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的归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4:42
弥勒
弥勒菩萨
[编辑本段]
菩萨弥勒
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华译为慈氏,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补处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当来米勒佛
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现居的兜率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其外院据《弥勒上经》所载:“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衍檀摩尼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声,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兜率内院,更为殊胜,是弥勒菩萨所居处。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榍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楣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须知内院的殊胜,皆是补处菩萨内证胜所庄严的。因此,在内院中还有“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负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培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华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的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
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等事之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为:(一)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二)弥勒下生经,鸠摩罗?凰间C(三) 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四)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五)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六)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中(一)(四)(六)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
[编辑本段]
布袋和尚
弥勒菩萨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说: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彊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图片应为密宗弥勒法像,庄严慈祥 。 (请不要替换现在常见净宗图像--词条创建者按)
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东方,弥勒佛与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弥赛亚,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和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
弥勒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这里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范围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根源。所以说,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
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最早得到中国民众信仰的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描写和弥勒会见的故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信仰在汉代,很快得到了中国信徒的认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弥勒净土。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他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所在。
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势显赫的女性,如吕后,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则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怎么能当皇帝呢?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那么,弥勒信仰又是怎么逐渐衰亡的呢?这里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问题,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早已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对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统治者是不能容忍这种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于是,渐渐默默无闻。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信徒中急剧减少。
弥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语念,跟弥勒二字毫无关系。玄奘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玄奘说你们翻错了,从梵文翻译过来,应叫梅旦利耶。玄奘认为,弥勒应该叫梅旦利耶菩萨。跟观自在菩萨的命运一样,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见,还是叫弥勒菩萨。弥勒是音译,意译叫慈氏菩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季羡林先生解决了这个难题。梵文的梅旦利耶译成吐火罗语后念弥勒,所以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词又跟梵文的慈悲一词音相同,所以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比观自在菩萨更多的带有慈悲的意义。玄奘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梅旦利耶的译名,固然是原汗原味,但终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大家不认可,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