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4:15

第四章第一节 建构主义

2007-10-31 16:58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有哪些?支架式建构主义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随机通达教学模式又是如何体现这些教学理念的?

答:1)知识观:知识可被视为是由人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并强调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人主动积极地去建构和解释他们已有的经验。

2) 学习观:当代的建构主义者比皮亚杰更重视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这些先前的知识结构是新观念和经验的过滤器和辅助器。建构主义者也相信知识并不分离,而是与学习者的行为和经验密切相关。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它是跟前后经验有相对的关系。知识是个人与他人经由磋商与互动的社会建构,不是独立存在于符号之中。

3) 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4 )教学观: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因此,教师不能将观念加之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学生去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教学中并非只需要传送一些意义而已,而是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要引入具体的情境,适当采用协作学习,以便激发学生去建构这些意义。

5) 师生观:教师和学生不具有相同的经验,因此,虽使用相同的符号,他们的认知和解释就很难完全一样。当学生说他们听懂老师的讲解时,其实,是学生凭个人的经验对老师所发出的信息做一番合理的解释而已,并非与老师的领悟完全相同。所以,教学是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传输知识给学生,毕竟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教师的认知不等于学生的认知。

以上,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3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制定问题解决计划;4将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随机通达教学,是一种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活动。“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有这样几个环节:1确定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若干主题;2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3独立探索; 4小组协作学习;5自我评价;6深化理解。  以上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分离的,先前的知识结构是新观念和新知识的辅助器,已有的知识背景影响着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搭脚手架、将不同的“锚”呈现给学生等正是帮助学生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强调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以次来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进入情境、呈现基本情境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对于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以说独立探索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协作学习和对话及小组协作学习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素之一,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丰富和全面。

 

在教学(摩擦其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导入新课。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学习探究者,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途径。情境化学习表现在与传统的形式化、体系化的知识型教学相对应,传统学习往往导致学生能应付考试,但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不能解决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部分导致了目前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建构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知识学习,而是强调学习与真实情境地应该有关联性。基于案例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学生能最有效地学习各种程序性知识,同时,还能使一些陈述性知识或学术性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本课的导入充分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以创设“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兴趣和求知欲,拓宽了教育空间、缩短了心理距离。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他认为人类的智能不是单一的,它至少包括以下8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职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通过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教育者一些职业上的启示:它包括如何发现并培养不同学生的强项,如何教学以影响所有学生,如何开发基于多元智能的课以及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具体阐述如下:

一、 学生有多元才能。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的最令人振奋的启示是发现学生有多元才能。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通常我们却缺乏教师们可以采纳的有关心或期望的具体描述,而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种被许多教师所赞同的模型,并且当他们按照这一模型开始实施时,他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有同的强项。

二、教学的技能需要拓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第二个启示是关于教学方面的。与许多教育革新不同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并不规定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们需要创造性地使他们的教学适合于反思增进人类能力的信念。这种做法也减少了教师的顾虑,使他呢不必千方百计地限制自己的教学实践范围来适应标准化程序,同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法来掌握学习标准和其他教育目标。

三、多元智能激发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设计了适合学生和社会双方需要的课程。他使我们相信,如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难忘的经历,那么学生们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使我们的评价观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那些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学校及老师的评价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都非常重要。我们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评价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并且学生们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五、教师在专业实践领域表现出发展性变化

  通过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可以努力通过自己的强项来教学生,并且也使部分教师具备了和同事分享多元智能教学成果的信心。总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角色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分配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这、教练者、资源部门人员、导师、激发者以及联网者的身份来服务于提升学生只能成长的各种不同形式。

分享到搜狐微博上一篇:第四章第一节 建构主义 下一篇: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第三节 第四节试题答案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第三节 第四节试题答案

2007-10-31 16:40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第三节 第四节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活的思考,关注到了教学各个环节

以及课堂以外的读书和活动,他尤其重视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只有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获得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真正发展。

2.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只有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获得学

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真正发展。

3、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4、苏霍姆姆林斯基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改革

5、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姆林斯基创造了“记忆法”、“思维课”、和“研究性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6、苏霍姆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7、苏霍姆姆林斯基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在他看来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进行独立的思考

 

二、判断题:

1、教师丰富的知识储量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关

注学生,而不是自己的教学内容。(对)

2、苏霍姆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法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法,和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一样的。(错)

3、研究性学习,是单独设立的课程。(错)

4、我们一般所说的“后进生”,无外乎思想觉悟上或者学习成绩上落后或者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对)

 

三、简答题:

1、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新内容;

   (2)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映;

   (3)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巩固交给学生来完成;

   (4)引导学生产生和解决疑问;

   (5)分层教学;

   (6)上次学习内容、家庭作业的检查。

2、苏霍姆姆林斯基把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类是保证学生获得初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包括陈述、讲解、演讲、解释概念、指导、谈话、独立阅读、演示、实例说明、劳动过程和技能表演、独立观察和参观、实践和实验作业等;第二类是理解、发展和应用性的方法,包括练习、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讲述、书面创作、准备实验和操作各种机器以及为继续加强知识的劳动活动。

3、苏霍姆姆林斯基论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答:(1)课外阅读;(2)课外小组;

4、研究性学习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它能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现象的兴趣;第二,发展他们看出各种事物的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第三,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的运用这些知识的志向。

5、苏霍姆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答:(1)情感交融;(2)共同兴趣;(3)尊重孩子;(4)减轻负担;(5)扩大阅读;(6)智力训练;(7)吸引注意;(8)家长学校;(9)学会学习;(10)自我教育。

四、论述题:

1、苏霍姆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与当前我国新课程中的“研

究性学习”有何异同?

答:苏霍姆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法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法,不同于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后者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课程类型。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

2、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引发积极的思考?

答:我们就需要赋予学生具体的问题或任务,这些问题或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脑力劳动。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演变成一种“小研究”。“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是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3、苏霍姆姆林斯基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你是打算在自

己的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答: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姆林斯基创造了“记忆法”、“思维课”和“研究性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会学生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师要通过思维课,使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培养人首先就在于培养思考的爱好和能力。因此,思维训练应尽早开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霍姆姆林斯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思维课。他指出:智育就是要经常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谨慎地触及儿童的大脑,以改善其离散性。

 

4、根据苏霍姆姆林斯基思想,你认为一个好教师究竟应该什么样?

答:苏霍姆姆林斯基认为,首要的是,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时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第二,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及最近取得的成果。第三,一个好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的工作。第四,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而且是这项的能手。

 

5、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教师应该怎样做?

答: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一下段“引火线”。至于哪些地方应用来埋线,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一旦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抽取和获得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在的疑问。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充分的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时,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教师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以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就可以简短地讲解。对于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苏霍姆姆林斯基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五、案例分析:

1、“昨天上课时,学生们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新内容,回答得也很好;可是,今天上课时,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然一点都不记得了。我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学生们在讲解例题之后的练习完成得很顺利呀!”

苏霍姆姆林斯基描述的这种现象,很多老师肯定也曾经遇到过。请你说说原因是什么?

答题要点:这是因为学生仅仅是懂得或理解了知识,但这并不等于知识已经牢固或能够灵活运用,这中间缺乏学生对新内容的独立思考过程。教师在第一次教新内容时,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思考教材前后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

 

2、有一位学生由于他不太讲话、瘦弱、成绩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受到一

些强势同学的欺负,当然都是老师不在的场合下。老师也曾想到过给他调到前排桌等办法来保护他,但是,还是会有同学欺负他,而且他也不敢讲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如果你是老师,你讲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答题要点:根据苏霍姆姆林斯基对“后进生”中学习困难者分为的三种类型。这属于第三类:“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待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人困难的教育设施。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学生困难的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我觉得教师应用“后进生”教育方法中的“情感交融法”、“共同兴趣法”、“学会学习”等。

 

分享到搜狐微博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下一篇:第二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第一 —— 二节) 2007-10-31 16:35 

第二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第一 —— 二节)

2007-10-31 16:35 

第二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第一  ——  二节)

一、填空题:

1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2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也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3 苏霍姆林斯基注重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有利于人(个性)的发展,十分注重在教育中注入尽可能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

4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6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法

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

8 苏霍姆林斯基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发展学生的(知识兴趣)和(爱好)

9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大体而言,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10 同伴互助的具体形式有(对话)(协作)(帮助)

11 专业引领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以及专家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

12 校本教研中的研究方法包括(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编写)(教育网志或博客)(行动研究)(学生追踪研究)(课堂观摩)(案例分析)(创建学习型组织)

13 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是(亲历性)(真实性)

二、简答题

1 简答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1)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2)德育情感化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能力

  (5)重视方法指导和阅读书籍的教学思想

2 简答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该处理好那些问题

  答案p49  倒数后五行

3 苏霍姆林斯基概括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开设“思维课”、提倡研究性学习、明确知识理解目标、借助抽象概括概念

4 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p51   (五、重视方法指导和玉的书籍的教学思想中的五小点)

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怎样维持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首先,教学应该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

  其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想象的“权威感”。

  再次,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

  最后,广泛的阅读也会激起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三、论述题

1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有些什么论述?你读后对自己今后的教学研究有什么构想么?

  关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有以下观点:

  首先,教师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就是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度。

  其次,教师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所作的研究“并不是按其严格意义来说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而是“选择方法,把理论原理变成人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而且在于教育研究能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态度,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

再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扩大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绝不能只局限在教材、课程标准和教辅材料上的内容,阅读范围应尽量广泛些。这样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最后,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研究学生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以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白自己的一腔情怀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他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他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发展学生的知识兴趣和爱好。

结合实际谈教学研究的构想,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结合以上四点从三方面来谈:

第一方面,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修养,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度。

第二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方面,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研究学生的世界。

(以上三点结合实际展开谈)

2 校本研究有哪些核心要素?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核心要素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

  这三方面相对独立,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我反思”是教师进行校本研究最基本的途径,体现了行动研究中的“教师与自我对话”。

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改造和提升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经验只有插上反思的翅膀才能带来教师的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适用性差,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同伴互助”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及其集体之间的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业引领”实质上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体现了行动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3 你所在的学校,有哪些校本教研的活动?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教研观点的学习,你对你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有些改进的建议么?

  学校的教研活动:1 德育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研究;学生的文明礼仪方面的研究与指导等等。

                  2 教学方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谐课堂氛围的研究;阅读教学的研究等等。

  改进的建议:1研究的内容要更细微,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自我反思的力度,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现象。

              2 进行研究时要把目光对准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手段,不能只注重贴近教育政策,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充满感情的研究学生的世界。

              3 要加强“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的力度。形成科研氛围。

四、案例分析:

  P76 案例

 我会答应钱锡同学的要求。原因如下:

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说写作文算智育的话,那么钱锡同学对绘画的热爱就应算是美育。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语文老师就扼杀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必然增加他对写作的反感,即使被迫以老师要求的方式完成,效果也不会好

四、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对孩子的写作薄弱现象听之任之,怎么办呢,我觉得可以在钱锡画完画后,带着欣赏的情感与他交流,让他讲讲画的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对他的表达进行指导,不断地鼓励他把口头表达转化成书面表达,从而使他不但爱画画,也爱写作。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使美育成为一种教育策略,让厌学的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