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学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1:22
(2009-03-15)
● 周兆呈
其实,每年看中国总理的记者会,并不期待会有什么重大的政策宣布。电视现场直播的记者会上中外记者发问的差别、总理应对的那些细节,才是细微之间观察中国的一个平台。中国领导人既要向世界展示开放的形象,又要拉近与国内民众的距离,更不能在自己其实并不十分擅长和适应的现场记者会上丢分。因此,每年记者会的变化,也就成为中国变化的参照之一,同时也是领导人本身展示个性的舞台。
自朱鎔基开始,中国总理的记者会就成为中国领导人唯一年度性的“形势与政策说明大会”,与新加坡一年一度的总理国庆群众大会演讲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总理需要回应阐述各类国内、港澳、台湾和区域及国际的课题,还得生动甚至动情,借助文学与经典,似乎成了一个自然不过的传统。
前天的记者会,温家宝在开场白中,以“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来表达明年中国和世界都变得更好的期待,此语是引用唐朝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的最后两句“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温家宝自己创作了上半句“莫道今年春将尽”,来形容目前全球经济的情景和情绪。这种含蓄、内敛,不熟知中文语境和背景的,还真不大容易感受。
美联社记者发出的报道中,竟然还称温家宝此次与往年不同,回避引用古诗和披露个人故事,他真是应该向《华尔街日报》那位以流利中文提问并获得温家宝赞扬的洋人记者再学习学习。
因为,温家宝引用的古文除了开场白之外,还包括人们熟悉的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改编自《淮南子·览冥训》“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的“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
自从温家宝出任总理、每年一度举行记者会以来,吟诗引词、以古论今,就成为他的一大特色。2003年,温家宝在首次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工作态度写照,其后陆续引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鲁迅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则用来谈台湾问题;以《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以及《诗品》中“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来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2008年,在针对抗击雪灾的提问中,温家宝引用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中国舆论对温家宝引经据典正面评价很多,媒体会迅速整理典故背后的详细资料,当作文学知识的普及。甚至有人在记者会之前,猜想温家宝将如何引用古文古诗回答一些特定议题。或许在“文学总理”后续发酵的效应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和推动了民间和年轻一代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也未可知。
温家宝“文学总理”的这一特色,很符合中国民间对领导人的文化期望。中国历来是文人治国,少数几个“不懂文化”的统治者,也落得被毛泽东撰词讽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过去为人君者,也得饱读诗书、勤练书法,否则无法获得知识分子和天下人的尊重。  满口专业术语、报起数字如数家珍的领导人,或许令人羡慕他的超强记忆力,却不会钦佩他的人文修养。书法一般的领导人,也常常被人讥笑。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官宦传统,是知识分子步入政坛的通径。但反过来,也使外界对仕这一阶层寄予同样的文化期望,但凡不仅限于官僚技术层面、而具有深厚人文素养者,往往赢得赞誉。
自晚清以降,革命当家,不论知识、文学,而唯信仰、决心和意志,因此语言多是革命豪情,即便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话语也多是要改过去的。虽然如此,几十年的战乱和革命话语的霸权,仍无法将深植于中国人内心中对经典、对文化的认可加以革除。
中共立国之后,迄今已四代领导人。毛泽东文采斐然,诗词文章豪迈冲天,书法挥斥方遒、气势不凡。邓小平擅长以生活语言讲解深刻道理,江泽民读书甚多,亦爱引经据典,但却一直没有类似记者会现场直播这样的舞台让他随兴发挥,展示渊博一面。如今的第四代中,温家宝借助现代传媒以及网络传播的话题讨论效应,以及每年一度记者会的绝佳舞台,充分展现对诗书、对经典、对历史的信手拈来,以古论今、类比寄寓,远胜套话辞令。这也使他要传递的信息,超越一般词语的影响力。
但是,总理毕竟得是总理,“文学是为政治服务”,每年记者会如果只让人记得几句诗,带动文学风潮,显然不是记者会的本意。这一点,主次还得分明了。
(作者是本报编辑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