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疗的理论原理-足部反射区图-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0:47
添加时间:2008年10月14日 发布人:足疗 来源:中国养生保健网 点击数:295 回复数:0推荐阅读加入收藏
5.内源性药物因子相关原理
平时服药打针——外源性药物因子所起的作用.药虽能治病但也能致病,其对人体是有毒,副作用的.服药越多,时间越长,其患药源性疾病也越严重,如:过敏,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对胃,十二指肠造成的应激性溃疡等等.像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孩子患四环素牙的为数甚多,还有链霉素所至神经性耳聋等等,这都是化学疗法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为此,现在的人们为了身体健康,真诚地希望得到一种非药物性疗法,咆括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国内外大量医学科研资料证明,气功,按摩,针灸等治疗手段,都是促使人体经气通过运动调节,渐渐有序化,进入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后,机体内部就会产生某种特殊性能的"物质".如红外幅射,微粒子流,电和磁,以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这些"物质"和"药物的因子",是对人体最有益,最有效的治疗因子.实践证明,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治愈许多疾病,不但病理因子消失,而且人体健康恢复很快,这是单纯服用外源性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内源性药物因子所起的作用.
足的解剖
了解和掌握人体小腿及足部解剖部位及其特点,对我们掌握足部反射区的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反射区定位不准,即使力度适宜,手法正确,那也是做的无用功,无的放矢.因此,学习和掌握(尤其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反射区,必须简单了解和掌握有关的解剖知识.
6.阴阳平衡理论
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即阴和阳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如白天与黑夜,热和冷,静和动,上和下等.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的运动,是宇宙事物所固有的,宇宙的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古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也即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根据这一理论,人也是由阴阳所构成,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古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有机联系,又可以划分为对立的阴阳两部份,如上身和下身,背和腹,五脏和六腑等等.人体阴的正常生命活动,也是依靠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阴阳不能互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因此古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 绝."也就是说只有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才能保持机体的健康;当阴阳关系不协调,不平衡时, 人体也就生病了.如阴胜,阳虚,阴虚,阴阳两虚,阳亢等都是阳阴不平衡所致的疾病,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调整恢复阴阳的平衡也是我们治疗的关键,如阳虚则补阳,阴虚则滋阴,足部按摩法是中医的一个组成部份,它治病的原则也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用不同的手法刺激足部的反射区,如补与泻,轻与重的手法等,就可达到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使疾病得除.
7.心理治疗作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致病因素除因外感"六淫"之邪外,也多由"七情"所伤."七情"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在《素问》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有许多病是因为劳累过度引起的,不仅是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休息睡眠不足,而且也由于弦绷得过紧,心理上的压力过重,紧张焦虑,喘不过气;有的人处于困难之中,忧心重重;有的是惨遭不幸,伤痛过度;还有的在某种威胁之下,恐惧害怕等等,都或多或少由心理因素而造成疾患.
足部反射区按摩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好时机,不管是别人来按摩还是自己给自己按摩,至少在几十分钟的按摩过程中使患者安静下来,把各种负担抛在脑后,专注于足部和足部的按摩,从而放松紧张的神经,使整体节奏放慢,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了休息的机会.而且,一般做完足部按摩都能有良好的睡眠,这更有助于放松身心,焕发精神.
足部反射区按摩还能增强患者向疾病做斗争的信心.一般足部反射区按摩的疗效往往比较显著.即使不立杆见影,也可以使患者觉察到某种进步,如反射区的压痛敏感度降低,某些病理症状的减轻等等.这些都能使患者感到宽慰,燃起希望,消除焦虑,失望的病态心理,增加乐观情绪.最后使患者认识到:健康要靠自己,坚持就是胜利.从而战胜疾病.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的特点及作用
1.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的特点
足部按摩疗法,是一种非药物疗法,自然疗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调节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可以有充分理由说,在未来时日,反射疗法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光辉的前景.虽然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操作上还很不完善,但已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特点.
(一)安全
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确是脚部按摩法的最大优点.这一疗法无任何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可强身,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赏的"无损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
(二)简便
本法无须药物和治疗器械等,也不讲究诊治场地,只要备一支按摩棒和一块按摩板,每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我踩踏按摩或用手按摩,每次30分钟即可.在用手按摩或踏板按摩时,同时还可以看书,看电视,谈话或做手工活.
(三)易学
脚部按摩法很易理解和掌握.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并非难事,只要学习一点生理知识,懂得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熟悉脚部各个反射区的位置和作用,理解每个反射区与每个器官的内在联系,继而再学会脚部按摩的方法,就可为别人或自己治病保健了.所以,脚部按摩法完全可以推广到民间,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造福.
(四)有效
脚部按摩法可以治疗百余种疾病,如头痛,牙痛,关节扭伤,腹泻等,往往只需按摩一次,就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至于许多慢性疑难杂症,只要坚持按摩,也屡收奇效.
(五)经济
脚部按摩法因不必服用药品,也不必备有医疗器械,只需利尿泄毒:足反射区按摩可使尿酸晶及其它有毒物质,经输尿管,膀胱,尿道随尿排出,故肾脏疾患尿毒症等及肝炎患者宜常按摩肾,输尿管,膀胱,淋巴腺等反射区,可获良效.
2.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的作用
—,补
①健脑提神:困倦时,经按摩则感到精神充沛;脑力劳动者常按摩头,脑干,脑垂体,额窦有益.
②强心调律:按摩可使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含氧量增加,促进心律的调节,心脏疾患者及年老体弱者常按摩心脏,肾,横隔膜,肾上腺反射区有益,但因肾上腺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故高血压者慎用与不用此反射区.
③健脾助运:消化不良者经按摩,食欲增加,故宜常按摩胃,腹腔神经丛,甲状腺,胆,胰.
④益肾壮阳:年迈久病,腰酸阳萎,夜尿多而频者常按摩肾,生殖腺,前列腺,肾上腺等反射区有益,肾上腺反射区高血压者慎用或不用.
二,泄
①通便畅府:高热府实或术后肠瘅,习惯性便秘等症,按摩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等反射区,可加强肠蠕动,达到通便畅府.
②利尿泄毒:足反射区按摩可使尿酸晶及其它有毒物质,经输尿管,膀胱,尿道随尿排出,故肾脏疾患尿毒症等及肝炎
患者宜常按摩肾,输尿管,膀胱,淋巴腺等反射区,可获良效.
三,温
①温阳止痛:阳虚寒凝的胃痛,腹痛,妇女痛经,经按摩腹腔神经丛,胃,生殖腺等反射区,可止痛.
②温经通脉:遇寒加剧的肩周炎,脊椎炎,关节炎等经按摩肩,腰,膝等足反射区疗效甚佳.
四,清
①清火解毒:对红肿热痛的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经按摩淋巴及有关反射区后,可退热消肿.
②清热泻火:对许多急性炎症如淋巴管炎,肺炎,中医认为内脏火燔的齿痛,口疮,目赤等能迅速的退热消炎.其中淋 巴反射区作用大.
③消化湿热:肝,胆,胰,胃,肾及盆腔等炎症属于中医所谓的"湿热",经按摩相关脏器及淋巴反射区后,可有疏化清热之功效.
五,消积散坚
①消食导滞:腹胀脘痞,经按摩腹腔神经丛,胃,十二指肠等,有通气宽腹之功效.
②散结消疾:颈淋巴结,乳房小叫’增生等属于中医所谓的"痰结",经按摩颈,胸,淋巴等反射区,可逐渐消去.
③消化症:肝肿大,肝硬化及各种肿瘤等属于中医所谓的淤毒积聚,按摩淋巴,肝,脾等相关脏器的反射区,可有消磨之效.
六,散
①解表宣邪:时邪犯表引起的酸楚寒肢的表症,经按摩头,鼻,扁桃腺,淋巴等反射区,可解表退热.
②舒肝解郁:因抑郁情怀而致的肋间神经痛,癔症,神经官能症,可按摩头,脑干,副甲状腺,失眠等反射区.
③利窍舒神:鼻,眼,耳窍等功能障碍,经按摩相应五官及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等反射区效果良好.
七,和
①调和阴阳:内分泌失调,很多老年病,更年期综合征,由于阴差阳错失其平衡,经按摩垂体,头,甲状腺,失眠点,生殖腺等反射区可调节复常.
②协调持降:人体气机升降递乱出现失眠,晕厥,脏器下垂等症,按摩相关脏器及甲状腺,副甲状腺,平衡器官,垂体,肾上腺等反射区可调节失常.肾上腺反射区高血压患者慎用或勿用.
③调节脏腑:因脏腑制化失常,则生痛泄,呕逆,咳血等疾患,按摩相关脏器的反射区,可调复正常.
八,欲
①汗:盗汗,自汗不止,可按摩脑,垂体,平衡器官,甲状腺,副甲状腺,心,肾等反射区.
②止血:一般出血症者不易采用按摩,但从临床观察到对咳血,衄血,尿血,便血等患者可按摩垂体,平衡器官,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等反射区.
⑧固精:早泄,遗精等,可按摩垂体,肾上腺,生殖腺,前列腺等反射区.
④缩尿:遗尿,老年夜尿频多,按摩垂体,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
⑤涩肠:滑泄,久泄等,按摩脑干,肾上腺,结肠,腹部淋巴腺等反射区,疗效胜于针,药.
九,缓
①缓解急进:严重的烦躁,焦虑,经前期紧张症等,按摩头,脑干,垂体,副甲状腺,平衡器官等反射区,可渐复宁静宽 松.
②缓痉舒挛:人体内脏平滑肌(心,胆等或肢体肌肉)突然痉挛而致剧痛,按摩腹腔神经丛,脑干,甲状腺及有关脏器,部位的反射区往往缓解,对心脏疾患者按摩不宜用力过大,要慎重.
十,镇
①安神:对失眠者,按摩头,脑干,颈项,甲状腺,腹腔神经丛,脾等反射区等.
②平喘:肺气肿,老年慢性气管炎等引起虚喘不止,按摩肺,心,气管,甲状腺,肾上腺等反射区,可减轻发作.
③降压:高血压引起头疼,头胀,头晕,按摩脑,颈降压点等反射区,经常按摩,有稳定效果.
第四节 有关的医学基础知识
一,足部解剖
1.胫 骨
为三棱状粗大的长骨,位于小腿的内侧.
上端:稍向后倾,左右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与股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连接成膝关节.
下端:呈方形膨大,下端内侧有向下的扁突,为内踝.
体部: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分3个缘3个面,前缘上部锐薄,下部钝圆,称为胫骨前嵴,直居皮下.内侧面上部宽广而粗糙,有缝匠肌,股薄肌及半腱肌附着,也直接位于皮下.
2.腓 骨
细长,位于胫骨的外侧偏后方.
上端:稍膨大,为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在活体为明显的骨凸.
下端:膨大成三角形为外踝.其外侧面居皮下.外踝的后方有踝沟,腓骨长,短肌通过此处.
体部:腓骨体部呈三棱柱形,有4个嵴4个面.前嵴及外侧嵴分别为腓骨前,后肌间隔的附着部.
3.小腿骨性标志及表面解剖
胫骨粗隆是明显的骨性标志,由髌韧带向下摸到的骨性隆起即胫骨粗隆.胫骨内侧缘虽不如前缘显著,亦可全部被摸到.
在胫骨前缘及内侧缘之间为胫骨内面,全部位于皮下,其上不规则的凸甚易摸到.
腓骨小头在腓骨上端的外后侧.
发育良好的人,小腿呈圆锥形.小腿由胫骨前嵴及前外侧部二纵沟分为四部分.二纵沟即由深筋膜发出至骨髂的小腿前,后肌间隔.前肌间隔分隔前群和外侧群肌,附着于腓骨前缘.后肌间隔分隔外侧群和后群肌附着于腓骨后缘.四部分中前外侧部的外侧,可以触知前外侧肌群与前侧肌群的凹槽,腓浅神经在该凹槽出现于皮下.后部中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向下合成一坚强跟腱,在跟腱的两侧有二纵沟,各踝后沟.
二,小腿软组织解剖
1.小腿神经
坐骨神经系由第4,5腰神经与第1,2,3骶神经组成.经坐骨大孔于梨状肌下缘伸出,至臀大肌下缘时相当于股骨大粗隆与坐骨结节连线中点之内侧,然后往腘窝中点方向下行.在大腿下,中1/3处分为腓总神经与胫神经二支.前者转向外侧,绕过腓骨颈后又分为腓深神经与腓浅神经,供应小腿前外侧的伸肌群与足背皮肤感觉;后者为坐骨神经的直接延续,往下直至足底,供应小腿后侧诸肌与足底皮肤感觉.
(1).腓总神经
自胭窝上方分出后,沿股二头肌腱深方向外行至腓骨颈,穿过腓骨长肌至腓骨颈的前面,分为腓深神经与腓浅神经.
1)腓浅神经:位于小腿前侧群肌肉及外侧群肌肉之间的凹槽中.
2)腓深神经:与胫前动脉伴行.胫前动脉的走行从胫骨外侧踝表面的结节至两踝间中点划一线,即是其的走行.
(2).胫神经
胫神经在腘窝位于动脉的浅面.在小腿中间的肌肉间与胫后动脉偕行.至踝部后位于趾长屈肌及拇长屈肌之间.
2.小腿动脉
胭动脉进入小腿三头肌后,分为胫前,胫后动脉.
3.小腿肌肉
共分前侧群肌肉,外侧群肌肉,后侧群肌肉.
前侧群肌肉有4块:即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及第3胖骨肌腱.
上述4条肌肉及其形成的肌腱从内向外排列的次序分别为胫骨前肌,胫骨前肌肌腱;拇长伸肌,拇长伸肌肌腱;趾长伸肌,趾长伸肌肌腱;第3腓骨肌,第3腓骨肌肌腱.
在外踝之前与第3腓骨肌之外侧及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间,均有一凹陷,正好相当于踝关节的平面.关节周围肿胀时,此凹陷即消失.
三,足部骨骼
足骨共26块,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
跗骨:共7块,分为近侧列及远侧列.前者有距骨,跟骨,后者有舟状骨,第1—3楔骨及骰骨.
跖骨:共5块,每块跖骨分头,体,底3部分.
趾骨:共14块,除拇趾2节外,其它各趾均为3节.每节趾骨分为滑车,体,底3部分.
1.跗 骨
(1)距 骨
分体,颈,头3部分.距骨头呈半圆形,与舟骨的关节面相接.距骨体呈不规则立方形,与内,外踝相关连.
(2)跟 骨
为最大的跗骨,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为跟骨结节.跟骨上面有3个关节面,分别与距骨,舟状骨构成大关节.
(3)舟 骨
介于距骨头与3个楔骨之间,舟骨位于足内侧纵弓的中央部分.其内缘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为足部明显标志,在人体容易摸到.
(4)骰 骨
为不规则的立方体,嵌在跟骨与第4,5跖骨之间.
5.楔 骨
由内向外,为第1,2,3楔骨,砌在舟骨与第1,2,3跖骨之间.
2.跖 骨
5块跖骨从内向外分为第1,2,3,4,5跖骨,位于跗骨与趾骨之间,构成足部骨的中段.每一块跖骨都分为底,体和小头3部分.第1跖骨最短,但最坚实,在负重上亦最重要.第5跖骨底的外侧部特别膨大,形成第5跖骨粗隆,在人体容易触摸到.
3.趾 骨
除拇趾仅有2节趾骨外,其它各趾均为3节,每节分底,体,滑车3部分.靠近跖骨与其形成关节的趾骨为第1节趾骨,依次向远心端为第2,第3节趾骨.
4.足部骨性标志及表面解剖
(1)足内侧
足的内侧缘前后成弓形.在内踝下2.5厘米处如用力向下按压,可触到跟骨的载距突.在内踝前2.5厘米处舟骨粗隆为良好骨性标志.跖屈及内翻足时,在内踝之前尚可摸到距骨颈和头.在舟骨之前可摸到第1楔骨第1跖骨底.第1跖骨头在足拇趾外翻时可明显摸到.足背屈及内翻时,可在内踝前2.5厘米处摸到胫骨前肌肌腱.
(2)足外侧
足的外侧几乎全部着地,皮肤较厚.在外侧的中部有一明显隆起,即第5跖骨粗隆.
(3)足 背
足的背侧皮肤甚薄,皮下组织少,足背的各肌腱均较明显,利用足的各种动作即可显出各肌腱的末端.背屈及内翻足时,可显示胫骨前肌肌腱,拇长伸肌肌腱及趾长伸肌肌腱.在足背的后外侧亦即在外踝之前,所见到的肌性隆起为趾短伸肌的肌腹.腓骨第3肌肌腱于外踝之下前行.
(4)足 底
足底外观呈三角形,内侧凹陷,足底皮下组织甚为致密,特别在中央部分有跖腱膜加强,更为坚硬.
四,足部软组织解剖
1.足 背
(1)足背肌肉及肌腱
由小腿前部下降的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3腓骨肌及其上述肌肉的肌腱,前已述及,不再重复.
(2)足背动脉
胫前动脉经小腿横韧带的深面,在踝关节之前并在两踝之间易名为足背动脉.
2.足 底
(1)足底肌肉及肌腱
足底去除跖腱膜后,足底的肌肉分为4层加强足弓力量,使足背屈和跖屈,也可使足外翻,内翻,外展,内收.
(2)足底动脉
胫后动脉在分裂韧带的远侧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介于内踝与跟骨结节内侧突之间.
足底内,外侧动脉在足底吻合形成足底弓.
五,足 弓
(一)足弓的构成
足骨形成纵横二弓,以保持机体呈站立姿势.人的足弓是一个可变的机构,随姿势改变而有所不同,有人将它比喻作弹簧,看来或许比较合适.
1.纵 弓
(1)内侧纵弓
内侧纵弓为跟,距,舟,第13楔骨与第1-3跖骨所构成.
(2)外侧纵弓
外侧纵弓为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所构成.跟骨结节作为弓的后柱,骰骨位于弓的顶点.此弓不甚明显,当足着地时,几乎隐而不见.
上述可见,跟骨为二纵弓的后柱,跟骨结节与跖骨头为负重点.两者比较,外侧纵弓低,各节运动范围甚小.
2.横 弓
由跗骨与跖骨所构成.后部由第1—3楔骨及骰骨构成,前部由第1—5跖骨构成.全体作拱桥形,形成一个横弓.
维持足弓的结构有三要素:即足骨,韧带,肌肉.
一个人有了完整的足弓,在跑跳或行走时可以吸收震荡,保护足部以上各关节,防止内脏损伤.
(二)人体十大系统
人体的结构是彼此关联和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人体的部分结构遭受损伤,必将影响其它有关部分.例如,骨,关节,肌肉,血管,神经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神经和血管损伤时,由该神经或血管所供应的肌肉就要萎缩,与这些肌肉相关联的骨的骨质也会受影响,关节要僵固.又如形态和机能的关系,形态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有何种形态就有何种机能.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相同的细胞通过细胞间质结合起来成为组织,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数种不同的组织有机结合成为具有——定形态,有其相对清楚的边界和担负一定功能的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眼睛和耳朵等.一些功能上相似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称为系统.人体内有十大系统.
1.神经系统;
2.内分泌系统;
3.免疫系统;
4.呼吸系统;
5.心血管系统;
6.消化系统;
7.泌尿系统;
8.生殖系统;
9.运动系统;
10.感觉系统.
人体的各器官和系统虽然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比如,人在活动时,需要身体内许多骨,关节,肌肉,韧带的配合才能完成;消耗氧气和养料需要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功能,促进二氧化碳从肺排出体外,加快氧气经肺吸入体内;体内的内分泌系统促使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加快糖元的分解过程,使身体消耗的热源及时补充;肾等排泄系统也要增强功能,及时把燃烧热源产生能量的废物通过肾小球滤到尿中以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要起调节各系统间的功能的作用等等.所有这些过,程连锁反应,哪一环节有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见,任何情况下随时调整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协调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足部按摩就最强调对整个机体的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