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中国绘画艺术风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0:58
作者:籍忠亮   来源:籍忠亮美术馆   浏览:268   2008-6-7 16:06:33  【字体:小大】
中国书画艺术家的扎实功力与基础,包涵点、画线条的急促、轻重、刚柔、浓淡等全笔法。我们欣赏书画作品只有通过了解书画家的艺术技巧应用才能领略创作之美与用笔用墨之妙。中国绘画艺术的美感、气韵与神采,说到底,还是作者修养与品格的流露。综观古今历代绘画大家,无不是富有学养的饱学之士。于是,我们对书画的欣赏,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时代特色。如中国绘画在秦汉时代,突出艺术形式表现在如汉画像砖、秦瓦当、壁画等之中。我自幼喜爱汉画像砖和瓦当,并一度入迷,我在家中还珍藏了这一类艺术的很多图片、残片和复制品,爱不释手。
秦代统一了中国,建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汉承秦制,奖励农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其间经历了陈涉、吴广和“赤眉”、“黄巾”等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促使统治者对社会危机进行反省,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即使是三国鼎立时期也是如此。所以秦、汉、三国时代,由于封建经济不断发展,促成了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相应地绘画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秦王朝虽然时间短促,但造型艺术是相当昌盛的,如文献记载的阿房宫建筑、现代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秦瓦当、画像砖、壁画残块等。汉代国力强盛,财政富足,大规模的宫室建筑,更带来了绘事的空前活跃。宫室外檐木构部分多有装饰画,内部则有种种壁画。史载:汉武帝的甘泉宫“台室”画有天地太一诸鬼神;汉成帝的未央宫画有赵充国和霍光的像;汉光武画二十八位勋臣像于南宫云台;汉明帝的宫殿画有经史故事;成都学宫画有盘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孔子七十二弟子等。鲁灵光殿的壁画更是“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如此丰富繁复的内容,没有相当高的绘画能力是不可能表现的。汉代宫廷中设置了“画室”,它实为后世宫廷画院的滥觞。画室的画工是专门从事宫中绘事活动的。汉元帝时宫中著名画工毛延寿、陈敞、刘白等,都名载史册。到了东汉,绘画艺术已从专业画工发展到文人士大夫中间。据说桓帝时蜀郡太守刘褒曾画《云汉图》,使人看了感到热,又画《北风图》,使人看了觉得寒。书法家蔡邕、科学家张衡,也都擅长绘画。文人士大夫从事绘画活动,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可惜他们的画迹都已看不到,汉代的建筑物也不可能保存到今天,现在我们只能从墓室壁画、帛画、漆画、木板画、木简画、画像石与画像砖上,看到汉代绘画的遗迹。
汉代崇尚厚葬,贵族墓室的营造十分讲究,墓室内不仅有精美的壁饰图案,而且有内容丰富壁画,真说得上“百态俱陈”,展现出汉代社会的生动图景。有的画墓主出行的宏伟场面,长旗大鼓,威仪赫赫地列队行进,表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生活;有的画墓主宴饮观戏的《百戏图》,表演者或舞剑,或跳丸,或倒立,或爬竿,姿态各异,富于表情,开后世风俗画之先河;有的表示死者升天、祭奠等意思,细致地画出庖厨活动,如宰杀牧畜的、俎上切肉的、井上汲水的、灶前操作的,以至烤肉、脱毛、洗涤器皿等,应有尽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画历史故实与民间传说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情趣。汉墓壁画好像是一部“百科全书”,规模宏大,气势壮阔,使我们在千余年以后能够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这是汉代画工们的伟大功绩。从表现技法上看,壁画有白描,也有没骨法,但多用墨线勾画。线条有粗有细,也有刚柔之别。画者在用笔上已能掌握轻重、虚实、转折、顿挫等手法,力求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与物体结构上的相互关系。用色上有单线平涂,也有浓淡渲染,已能用朱、黄、青、绿、紫、黑、白等较复杂的颜色。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墓室壁画与长沙楚墓帛画有传统关系,而又有重大的创新与发展,对晋唐绘画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在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幅帛画,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一幅帛画,是汉代绘画重要遗迹。汉墓帛画表现出画家较强的写实能力,线条挺劲流畅,勾形准确,色泽鲜明,能代表汉代绘画的水平。马王堆三号墓有两幅帛画是挂在棺室壁上的,实际上是壁画的性质。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不少汉代的木板画与木简画,或存在于墓室,或为建筑物的组成部份,其性质也类于壁画。出现于西北地区的画风多古朴稚拙,纯用墨绘,具有写意趣味;出现于东南地区的多为彩绘,画风较精细。木板画与木简画的发现,更说明汉代绘画的应用已很广泛。
汉代制漆工艺十分发达,漆画技艺也达到很高水平。近年汉墓中出土的漆器都色彩绚丽,精美无比,漆画的线条匀称细腻,笔法娴熟。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干净利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汉代绘画的艺术水平。
画像石是营造墓室或祠堂石壁的石块,它是汉代美术的珍贵遗产,分布很广,以山东武氏祠最具代表性。河南出土的空心画像砖,则表现为雄健壮实的风格,给人以力的感受。画像石与画像砖都是以刀代笔,在造型与画面处理上有其特殊性,多从大体着眼,注重动势,给以艺术的夸大,故形象简练生动。在处理大场面时,安排巧妙,主题明确。汉代绘画在技法上虽还处于稚拙阶段,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后世绘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军阀混战,豪强割据,天下三分。后来晋王朝只维持了短暂的统一,便转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豪酋混战的局面。于是在北方出现所谓“十六国”,后统一于北魏、北齐、北周;在南方,东晋王朝以后,出现了宋、齐、梁、陈的朝代更替。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南北朝时代。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国家处于分裂局面,人民饱受战争的灾难,然而绘画却却得以飞跃发展,其原因是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佛教的兴起导致佛教美术的兴盛,士族的兴起也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南北朝时代,人民不堪战乱之苦,寄希望于来生,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佛教所主张的和平、友爱、因果报应等教义正适应广大群众的心理需要.。封建统治者为了在政治经济极端不稳定的局面下维持其统治,也需要借用宗教作为工具去麻醉人民。于是大量修佛寺、造佛像,并给僧侣享受政治特权,这就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唐代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仅指建康(今南京)一地而言;而北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国佛寺竟达三万多所,足见当时佛教之兴盛。佛寺的兴建,促进了佛教绘画美术的发展。
这时期,印度正处于笈多王朝佛教美术的鼎盛时期。与佛经传入中国的同时,大量佛教美术家和佛教绘画也不断传来。善于吸收外来营养的中国画家们,在传统成就的基础上,融入印度美术之长,创造出中国风格的佛教绘画。三国东吴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称誉。他听说中亚僧人康僧会在建业(今南京)传道,设置有“西国佛像”,就赶去观赏、临摹。这时期。参与各寺庙绘制壁画活动的,除了大量的无名画工之外,还有外国来的画僧,以及许多士大夫阶层的绘画名家,这使佛教绘画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佛教绘画大发展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它使绘画艺术回到了人民中间。在秦汉时代,大量的绘画被禁锢在宫廷、殿堂和墓室之中,广大劳动人民是不易看到的。而寺庙壁画则是以宣传教义、吸引群众皈依佛法为目的,是画给群众看的,所以画家在作画时,就不能不考虑群众的情趣与爱好,这样一来,绘画艺术同人民的关系就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