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黄三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8:38
“油田一感冒,我们就会跟着打喷嚏。”原东营市市委书记石军曾说。据称,油气开发是东营市的经济支柱,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工作总量和市财政收入,70%靠油气和石化产业。
然而,油气资源终有枯竭的时候。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高焕也认为,及早转型对黄河三角洲非常重要。这里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相比,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沉淀比较薄弱。黄河三角洲如果把目标定位在人均GDP的角度,与长三角、珠三角比,很长时间也赶不上去。但是,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毕竟黄河的入海流路已经基本控制住了,人们有了一种稳定感在那里安家立业了。此外,石油资源会给地方留下一些财富。而且大的工矿企业的基地化,必定会为当地为其配套服务的城市建设和消费带来机遇。
黄河三角洲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杨玉珍说:“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中,我们必须寻找替代产业。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想要大发展是很难的。必须想办法膨胀经济总量。有朝一日,油田不行了,城市的造血功能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依靠自身造血功能就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谁来撑起未来?
在采访中,《中国经济周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东营市有关人士在谈到黄河三角洲开发时,很少提到滨州。也许在东营人的概念里,黄三角指的就是东营市,东营人说黄三角的面积为8053平方公里,而这恰恰是东营市的地盘。
但滨州方面不同意东营方面的说法。滨州市黄河开发办公室的一位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济区域概念的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应是21453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东营市和滨州市的面积之和,这意味着,滨州人认可东营,而东营人却不认可滨州。
事实上,两地的人士在提到对方时,也隐隐有贬低对方的意思。滨州居民冯国明说:“滨州工业发达,而东营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且东营靠海,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不适于耕作,而滨州的土地就好得多。”东营的一位人士说:“原国家计委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规划,注明是东营,没有提到滨州。而东营的经济也肯定比滨州好得多。”
当地人士普遍认为,东营、滨州各自为政的情况不利于黄三角的整体开发。两地应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经济结构互补,才能够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开发速度。
东营市以身为石油城市而骄傲,滨州以什么而骄傲?
有媒体说,如果从滨州的人文历史看,滨州适合发展旅游。据称,早在旧石器时代,滨州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齐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人辈出,一代兵圣孙武,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汉孝子董永等名人志士都出生或生长在这里。滨州地区还具有新、奇、野、美的自然风光和古、现代人文景观。
但滨州最大的优势还是工业,这一点要强过东营。滨州有很多大集团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在石油化工方面有滨化集团、鲁北化工;纺织方面有魏桥集团、滨州印染;在机械方面有渤海活塞集团。
“这两个城市各有特色,如果能在推动黄三角的崛起中团结协作,那么黄三角的前景应是光明的。”杨玉珍说。
另一个“齐”迹?
作为春秋时期率先步入一流强国的齐国是在海岱之间以开发山海资源而兴起的,而现在的黄三角恰是齐国北部国土的扩展。当年的黄河造陆为齐国故地开拓了疆土,却因频繁决口、摆动给齐国人的后裔带来了衰败荒凉。黄河在齐境内达1100多年,是有史记载以来行河年限最长的流路。当时,姜尚贯彻“因其俗,简其理,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施政纲领。齐国初建时,地广人稀,后来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使得“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管仲进而就如何富国提出“惟官山海为可耳”,称齐为“海王之国”,即海洋大国,必须重视海洋开发资源。同时,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现实是,黄河在其三角洲地区的摆动仍在继续。由于黄三角是初始开发区,当地不少农民尚未摆脱贫困面貌,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帮民增加有效收益。
黄三角在历代制度演替中早已不是齐国那样的独立政体,那么,在这块土地上还会出现齐国的奇迹吗?
郑保军说:“有朝一日,黄三角经济振兴了,就业机会多了,教育环境好了,对周边的辐射才会更明显。”
“齐”迹已成历史。现实的“黄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已相差云泥,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黄三角坚定地做着她的“大河三角梦”。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她能梦想成真,再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