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投资理财是这样做庄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24:50
一、资金洼地
庞大的民间游资“热钱”急于寻找资产高回报的投向通道,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实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窘境,欲觅投资捷径,于是两股资金分别向私募基金和券商资产管理投怀送抱,并催生两项金融创新业务的勃兴。而从本质上看,资产委托管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投资公司、信托投资等均基于信托投资理财的定义,而在信托母法缺位的法律环境下,这一财产管理领域呈现灰色地带:内幕操纵、关联运作、侵占委托人利益等不可避免。
●记者:听说一家汽车制造厂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为急于产生效益,公司干脆拿出一亿多的资金委托证券公司管理,有保本约定,保底回报。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前景很看好,是否面临一个大发展时期?
●某资产管理部:股市是一个利润追逐的地方,什么事都会发生。97年那波牛气冲天行情不是说有农民兄弟卖牛炒股吗?现在的企业想快速脱贫致富,我们来者不拒,只要资金合法。资产管理自98年《证券法》颁布后发展很快,特别是这两年。98年以前资产委托管理和自营业务、经纪业务三者混合运作,运作很不规范,风险很大。99年证监会规定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此类业务,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已进入第四讨论稿。据业内统计,这块市场规模已达到600亿。前一时期媒体报道说2000年报有57家上市公司委托资产管理,总额为48.6亿元,实际上有20%的上市公司涉足此领域。眼下的市场格局是,市场活跃着3000亿的私募资金,30多家证券投资基金持有650亿的流通市值及资产委托管理的600亿,未来还将有开放式基金、保险基金等。
●记者:你手中控制着多大资金量?
●某资产管理部:就不要说我公司吧,一般综合类券商资产管理规模都在20亿至30亿左右。
●记者:这些资金委托人是谁?来自何处?
●某资产管理部:大多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和个人很少。资金嘛,大多是企业自有资金和上市增资配股募集资金。当然,也有银行信贷资金,那是违规的,专款专用,就变个法,绕个弯进来。国企委托我们,主要图一个稳字,交给我们放心,况且“旱涝保收”,何乐而不为。
●记者:约定的回报是多少?
●某资产管理部:这方面我们比较规范,保本委托,保底回报,比例分成。按年贷款利率5.85%算成本,超出部分四六分成。有的券商约定回报8%-10%,甚至更高。主要取决于对大势的把握和对个股的控制程度而定。高回报就变成了“高息揽存”,不受法律保护,监管高层也反对。而现在市场上私募基金就更悬了,双方的契约完全取决于彼此的信任和人际关系的纽带作用。在法律上私募基金的协议属无效合同。
●记者:你们的门槛高不高?多少起点资金?
●某资产管理部:一般2000万元为起点,期限大多为一年,也有期满续签的。
●记者:这些国企、上市公司把钱打过来,当事人是否还另有所图?
●某资产管理部:哪能少得了他们的“甜头”。事实上我们也乐意,当一只股票题材都有了,完全在我们控制之中,企业把资金打进来,也减轻我们融资压力。去年一家集团公司打过来8000万资金,年底拿走了2000万元,职工奖金有了,高管人员管理分红也有了,干实业能有这么快吗?
二、资本的故事不是一千零一夜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常常张扬着投资组合、价值发现的大旗,实际运作中更多的是制造概念,讲述一个个资产重组的故事,开始听者寥寥,之后听者甚众,最后趋之若鹜。于是投资人确信故事如一千零一夜般精彩,放心跟进,搭乘财富快车,券商主力这时抽身遁逃,投资人梦醒财空,童话破灭。于是,新的版本又粉墨登场,又开始新一轮游戏。
●记者:你们管理资产凭什么敢拍胸脯保底回报?私募资金也屡屡上演不败的神话,这是为什么?
●某资产管理部:我们能成自然有我们的智慧。说到底,这两年大牛市是一个资金推动型市场,与价值发现型的市场是完全不同的。只要资金链条不断裂,故事不断讲下去,承诺的链条也就持续,股价就可以不断推高,亿安科技(新闻,行情)、中科创业莫不如此。我们炒某只股票要精心策划,系统运作,注重把握市场心态。据我所知,私募基金和资产管理目前主要有三种主流做法:第一种,完全市场化运作,靠挖掘、发现公司价值为主,没有背景资源。第二种,有一定的背景资源支持,也讲究股市内在运行规律。第三种,背景深厚,能呼风唤雨,说白了,有“通天本领”,我就遇到过。第一种做庄有成功的,但风险很大,如近期庄股大跳水就是这类风格机构做的庄,第二种比较成功,第三种很少,说是疯狂掠夺财富也不为过。
●记者:说白了,你们也是靠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而获利的吧!
●某资产管理部:公司都给我下达了赢利指标的,正的不行,只好邪的。我们做一只股票成功率很高,有些股票是多年合作的结果。有些上市公司股票上市、配股都是我们投行做的,关系不错。我们帮助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资金到位后他们又委托我们运作理财,并对上市公司作并购重组,炒作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出题材出消息,大家配合默契,一起生财,能不成事吗?
●记者:具体是怎么配合的?
●某资产管理部:我们看好某股票后,会在股价低迷期悄然进场建仓,这时上市公司则处于消息真空状态。拉升期市场传闻不断,上市公司缄默不置可否,真正上市公司发布利好时,我们的货也出得差不多了。整个过程中,上市公司要做到滴水不漏才行,各个操作层面顺畅运行,只有这样运作起来才不会出现纰漏。
●记者:这些也就是做庄的常见手法。
●某资产管理部:目前市场主力也大抵照此操作的,别看套路不新,玩得炉火纯青可不容易。要是一个环节不慎可要全盘皆输呀。市场上经典个案不少,那些做庄失败也时有所闻。
●记者:这其中的操作精髓是什么?说说个案吧!
●某资产管理部:大家就聊聊吧,反正也都是昨日黄花,有话在先,小范围说说而已。几年前,公司作为主承销商推荐一家公司上市,时过境迁,现在这公司已是西部概念。募集资金到手后,原用于报审的项目也不投了,那些项目太费事,投资周期长。公司最终还是把资金投向股市。起初公司是自己操作,在我们营业部开户,收益不怎么样。营业部老总与我联系。双方接触后,决心做大。不久,拿出一套整体方案,全面重组,让公司实现主业转型。方案分几步运作,先是重组双方联合投资成立一家投资生物医药的高科技公司,然后是股权转让,把生物医药项目装进去,注入优质资产。整个公司的主业变了,价格定位也高,股价最终也翻几倍了。整体运作中,我们各方面配合非常好,如投行设计重组方案,上市公司适时出消息,研发中心出行业报告和公司价值分析报告,财经公关公司大力推介,股评人士荐股等,大家一起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让你不得不相信,不得不跟着我们走。我们很注重分析市场投资人的心态,我们看股评文章,更侧重于从心理上了解并控制中小散户。
●记者:最终如何套现离场呢?
●某资产管理部:我们持仓成本很低,控盘时筹码集中度达到70%。拉升过程中利好不断,传闻不断,跟风者很多,边拉边出,然后在高位横盘整理。股票走出长达8、9个月的上升通道,于是市场认同价格定位。股票高位反复调整之后,又来个平台突破,这样,我们手中的筹码所剩无几。接着再实施高送配除权,庄股填权给人无限想像。你想,我们13元左右的持仓成本,股价翻了几倍,10送10后,成本就更低了,怎么样出货都是获利的。
●记者:做庄的股票中除了资产委托管理的资金之外,还有其他的主力资金吗?
●某资产管理部:还有我们的自营业务,帐户分开独立,但共同控制盘面。
●记者:如果其他主力机构跟庄“坐轿子”怎么办?如私募基金也跟进。
●某资产管理部:我们可以翻看底牌,打出大股东明细清单,谁在这条船上,能逃得过我们吗?不过也有一次,一个上百万股的户头赖在那里,怎么震荡也不能把他赶下去。后来我们怀疑有“老鼠仓”,有人知道我们的计划,马上对人员作调整。
●记者:就像中科创业的所谓“老鼠仓”吗?你们运作参与人员一般多少人?
●某资产管理部:真正核心层也就几个人,就是操盘手也难窥全貌,他们只知道有这样的投资组合,更细的计划是未知的。
●记者:如何避开监管这一层面?
●某资产管理部:我们与基金不一样,基金是明仓,只能开一个帐户,而我们可以分仓。内控措施、监控方法很多,人总是活的嘛。
●记者:听说有券商将获得的利润转移,以减少分成利润。
●某资产管理部:这只需技术上处理即可完成,交易系统原始记录更改一下。当然这关系到信誉、诚信原则,利益驱动有人会这么干,但我们不干这样有悖职业操守的的事。
●记者:券商自营盘与资产管理公司“高位倒仓”时有发生,结果把资产委托管理资金套住,与基金黑幕所披露情形同出一辙。
●某资产管理部:可能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一、二级市场都白热化了,老总那边有年度考核指标,要向董事会、股东大会交待。这种现象我们这里没有。
●记者:你们也做国债、回购业务和申购新股吗?
●某资产管理部:我们主要做二级市场,行情牛皮时,国债做一点点,大规模申购新股。
●记者:你们申购新股中签率特别高,为什么?
●某资产管理部:多开户头,避开上限限制,短期大量拆借融通资金,投入资金量大。
三、鞭长莫及“圈内人”
走向“三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时制度缺陷和利益集团纷扰下,市场主力仍将借助资金优势和信息不对称猖獗市场,并以既得利益集团为半径,以利润为圆心形成了“圈内人”安全区。投资人更多的应练就独立分析的眼光和由表及里的洞悉能力。
●记者:资产管理在国外发展很迅猛,国外是怎么做的?像目前市场这种操作手法,应该说孕育着巨大的风险。
●某资产管理部:高风险与高利润是相伴而生的。国外资产管理运作规范、法规健全。像美林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品种多,风格不一样,有多种避险工具,投资决策科学,注重投资组合,投资理念以价值投资为主,组织架构以金融控股集团形式出现。国外大券商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占总利润的50%。我们的有关法规仍在拟订中,市场不成熟。至于风险,其实市场操作完全在我们控制之中,关键是要看准大市,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等,对我来说较小,有一种“圈内人”说法,也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圈内人”如何理解?
●某资产管理部:我接触许多私募基金,其中有一些公司背景深厚,他们以利润为圆心,以利益集团为半径,形成安全区“圈内人”。这些利益集团具有强大的力量,而那些无背景资源,纯粹靠市场运作的主力面临的风险很大,不小心就会全盘皆输。你看近期0881蹦极跳就是那波人。
●记者:大连国际(新闻,行情)跳水,你怎么看?
●某资产管理部:市场人士以为是4000多万的职工股上市,冲击了市场。这是表象,我看很可能是资金链条断裂,而这一断裂又是因为整个运作系统某一环节出问题了,不信等着瞧。市场人士分析问题往往看表象,未触及本质,又如像这次新规则PT扭亏后,可以直接恢复正常上市,不必经过ST。
●记者:对上市公司新规则修订的这一条规定你有何高见?
●某资产管理部:这条规定为PT股重组,恢复上市后,迅速重新融资留下伏笔,为重组资本退出打开了空间和通道。据我所知,有些ST、PT都“明花有主”了,行政干预插手。如果你不知情想介入,马上有人会告诉你,这个壳某某人已打招呼,已经“订货”了。其中的奥妙真值得细细品味,你说邪乎吧,无法想像!
本期专题资料:资产管理的实际运作中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常借助概念的炒作,讲述一个个貌似真实的诱人的资产重组故事。故事不断演绎,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资金链条环环相扣。一旦其中链条的一环断裂,黑幕也就昭然若揭。
现时制度缺陷和利益集团纷扰的市场环境下,三种操作风格的主力大行其道,连让人避之不及的ST、PT都“明花有主”成了抢手货,因为市场游戏规则提供了逐利空间,资产管理成了特殊生态空间下的财富增值的捷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