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9:48
一直不太理解台湾社会为何存在一种说不出的软性力量,软绵绵的,但却有韧性;有点矫情,却有温度。
上周听了作家龙应台在她新书《大江大海1949》发表会上的一段话后,我有点明白了。我把自己一直无法形容的力量理解成,那是一种失败者的力量。
10月1日快到,北京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庆祝解放军1949年的胜利,配合推出的还有汇集172名大牌明星的电影《建国大业》。而台湾海峡的这一边,中华民国面对的,是在大陆吃败仗后,退居台湾60周年。
失败是难以面对的。1949年,200万人渡海到台湾,他们是失败者,但龙应台却以“失败者的后代”为荣,她认为,正是因为失败后迁台,才发展出“温柔的力量”。
她说:“因为这些为国家牺牲的失败者退居到台湾来,我们60年来发展出另外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远离1949年那种国家至上,集体至上,胜利至上的价值观,它逐渐发展成一种温柔的力量,文明的价值观。那是上一代辛苦培养出来的价值观。”
大概就是这种因失败而累积出来的“温柔的力量”,让台湾在天灾后可以重生;或许也是这种力量,让它出产的文化产品更吸引人,因为它有更大的调适与伸缩空间。
为了写书,龙应台访问了许多历史洪流下的小人物,原本以为事隔多年,人不好找,但还是让她找到了。
反倒是有关国军的史料,她发现是漂流各处,不知方向,即便国防部或军史馆想帮忙,可是很多还是找不到。
她把这种情况分析为中华民国“战败症候群”。因为1949年是一个大溃败,败者不忍去面对那个创伤,结果国共内战的叙述都是解放军在做,国军的战役,不管赢输,全部都是大陆在写,国军的胜利几乎等于零。
战败症候群严重到什么地步?她说:“中华民国马上要100年了,但是你看这个社会里头,你要如何去面对这个日子,根本没有讨论,没有共识。而且还会有很多的害怕,我如果去庆祝、去纪念,会有怎么样的政治解读?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你是个灭亡的小朝廷。”
60年没有打开的记忆的黑盒子,龙应台要把它打开,因为她认为,心里的伤痛没有打开,就会转换成政治斗争,所以记忆的伤痛一定打开,要“温柔地治疗,60年也不晚”。
她寄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十一建国的时候,为当年人们为战争所流的血,说声“对不起”,因为当年的战争,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而不是国军或解放军的问题。血,“它是不分解放军,还是国军的血”。
她说,连战几年前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踏上大陆的泥土,如果自己是连战,“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听了感觉一阵澎湃,但也哑然失笑,这是知识分子的坚持和执著,但政治人物不这么想。
在场有大陆记者提说,1949年应该是两岸人民的伤痛,这个记忆不只是台湾的记忆,还有大陆的记忆,如果只讲台湾的伤痛,就不可以达到温柔解决的目的。
大陆记者提醒了大家,大陆也有伤痛,其实若要比悲惨,大陆不输台湾,不只1949年,大陆的悲惨从1840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就开始,中国的近代史几乎就是中国的屈辱史。但很少听到大陆人去强调自己的悲惨,或和台湾人比较悲惨。
倒是在孕育出“温柔的力量”的台湾土地上,一种叫悲情的情绪相当泛滥。特别是选举的时候,悲情变成政治操控的武器,但被操控的人却似乎既享受又感动。我把它理解成,这是被扭曲的“温柔的力量”。
历史不去面对,就会被遗忘。和我同岁的台湾朋友对于1949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她还没有出世,我这个过客,更没有特别感觉。
但我好奇的是,台湾人如何面对自己1949年的战败,然后70年代经济起飞后,领先大陆的优越感,接着又面对大陆21世纪崛起后,自己再度落败的心情颠簸。
如果当年蒋介石没有到台湾,如果他选择了海南岛,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不必追问,也不必面对。可是历史不能重来,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