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在开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9:05
作者: 吴凯      来源: 汴梁晚报
嫦娥·后羿
我国以农立国,祭月活动可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月亮的崇拜。农民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无不与天象、季节有关,因而人们产生了对日月的崇拜,古代帝王为此专门制定有春祭日(太阳)秋祭月的礼制。战国以后,民间更流传有许多崇拜月亮的神话,在这些神话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嫦娥和后羿的故事。嫦娥,原名姮娥,姮与恒同音,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她的丈夫后羿(音易)系有穷国国君,他喜猎善射。相传当时天有十日,人们酷热难耐,后羿射日,十去其九,人们才得以正常生活,为了酬谢他,西王母在酒宴上送他一包长生不老药。由于后羿夫妻恩爱,羿不忍撇下妻子,没有服用,并交给妻子保管,羿的徒弟蓬蒙,是个奸佞小人,乘八月十五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为了不使仙药被蓬蒙抢去,一口将药吞入腹中,谁知吞下仙药后,顿时身轻如燕,身不由己地飘然飞入月宫。后羿怀念妻子,每年八月十五都以瓜果等遥祭嫦娥,百姓纷纷仿效,相沿成习。但嫦娥在月宫里并不快乐,她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蟾蜍),这就是见诸文字的“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敢还”,月宫又名蟾宫的原因所在。传说月宫中还有一颗巨大的桂树,高五百丈,树下有一个叫吴刚的人被贬到这里砍伐桂树,但这棵桂树是一棵永远也砍不倒的奇树,吴刚辛辛苦苦砍下的树枝,树上会马上再长出来,所以吴刚在月宫里是在服终身劳役。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借用的就是嫦娥、吴刚在月宫——蟾宫的这段故事。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幅画幡上,画有钩月、蟾蜍及玉兔,据考这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月亮画图,但是人们还是宁愿相信嫦娥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而不是一只蟾蜍!中秋·赏月我国古代把每年的春夏秋冬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冠以“孟、仲、季”以资分别。八月正在秋季三个月的中间,故八月为仲秋。一直到北宋,太宗赵光义觉得“十二度圆(一年中月亮圆的次数)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才把八月十五日(农历)定为仲秋节,复因古时中、仲通用,亦称中秋节,这是中秋正式成为节日的开始,它和每年正月的元宵节,五月的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正因为月亮(阴影)中有桂树的原因,月亮也就有了“桂宫”、“桂轮”和“桂月”的称呼,同时这个“桂月”也代表农历的八月。清秋八月,皓月当空,或独步月下,或亲友相聚,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庆贺团圆。早在宋太宗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之前,随着历代皇帝的拜月,百姓的赏月活动也就开始了。为了寻找一个最适合赏月的地点,把它固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就筑有“赏月台”,清代北京恭王府也筑有“赏月亭”,咱们开封的州桥也是个赏月的好地方。试想,中秋之夜,冰轮乍涌,站立桥头,仰望天空,星辰点点,一轮明月……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愉悦,后来有人在桥旁矗起了一座“明月楼”,赏月就更方便了。“州桥明月”一直是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州桥”从宋至今,一直位于从皇宫通向朱雀门的大道之中,是一个黎民百姓可以共赏的地方,要比那些专门供某些个别人物享用的什么赏月台、赏月亭好得多。中秋今昔北宋太宗既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当时从宫廷到市民庆祝中秋节的活动盛况空前,《东京梦华录》对此有生动的描写:每逢中秋节,市井店铺“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音佩,一种末端形状像燕尾的旗),新酒上市,每到午时各店酒瓮一空,只好拽下‘望子’。明月当空,宫廷里传出‘丝篁鼎沸’,深夜笙竽之声,宛如云外。富户豪门人家,楼台亭榭装饰一新;一般市民也早早在酒楼上抢占座位‘玩月’,供上新上市的螃蟹、石榴、榅桲(形同苹果,味甘酸)、梨、枣、葡萄、橙、橘等时鲜果品。祭月后,边赏月,边饮宴,儿童则‘连宵嬉戏’,街巷夜市骈阗(聚集)至于通晓”。到了清代,又有一番新的景象,《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如莲瓣、摘萝卜叶作婆罗(象征月中之桂树)。”富户人家要摆“八样”供品:象征团圆的西瓜、子孙满堂的石榴、如意的柿子、早得贵子的红枣和栗子、生活富裕的芋头、放在盘内的螃蟹(名为“螃蟹爬月”),以及含有“青红丝”馅的月饼,还要点蜡烛、烧高香、燃放鞭炮和月光神(用纸印的月宫图),当然还少不了行跪拜之礼。一直到全国解放前夕,开封祭月的习俗,还是沿清代旧例,没有大的改变。由于月亮属阴,祭月大都由家中年老的女主人主祭,妇女儿童先拜月,开封素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男人虽不圆月,但赏月又是少不了男人的。解放以后,祭月的仪式逐渐消失了,但中秋节全家团圆、共赏明月、共吃团圆饼的观念并未消失,依然有人千里迢迢乘车搭船往家赶,依然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赶不回家而悲伤,感叹。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人心民意增加中秋节为国家法定假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营造和谐社会的理念。宫饼·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古代的饼食,五代时期开封有一家张手美吃食店,中秋节专门上市一种看起来与月饼相似的蒸制食品——“玩月羹”,北宋时皇宫御膳房专为中秋节制作的饼称为宫饼,民间则称“小饼”,还有称桂饼、五福饼和月团的,这就是月饼的雏形。北宋苏东坡曾有《小饼》诗记其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北宋时的小饼,圆形,中有甜馅,已和我们今天开封人所说的老式月饼极相像了。而“月饼”一词据有限资料考证,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周密著的《武林旧事》中,他在记载南宋食品时,出现了“月饼”字样。自此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更加普遍,明代每值中秋,民间开始以月饼赠送亲友以取团圆之意,它既是祭月的供品,也是节日的当令食品。老式月饼的饼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月夜”、“西施醉月”、“龙凤呈祥”、“丰收双喜”以及商家的字号、广告等。它既寓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经过近千年的锤炼改进,月饼品种不断增加,花样也一再翻新,在酥皮和浆面两大类月饼中,苏式(苏州)、广式(广州)、京式(北京)月饼最富盛名,甜咸荤素、异彩纷呈。开封的传统月饼以老宝泰、五美、五福、三阳观等商家生产的最有名,到了中秋节前出售月饼的旺季,店家的柜台或橱窗里总都摆放着一摞月饼套饼,底下的最大——有大锅盖那么大,越往上越小,最上面的一个像大枣儿那么大,住家户也有买“套饼”供月的,大多买最下边像个盘子那么大、一套七八个月饼的那一种。苏式、广式等南方月饼在上世纪30年代的开封市场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但多是酥皮,馅儿也花样多,开封人叫它“酥皮”或“包酥”。酥皮上刻不了什么图案,就在外包装上打主意,什么精美图案都有。月饼既是供品,又是食品,还有没有另外的用处?据说元朝末年统治者对老百姓防范甚严,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江苏高邮人张士诚乘中秋节之际,在月饼里夹一纸条,约定群众起义。当中秋节之夜,百姓掰开月饼时,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作为供品、食品的月饼竟然成了传递信息的媒体,给后世流下了一段佳话。八月中秋正是各种水果成熟上市的时节,所以祭月的供品和人们的食品中就多了各种各样的果品,另外,还有两种食物是中秋节少不了的,它就是毛豆和芋头。所谓“毛豆”,即连筴摘取已经成粒、尚未完全成熟的黄豆,剪去两端,以水煮熟后捞出即可。此时豆荚及豆皆绿色,筴皮似有绒毛,故曰毛豆。芋头又名芋艿,中秋节吃芋头的习惯,最初起始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地区,后逐渐传至内地。备受人们供奉、观赏的月亮,不仅仅有汉族群众,我国傣、苗、白、哈尼、纳西、蒙古、瑶、布衣、拉祜等少数民族也流行中秋祭月,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有过中秋之俗,所以,可以说月亮是一个备受全世界、全人类关注的星体,它已存在了40多亿年,距离我们居住的地球约38万多公里。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就充满了幻想和向往,“天宫月殿”的奥秘,吸引着人类,人们梦寐以求地盼望登上月球,在“清虚之府”里拜访仙女嫦娥,品尝吴刚捧出的桂花酒。在人类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之后,神话即将变为现实。公元1969年,美国宇航员已乘飞船登上了月球,那里却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体,白天热到127摄氏度,夜里冷到零下183摄氏度,咱们中国人早就给它起了名字,叫“广寒宫”。尽管如此,但月球上蕴藏有丰富的矿藏,它仍然吸引着人类,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已成功撞击月球;嫦娥二号,嫦娥三号计划在明年和2012年或2013年发射,人类再次登上月球的时间已经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