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实储能 光彩照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4:35
宁波效实中学原坐落在宁波市海曙区城西北斗河畔,1999年9月搬迁到白杨街柳西河边,建校至今已有95年了,是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
“效实”之名,出自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中“物竟天择,效实储能”句。近一个世纪来,饱经风云变迁,历尽艰辛曲折,学校形成了“爱国、进步、科学、务实”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在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了一批革命志士、英烈,当代又培养和造就了为数众多的两院院士,在宁波乃至浙东享有盛誉。
风  云  篇
效实历经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1912年辛亥革命后,一批具有爱国革新思想的名流、学者,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纷纷返回故里办学施教。当时京师大学堂教授何育杰、两江师范教授叶秉良等提议在甬上创办新学,上海通社创始人钱保杭,同盟会会员、上海《天铎报》社长陈训正,教育家陈夏常(谦夫),以及当地士绅李霞城纠约志同道合者,组织学会,抱着“以私力之经营,施实用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的理想,创办了私立效实中学。
1912年2月3日,宁波效实学会成立,公推李霞城为会长。学会下设学校,亦以效实命名。同年3月7日,假坐落在宁波城西望京路北斗河畔的育德工农学堂旧址开学,首批学生62人,首任校长陈祥翰,第一任教师有冯君木、陈布雷、何旋卿、林黎叔等12人。效实办学不久即获盛誉,1917年起先后与上海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订立了效实毕业生免试入学的特约,1933年和1934年浙江省组织高中毕业生会考,效实均为全省第一。嗣后,经陈夏常、冯度校长和蔡曾祜先生等长期苦心经营,陈训正、陈布雷、秦润卿等校董及校友、学生的热心募捐和支持,校舍得以扩建,增添了图书、设备。
1938年,因“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学校迁至鄞西高桥。翌年,又在上海牛庄路设立分校(后改名为储能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效实亦于同年10月25日复校,因而此日被定为校庆纪念日。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1956年学校改私立为公办,更名宁波市第五中学,1980年1月恢复“效实”原名,1991年又创办宁波外国语学校。从20世纪50年代起,效实先后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中学、省首批重点中学、全省“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二所试点中学之一,1995年被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1999年9月学校迁址城西白扬街柳西河畔。新校舍占地126亩,建筑面积3.85万余平方米,建有行政、教学、实验、电教、劳技、图书、生活等楼舍和8765平方米设施一流的“宽诚体艺馆”,拥有中国田径协会验收认证授牌的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足球场、网球场等,图书馆藏书11万余册。学校现有42个班级,近2100名学生、180名在职教职工。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名,省功勋教师1名、特级教师17名、教坛新秀11名,市杰出专家1名、名教师15名、骨干教师8名,教授级高级教师9名。学校长期以来秉承“爱国、科学”和“求适务实、与日俱进”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施实学为主旨,作鼎革之先声”的办学思想和“第一流,高质量,校风好,有特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推崇“全面,基础,高质量,大面积”的教育准则和“起点高、要求严,基础厚、能力强,素质好、后劲足”的教学特色,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热爱知识,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积极倡导“奋发进取,探索创新”的钻研精神和“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毕业会考及高考成绩长时位居全省前列,效实毕业生考上重点大学多、研究生多、出国深造多。学校先后与美、英、德、澳、日、新等国的知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和师生互访,2001年耶鲁大学校长Levin先生一行访问了效实中学。近几年,效实又有多名学子考入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哥伦比亚、加州大学和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攻读本、硕、博。效实正努力向全国一流重点中学、现代化示范性窗口学校的目标奋进。
英  烈  篇
效实中学自创办至建国的37个春秋中,历经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的历史时期。纵观历史,效实师生在爱国反帝的斗争中,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他们是效实学子“爱国、进步、科学、务实”精神的杰出代表。
“五四”运动中,为国献身的有——
袁敦襄(1898-1920),宁波慈溪人,1919年旧制六届毕业生。1919年5月,宁波掀起抵制日货、抗日自救运动,时任宁波市学生联合会会长的袁敦襄,积极组织发动各校同学奔走社会、户说巷劝,抵制与日通易,又分批率队至江北船埠查封拦截日货,终因积劳伤足,又延误医治,成为宁波“五四”青年运动中第一位捐躯者。
大革命时期,为国献身的有——
沙文求(1904-1928),宁波鄞县人,1924年旧制十一届毕业生。早期投入反封建学潮,“五卅”惨案发生后,加入共产党,1926年受党指派,回故乡发动与组织农民运动。北伐战争中奉调广州,在中山大学与陈铁军等一起与戴季陶展开斗争,广州起义时任赤卫队长等职。1928年被敌人杀害于广州红花岗。
崔真吾(1902-1937),宁波鄞县人,1919年考入效实。在厦门大学与有志新文学的青年共同创立“泱泱社”,出版《波艇》刊,任主编,鲁迅先生曾指导并亲自为该刊审改、撰写文章,后转入上海复旦大学,与鲁迅、柔石等共同集资创办《朝花社》,现存的鲁迅先生日记书信集中有103次提到他。有诗集《忘川之水》、译作史沫特莱的《将军的戒指》、斯惠忒拉的《接吻》及与鲁迅、柔石合译的《奇剑及其他》等多部著作流世。1937年被桂系军阀李宗仁圈名亲批秘密杀害于广西南宁。
抗战时期,为国献身的有——
李侠民(1911-1943),宁波镇海人,1926年四二制三届毕业生。1931年起即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与其弟健民(亦效实学生)一起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入陕北公学,同年加入共产党,后奉命返回故乡开展革命运动,先后任镇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事业推进委员会委员,《战时镇海》、《镇海儿童》编辑,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等职,期间以龙山风湖中学为据点,建立秘密党支部。1943年牺牲于镇海柴桥镇。
陆如心(1925-1946),宁波人,1942年前效实上海分校学生。1942年7月与葛镇祥结伴回宁波,奔赴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次年4月入党,历任浙东纵队政治部青年科干事、鄞奉中队副指导员、纵队二营五连指导员。1946年6月在攻打山东泰安战役中,身先士卒,巷战时被敌砍断一只手臂,仍负伤战斗,又被子弹射中胸部,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效实上海分校的烈士,还有1943年牺牲在宁波的张处让(1923-1943),1945年10月牺牲在宁波庄桥大袁陈村的巾帼英雄林舜琴(1926-1945),以及毕业于本部的柳启霖(1915-1944)烈士等。
解放战争时期,为国献身的有——
毕业于效实上海分校的葛镇祥(1926-1947)、陈忠良(1920-1946)、董学高(1925-1948)、董善宝(1922-1948),以及毕业于本部的钟泉周烈士等。他们是效实的骄傲,也是宁波的骄傲。
院  士  篇
效实建校近百年来,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影响国内外,其中包括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长童弟周等,李政道博士曾函誉效实“桃李满天下,成果布四海”。毕业于效实的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效实学子的杰出典范,是璀璨的效实之光。
童第周(1902-1979),宁波鄞县人,1922年旧制第九届毕业生。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毕生致力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其科研成果曾是国际同类研究的先锋。
纪育沣(1899-1982),宁波鄞县人,1916年旧制第三届毕业生。192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2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1年后历任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化学系研究员、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毕生从事药物化学及有机合成研究。
李庆逵(1912-2001),宁波人,1930年高中毕业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长期从事土壤农业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20世纪30年代编著的《土壤分析法》,受到国内外土壤学者的重视。
陈中伟(1929-2004),宁波鄞县人,1948年高中毕业生。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职,1963年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
徐祖耀(1921- ),宁波人,1938年高中毕业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中成果丰硕,揭示了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创建了铜基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
翁文波(1912-1994),宁波鄞县人,1930年高中毕业生。1934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年获英国伦敦帝国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从事预测论的研究和地震预报科学事业,其成果标志着我国的预测科学已处于世界前沿。
戴传曾(1921-1990),宁波鄞县人,1938年高中毕业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动力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为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祖祥(1916-1996),宁波人,1934年高中毕业生。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46年、1948年先后获美国密执安州州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名誉校长,长期研究土壤和水稻营养障碍化学诊断的理论、方法及标准等,主编的《土壤学》教材,被广泛采用。
鲍文奎(1916-1995),宁波人,1935年高中毕业生。193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国际小黑麦协会副主席等职,主持同源四倍体水稻育种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陈敬熊(1921- ),宁波镇海人,1940年上海分校初中四届毕业生。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50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北大、清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毛用泽(1930- ),宁波人,1949年高中毕业生。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研究员,创建并发展了我军核监测专业,开创了我国核电站场外应急辐射监测科技研究的先例。
胡思得(1936- ),宁波人,1954年高中毕业生。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并先后主持了多项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周光耀(1935- ),宁波鄞县人,1951年高中毕业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委员、化工部纯碱设计技术中心主任等职,成功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
陈肇元(1931- ),宁波人,1949年高中毕业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爆炸、撞击作用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建筑物工作性能评估、结构抗地震设计、城市基坑支护等研究上都有实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