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派出所怎么管考生的思想品德(中国青年报 2009-1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0:20
中国的基层民警,手头的事是越来越多了。北京高考改革,增加了综合素质考核一项,应届考生好办,学校就给办了。往届的社会考生,则需要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来管,让派出所来负责审查社会考生的思想品德。审查方式也很简单,看看有无受过治安处罚,出具一个证明。
此规定一出,马上有点乱。
首先,派出所不愿意出这个证明,作为一个基层公安机构,本来事就够多的,怎么管也管不到高考上,更休提负责考生的思想品德审查。考生有无治安处罚,似乎跟他的思想品德未必对应。管宽了,不仅考生不干,家长也会不依不饶。这年头,有谁乐意没事给自己找麻烦呢?
其次,考生感到困扰。派出所不肯出证明,求爷爷告奶奶,绕着弯,再找学校,学校找派出所。如果赶上有的考生还真的因为什么被处罚过,一个治安处罚,也许就断送了考生的前程。于是家长得运作,运作不灵,兴许就会闹事。谁能规定一个孩子一时犯了一个小错,一辈子就不能上大学了呢?
高考引进综合素质测评,原本的动机也许不坏。意图改变纯粹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规矩,让录取学校对考生有个综合性的了解。只是,这种事搁在发达国家,也许行之有效,但搁在我们这里,往往就变了味道。让派出所管考生的思想品德,进而决定考生的综合素质高低的规定,就是综合素质测评变味的突出表现。
不错,高考引入非考试的因素,诸如综合素质测评,比如北大的校长推荐,都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如果泛泛而论,的确可以弥补完全分数决定论的短处。可是,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些非考试的因素的引入,前提必须是取人的大环境,诚信度要非常的高。如果社会环境的诚信度很低,任何一种非考试因素,都会被人质疑,而且在实际运用中,时常也会真的走样,成为营私舞弊的渠道。在当前社会整体上诚信度如此之低的情况下,有谁能保证,综合素质的测评不会变质,不会变成有势力家长给自家孩子加分的工具?我们曾经实行过的中学生保送制度,不就渐渐变成了某些特定的人群子弟免试上大学的专用通道?
历史上,两汉取士,开始就是实行的推荐制。实行之初,也的确很有效,选拔了大批贤能之士。可是,这个制度推行日久也变了样儿,成为有权势者子弟进入仕途的通道,最终到魏晋时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变成了门阀士族自己跟自己玩的专用制度。
前车之鉴,不能不提。分数至上的考试取人,的确有问题,但在没有改变社会诚信状况的前提下,贸然引入非考试因素,只能加大社会的不公。就像让派出所管考生思想品德这种荒唐事一样,再闲着没事的派出所,也不会知道考生每天都干了些什么,思想品德如何。让他们出具证明,结果只能逼得那些孩子被处罚过的考生家长去做工作。工作的结果,我们可以预料,有些有门路的家长,即使自家孩子有过被处罚的前科,也会没事。没有门路,孩子也许就会因一时之过,断送了前程。
张鸣:派出所怎么管考生的思想品德(中国青年报 2009-12-8) 叶铁桥:河北一考生的“军校梦” 梦断当地派出所(中国青年报 2009-6-29) 叶铁桥:河北一考生的“军校梦” 梦断当地派出所(中国青年报 2009-6-29) 张鸣:看一些教授怎么拍马屁(中国青年报 2009-12-10) 张鸣:看一些教授怎么拍马屁(中国青年报 2009-12-10) 张鸣:戏剧的民族主义(中国青年报 2009-1-20) 张鸣:我的朋友张小劲(中国青年报 2009-7-1) 张鸣:爱较真儿的黄兴涛(中国青年报 2009-7-15) 张鸣:爱较真儿的黄兴涛!(中国青年报 2009-7-15) 张伟:最具体的纪念(中国青年报 2009-7-8) 王安:张翎回家的路(中国青年报 2009-8-26) 张鸣:炫富仇富: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中国青年报 2009-5-12) 张鸣:炫富仇富: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中国青年报 2009-5-12) 张鸣:学界苦行僧茅海建(中国青年报 2009-7-8) 张鸣:当冷漠成为习惯(中国青年报 2009-8-4) 张心灵:铅中毒的孩子们还要等多久(中国青年报 2009-8-12) 张鸣:湘人徐湘林(中国青年报 2009-4-1) 张鸣:老蔫烈山(中国青年报 2009-5-20) 张鸣:有张境外皮就多层保护?(中国青年报 2009-8-25) 张鸣:有张境外皮就多层保护?(中国青年报 2009-8-25) 童大焕:对高考加分造假考生的追诉期有多长(中国青年报 2009-7-17) 张成才:出事的怎么都是些“临时人员”(中国青年报 2007-7-24) 张伟:歇歇吧,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网瘾治疗”(中国青年报 2009-8-12) 张鸣:卑劣的男人,道学的说教(中国青年报 200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