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抗衰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8:36
在《黄帝内经》中,就初步记载了用灸法治疗老年性疾病。古代医家在《黄帝内经》养生保健理沦的指导下,逐步将灸法用于抗衰防老。我国在唐宋时期.十分祟尚灸法防病冶病与保健抗衰.至此艾灸保健防衰已经盛行。
(一)艾叶在抗衰中的作用
《孟 子?离娄》云:“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足见古人对艾灸治疗慢性病以及延年益寿的研究及重视.艾叶味苦,性辛温.入脾、肾.肝三经。陶弘景《本草经集 注》称艾叶捣烂可以治百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作用有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 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康泰,其功亦大矣”,即艾叶可温补虚衰之肾阳.温通郁滞之诸经、祛除病邪、延寿缓衰,此为后人研究,应用艾灸延缓衰老提供了 重要依据-
艾叶有气味芳香.燃烧均匀.火力温和、热气透达.来源广泛、制备容易等优点,是选其作为抗衰灸材的原因之一。
我国悠久的保健灸的历史,足以证明艾灸在抗衰方面的作用。它通过温补人体阳气.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达到调整或增强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之目的,
(二) 历代艾灸抗衰研究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灸法在摄生保健、预防疾病、抗衰方面的应用,并积累了了许多以灸法壮元补虚的成功经验。
古 代医家多选用任脉的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督脉的命门.大椎、百会,膀胱经的膏盲、肾俞、志室,胃经的足三里,胆经的风市.绝骨等穴灸之,均有补肾填精 助阳的功效:其中以脐及脐周围诸穴施灸最为常用;《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云:“气诲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力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 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矣:”〈玉龙经、〈针灸资生经〉也要求脏气虚惫、真气不足时灸气海。气海穴位于脐下,灸以培元固 本;关元亦在脐下,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尤为推祟单灸关元或与脐下.脐周穴位同灸来防病益寿.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晦.命门.中脘,虽末得长 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窦材还以自己及他人的艾灸保健延缓衰老的体验来强调其作用:他讲;“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 六十三时,因扰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得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
由于疾病加重衰老,而衰老又更易罹患疾病,故古代医家对使用艾灸防病冶病.保健延衰十分重视,早在唐代,就已使用灸法摄生保健.强身壮体.顶防疾病。在与 衰老有关的老年性疾病当中,中风病的发生率很高,并且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古今皆然,所以历代医家对艾灸防冶中风之论述尤详。〈圣惠方〉曰:“凡人 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盾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起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 四风池穴,五三里六.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依述灸之,无不获愈。”此用左右配穴法,以胆经及阳明经穴为主灸治之。《针灸资生经》则另有别论,不讲究配 穴方法,但注意取穴方法和施灸顺序,还强调要求施行瘢痕灸,进行恰当的灸护,指出,“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尤忌右尔。若得此疾后,风药 不宜.常今身上为灸疮可也,最忌房室,如能如修养,方能保其无。-若灸则当先百会、囟会,次风池.肩龋、曲池、合谷、环跳.风市、三里、绝骨,不必拘旧经 “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之,若两旁灸亦佳.但当自下而上灸之。”《针灸大成》则要求在出现中风先兆而尚未中风之时就应及早用灸法进行保 健顶防,以得康健。
保健延衰之灸法,古代医家在灸量、灸时、灸程、灸质等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
灸量方面,《扁鹊心书》云:“人至二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剖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即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灸量。但古代 医家对艾灸抗衰的灸量多无统一要求,不同的人及不同穴位,往往灸量大小不一,如前述内容中,有灸二百壮的,有灸二十一壮的(《玉龙经》云:“灸膏肓,二十 一壮亦无妨.”),也有灸五百壮.千壮的,也有不作具体要求的。一般因年龄而定或以各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灸时方面,有常年灸的,有在春夏之交灸 的,有在出现异常状态而即时灸的,也有在农历每月的固定时日及时辰施灸的。后者实即按月之圆缺变化而择日施灸以保健延衰.含有时间灸法之义。因人之生理节 律与日月相应,在农历月初之时施灸.正值月亮由缺向圆变化.即所谓“月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此时施灸,可充 分利用或强化人体阳气生长、经气渐旺的生理节律之优势.因势利导,以扶正祛邪,提高艾灸抗衰之效应,此属节律优势灸治法。在这一方面,著名针灸专家承淡安 所编《针灸杂志》第四卷第七期载有“仙传寿灸法”,对其沦述颇详:“取涌泉穴,每月初一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灸,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 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灸程方面.多无具体规定,有每月中灸7天为l疗程的(如上);有每年只灸一二次的,如《针灸资生经》云“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有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的,如此种种,自当灵活把握。
(三)神阙、足三里在艾灸抗衰中的作用
《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即为神阙,又名脐中,为任脉经穴.神阙为主命之根蒂,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 位,为中医丹田所在部位之一,有人将《难经》之“脐下”理解为脐的下部,即脐的深部,认为丹田应在神阙穴的深部。神阙与元气,主要是与肾阳至关密b0。年 老体衰,肾阳不足,经脉失却温煦,必然会影响到神阙乃至丹田,即影响至元阳所藏之所,以致外邪易袭。又因脐为九窍之外之另一窍.神阙穴居之,与丹田相通. 张罩岳在v大宝论‘中云:“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晦,即为命门也。”他把脐、丹田、命门从生理上联成一体,意在言脐之重要,并强 调:“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者.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言之气.实指阳 气,主要是肾阳。且神阙与藏先天之精的两肾命门有联系.而衰老由肾衰为始,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又为其主要机理,故艾灸神阙,以培益肾阳.温补下元,尤为得 法。
历代医家对神阙施灸延衰保健倍加推。-如《医学入门》、《针灸资生经》的“炼脐法”.“蒸脐法”、“鼠粪灸脐法”等,均是对神阙穴施灸以延衰保健之应用, 收到“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百病顿除、益气延年”、“灸无不验”之卓著疗效。《类经图翼》说:“在神阙穴隔盐灸,著灸之三五百壮,不唯愈疾,而且涎 年。”对于老年入,灸神阙穴可放病治病以延衰。宋代于执中《针灸资生经》引《铜人经》语云:“近世名医遇人中风不省,乞灸脐中皆效,……。有一亲卒中风, 医者为灸五百壮而苏.后午余八十。”说明神阙穴灸之,不但对中风者起急救作用,还能使其长寿。《针灸大成》云”……脐中灸百壮,主腹中虚冷.脏腑泻痢不止 ”,对老年肾阳亏虚.火不暖土之泻利有良效。所以,神阙是温阳补虚的最佳六位之一。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又是其下合穴之一。是补脾培本之要穴。一方面.衰老与脾胃有关,即如《素问?上古天真沦》所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坠”脾胃为后天之本,艾灸足三里可补脾益胃.充实后大,防止早衰:另一方面,艾灸足三里又可补虚培元.助阳生长。 《针灸真髓》云: “三里养先天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千百年来,足三里一直作为保健要穴而沿用不衰,据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东汉末年华佗就以足三里冶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唐代已盛行足 三里防病保健之灸法:孙思邈《干金方》记载:“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今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其中足三里即为主要穴位.宋代张 季明《医说》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用灸足三里六方法预放中风:“但未中风时,二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胫上发酸.麻、重,良久方 解,此将中风之候也。宜急灸足三里.绝骨四穴。”此足见艾灸足三里在防病保健方面之价值,难怪《外台秘要》告诫;‘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炙足三里,今人气 上眼暗。”
消代;灸法心传;力倡”护阳宜灸”.强调:“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盖气者,阳所生也;保命之法,当以灼艾第一。”艾灸可扶阳.扶阳则延衰,延衰则长寿;因此,古今皆将艾灸作为抗衰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