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历史人文概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59:56
淮   河
(人文历史概要)
古老的淮河,它发源于桐柏山,沿途纳千河百川,以丰富的支流水系,象一把展开的扇面,铺满中原大地。
淮河干流从源头到入江出海,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从桐柏山源头到洪河口为上游,长达364公里;从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长达490公里;从洪泽湖到三江营的入江水道是下游,仅有157公里。全长1000余公里。淮河流域辖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面积共计27万平方公里。1990年全流域共有23个地级市、12个地区、26个县级市,155县,拥有1·5亿人口,两亿亩耕地。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悠悠东流的淮水,在黄河长江之间,流淌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淮河中游方国林立,涂山氏国较早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个文明古国,为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创立治水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地。禹会诸侯于涂山,从而使涂山成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山。
公元前16世纪,继夏王朝之后,商汤建立了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经初步检索发现已有多片刻有“淮”字。 周王朝几度东征,迫使部分淮夷南迁,他们把“淮水”这个名字带到这时,成为今天“淮河”名称的来由。
先秦时期,夏末汤王在涡河上游择高地、建商都,在亳州留下了成汤故垒。 西周之后,楚霸中原,亳地归楚,商楚文化的大汇流。淮风楚韵,滋润着涡淮大地。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先哲——老子和庄子在涡河流域诞生了。
荆楚东进淮上,以寿春为郢都,为这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寿春由此成为历史文化古城。以黄河为标志的中原文化,在淮上与长江文化交汇,成为中国南北文明的融合的起始。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了“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走千走万, 不如淮河两岸”。自从隋唐大运河开通以来,地处“天中之`势”的淮河流域,就流传了这首古老的歌谣。
改天换地的历史人物
大禹治水自淮河源头桐柏开始,劈开长淮三峡,使淮水入海,禹会诸侯于涂山,地平天成,九州一统,并留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名扬千秋。楚相孙叔敖开辟安丰塘,为楚国东进淮上奠定了经济基础。春申君黄歇为相时,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使楚国在淮河中游拓展长江中下游。涡淮、颍淮及泗水之滨,诞生了孔子、孟子、管仲、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朝代。
秦末陈胜、吴广在淮北大泽乡揭竿而起,刘邦、顶羽在中原大地卷起楚汉风云。汉代刘安在八公山留下《淮南子》学术著作。魏武帝曹操亳州崛起,神医华佗在这里成为祖国“外科鼻祖”。宋代高道隐士陈抟传承老庄,开创太极学说之源。元末朱元璋在钟离(今凤阳)崛起,建立明王朝。淮河下游淮安,不仅是淮阴侯韩信故里,明末又有吴承恩,以淮河源头神话人物为原形,著成了《西游记》。
由于淮河流域是古代黄淮运三河交融地区,在水利方面,不仅出现了管理漕运名臣刘晏、陈宣,而且有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以及治水专家潘季训等重要人物。
清末涡淮流域的张乐行举行的捻军起义,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最大的农民战争。寿县柏文蔚、张汇涛追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
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了古文化遗存,古墓群、古城址、古战场、古运河、古建筑类别比较齐全。千里长淮,自上而下,至今尚存的淮源淮庙;舞阳贾湖古人类遗址、淮阳伏羲庙;亳州曹操故里曹氏墓群、华祖庵、花戏楼;鹿邑老子升仙台、涡阳太清宫;蒙城庄周故里、尉迟寺古遗址; 颍州西湖、颍上管鲍祠;古镇正阳关;寿县古城墙、茅仙洞、淝水之战古战场;怀远白乳泉、望淮楼、涂山禹王宫、禹会村;双墩古人类遗址、泗洪下草湾古人类遗址;夏禹时代的古泗水“泗滨浮馨”遗址;楚汉相争垓下古战场;秦汉之前我国最早保留完好的钟离古城;明初朱元璋修建的凤阳中都城遗址、泗洪明皇陵、龙兴寺、汤和墓、朱元璋一品夫人严小姐墓、明祖陵;淮安吴承恩故居;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运河遗址。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址,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地方正在进一步发掘考证,不断显示淮河流域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对中华文明起源,有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对五千来中华历文明的传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独具特色的山水名胜
淮河流域四周山水相依,南面绵亘着大别山和江淮丘陵,西面屹立着桐柏、伏牛和嵩岳山脉,北临放荡不羁的黄河和沂蒙山脉,东连波涛汹涌的黄海。
长淮自桐柏山东流,从高岸为谷的上游奔腾而下,一泻千里。进入中下游平原以后,人们可以一览“七十二水归正阳”的波澜壮阔的水景。在空中俯视,可看到长淮银河链条上系安丰塘、城西湖、沱湖、洪泽湖、微山湖等成串的湖泊。
楚山淮水,钟灵毓秀。淮河流域的山不仅具有南方的清秀,也有着北方山体的粗犷。淮河之源桐柏山,禹迹茫茫,隐藏着许多神秘的色彩;大别山,山清水秀,是江淮丘陵的主峰;鸡公山,号称云中公园;嵩山被封为五岳之首;嵖岈山被誉为石头盆景;八公山因淮南王刘安得修炼得道而充满着仙气;花果山是猴子的乐园。在这些群山之中,都分布着无数珍珠般的泉水,给雄奇的大山增添了灵气。
淮水从桐柏山奔腾而下,蜿蜒东流,因受到江淮丘陵山脉的约束,又先后形成了凤台峡山口、荆涂山峡、浮山峡,成为著名的“淮河三峡”。峡口地势险要,水流湍急,风景秀丽。
淮河大地上无数青山绿水,以其芬芳甘美的乳汁哺育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东晋谢灵运、谢眺(河南太康人)创立“山水诗派”以来,历代诗人,都十分重视山水诗创作,并逐渐形成传统。王维、孟浩然以“山水诗派”著名于天下。淮河流域的山山水水,无不留下了历代诗人吟咏的诗篇,使这些山水更具神韵。
千百年来,在淮河山水之中,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古老传说。
南北过渡的民俗文化
淮河是我国东部自然一条重要分界线,以淮为界,地分南北,可见平原与丘陵的地貌;旱粮与水田的农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习俗;南茶北酒的社会风俗;寨与山村的居住群落;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南蛮北侉的方言区划。
先秦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自然地理上的分界,使淮河两岸又成为地域文化融合过渡地带。杂糅,融合,南北文化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自然融会贯通。北方刚烈,雄浑、苍劲的风格,南方宁静、柔婉、轻盈。秀丽的风采,经过融合兼容,使淮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
(1)地方戏曲种类丰富。淮源山区流行着行走便捷的皮影戏;而广阔的淮北大地,水陆交通两便,分布着河南豫剧、淮海戏、泗州戏等十多个剧种。由于淮南地区属于江淮方言区域,风格委婉细腻的庐剧、黄梅戏则在被淮河南岸流行。显然,淮河在地方戏曲风格上也成为“南蛮北侉”的过渡带。特别是在淮河岸边形成的泗州戏、推子戏,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受到保护得到传承。最为值得称道的是,清代以经营淮盐的徽商,在扬州组织四大徽班进京,诞生的影响我国近现代的京剧艺术。
(2)独具魅力的歌舞艺术。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是我国至今保留较完整的汉民族的舞蹈艺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明初凤阳的双条鼓,明清两代流传祖国南北,据最新研究考证,清代随着凤阳人闯关东而带入双条鼓,而后成“东北二人转”的原型。
(3)中原武术汇聚之地。淮河流域自古就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之地。奴隶社会的军旅武术走向民间后,民间武术与宗教、体育相结合,武术已经开始社会化。从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传授“射”术 ,到东汉华佗在亳州创五禽戏,五代后周时期陈抟创六合八法拳,都使武术在民间得到了发展。颍河之源的嵩山少林寺,因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拳名扬天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淮河中游蚌埠成为皖北大商埠后,河南、山东等的武术门派相续南下蚌埠,又在这里形成了多种门派,使武术在现代城市开始传播。今天,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尤其在涡淮一带,各家以培养武术人才为宗旨的学校开始兴办,使武术流派得到传承,习武之风历久不衰。
(4)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缘起于原始崇拜的淮阳泥人,已被专家们称为现代“真图腾”、“活化石”,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淮北地区的面食塑艺术则是民间祭祀及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情趣。凤阳凤画,朱仙镇的年画,灵璧钟馗画都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的珍品。此外,还有制陶、仿古玉器、青铜器、编织、剪纸等工艺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