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茶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14:26
hkmingtea  7th Aug 2006
茶海又名茶盅、公道杯、母杯,因地域習慣不同而稱呼各異,用處卻是統一的: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就可倒入茶海勻茶,平均分給客人。
它的主要作用還在於公道,使每杯茶的濃度厚薄一致,無有偏私,不管是高官顯貴還是布衣百姓,在同一盞茶海前,地位都是平等的。杜牧詩言:「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現在看來,不僅如此,飲茶亦然。
綜觀歷代茶著乃至民國文人茶記,都不曾記有公道杯。肇始者雖不可考,但一定是熟悉功夫茶泡法的茶人,觸類旁通假集體智慧而成。
同傳統泡法相比,公道杯顯然是公平的分茶器,潮州功夫茶在「灑茶」時,把壺口對准杯口,循環往复地將茶汁均勻地灑入各杯,稱「關公巡城」,灑茶後期,須余瀝盡出,於是便來個「韓信點兵」,「巡」與「點」都是對中和均勻的追求,沒有厚此薄彼,不分貴賤尊卑。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練掌握「巡」與「點」的,此有速度勻整、腕力沉穩、斷水果斷、目光快捷、分茶均勻等要求,要想做到行雲流水確實不易。尤其是初學者,多半要碰杯跌盞,一桌湯水淋灕。求飄灑快捷者,多肘舉而虛浮;求穩健者,多臂硬而滯澀,外行看不出,內行多緘口。用壺直接分茶尚好些,如果直接用蓋甌,不在台下練個十數遍,是絕不能貿然獻技的,不消說燙了自己的手,失手扔了人家的青花蓋碗,更是風雅未遂。
茶海之用,正好彌補了這份尷尬,無論用壺或蓋甌均可將茶湯倒入後從容分茶。
目下,茶海有竹製、金屬製、瓷製、紫砂製、玻璃製,有帶蓋和無蓋之分,品質當然也有懸殊。玻璃的,燒結如果不好,冬季使用最易開裂,燒得好的,如筆者所用玻璃茶海,硬度和透明度均上乘,某次玻璃茶海誤落在木地板上,雖兩尺余,竟無事。不過畢竟是玻璃製品,現代感強,缺乏韻味。所幸台灣茶友不辭千里之遙,輾轉郵來一青花山水茶海,珍愛異常,視為拱璧。
紫砂宜茶,紫砂茶海卻不多見,壺友茶人便宜行事,用紫砂壺相配,也是相得益彰。和本埠一愛壺茶兄共飲時,他持黑料矮潘,我持黃色松花緞泥石瓢,配在一起,黑白分明,互成陰陽,非常養眼。更有朱泥潘壺和黑料矮潘相配,黑紅色調,意味深長。
能以適宜的紫砂壺配成公道杯和沖罐,並非易事,兩者要在色澤、器形、容量上有一定呼應才好,入目才能舒服。鄙以為花配花、素配素、矮配胖、瘦配高、六棱配四方要好看些。
茶海有一個「海」字,言其有容大之心,如果客人多,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入兩壺茶再平均分茶,人數少時,茶湯置於茶海中,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苦澀。事實上,中國功夫茶藝多采用了茶海,在烹茶四寶中,分茶器(茶海)名列其三,可見其重要性。此外,我們在倒茶湯時,多會在茶海上架起濾網,濾掉殘渣碎屑,使入杯之茶更純淨宜人,兼清潔之功。
不過,茶海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一是無蓋的話,口闊不容易駐香,所以紫砂壺或帶蓋母杯做公道杯用是上選。二是茶水因多置入一種容器,溫度會有所下降,對有些茶而言,肯定會影響口感和香氣,所以,燙茶器時一定不要忘了燙茶海,以在一定時間內保證茶湯的溫度,如果是高香類茶,更宜及時分茶。
在名目繁多的茶器中,另有一容器名曰茶盂,口闊肚圓,其容量是泡壺的三四倍,飲茶尚潔,茶台上設有此物,可用以承接殘茶剩水乃至茶食皮屑,從而保持茶盤潔淨不染。一些於茶器不太苛求的朋友常將「茶盂」稱為「茶海」,日久成俗,謬傳至今,筆者且借此文還茶海一個「公道」,給茶盂一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