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六成居民不知身边有古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2:59
康有为故居打工者租住 李连英墓被围在校园里 八成会馆改为民用记者随机询问100名居民———
北京作为明清的都城,留下了不少“好东西”。尤其是走在胡同里,地下踩的、手上摸的,甚至是大爷大妈手中拿的一件不起眼的物件,说不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这些“隐居”在市井的宝贝也历经了岁月的变迁,有的“修成正果”成为文保对象,有的却流落民间。
而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其中六成居民对于身边这些古迹都不甚了解。
现象调查
名人故居变民宅康有为“家”住着打工者
如果没有居民提醒,一般人路过菜市口米市胡同43号院时,都不会注意这个大杂院原来曾是康有为故居。记者走进院中,发现这里密密麻麻的房子有近80间,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民宅。
在院内张大妈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康有为曾经住过的北跨院中间的房子已经租给了一个来京打工的家庭,门前还晾着一排衣物。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原来这个院子里有3间房为卧室,另外4间为书房。从康有为来京考试到戊戌变法失败的16年间,他一直居住在这里。
八成会馆变民用只在院外悬挂文保牌
会馆可以说是最早的“北漂”一族来京赶考的驻京办事处,据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介绍,仅广内地区数得上名儿的会馆就有10余所。
记者发现,宣南地区番禺会馆、绍兴会馆、浏阳会馆等80%的会馆均已成为民宅,只在院外悬挂着北京市或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的牌子。名人墓地冷清清李连英墓被围在学校里
在海淀区的恩济庄,记者看到了当年清朝皇帝拨银万两特意修建的太监墓地,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李连英墓。“传说整个坟冢都是用鸡蛋清拌石灰、江米粥灌浆修成的,所以有人叫它鸡蛋坟。”一位姓张的老人说。
李连英墓上世纪60年代被挖掘,人们从中发现了玉器等无价之宝。海淀区文物管理所的高先生说,那次挖掘之后墓室入口就被埋死了,一直没有人再进去过。
墓址位于21世纪学校里面,那里有海淀区人民政府1992年立的一块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但由于现在已经实行分级制,那块标志牌也就失效了。
记者看到这个标志牌四周是一片幽静的柏树林,标志牌后的大土包应该就是墓地的原址。土包上除了新修的一些水泥台阶之外,一无所有。学校保安说,学生一般也很少到这里来,所以常常是空无一人。
齐白石墓地几近荒废
而魏公村小区1号楼前绿地最西边的齐白石老先生的墓地也几近荒废。墓碑的四周围着铁栅栏,几辆破旧的自行车为了防盗锁在栏杆上。据了解,齐白石97岁高龄去世时和夫人一起合葬于此。
海淀区文物管理所的高先生介绍说,这里原本是湖南公墓,以前有很多湖南名人去世后都葬在此地,比如近代书画家陈少梅,可惜这些墓都被毁掉了。据说1982年要在这里修建魏公村小区时,还是齐老的孙子和文化部联系,经国务院批示将1号楼向东挪了半栋,才得以将墓碑保存下来。
附近居民韩大爷说,这里的卫生都是街道或居委会负责清理。
###insertAD###
走访居民
六成人不知与“宝”毗邻
记者在走访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中,发现虽然与这些“宝贝”毗邻,但被采访的100位居民中,超过60人对这些文物并不了解。
家住龚自珍故居的居民李先生说:“这房子传到我这里都第三代了,也一直没听说过这里是文物,只知道以前有个名人住过,现在都成大杂院了。”
“原来门前的门墩上有两个小狮子,后来其中一个被盗走了。”在康有为故居的院子里居住了30多年的张大妈说,前年底这里前排的平房还发生过火灾,幸亏没有“连累”到南海会馆的这几间房子。
对于一些都未挂名“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宅,居民们更是对“保护”一词感到茫然。“别说保护起来了,只要别破坏就行。”家住七井胡同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他所住的大杂院原来是在北京宣南一带保护比较完整的四合院遗址。
文保部门分析
三大原因造成社区古迹受冷落
海淀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高先生说,散落文物在北京市范围内还是比较普遍的。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的相关工作人员说,最近一次全北京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是1997年,当时调查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为3550处。他表示,造成社区文物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北京是历史古都,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居住过的重要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在寻访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二、对于存在于民间的这种“不可移动”的文物,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各区县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很少,一般只有几个人,所以不太可能面面俱到。
三、居民上报的数量有限,而且是否为文物还需大量的考察研究才能确认,有的时候需要好几年。
专家支招
文物古迹可以综合利用
北京市文物局的相关专家指出,最好的保护文物的方法是建立博物馆,但这需要很多的人力财力。因此在区县有关部门的允许下,可以把文物古迹进行合理利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社区内,经过批准,文物古迹发挥了新用途。
旧庙变机房有高招儿
在崇文门的新景家园小区,记者看到西区4号楼和东区7号楼之间有一座名为“福善寺”的庙宇,一位姓陈的大爷告诉记者,这座庙是明朝时修建的。“解放后这里就成了民居,住了十几户人家,但‘福善寺’的匾额还一直挂着。”
2004年回迁的时候,这座庙不仅被保留了,而且还被翻新了。记者发现虽然福善寺还在,但内部已经改成小区的中控机房,完全没有“庙”的作用了。
记者从物业处了解到此地开发商是香港人,对老北京的古迹非常喜爱。
会馆变戏楼有京味儿
在宣武区虎坊桥西南角的湖广会馆成立于嘉庆年间,孙中山先生曾5次在这里发表演说,并于1912年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如今的湖广会馆经过1994年的翻修,现在已变成专供京剧演出的戏楼。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都曾在此演出。
湖广会馆从外部看去格局并未有太大改变,而走进内部的大戏楼、楚畹堂、宝善堂等建筑,其已经装上了空调、中英文字幕等设备。售票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晚上这里都有固定的风雷剧社的京剧演出。
权威解读
不同文物分级保护
记者在海淀区文物管理所了解到,在具体的保护内容上,由于建筑、石刻、墓碑等文物大都散落在大专院校、军队、机关单位里,一般都由文物所在区域的管辖者来负责保护,文物部门会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有破坏、丢失等问题发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另外,在新小区开发时,一般在规划小区时就会考虑到文物的保护问题,重要一点的文物都必须让出来进行保护。
提醒大家
发现社区古迹可“举报”
今天上午,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如果发现了这种小区内部的文物时可以先向所在区县的文物管理所反映,若属没有登记在案的文物,区县的文物管理部门会到现场,并做相应的考察或者鉴定。
在鉴定人员到来之前,居民最好不要擅自作处理,尽量将文物保护起来,不要让它受到其他人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