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成功了而俄罗斯失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45:01
中国和苏联都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传统,而且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很多共同点。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获全胜,而苏联却无法复制其成功呢?通过对比两国在改革路径、民意基础、吸引外资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作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作者还对两国的政经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点击这里查看英文原文;如果不能登录,请发信至chinaelections@gmail.com索取英文原文。)
一、中苏在改革路径上存在差异。对此,官方的说法是:“中国在邓小平同志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而戈尔巴乔夫试图进行休克疗法式的变革,结果失败了。”但根据作者的看法,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自下而上的”,即改革的动力最先出现在民间,而后得到政府的承认与批准。苏联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即戈尔巴乔夫试图从政府高层开始推动改革进程。
二、经济改革在中国的民意基础更为深厚。在中国,大跃进时期的社会动乱和三年自然灾害中忍饥挨饿的情景在人们心中依然挥之不去。人们迫切地希望进行改革。相比之下,当时的苏联人对国有经济体制还是比较满意的。那些经受过斯大林时期贫穷与恐惧的人大多已经老去或死掉了。
三、两国在农业改革上的差异。尽管中苏都有过强制性农业公有化的经历,但是后来的农业私有化改革,在中国进行得要成功得多。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比苏联更丰富。在苏联,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中国“十亿人民八亿农”,在加上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政策使得青壮年人口比例很高,使得农业劳动力很充足。这为农业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二,中国农民的福利保障较差,因此改革的内在动力较强。其三,中国的历史传统便是“耕者有其田”。对中国农民来说,“拥有自己的土地就和吃饭、睡觉、性爱一样,是一种本能”。因此,在得到官方批准之前,他们已经自发地“搞起属于自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之下,苏联人拥有个人土地的愿望并不那么强烈。在长期生活于国有化农业体制之后,他们甚至对戈尔巴乔夫试图推行的长期土地承包政策感到不知所措。
四、两国在国内市场改革的差异。作者认为,实际上商品经济早已在中国萌芽。而邓小平所做的,“不过是默认并进而批准了那些以前被认为是非法的个体经营”。戈尔巴乔夫则试图利用国内的影子经济。他希望通过将其合法化,以使国内的合作社逐渐转变为企业,从而增加商品供给。但结果适得其反,改革“不但没有增加消费者的福利,反而被合作社社员钻了空子,把原本属于国家的利得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动力来自草根阶层”。苏联的“企业家”(指合作社社员,这里有讽刺意味)主要是城市居民,他们更善于从改革中为个人牟利。而中国的企业家大多出身于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官方的政策支持,反而要去战战兢兢地面对法律对他们创业的约束。按照他们的话说,那种经历“就像让一个技艺并不熟练的杂技演员去走钢丝”。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躲避甚至打破限制其经营行为的社会制度,从而为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后富余的农业产品找到市场。在农业市场上获得成功后,他们又进一步把经验应用于其它市场中。
五、两国融入国际市场能力上的差异。尽管在改革之前,苏联的各种条件与中国很相似,在科技发展及人才储备上甚至强于中国,但是中国在吸引外资和产品外销上要比苏联成功得多。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苏联的海外移民相对于中国而言要少得多。虽然戈尔巴乔夫在上任后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但西方商界都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而对其心存疑虑:那里的官员是否可靠?我们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一切都是未知数。不过,如果你们的海外侨胞能在你们国家做好生意,我们心里就有底了。但是苏联的海外移民数量很少。相比之下,中国的海外移民可谓“桃李满天下”,而且那时很多侨胞的根还是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和台湾的企业马上在大陆的经济特区开辟第二战场。另外,很多大陆企业的产品也经由香港和台湾转销到世界各地。简而言之,海外侨民在客观上充当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业桥梁。
六、国有企业的差异。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都想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两人试图采取的方法也很类似,结果都失败了--创造了一个效率低下、腐败蔓延的寻租机器”。两国之间的差异在于变革的紧急程度和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经济的国有化程度非常高,以至于“所有国民都在为国家打工”。因此,他必须从改革伊始就着手处理国有企业的问题。他于1987年出台公司法,试图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了社会动乱。而中国的领导层则无须在第一时间对国企动手术。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整体的高增长是由农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高增长和国有企业的低增长结合而成的”。因此,非国营企业的成功给政府决策层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了以下结论:1. 相比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更容易进行。因为它具有更深厚的民意支持,不可能因为某几个上层官员的阻挠就被终止。2. 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比“休克疗法”更有利于社会稳定。3. 中国正逐渐向私有制经济转轨,而俄罗斯则在进行再国有化。4. 中国的执政党正在竭力阻挠政治改革,与此同时俄罗斯正在加强对社会的权威控制。5.  历史经验显示,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政治挂帅的国有企业根本无法与私营企业竞争。随着俄罗斯巨头企业的国有化及政治化程度逐渐加深,其竞争力只能持续下降。6. 此时此刻,中国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中央:或是成为一个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公平竞争精神的企业家之国,或是成为一个充斥着独断专行的寡头统治国家。(原文发表在Policy Review,No. 158,December 2009 & January 2010;英文题目为:How China Won and Russia Lost: Two dissimilar economic paths)作者:梁立峰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