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0:11
(一)生平与哲学观点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前33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平民家庭,其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他在继承父亲职业的同时又从事教育活动。他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对民主政体的一些极端做法不满,政治观点倾向于奴隶主贵族专制。公元前五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苏格拉底组织了一个小哲学集团,意在建立斯巴达式的专制制度,反对民主制。战争结束后,苏格拉底被人控告犯有蛊惑青年和不信旧神之罪,被判死刑,饮毒酒而死去。他生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其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记载下来并流传后世。
苏格拉底人品高洁,他热爱祖国雅典,热爱雅典的民众,眼看着雅典城邦日益衰落,民风日下,他十分悲痛,决心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为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和造就治国人才,他潜心研究哲学并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苏格拉底在哲学观上与其以前的哲学家不同。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形成的基础。”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起源”等。苏格拉底认为,探讨世界的本原并不重要,因为神已安排了客观世界的万物,而且特地为人安排了“灵魂”。神安排万物所根据的原则就是“善”。“善”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善,哲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探讨世界的起源问题,而是研究人;强调研究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应把人作为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来看待。人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应本着自己的良心和理智去活动,把追求善和美德作为人生在世的目的。
(二)主要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
1.论“美德即知识”。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苏格拉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2.创“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辨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产婆术”,他自称是“思想的催产婆”。这种教育观实质上是天赋观念的一种反映,而且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低龄儿童。仅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观大有益处。这种方法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仅适应于道德教育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