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为什么当不了丞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8:57
《三国演义》这本书,上小学时就曾读过,当然那只是连环画,后来上了初中,终于借助于字典,读完了半文言半白话的原著全本。后来,又听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人物,虽然易先生讲的非常生动有趣,但说句实话,除了他的搞笑与逗乐子,我还真看不出他在这方面的学问来。不过,有一条需要感谢他的是,是他的演讲,激起了我重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于是找来书籍,又读了一遍。关于三国人物,我曾写过一篇“诸葛亮的悲剧”,被山东省委《党员干部之友》等杂志采用了,今天再写一篇关于东吴人物张昭的吧。
在群雄并起、群英荟萃的三国人物中,张昭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罗贯中在他的《三国演义》一书中写道,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话交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但自孙权登基当政之后,以为长史,待以师礼,张昭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这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在吴国设置丞相之初,大家就认为这职位非张昭莫属。后来,丞相职位出现空缺,百官再次推举他,孙权始终没有答应。是他不具备统率百官的才能吗?孙权可没有这样说过,而是很为老臣着想:“做丞相是很烦人的,职位虽然高,但担子也重,让张公担任这个职位,并不是真正优待尊敬他。”这个逻辑是很独特的,孙权的话虽然非常中听委婉,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一句:“到一边歇着吧您。”张昭心中大概也是有苦说不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拿张昭和荣登相位的顾雍来做一番比较,也许对张昭为什么当不了丞相,能找出点儿原因来。顾雍的资历比张昭浅,却能担任吴国的丞相达19年。他最大的优点是沉默寡言,提干封侯后就像没有这么一回事,对家里人也不说一声。对于军国大事的是非得失,更是“自非见面,口未尚言”。孙权曾经表扬他:“顾君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必然说中。”也许是觉得自己受了托孤之重任吧?张昭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也急于发表,本意是想供主子决策时参考,然而言多必失,果然就有说错的地方。他曾在背后议论陆肃“年少粗疏”;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他也当面提出责难,怕战事不利引起内乱,结果一战而平,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样的失误一多,难免在头儿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胸无城府,口无遮拦,是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一。
对上不恭,不善逢迎,是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二。顾雍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总是私下里和孙权说;被采纳了就归功于上面,不采纳也不透露半个字。孙权有事派人征求意见,他如果同意,就和来人反复探讨并好酒好菜招待。不同意则“默默无闻言,无所施设”,来人回去一汇报,孙权就决定再考虑考虑。能处处注意维护领导的形象和尊严,这样识趣省事的部下,做领导的谁不喜欢?而张昭却很有点儿“寿星老儿卖娘——倚老卖老”的臭架子,张口一个“老臣”、闭口一声“太后”,发表意见时“辞气壮厉,义形于色”,还经常当面顶撞孙权。有一回君臣二人在朝廷上争执起来,张昭寸步不让。孙权觉得一国之君的面子上过不去,手按剑柄说:“我尊敬你已经够可以的了,你却好几回在大伙面前扫我的面子,我老是害怕自己做错事。”言下之意就是我恨不能杀了你。张昭回家以后但托病不出,孙权更生气了,派人用土把他家的门堵上。张昭“以土还土”,在里面又加封了一道.几个月后孙权发现自己错了,几次派人慰问张昭以表示自己的歉意,但他就是不肯借着梯子下楼,非得把老谱儿摆足摆够。孙权就学起了晋文公,在门口放火想吓他出来,还是没有奏效。孙权没法子可想,就“程门立雪”,呆在门口不走了。张昭的几个儿子扶老爷子起来,孙权用车子“载以还宫”,并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老头子才算消了气。脾气这么倔,别说是一言九鼎的皇帝老儿,就是换了现在,哪个领导吃得消?
为人矜持,过于清高,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三。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大醉,让人往群臣身上泼水,说:“今天只有醉倒在台子上,才可以不喝。”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孙权问:“不过是找找乐子罢了,张公你为什么生气呢?”张昭说:“从前商纣造起糟酒池,从黄昏一直喝到天亮,当时他也引以为荣,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孙权听了默默无语、面有惭色,只好败兴地宣布罢宴。有一次同样是君臣宴会,孙权亲自行酒,虞翻装醉趴在地上不让倒酒,孙权就气得想杀了他,总算张昭有威信,孙权没有让他太难堪,但心里不痛快肯定是有的。
如果张昭能随和一些,灵活一些,在领导“与民同乐”时积极配合一些,只要让领导放心开心,同事们快活称心,当那个劳什子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想来不会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