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吐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4:13
从莽莽昆仑的崇山峻岭中,蜿蜒曲折流淌出两条河流,在塔里木盆地,两条河流交汇,形成和田河。这两条河流,一条叫喀拉喀什河,一条叫玉龙喀什河。
这便是古今闻名的玉河,喀拉喀什河出产墨玉,人称墨玉河;玉龙喀什河出产白玉,人称白玉河。
喀拉喀什河全长808公里,河边的县城墨玉县即以它而得名。这条河流今天却不见有墨玉,为何又叫墨玉河?原来这河中产有大量碧玉。这种玉石呈绿色,风化后外表漆黑,油光放亮,宛如墨玉。碧玉矿物成分与和田玉相同,化学成分也很相近,属软玉。但其成因与超基性岩有关,又与和田玉有所不同。古代有人把碧玉误称墨玉,但也有人称为绿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就这样称谓。这条河不仅产碧玉,也产白玉。在它的上游有几处和田玉原生矿床,在它的中下游也可以常捡拾到白玉。此外,喀拉喀什河的下游还产沙金和金刚石,所以,喀拉喀什河是一条淌金,流玉,储钻的宝河。
玉龙喀什河恰如它的名字,是一条吐珠献宝的玉龙。它发源于昆仑深山的永久性冰川地带,全长325公里,有不少支流,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自古以来是和田玉产出的主要河流。旧时人们捡玉,主要在中下游,上游因地势险恶,很难到达,也就无人涉足。后来,在一个名叫黑山的地方,人们发现了玉矿,便有人冒险前往。黑山,古称喀朗圭塔克,是昆仑山主峰之一,峰高达7562米,群山峻巅,冰雪覆盖。产玉地点为阿格居改山谷,是玉龙喀什河支流之一,距现在的喀什塔什约30多公里,部分河段冰积物广布,山坡崩塌,巨砾遍布,只能徒步到达。白玉原生矿在海拔5000米以上冰山上,在冰雪消融季节,不断有岩石裂解崩落,伴随着雷鸣般的巨声,砾石与冰块滚泻而下,落入河中。雪融水每日有一次洪水,洪水把巨大的山石冰块沿河流冲向下方,里边便裹挟有玉石。
正是这些美玉,吸引了无数不畏艰难的探宝者,他们在雪山找玉,在高山河谷中探宝。自然,此处出玉也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多次深入玉龙喀什河上游支流,在冰川谷调查,遥远可见山麓坡积物中有白玉。可惜的是,美玉可望而不可及,只露头于悬崖峭壁之上,四周为冰川覆盖,根本无法攀缘而上。
在古代,围绕和田玉河是两条还是三条,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认识还不一致。古代文献中,有的认为有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三条;有的认为只有白玉河与乌玉河两条。现在多数人认为绿玉河是墨玉河的支流。从地形图或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的只有两大河流,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
玉龙喀什河是和田玉的代表性产地,和田玉中的极品羊脂玉,就出自这条河流。自古至今,这条河流淌着无数美丽的传奇故事。美玉是美丽姑娘化身的维族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传古于阗国(今和田)有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带了一个徒弟。一天,老玉匠在白玉河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雕成一个漂亮的玉美人。玉美人变成一个可爱的姑娘,认老玉匠为父,取名塔什古丽(玉花)。老玉匠去世后,塔什古丽与小玉匠相亲相爱。但当地一恶霸抢走了塔什古丽,姑娘不从,恶霸便用刀砍她,塔什古丽毫发未伤,身上却进发出火花,点燃了恶霸府第。之后,塔什古丽化成一朵白云飞向昆仑山,小玉匠骑马去追,沿路撒下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附有一幅《采玉图》,表现了古时人们于月光之夜在河中捞玉的情景。古人认为美玉乃日月韶华、天地精气之结晶,成于大地,性当属阴,故常常在月夜采玉,“月光盛处,必有美玉”。还传说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在河中采到美玉。
水中捞玉、踏玉是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的一个独特景观。每当夏季昆仑山冰雪融化,雪水汇成滚滚洪流,将深山峻岭中的玉石冲人河中。秋末洪水退去,河水变得清澈,这时正是下河捞玉的最好季节。
捞玉并不难,只要能看到河中玉石弯腰即可拾到。难的是河中踏玉。夏季水流泥沙俱下,看不到河中玉石,只有凭脚的感觉了。和田的维吾尔人就有这样的本领,他们在河中踏步行走,脚能辨出哪块是玉,哪块是石头,绝不会错过。每年到了捞玉的季节,成群的采玉人。手挽着手。边唱歌,边在河中踏玉。维吾尔语歌声翻译成汉语,大体意思是:
白玉白玉多美丽,藏在水中多委屈,来到人间并不难,碰碰我脚就可以。
但古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下河捞玉踏玉的,也不是谁捡到就归谁。《宝石说》载:“叶尔羌、和田玉龙喀什、喀拉喀什河中所产之玉,无一定之额,尽数人贡,由台站辇送至京。”《宝石说》是我国地质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会长章鸿钊先生的一部重要著述,成书于1930年。而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的《西域闻见录》早就详细记载了古时人们在河中踏玉的情景:“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河岸营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朱一点,迨回子出水,官则按点索其玉子。”
这样的捞玉、踏玉,相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动人的捞玉踏玉情景,在美丽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上,成为一道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夏季下到汹涌的河水中踏玉,也是很危险的。我曾读到一位筑路解放军战士写过的一个故事,他所在部队的营房就在玉龙喀什河边。这是1985年夏天的事情,部队营房旁边是一所桑蚕养殖所,筑路兵的营房里是清一色的男子汉,养蚕的维吾尔姑娘们头上的小辫子和身上的花裙子在连队营房前飘来飘去。一天,一个叫古丽沙汗的聋哑姑娘一大早来到营房转悠,好像有什么心事。连队开饭时排起了队,她把全连的官兵挨个儿看了一遍,甚至把两个战士的大檐帽揭起打量,最后失望地跑开了。于是,连队像热油锅里滴进水珠,炸开了花,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最多的猜测是有谁欺侮了这个聋哑姑娘。第二天连长特意去问桑蚕所的其他姑娘,苦于不会维语,叽里咕噜了半天也没搞清到底是为什么。这一来搞得整个连队人心不宁。
后来才了解到,古丽沙汗姑娘的爸爸妈妈病逝后,由她带着弟弟生活,一天弟弟下玉龙喀什河踏玉,被波涛汹涌的河水卷裹而去,正在河边修路施工的战士听到呼救声,跳下河里救起了小巴郎。古丽沙汗姑娘到连队,原来是要寻找弟弟的救命人。
和田玉自古以来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在山上,于阗之玉则在河边。”清代陈性《玉纪》中载:“产水底者名仔儿玉,为上;产山上者名宝盖玉,次之。”和田当地的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仔玉三种。
山料又称矿料,即《玉纪》所谓宝盖玉,是从山上的原生矿开采得来的玉。其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山料有不同品种,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
山流水这个称谓,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是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部分棱角已经磨圆,表面较之山料显得光滑,因为大的裂隙已经崩解,杂质相对减少,所以玉质要比山料胜出一筹。
仔玉又称籽玉、子玉,是原生矿剥蚀崩塌,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于河床里或河床两侧阶地中,玉石沉潜水底、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仔玉的特点是块度较小,通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时间长距离经河水搬运、冲刷、浸润、分选。疏松的部分自然分解,去粗留精,杂质大为减少,所以其质量较之山流水又更胜一筹。仔玉有各种颜色,白色叫白玉仔,青白色玉叫青白玉仔,青色叫青玉仔,黑色叫墨玉仔。
当然,在新疆,出产玉石不只是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也不只是和田地区。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的安大力塔格,向东到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且末县阿尔金山北翼肃拉穆宁塔格,在长达1100余公里的范围内,都出产玉石。按产地细分,有和田玉、于田玉、且末玉、若羌玉、叶城玉等,也有人统统将这些玉石称为和田玉。这些玉石属于同一矿系,理化成分基本一致,均为透闪石夹杂少量阳起石,但行家搭眼一看,就知道哪个地方出产的,品质不尽相同。笼统冠以和田玉名称,追求的是一种品牌效应,因为“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天工开物》),和田美玉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
但我对新疆玉石更愿意使用狭义的概念,一是和田玉在历史上本有专指,二是在当今市场上,和田玉与新疆其他产地的玉石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个清晰界限的,品质价位都不一样,区别开来,更接近于市场实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采玉的方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便是前边所说的下河捞玉、踏玉;第二个阶段是在河床周边,或进入曾经是古河床,后来成为戈壁的地方挖玉;第三个阶段是深入大山,开山攻玉。
第三种开山攻玉的方法,到了现代,已成为玉矿开采的主要手段。
沉寂平静了万年的昆仑大山里,响起了隆隆的爆破声,现代化生产手段在给人们奉献更多美玉的同时,也给自然造化所赋予人间珍贵的玉石宝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