,才有可能相互爱慕,进而“恋”下去,“爱”起来。这种“恋”与“爱”因人而异、因所处的环境与工作不同而有别。譬如,有人觉得《论语》读来“不解渴”,但有人捧起则放不下手。甚至有人读史耐讹字,就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一般,认为这是读书进步的“得力”之举。这种对读书的喜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陆游语)。
读书更是一种有益。如同恋爱的身心俱爽,读书能使人增知识、明事理、长精神,甚至能使游历不定的心安静下来。古人说:“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黄庭坚语)读书不仅可以销忧、增乐,而且可以宽心、博雅,不随波逐流。
破解读书“三字经”,贵在有主见。主见在于对认准的人和事儿不放弃、不抛弃,一门心思走到底,而不是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善读者会择书而读,如被历史认可的经典之书、闪烁着唯物辩证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书、符合自己专业的教科之书等。同时,更会用心读,从而读进去,思出来,使书之言变为己之言,书之意化为己之意,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实践进去、发扬起来。
如果胸中无适主,为“应景”而读,眼中了了,泛泛而读;心中匆匆,如走过场,那么,书读得虽多,却也只是个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