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极之门 作者李卫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31:27
自序
可以肯定的是,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从来没有人像我们这样地研究《黄帝内经》及中医学。就连我们自己,有时也被书中的结论所震惊。但仔细回顾一下书中使用的方法、逻辑、资料,我们又实在没有理由不去坚持这些观点。  于是对自己说:谬误并不可怕!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部错误百出的书可以流传千古,我们用不着害怕被别人嘲笑而妄自菲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部真正的好书会被少数人永远封杀,所以我们也用不着因为人们不接受此书观点而耿耿于怀。  当然,我们也希望世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本书的观点。现在的人讲科学的多,但讲科学精神的少,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科学精神!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貌似维护科学尊严的人,在肆无忌惮蹂躏着科学精神,甚至否定人们探索与假设的权利。  人们总认为历史的进步和智慧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时间来表示:离我们现在越近,历史就越进步,人类智力也就越发达;反之,离现在越远,历史就越落后,人类智力就越低下。这种观点无论有多少证据依托,但对中医而言它是个谬论。  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在中国遥远的古代(时间不能确定),突然有一天,中国祖先们的智慧像火山一样喷发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今天的智慧水平,达到了一个我们 至今无法企及的高度。茅塞顿开的祖先们,不知道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彻底看清了人类生命的真相,顿悟了生命的终极意义,通晓了天人合一的法门,知道了铲除疾 病的根本方法;最后,他们留下了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可惜的是,中国祖先的慧眼在灵光闪过之后却永远地闭上了。后代子孙们苦苦探寻了几千年,至今无法完全通晓祖先发现的真义。从秦汉之后,对《黄帝内经》有所 感悟的人,大多成了历代名医,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理解整个中医体系。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三玄”之一。 打个譬喻:中医理论就像是北京国际贸易中心的那座大楼,它高大豪华、精美绝伦;而我们目前的中医所有实践就像是北京南城的小平房,低矮破旧、灰头土脸。也就是说,目前的中医实践不能完全反映中医理论的成就。  不得已间,现代中医走上了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道路,其实就是用西医学的理论、方法来规范中医。于是,中医的完整理论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高喊中医现代化的人最终发现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药的制作可以现代化,但中医理论无论如何不能现代化;尤其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最终会消灭中医,而不是发展中医。所以,中国人的问题还得中国人解决。  在这部书中,我们希望向读者展示一个简明直观的中医理论框架,目的是回归中医的本来面目,走出目前中医理论解说不清的怪圈,让更多先前不懂中医的人也能明白中医。  实质上,中医理论永远属于《黄帝内经》,直到今天它依然超级稳定,高不可攀。我们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只是重新整理、重新挖掘,最多只是个还原性的工作。我们所谓的发现其实早已记载于《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中医学?  绝大部分人常会这样回答:中医的研究对象与西医差不多,都是人体解剖生理系统,中国的传统医学就叫中医学。  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我们的解释是从人类生命结构开始的。我们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解剖生理系统,一个是藏象生命系统。两套生命系统相互结合,就产生了一个隐匿的生理系统,我们称之为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中医将其称为“藏象系统”。  这个隐匿的第二生理系统与解剖生理系统的关系就像是放电影,隐匿的第二生理系统就是放映机,解剖生理系统就像是一块大幕布,幕布上晃动的影子(人体的疾病表现),都不是由幕布产生的,而是由放映机产生的。这就是中医核心理论——藏象理论的全部内容。  因此,中西医的研究对象截然不同。西医研究幕布和影子,那都是表象的东西;中医研究的是放映机和影子的关系,那才是真正本质的东西。中医的研究核心是隐匿的第二生理系统,所以可以简单地将中医称之为“第二系统医学”。  由于第二生理系统是由两套生命系统结合产生的,它具有沟通双方的特点,所以处于两者的中间,是个中介体,所以我们也可以将中医称为“中介医学”。《生命终极之门》的基础点正在于此。 本书的完成与原信联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宏生先生有直接的关系。早在1999年,王宏生先生就对我“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的假设给予肯定,鼓励我继续研究下去,并提出了许多相当有创见的思想,对我启发极大,好像打开了一扇天窗,在此深表感谢。  《圣经》里说:“通往天堂的门是道窄门。”中医学正是这样一道揭示人类生命真相的终极之门,而且在全世界所有的文明成就中,它是惟一的一道门。 通过这道窄门,最终人们会发现:人类文明史上最有争议的许多话题,比如宗教问题、灵魂问题、神秘主义等等,其实都是寻常的医学问题。
第一章 挑战科学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第一节 好奇的天性
任何人的一生中都有许多困惑,有人困惑于名利,有人困惑于情感,而我的最大困惑则是“我究竟是谁?”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
我的困惑
我的困惑是来自生活中的几次普通的体验,其实这种体验不但我曾经有过,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我不想欺骗别人,更不敢欺骗自己。下面就是几件真实的事例:
例一 我18岁离家上大学,以后是工作、读研究生、工作、读博士、工作,总是生活在不同的地点,平时没有时间回家,而且回家也没有规律。当时通信技术还很落后,家里没有电话,手机更是没有,平常只是不定期给家里写信。然而,每一次回家都让我很难忘。
有一次大学放假回家,事前并没有告诉家里我哪一天到。等下了火车,出了站门,看见老父在寒风中等候。我很奇怪,父亲说:你母亲今天一早就知道你要回来,非让我来接你。回家问母亲。她只是说:我就是知道你今天要回来。
还有一次,硕士毕业已经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单位决定让我临时回去一趟。这次我没有坐火车,而是搭乘顺路车。等我走到家门外的胡同口,看见父母站在路边 正在张望。父亲说:你母亲知道你今天要回来,可接火车没有接着,白跑一趟。刚才她又说你肯定回来,非要出胡同来接。
母亲的爱让我终生难忘,虽然她已经因病去世,可每当回想起来都会让我落泪。但我始终不知道母亲的每一次的感觉来自何方,她自己也说不明白。
例二 这是一个梦。1991年3月,我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隋唐专业博士生,当时张广达先生招生,这是我第二次报考这位导师了,考试日期大约是5月份,虽然拿到了准考证,但心里没有底。大约就在这一个月,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有一条浅浅的大沟,两边坡度很缓,满地的青草,绿绒绒的。我带着我儿子,顺着大沟向前走。沟的两边缓坡上,种着一排高大的核桃树,上面 挂满青色的果实,每一棵树下都站着一个人,他们的身边有高高一堆从树上刚刚摘下的果实。我们一边着着大家,一边往里走,当走到沟的尽头时,那里有一棵大 树,树下没有人,树上只结着两个青色的果实,但比一般的果实要大许多,像一个蓝球那么大。梦里有一个提示说,这就是我的树、我的果,但它们还没有成熟。于 是,我和儿子就在树下绿绒绒的草地上打滚撒欢,等着树上的果实成熟。此时梦醒。
临近考试日期,不知为什么心烦意乱,也许是害怕考不上,怎么也不想去考。联想起以上那个奇怪的梦,最终我没有参加本年度的考试。人总是这样,失去了就觉得可惜。考试的那两天,我坐立不安,总觉得没有去考试是个错误,总觉得一定能考上。
但考试日期结束后大约有一个星期的样子,我意外接到了一纸通知,此通知书是在考前由北京大学发出。通知说:我报考的那位导师因故不能招生,当年招生名额取 消。(张广达先生1989年“六四”后去了国外,但1990年有人代他招生,大约1991年被取消了招生资格。)
例三 这还是一个关于梦的事故。我有一位姓黄的朋友,没有工作,经常打麻将。说来难以相信,此人虽然经常征战牌桌,但居然赢多输少。
2001年春节刚过,我从内蒙回来,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正是关于我朋友打麻将的事。梦的情节很简单,我朋友正在打麻将,旁边有一个声音说:一万七!一万 七!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给她打电话说:你注意!在两个月之内,你会在麻将桌上一次赢一万七千元左右,到时候可要请我吃饭啊!
话虽如此,但我并没有特别在意,过一段时间也就把这事忘记了。因为我知道,这位朋友虽然经常打麻将,但赌头都很小,一次赢上万的可能并不大。
大约是四月底的样子,突然有一天下午,我朋友打来电话,兴高彩烈地要请我吃饭。一问方知,她在几个小时之内真的赢了一万八千一百,但有一部分是赌债。
我相信,在生活当中许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经历,也曾听许许多多的朋友谈起过类似的经历,也许是个梦,也许是一种感应,或者是困境来临前莫明其妙的烦恼。只是他们可能会不以为然,更不会去深竟其中的原因。
但我却不能忘怀,因为我太好奇了。为什么梦中会告诉我未来的事情?为什么母亲会感知我的归来?我的大脑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吗?为什么这些经历可遇而不可求,更不能人为地重复?为什么现代科学对此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人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巧合!没有什么科学性。但我不相信,因为在我的一生中,每当生活发生变故之前,总有类似的梦境出现。第一次我们可以将它看成是偶然,第二次我们也可以将它看成是巧合,那么第三次、第四次呢?
然而真正让我困惑的并不是母亲的感觉和梦境,而是人类生命的真相。
大学时我是学政教的(包头师专政教系),哲学、逻辑学是主修课,知道人类意识、思维的基本原理,但就是无法说服自己。这世界也许正是如此,说服别人相对容易一些,但说服自己却比较难。我不能接受说不通的信仰,更不想不求甚解地走向死亡。
读研究生、读博士的年月,这个困惑依然如影相随,挥之不去。为了解开自己的困惑,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研究著作,有科学著作、有哲学著作、有社会学著作……但始终没有找到令自己心悦诚服的答案。我也曾请教过那些饱学大儒们,但没有人说服我。
其实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思想,最早都是从解释一些人的处境、困惑开始的。老实说,在“人类生命结构”这一点上,我并不相信科学的所谓“真理”。真理不仅在定义完好的“科学”概念之中,她一定也在别的什么地方。
天问
小时候跟父亲他们出去打猎,猎取的对象是一种现在已成保护的动物——黄羊,那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生存的一种野羊。好在我们枪法奇臭,转了 一整天也没有打到一只羊。晚上就寄宿在一户牧民家中。在闲谈中得知,此户人家中有一个叫柴登(音)的小伙子,年方十五,据说枪法极佳。在许诺了一定的报酬 之后,柴登同意帮我们打羊。
第二天,柴登领着我们悄悄来到离家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上,上面有一块大大的岩石,我们就隐蔽在岩石的背后。视线越过一条窄窄的山沟,对面就是另一座小山的山顶,山顶上同样有一块突出的岩石。
等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一只黄羊越上了对面的岩石,此时柴登的枪响了,那只黄羊一头栽了下来。山的对面扬起了一片尘土,想必那一群黄羊听到枪声已经逃跑了。 我们几个欢呼起来,正准备冲过去拾取猎物时,柴登马上摆手让我们安静。他说:这黄羊十分好奇,过一会它们肯定会回来看个究竟。
果然没多久,一只黄羊又越上了对面的岩石……
看来,好奇是动物世界的普遍性,也是动物的某种天性,只是在不同的物种进化中,好奇心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黄羊因为好奇而送了性命,人类却因为好奇而发明了 步枪,结果射杀了黄羊。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命等级越高好奇心也就越重,一群蚂蚁的好奇心,远远不如一只大象。海豚的好奇心很强,所以它成了海洋中最聪明 的动物。
在地球上所有动物当中,人类的好奇心是最重的。如果一个人在大街上呆呆地抬头看天,可能不久满大街的人都会抬头望着天,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走到今 天的根本动力之一,因为好奇,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同样是因为好奇,人类从蒸汽机时代一步步走到了原子能时代。好奇心让人类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成就了一代 又一代的文明。
一切的好奇都起源于提问,在这方面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老师,因为孩子是提问的高手,他们一天到晚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我们的知识就来自于不断的提问当 中: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鱼可以在水中游?为什么宇宙中有辐射背景存在?为什么基因是双螺旋结构?……于是有了战国时期屈原的《天 问》,有了现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人们常用“所问非所答”来回应那些不正面回答问题的人,因为在人们的大脑逻辑中,“问”与“答”必须有某种逻辑关系,答是对问的回应。在空山之中,我们大喊一声:“你好吗?”山谷会回应我们同样一句话,这就是问与答的必然关系。
换句话说,回答都来自于提问,有什么样的提问,就会有什么样的回答。好吧!假如我们将这个结论扩大到人类的认知领域,必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今天的 所有知识,都是自然对我们提问方式的某种回应。当我们问:人类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得到的结论必然是基因。我们再问: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回答必然是血 红蛋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等等。
然而,如果说,“人类的知识都来自于自然对我们提问方式的回应”,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由于自然只是被动地在回应提问方式,也就是说自然的回答很可能并不是自然的全部,它只回答了能够满足人们提问的一小部分。一个完整的蛋糕由奶油、面 粉、戈克力、糖、水、鸡蛋等等构成。如果问蛋糕:你有多少巧克力?它会回答说:有234克巧克力。此时你知道了蛋糕中的巧克力成分,但绝不会知道其它的成 分。
第二、由于提问与回答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关系,全面、准确的提问,是获得真理的前提条件,而相对于无限的宇宙而言,我们的提问总是有限的。比如,我们认识 一个人,都来自我们时时的提问:这个人是男是女?品质如何?有多少潜能?发展方向如何?……但即使我们不断的提问,不断得到回答,但最终我们还是很难彻底 了解这个人。这说明即使我们不断地提问,但我们的所有提问还是有限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发现,对虚空中穿行的一个粒子,我们最终是无法全面认识的,因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能同时被测量,要测准一个,另一个就完全测不准。这就是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测量就是一种提问的方式,而“测不准”则是自然对我们提问的一种答复,即自然只回答提问的一部分内容,而不会完全回应提问。因此说,我们凭借所谓科学提问建立起来的知识大厦并不是完美的,其中既有提问方式的限制,也有回答提问的制约。
好啦!我们谈提问与回答的的关系,并不是想讨论哲学问题,枯燥的哲学还是留给那些所谓的哲学家吧。我们只是想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一下目前我们究竟对自己 的身体、生命结构、生命真相等,知道多少。我们可以不关心宇宙中的黑洞如何吞噬星系,也可以不关心地球升温以后的严重后果,但我们必须关心自己的身体。
如果用上面的角度来看目前科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结论依然是:今天我们对生命的看法,只源于我们固有的提问。在这个结论里,自然包含 着另外一种可能:我们的提问有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为什么我的母亲能感应到我回家的日期?为什么梦里可以展现还没有发生的事件经过?目 前的科学提问就不能涵盖以上事实。
事实上,从古自今,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有许多奇异的生命现象用目前的提问方式是无法得到答案的。这些生命现象归结为一个提问:我是谁?你又是谁?
你是谁?
古斯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神奇并不违反自然,它违反的只是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人类异常的生命现象正是如此,它原本就真实存在,就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因而探索“神奇”,在任何社会都不应该是一种“罪过”。
牛顿在晚年致力于宗教研究,很多人认为他误人歧途。以牛顿那样的智慧当真是误入了吗?其实不仅是牛顿,还有许多科学大师都痴迷宗教,有些甚至中途转变了研究方向,专心致力于与宗教有关的研究。我们不能误解了这些科学巨人,他们一定是在寻找什么。
在漫长历史中,不但有个人不断介入特异生命的研究,许多世界上著名的大学也曾设立过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生命现象,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超心理学,印度还专门给此类研究授与正式学位。
1920年代,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某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始了对人体潜能的科学实验。1935年,美国杜克大学的专门实验室,首先采用特异心理学一词 来定名人体潜能研究。1957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国际特异心理学联合会,并于1969年被接纳进美国科学促进会。
美国杜克大学的赖恩博士是研究超心理学的先驱,他的课题是透视或遥感之类的特异功能感知,而方法则是统计学的,比如他要求受试者从纸样的背面判断正面的图 画或符号,然后对大量实验结果进行统计。赖恩将人类心灵能力分为四类:遥视、传心术、预知、心灵致动。赖恩同时发现心灵能力的显示需要有利的环境,需要处 于轻松的、最自然的状态中。
1946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成立,从事遥感、遥测方面的研究1970年从斯坦福大学里独立出来,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军方。
1948年,美国杜克大学超心理学创始人赖恩博士,发表了《心理范畴》一书。书中第一次对人类超心理现象进行了科学研究。我们不用管他的结论是否正确,只看他在书中引证的一个真实事例:
这是一个关于梦的实例,提供人是赖恩博士的好友L博士。“我在少年时代,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救了我的生命。我预定坐汽车到巴临顿旅行,可是旅行前晚,我 梦到汽车翻覆,我被汽车暖房压在底下——当时汽车暖房设置装的是煤炭设置――我全身重伤。梦后,我考虑结果不敢妄自旅行,同时将此事告诉别人。果然不错, 当天的汽车翻覆,乘客被暖房设置烧死。”
关于梦的预见性,我们不用翻看江湖术士们写成的带有广告色彩的“梦书”,只要翻翻世界上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们的书信、文集,就可以找到确定的答案。
爱因斯坦是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20世纪的人类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爱因斯坦本人却将他一生的科学成就归功于一个年轻时 代的梦:他梦见自己用雪橇沿着陡峭的山坡滑下,越滑越快,当他接近光速时,他意识到头顶上的星星把光折射成从未见过的光谱。这一情景,给爱因斯坦留下的极 为深刻的印象。在他发明了相对论以后,他曾经认为,其实自己一生的科学追求,都来自对年轻时那个梦的沉思,这个梦给他的整套理论提供了一个“思想实验”的 基础。
20世纪另外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波耳,他创造了量子理论,并获得诺贝尔奖。但据他自己回忆,量子理论的发现,与梦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他正在研究元素周期 表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在氢和氢之间没有过度元素?此时他作了一个梦:几匹马正在比赛,所有的马都在用白粉标出的道路上奔驰,只要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 马允许改变跑道。如果有一匹马沿着白线跑,踢起白粉,它就被立即罚下。他醒来时意识到,“跑道规则”象征着他的问题答案,当环绕原子核作轨道运行时,电子 就象马奔驰在跑道中一样,它必须沿着规定的路线运行,而运行电子的路线则由量子来决定。在梦中经验的提示下,波耳创造了他的量子理论。
关于苯的分子结构的发明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用不着一再重复这个传奇的梦境。值得我们钦佩的是,苯分子结构的发明人凯库勒,他在1890年的科学讨论会上说过的一句话: “阁下,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以上几个事例都取自权威人士,是为了更具说服力。其实在我看来,大量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远比以上这些更精彩、更具体。
因此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一堆堆有序的蛋白体,一条条结构完好的基因链。同时,我们还是另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体里很可能还有另外一种生命结构,存在另外一种非物理性质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我们”。
以前工作时有一位同事,总不满意自己的处境,总想自己能做些而且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向领导提议:有什么大事告诉我?领导回答说:有大事还能告诉你?我自己做去。
人总是希望一生中能干出几件轰轰烈烈的事,最好能青史留名,最不济也要轰动一时。其实对于许多人而言,“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是没机会干的。一生中如果能做一二件让自己满意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最想干的事,就是解答自己的困惑,而不想稀里糊涂去死。
第二节 世界奇迹
不了解,往往容易产生神话。在古代的人为宗教时期,许多神仙都是这样产生的,比如,当人们不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就出现了雷神,一个奇形怪状的类人生物,一手举槌,一手提锣之类的东西,槌击打锣面,那巨响就是雷声。
在西方人眼里,东方同样是神秘的,这里有许多他们搞不明白的东西。佛学精典的奥义,许多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一根细针可以对300多种疾病产生疗效,在西方文明的词典里同样无从查考。
如果说,以西方人那种才智,还可以理解中国的 前四项发明、并加以利用的话,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中国人这第五项伟大的发明。历史上,西方从来没有完整接受过中国的中医学,这就是证明。在他们看 来,中医的神奇,只有在神话中才可以找得到,而不是人力可以办到的,所以他们最早将针灸地视为可笑的“魔针”。
但每一位中国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要从中医里获益,我们就是从这一次又一次的亲身体会中走进了中医。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得了感冒,父亲带我去厂医那里看病。厂医姓李,是父亲的老友,俩人见面十分亲热。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们聊天的话题是“炸鱼”,就是用炸药抛进湖里炸鱼。
在聊天的过程中,姓李的厂医给我打了一针,当 时觉得很痛。打完针往回走时,脚后跟就不能吃劲,踮着脚走路。回到家以后,腿很痛,但又说不上具体哪里痛。后来一检查,方知是一针打在坐骨神经上。神经受 伤真不是个滋味,心里十分烦燥,站着难爱,坐着难受,躺着也难受,但就是不知道哪里不舒服。
当时是七十年代初,内蒙的医疗条件很不好,跑 了好几家大医院,都说治不好,家里很着急。大约快三个月的时候,我有一姥姥爷来访,是位祖传的中医。我母亲告诉他病情后,他对我说:“你真是幸运,过了一 百天,我也没办法。”结果开了一副中药,只有三味药,药是我自己去抓回来的。我记得此药一副0·18元,煎出来是粉红色,极其难吃。但只吃了三副药,病就好了。这么多年以来,再也没有发过病。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中医,从此以后,中医的“神奇”就在心里扎下了根。以后,随着阅历增长,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医的“神奇”。
90年 代初,英国有一位政界要人,得了一种皮肤病,英国一家皮肤病研究权威机构诊断后认为,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这位政界要人当然不想继续受病痛的折磨,更不想 死。几经打听,在伦敦唐人街找到一位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的罗鼎辉,罗中医给这位政要开了一个方子,吃了几剂,皮肤病就好了。消息传到英国皮肤病权威机构, 有关专家也照方施治,但效果不好,无奈中专家来请教罗中医。罗鼎辉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中医治病是因人施治,同样的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治法。但英国人未必 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此事经英国《独立报》报道以后,罗中医的诊所门庭若市,每天清晨都有上百人排队候诊。
2000年春节刚过,一场罕见的流感袭击了西方国家,大约有百万人住院治疗。由于这场流感来的迅猛,而且病毒具有抗药性,一般西药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一些国家纷纷从中国空运板蓝根中药。西方人使用中药毕竟少,一用之下,效果出奇地好,药到病除。此事在西方媒体曾掀起了一阵波澜。
以上几例,还是神奇中医海洋中的几滴水,它们只能使我们望见冰山的一角而已。 中医之奇,首先在于它的诊法先进。看病首先得知道病,然后才能治病。知病的过程,就是一个诊断的过程。如果诊断错误,牙医就会将好牙拨掉,而留下病牙;外科医生就更可怕了,他很可能一刀下去,切除一个完好的器官。
西医诊病,一般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的数值,并将这些数值与正常值加以对比,然后作出判断。但这种诊断方法太机械,往往潜伏着更大的危险,那就是误诊率一直居高不下。
法国1963年报道了一千例尸检结果,结果发现误诊率高达45%,也就是说,当一百位走进医院的病人,很可能有近一半人被误诊,误诊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治疗;27年后的1990年初,美国的一家医院又报道了一千例尸检结果,统计后发现,误诊率依然高达40%。西医的误诊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与技术水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西医的指导思想有关,因为人体数值的变化原因是复杂的,几个数值有出入可能并不代表器官出了什么毛病。机械地去寻找两者间的逻辑关系,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误诊。
西医的这种诊断方法,不但误诊率居高不下,而且只能是永远做疾病的奴隶,因为它不能预测疾病,就更谈不上预先防治了。
中医则可以通过脉象、手相、面相,对病情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统计资料表明,中医各项诊断准确率很高,如舌诊的准确率一般在94%左右。不但如此,中医的各项诊断方法还可以预测疾病发生。
《甲乙经序》记载:汉代名医张仲景医术高超,曾著有《伤寒论》一书。有一次他遇到当时位居侍中的文学家王仲宣,此人当时年仅20有余。张仲景对他说:你有病,而且很深,现在属于潜伏期,如果现在不吃“五石汤”,你40多岁的时候病会发作,发作时你的眉毛先掉,然后危及生命。王仲宣凭着自己年轻身壮,根本听不进去。等他40多岁时,果然疾病发作,眉落而死。
像如此长期的诊断预测,听起来就像神话一样,但它确是真实的。我父亲40多岁的时候,那位佬佬爷,当时就预测我父老来会得高血压,并开出一方以求老年平安。然而当时家父工作忙,家里人也没当一回事,此事就给放下了,此方至今犹存。到家父60多岁时,果然患高血压,并发展成了脑血栓。可见对于古书的记载,切不可存有偏见,不能以我们已有的经验否定其真实性。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国有一个巫医,名叫桑田。晋景公得了重病,召桑田来诊断。桑田 仔细诊断后说:大王呀,您这病很重,活不到吃新下来的小麦那个时候。晋景公根本就不相信。等到小麦刚熟,景公命令赶快收割,然后命令厨房用新小麦做一顿 饭。但还没有等到厨房做好,晋景公就感觉肚子发胀,急急忙忙去上厕所,后来竟然死在厕所中。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陀曾对一病人说:你病得很重,而且病在腹部的深处,想治好你的病,就必须作手术。可是你的自然寿命仅有10年,在这10中,病不会要了你的命,我看你还是忍着点,用不着挨这一刀。此病人果然10年后自然死亡。
不但在诊断技术上,中医远胜西医一筹,而且在治疗水平上,中医的发展程度及取得的成就,也丝毫不逊色于西医学。比如说,西医学对外损伤、细菌感染类疾病有特殊疗效,但对慢性病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而中医学却对慢性病,甚至某些遗传性疾病都有特殊疗效。
可以这样说,中医学可以囊括西医,因为中医的治疗技术中有一部分与当代医学是相同的,比如说手术的方法。但西医学无论如何不能涵盖中医,因为在西医里根本找不到一点中医的影子。所以世界可以没有西医,但万万不能没有中医学,否则人类文明的损失就太大了。
有人说血液循环理论是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明的,其实不对。血液循环理论是中国人在公元前发明的,《黄帝内经·灵柩》里明确记载:人体中的营血卫气“营周不休……如环无端”,英国人哈维在1700多年以后,才提出了理论假设,又过了50多年,人们才借助其它仪器,确定了血液循环概念。
免 疫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最早的免疫学思想和实践却诞生于中国。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如果用疯狗的脑髓涂在被其咬的伤口处,可 以防治狂犬病,这就是典型的免疫学方法。因为研究表明,狂犬病毒几乎都聚集在脑神经组织中,因而疯狗脑髓就自然具有了免疫物质。
说起来令人伤感,人类与疾病斗争了几万年,但真正认识并治愈的疾病却少得可怜。所谓的真正认识和治愈,是指发现了疫苗,注射一次,就能终生免疫。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大约只有20几种疾病达到了这个程度,其中天花就是一种。天花是世界最烈性的传染病之一,以牛痘接种术消灭天花,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现代人一说起牛痘,都说是英国人琴纳在18世纪发明的,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最早的牛痘接种技术出现于公元前500多年的印度,但后来印度将此技术失传。大约在公元10世纪宋代时,中国人发现了人痘接种术,到17世纪,中国的人痘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有了旱苗法和水苗法之分,特别是水苗法,其成功率和安全性一点不亚于现代的牛痘术,当时此法传播甚广,俄国政府曾派专人来中国学习此术,后来传至现在的土耳其,并由此传向欧美。有文献资料为证,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钦使夫人将此术带回英国,琴纳正是在改进中国的人痘术以后,发明了牛痘术。
此 外,腹腔穿剌术、清创缝合术、止血术、麻醉术等都是中国人发明,但最后发明权都没有冠以中国名字的医疗技术。现代西方国家总要求其它国家遵守知识产权保护 法,但它们从来没有想过,它们自己的许多发明都是窃取东方文明成果,这笔账该怎么算呢?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世界上最可怕的侵略是文化侵略。
其实中国人在古代,曾经取得了令当今世界刮目相看的医疗成就,问题是怎么看待这些成就,我们拭举几个例子:
《史记·扁鹊传》记载:俞~(一足一付)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医,但他究竟生活在什么年代,目前还不清楚,只知道他是一位很古很古的医师。此人医术极高“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湔浣肠胃,濑涤五脏,练精易形”无所不能,其中“搦髓脑”就是作开颅手术。其实,中国古代做开颅手术的不止这一例,据记载太仓公就曾打开人的颅骨将大脑重新安排,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0年。
这些记载真不真呢?许多人都认为它不真实,在正统的医书上没有哪一位专家认为它可信,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怎么能有如此高的医术呢?为此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1865年在法国发现一片圆型头盖骨,属于石器时代,后经解剖学家保罗· 白洛嘉教授鉴定,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进行脑外科手术。后来世界各地又发现了数百件颅骨证据。
对 于这个事例人们信不信呢?大约相信的人多。因为它既有实物证据,又有专家的证词,令人不得不信。但如果法国人在石器时代可以作开颅手术,为什么中国人自己 的开颅手术就不可能是真的呢?从中国古代辉煌的医学成就看,我们相信这类记载有它真实的一面,拭想,一个连经络都可以在解剖学上实证的民族,做几例开颅手 术还不是小菜一碟。
中 国史籍中还有许多神奇的医案记载。例如,《稽神录》中就记载了一则治愈肺结核的病例:“瓜村有渔人妻得劳疾,转相染著,死者数有。或云,取病者生钉棺中弃 之,其病可绝。顷之,其女病,即生钉棺中,流之于江。至金山,有渔人见而异之,引之至岸,开视之,见女犹活,因取置渔舍,每多以鳗鱼食之,久之病愈,遂为 渔人妻。”
以上这些记载,大多数与现代医学沾点边,为的 是读者好在对比中理解。其实中国医学的伟大之处,完全与现代医学不沾边,比如说,经络学就是中医里最神奇的部分,它与现代医学根本走得就是两条路,没有丝 毫可比之处。世界许多国家作了许多项实验,只证明了一点:古医书记载的经络是真实的。究竟经络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人说得清楚。就好象在学校里,老师拿来 一道题,这道题的结论是明确的——1+1=2,只要求学生证明这个结论。可是2000多年过去了,这份卷子还没有交上去,到了今天,大家只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老师拿来的题是正确的!
关于中医的优点,不需要专家的总结,我们从日常的接触中至少可以感受到如下几点:
第一、中药的毒副作用小。
中医从来没有说过中药无毒,祖先早就告诉我们 “是药三分毒”,所以在历代本草中,都有关于中药毒性的记载。例如,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栾荆……辛,苦,温,有小毒”,“地胆……辛,寒,有毒” 等。前一段时间,因为“龙胆泻肝”中的关木通,搞得社会上沸沸扬扬,好象中药的毒性第一次被发现一样。
然而,中药虽然有毒,但其毒副作用却明显小于西药,这也是事实。
据一项国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各国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其中的5%出现致残、致畸、致死、住院时间延长等严重后果,住院死亡人数中有3.6%-25%是吃药吃死的(药源性致死)———悲哀的是,许多患者家属还认为病人是生病致死的,而不知是“药”死的。
据国内的一项统计显示,药源致死的国内住院病人至少在20%以上,即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又有40%死于抗生素滥用。
中药尽管也有毒副作用的问题需要解决,但程度是很轻微的,更不会发生七十年代“反应停”那样大规模的中毒事件。
第二、中医治疗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小。
大家知道,尽管中医里也有手术,但手术的应用 并不普遍,中医更多地是药物、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这些方法,一般比较温和,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而西医学却不同,许多病人都会从西医得到 “手术”的建议,虽然手术的疗效可能更直接,但往往会给病人留下永久性的伤害。例如,如果有人患牙痛,中医会用清泻胃火、肝火等方法治疗,但西医一般会建 议将病牙拔掉。虽然拔掉病牙,可以再装一个假牙,也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拔去一颗原属于你身体一部分的牙,总会给人留下心理上永久的遗憾,毕竟身体毛发受之 父母,病人的感受不会太好。
第三、对病人的心理压力小。
中医从其理论出发,许多病并不是一定会进一步发展到危及生命的地步,可以说,中医的思想是个圆圈,最后都可以走回健康的那一点。再说,中医师在解说病情时,一般也不会令人可怕,“肾炎”与“肾阴虚”,对病人心理的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但西医不同,由于普及教育的原故,人们对西医 的病名很是敏感,“骨头坏死”、“癌症”、“病毒传染”、“老年痴呆”、“冠心病”、“心脏病”等等名词,都可以给病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反 而可以增添新的疾病。因此许多人在检查出癌症后,迅速走向死亡,其实有部分原因是吓死的,而不是完全病死的。许多中年人也拒绝体验,因为每一次体验总会查 出许多疾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第四、中医有“超值治疗效果”。
关于中医的疗效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完全接受中医的关键点,许多人认为中医疗效不确定,不迅速,不直接,所以对中医失去信心。其实大家并不完全了解中医。中医看病是一个系统,耳病治心治肾,上呼吸道疾病治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疗效不直观,但病人的收益却很大。
例如,我们花1万能元钱配了副近视眼镜,许多人都会说不值得,但如果眼镜店不但给你配了眼镜,而且还送你一台显微镜、一架高性能天文望远镜,甚至还为你做了视力校正手术。这几项加起来是不是远远超过了配眼镜的价钱呢?
中医也是一样。当病人患有目赤肿痛时,中医并不只是给些眼药水消炎止痛,而是给病人清泻肝火,舒肝养肝,甚至还调和脾胃。因为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往往病在肝而不在目,同时,肝不舒则影响脾胃,这是一个大系统。
其实中国古代医学的伟大,并不在具体的操作技术上,而在于它深邃的思想,和切入生命极具特色的角度。这些我们在以后的章节里要具体展开,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节 爱情不科学
中国人说中医好话的人居多,因为它必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说它是国粹也不为过。但光说好话其实并不客观,在中国或者全世界,指责中医的人大有人在。
中医是伪科学?
“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这大约是对中医最严厉的指责。当然这话是中国人说的,中国人历来喜欢窝里斗,文化大革命时,整知识分子最惨的就是知识分子,这是个传统。在对中医的批判中,来自国内的声音最多也最高。
外国人对中医的看法也大体如此,但话说得比较委婉。德国慕尼黑大学M·波尔克教授指出:“中医的科学核心和实质有被取消的危险。在验证中,十分明显地存在着‘科学标准’和‘科学方法’之间的混乱。”这一说法,代表了西方世界的普遍看法。
平心而论,中医确实有让人说道的地方。我们先不说它是否科学,但最现实的是,我们搞不懂它,我们最怕别人问为什么,一问就漏馅,咱们举个例子,假如有人要 问远志为什么可以治疗痈疾,老先生们肯定摇头晃脑地说:“苦泄热,温行气,辛散郁。”听起来好象很有些道理,可细琢磨简直是所问非答。再比如,如问水蛭和 虻虫为什么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他们肯定说:“水蛭咸苦,虻虫味苦,一飞一潜”虽然言之凿凿,但顶如废话一句。
这就是目前的中医,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医医理看不懂,药理无记载,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医的历史是原地踏步的,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对中医理论的描述依然有效,他说:“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逾病之理由喻人。”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针对中医理论存亡,国内就有不同的意见。
一派人认为,医学主要看治疗效果,理论有没有并不重要。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曾这样说:“夫医者以愈病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不责其言有 物,而责其治有效也。苟治之有效,安问其筌与蹄为?”章先生虽然是大学问家,但在如何对待中医理论问题上显然有点强词夺理,或者说蛮不讲理。其实这也不能 怪章先生,都是让这无人能解的中医理论给闹糊涂了。
一派人认为,中医理论实在是画蛇添足,没有它反而更省心。本世纪30年代时,有一人名陆渊雷,此公竭力主张:“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 无不合实理之实效,而国医之理论不合实理……国医之胜西医者,在治疗不在理论,《素》、《灵》、《八十一难》之理论之书,多出于古人之悬揣,不合生理、解 剖、病理,尊奉之以为医学之根柢,自招物议,引起废止中医之危机,此大不智也。”
还有一派人就更不客气了,他们主张彻底废除了中医理论。“五四”运动时,有一人名余云岫,此公是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医理论是封建迷信。 1917年余云岫写了《医学革命论》说“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唯有听其沦丧而已”,“国药实效应该研究,旧医谬说,应该打倒。”更荒唐的 是,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了余云岫等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碍障”的提案。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经常听到“中医理论不科学”、“中医理论太粗糙”、“应该抛弃前理论”等等的言论。原因很简单,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有真正搞懂《黄帝内经》在说些什么。
那么,这些年来我们的理论界在干什么呢?
客观地说,许多人也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只是人数越来越少罢了。其原因就是研究难度太大。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医师,反反复复,在体会着、琢磨着、感悟 着、诠释着,并将自己的感受一点一点记录下来。然而,最终所有的人会发现:我们一辈子都在这座大厦中转悠,可并没有为这座大厦增添一砖一瓦。
如此一来,目前我们其实已经放弃了理论研究。《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医学著作7661种,其中理论性著作仅有354种,占不到20分之一,在50多年里 没有一篇有创见的理论作品问世。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25项,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没有一项。近几十年来,一共有 400多项中医成果获部级以上奖,但理论成果却一直是空白一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家中医研究机构,专门设立理论研究的不足一半,而在这一半中,真正从事理论研究的又占少数,大多数所谓研究者不过是些古藉整理 者,校刊一下文字,疏理一下版本。《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综述,它集中了中国人2000多年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在这部多次获奖的图书 中,释名、版本、校勘、训诂、词义、音韵、修辞、语法等占了435页之多。而在其他理论层面,综述古代人研究成果的,又占了绝大部分,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少 之又少,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成果几乎等于零。许多人都在“炒冷饭”,在同一个平面上来回重复。
据统计,全国50多万中医药人员中,绝大部分属于临床范围,从事理论工作的人极少,而具备全面胜任《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研究所必须的知识结构者,更是寥若 晨星。从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中我们也可看出问题,中医名家成才的年龄平均在59·8岁,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在37岁,人员严重老化,超越了最富有 创见性的年代。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毛主席就说过,对于中医要“继承和发扬”,后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谆谆教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我们高举着这面大旗走过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是什么概念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V2火箭,到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大约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从1953年第一次提出基因双螺旋理论,到 2000年人类基因图谱完成,大约用了50多年;从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相对论,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也就是50多年的时间。
可这50多年里,我们的中医药是个什么状况呢?至少很难说让人满意。我们一直在继承,但却很少发扬,就拿每年报批的中药新药来说,绝大多数都是 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加减减,很少有发明创新。中医理论也是一样,我们还在不断注释《黄帝内经》,但对《内经》整个理论体系却绝少有创见。难怪有许多老中医在 感叹:这继承何时是个头呢?
造反有理
不论我们承认与不承认,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根本就是两回事,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方法,二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得不是一条路,它们是对立的,没有可融性。英国 李约瑟曾经总结说:“中国人以他们特殊的天才发展起了中医学,这种发展所循的道路和欧洲迥然不同,其差别之大可能超过任何其它领域。”
“眼见为实”,虽然不是一个科学观念,但它的确在科学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一古老的格言化为一条条科学的定律,从而构建起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大厦。
根据这一原则,现代科学认为,对人类生命的认识离不开解剖学,解剖学可以提供人体器官的准确位置和基本功能。因此,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就重视解剖学在医学 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人体解剖,到目前基本上搞清楚了五脏六腑的准确位置,也知道心脏像一个强有力的水泵一样,不断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渐渐地,人 们思想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人体生命结构只有一种,那就是西医学证实的那一种。于是,医学界产生了这样一个戒条:凡是在解剖刀下存在的,都是真实的; 相反,凡是在解剖刀下找不到的,都是虚假的。
但中医告诉我们的人体结构,却与解剖学大大地不同。
首先,中医里有西医从来没有提到的生命结构。例如经络,它是人体中确实存在的生命现象,也是人体生命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近一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想破了脑袋,也只能证实它的存在,却无法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再比如说,中医认为人有六腑:大肠、小肠、胆、膀胱、胃、三焦。“三焦”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指明三焦为人体脏器之一,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与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并称六腑。但三焦在哪里呢?前面五项都可以从解剖学上证实,而最后一项三焦却无论如何找不到。
其次,中医有些人体器官的位置与解剖学明显不符。
几千年人体解剖的经验告诉我们,肝在腹部的右方,这是千真万确的。但中医却告诉我们:现代解剖学讲得不对,应该是“左肝右肺”。明朝大医学家朱溪丹曾有一治疗肝病的方子,名字就叫“左金丹”。
另外,中医发现了比西医更多的脏器关联。
现代解剖学在证实器官位置的同时,也在证实器官间的关联,比如心脏与肝脏就有密切的关系,胃与大、小肠也有密切的关联。器官的位置与器官间的联系,构成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中医里的器官联系比西医多得多,绝大部分超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举个例子:
一个人出现便秘,痛苦不堪,于是他来到医院求治,无意中碰上一个中医、一个西医。接下来的对话就很有意思了:
西医说:便秘嘛好治,不就是大便太干燥吗?可以搞进去些润滑的东西,就如同汽车上润滑油一样。要不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用手去抠吧。
中医说:你这是肺火太大,我给你开个方子,清清肺火就好了!
西医对中医说:弱智!解剖学告诉我们,肺与大肠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肺是呼吸系统,而大肠则属于消化系统,它们根本没有关系,你清肺怎么能治疗便函秘呢?
中医对西医说:你真是不学无术!《黄帝内经》上明明写着:“肺与大肠相表里”,怎么能说没有关系呢?我清肺治便秘,那是治根。你润肠或手抠,那是治表。
结果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便秘治好了。但这个例子却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医学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人体器官间更多的关系。
类似的例子在中医里绝非孤证,而是比比皆是,比如眼病治肝,鼻咽病治肺,口腔病治心治脾,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耳病治肾。
耳与肾相距甚远,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而且解剖学也没有发现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但中医却认为“肾开窍于耳”,肾与耳关系密切。这个结论对不对呢?从本世 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医学的进步,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肾炎和肾功能衰竭者常有爆发性耳聋的情况,肾透析、肾移植的人也常会出现听力障碍。此外, 患有骨骼病的患者常有先天性耳聋;先天性肾功能不全或者障碍者中先天性耳聋的比例特别高。
药物反映也证实了以上的发现,例如,耳毒性药物大多具有肾毒性,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已造成无数耳聋的病例;同样,利肾的药物也多数有利于耳,如中药泽泻为利尿良药,但它同样可治内耳眩晕症。
中医与现代科学格格格不入的地方简直太多太多了。例如,中医是一种捆绑式的医学,将一切关于医疗的方面,涉及到内科、外科、心理等等,统统捆绑在一起,这与西医的理论原则、组织原则根本不同。
再比如说,西医学讲究定量,它将生命的许多现象最终变成了一大堆数字,比如血压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数字,低压60-90,高压90-140为正常。甚至肥胖 也出现了肥胖指标,指数18-25属正常,25以上属于肥胖,肥胖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当我们拿到西药时,关于成分标注得很清楚,这个含量多少毫克, 那个多少毫克。此外还有血糖数量、尿检数量、血检数量、体温等等。而中医恰恰是无法将生命数字化的医学,它不重视数量,而重视现象。当中医诊断说心血不足 的时候,它所依据的不是血液流量或血压;当开出一剂药方的时候,也没有办法统计草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因为一味草药的化学成分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一 个复方中往往是几味、或十几味草药。
中医在许多方面都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对科学而言,这是最大的侵犯,是“异已”分子,除了否定它,似乎再没有别的路可走。
爱情科学吗?
其实,最最让现代科学无法接受的还是中医理论。现代科学看中医理论,就像地球人看外星人,怎么看都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它们的差别竟大到如此地步:它们是水火两极,如果承认了中医的理论,必然要修改现代科学的基本原则。
比如说,如果承认了中医精气“常先身生”的观点,那就必须修改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如果承认了“心为思维主体”的观点,那么现代科学中的脑科学就被彻底推 翻;同样的,如果承认现代科学,中医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例如,如果我们完全接受西医的解剖学,那么中医“左肝右肺”的理论就成了一堆废纸。
关于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冲突,我们只能在此点到为止。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场冲突中,既没有胜利的一方,也没有失败的一方。目前现代科学拿中医学一点办法 都没有:如果说它是正确的吧,所有的手段都无法证明;如果说它是错误的吧,又无法否定中医明显的疗效。聪明的人只好对此存疑,愚蠢的人则会借此反对。
那么,不能用现代科学框定的东西真的不是科学吗?氧气是拉瓦辛发现的,难道在发现之前氧气就不存在吗?室女星座距离我们6000万光年,不论发现与没发现,它一直在那里,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爱情这个东西对人类的作用极其巨大,它甚至影响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一个人如果终生没有爱情,寿命肯定不长。但爱情科学吗?不科学!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是专门研究爱情的,而且爱情也不能用公式、数字、化学成分等等来表达。
父母亲情科学吗?同样是不科学的,但人类社会离开了它就没有办法发展,物理学家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发明一个亲情的公式。如果让人在亲情与科学之间做出选择,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亲情而不是科学。
因此,不能用科学框定的东西,虽然它一定是不科学的,但并不一定没有用,更不意味着一定是错误的。中医不符合现代科学原则,并不意味着中医是伪科学,更不 能说明中医是不正确的,只能说明一点:现代科学体系有某种重大缺陷,它不能涵盖真正正确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为中医的不科学而骄傲,而不应该自卑。
投降主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传统医学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中医现代化。这个口号表面看起来十分振奋人心,它勾画出一幅模模糊糊的诱人画面:如果 将现代科学引进中医,中医以前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会真相大白,精气、经络都可以从仪器上直接观察到。于是,任何一个外国医生都能指着屏幕告诉他的病人说:看 见了吗?这就是气,这就是经络。你的气是蓝颜色的,而且聚集在这个穴位附近,喝酒过量了吧!
中国人历来喜欢口号式的东西,它简明扼要,富有扇动性,而且最能抒发胸臆,扯破嗓子喊一阵,大汗淋漓,痛快非凡。所以在历史上发明了许多口号,从“等贵 贱,均平富”到“打土豪,分田地”。“中医现代化”的口号,让人们想起了另一句豪言壮语,那就是大跃进时的“超英赶美”,可惜的是,中医不是钢铁,并非竖 立几个高炉就能解决问题。
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呢?说白了,就是用西医学、或其它现代科学成果来解释、证明、发展中医,其中包括理论的现代化,也包括方法的现代化。再说得通俗一 点,就是要让中医去钻已经成形的套套,钻进去的部分就是科学,钻不进去的部分就是非科学。这是强盗打劫,不是科学研究。
如果再进一步追究“中医现代化”背后的心理因素,那就更有意思了。80年代初的时候,社会上有一股潮流,无聊的文人将此概括成“傍大款”,没有钱的姑娘们穷得心里发慌,找一个有头有脸的靠山,此为“傍大款”。“中医现代化”就有点傍大款的意思。
中医一直游离于现代科学之外,一方面她的基本原则与现行科学的冲突是如此的明显,另一方面她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无法被所谓的科学证明。这样一来,许多人心 理发慌,都暗暗嘀咕: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如果它不是科学,那应该怎么办呢?一些聪明的人脑子一转,想出个主意:如果能用西医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医,不就可 以证明中医是科学吗?于是有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说穿了,这些人在骨子里是瞧不起自己,为了抬高身价,不惜效仿大街上花花男女,厚着脸皮硬往西医学上 靠,不同的是,他们可以理直气壮高喊一声:傍大款喽!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表面看起来它是出于一种对传统医学负责的态度,实际上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在漂亮口号下的胜利大逃亡。这是一些对中医不甚了解,但又想赶时髦,又想有所作为人的胡言乱语。
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方向性错误。因为从本纪20年代开始,人们就在不断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证明中医学,“中医科学化”并没有取得什么象样的进 展;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又有了一个新名词——“中西医结合”,更是大规模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医,但结果怎样呢?《黄帝内经》到今天还是三玄之一,基本 上没有人能搞得懂。而且,中医的完整理论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她就好象是一位漂亮姑娘,正赤身裸体接受一个毫不相干人的检查。是可忍孰不可忍!
问题总要从两方面说。由于没有现代科学原则作支撑,中医人士心里发慌,可事实上,当眼对鼻子面对中医的时候,现代科学家也许比我们更慌哩,他们很可能在私 下里这样说:怪事情!我们这么先进的科学,为什么就证明不了原始社会落后的东西呢?我们是真先进,还是假先进?我们敢保证,他们一定有被嘲笑的感觉。
事实上,中医学的存在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证明,因为西医没有这个资格。早在现代科学产生的几千年前,中医就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在人类医学史上,最有 发言权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目前科学不能证明中医,其错不在中医,这个现象也无法说明中医不科学,因此无损中医的清誉。
因此,在理解“中医现代化”口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中医与现代科学有没有可融性?也就是说,现代科学与中医是否在同一个范畴里?现代科学是否能够涵盖中医?
不论我们承认与不承认,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根本就是两回事,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方法,二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得不是一条路。相反,中医可以包含现代科学,而现代科学简单、明快的原则却无法涵盖中医学,它们是对立的,没有可融性。
事到如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承认:中医就是不科学!而且要为这种不科学而自豪。再不要心存侥幸,认为中医理论可以与现代科学相吻合,千万不要再搞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是彻头彻尾的投降主义,它的未来是消灭中医,而不是发展中医。
我们更要看到,关于人类生命的真相,现代科学有重大的缺陷,比如现代医学将生命分解成一堆数字的做法,很可能就是根本错误的,量化本身并不能代表生命的本质。
例如,有一个原始人,受伤甚重,但他还是气喘吁吁跑到酋长那儿报告:“老虎……两只……正向我们走来”在这句话中如果将后面的任何一句话删去它都可以给人 们提供确切的信息,所以他将“老虎”放在了最前面。如果这个原始人将“两只”放在最前面,当他说完就死去时,事情就大不妙了,酋长肯定不明白:这“两只” 究竟是什么?是老鼠、是狐狸,还是兔子。可见数量并非是生命的本质,它甚至不能反映生命的存在。当我们远远看见一个人走来时,首先的印象:这是一个人!然 后才是这个人的身高、体重等数量。没有一个人会这样说:瞧啊!1.8米、90公斤正向我们走来。
因此,我们首先要立足于中医的“不科学现象”,开创一条新的人体科学道路。目前所有的事实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医要发展,必须要反科学,千万不能被科 学吓倒,必须对所谓科学的结论大胆怀疑。同时我们要反对那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不科学态度,这些人在中医理论的研究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们首先提两个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以外又是什么?
第四节 反科学无罪
现代科学无法证明中医学,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长 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观念,认为凡是科学的都是绝对正确的。当现代科学无法证明中医学时,人们常常联想到对与错,而且肯定地认为现代科学正确而中医错误, 于是有了“中医现代化”的谬论。这也不能怪大家,从我们上小学起,老师就在反复说明这个结论,原子弹、计算机、航天飞机等等科学成果,也在强烈震撼着人们 的大脑。久而久之,它成了一种思维模式,最后变成了一种凌架于世界之上的尺度,人们用它去丈量整个世界。当科学变成一种尺度的时候,它就顶如自己给自己划 了一个圈子。
说到圈子,我们想起了孙悟空。
《西 游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孙悟空要外出公干,但又不放心师傅和师弟们的安全,于是用如意金箍棒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子,然后对唐僧说:你们千万不要走出这个圈 子,我保证平安无事。唐僧虽然有些蠢,但还算个本份人,安心呆在圈子里一心念佛。那猪八戒就不信这个邪,因为他看不出这圈里圈外有什么区别,美女一招手, 早把猴哥的嘱咐忘到了瓜国,乐巅巅冲出了圈子,结果当然是坏了孙大圣的苦心安排。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孙悟空的圈。其实在圈里的人,可能属猪八戒最聪明,因为他看出了圈里圈外都是一样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圈里是土地,圈外还是土地,不同的是一个在弧线里一个在弧线外而已。这个圈的作用也不象孙悟空讲得那样邪乎,假设如来佛来了,那这个圈又有什么用呢?
现 代科学也用笔划了一个圈,然后说:你们听着,凡是被这个圈子圈定的范围都是科学,在这个圈里,你就能长命百岁;反之,圈外都是伪科学,那会害死人的。听从 的人就像是那傻傻的唐僧,一辈子不敢出此圈,当然也不会有故事发生;不听的人就像那疯疯巅巅的猪八戒,总被圈外的事物勾引,结果故事不断。
常言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在以前,我们对科学如此武断的作法并不在意,谁都有“王婆卖瓜”的时候。可现在我们觉得有点别扭,因为一划圈,就将中医学划到了圈外,这可不是“王婆卖瓜”了,而是一棍子打死,性质变了。
所以我们抖胆问一声:科学是什么东西?科学以外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还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或者说如果我们还有一点科学的精神,那么,就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现实:科学远没有人们想象的尽善尽美,今天的科学其实是先天不足的畸形胎儿,这是一个由偏见、误解、固执、狂妄堆砌而成高塔,表面看似很坚固,其实谬误百出,遥遥欲坠。
也许有人觉得此话剌耳,那是因为我们迷信科学,但历史也在证明,迷信者一般都是瞎子,甚至是傻子。因为迷信者已经将思维的权力交给了迷信对象,并情愿从迷信对象那里拿来一付有色眼镜。
不 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人这种动物其实是天生懒惰的,凡事追求简单,比如说,人人都想死后上天堂,不想下地狱,可又不思进取,所以浩瀚的佛经最后成了一句话 ——南无阿弥陀佛,有些人甚至觉得这也太复杂了,又省略了两个字成了“阿弥陀佛”,只要念上一声,就顶如将佛教经典看了一遍,难道这不是懒惰的表现吗?不 但我们汉民族有这个趋向,连少数民族也不例外,藏传佛教的寺院里都有转经筒,里面塞满经文,轻轻一推就滴溜溜转,每转一圈,顶如将里成的经文念了一遍,省 时省力。现代的人更是如此,所以傻瓜设计成了潮流,你不需要学习,只要会按电钮就行了。
人们懒惰的天性,很容易造成迷信和崇拜,而这两种东西最容易产生排斥,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都是宗教战争,道理就是如此。所以,我们最好还是有一个平常人的心态,科学也是可以批判的。
我 们批判科学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第一,人类认识的基点是感觉器官,而人的感觉器官则先天不足,它常常提供一些假象,并影响我们的认识结果。第二,我们所认 识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本身,而是我们整理事实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相信的客观事实,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认识方法能够告诉我们的事实,假如 这个方法有误,或者不全面,那么结论必然不会真实。
好!先让我们来看感觉器官真的像想象中那样可靠吗?
鸡 蛋是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它营养丰富,而且不难吃。可是鸡蛋好吃得来却不容易,一只鸡并不是每天都产蛋,而且它们与人一样,晚上是要休息的。如何能让鸡 产更多下蛋?人们终于发现,原来鸡的产蛋量与昼夜交替有关。于是人们眼珠一转,想出个妙计,给鸡棚里安上电灯。这样一来可就苦了那些下蛋的鸡,它们纳闷: 怎么总是白天呢?如果这些鸡有推理思维的能力,过不了多长时间,它们就会得出一条结论:世道变了,太阳系不运动了,宇宙静止了,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 的……人类就是这样欺骗了鸡的感觉器官,达到了一个不太道德的目的。
人类不但可以欺骗动物的感觉器官,还可以欺骗植物的感觉器官。大家记很清楚,在70年 代的时候,北方地区一到冬天,市场上很少能见到绿色,冬储大白菜加上土豆,就是一冬天的主要菜肴。但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变了,北京冬天的市场上绿色常青,夏 天的主要品种几乎都有。这些绿色是怎么来的呢?同样是欺骗。人们冬天在田野里建起一个个温室大棚,通过调节温度创造一个植物可以生长的环境,这样植物的感 觉系统就彻底混乱了,它们以为被风刮到了赤道,于是开始生长。如果这些植物也有思维能力,它们肯定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地球的轨道在这20多年中发生了变化,地球更加接近太阳,宇宙星系之间的距离正在变小,宇宙在收缩……
从 这两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动植物的感觉器官提供的并不都是客观实在,由于这些器官的先天不足,它们常常提供虚假的情报,常常被周围的环境所欺骗。一条灰色的 毒蛇盘踞在枯枝上,一动不动,这一招常能欺骗那些天空中的小鸟;变色龙常随着周围的环境而改变颜色,也是为了欺骗它们的天敌……
动植树物的感觉器官如此,那么人类的感觉器官又怎样呢?请看以下两个事例:
< > > <
请注意观察相反括号中的两条线段,它们那一根长呢?一般人都会回答:第一根。确实,在人们的视觉中,它是比第二根长一些。其实这两条直线一般长,但由于括号的方向相反,造成我们视觉错误。
(大小圆圈图)
再看上面这两组圆圈中间的圆圈,它们哪一个更大?许多人都会回答:第一个。错。中间的这两个圆圈其实一样大,只因为参考对象不同,第一组中间的圆圈才显得大一些。从这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认识器官告诉我们的,并不都是事实,常常有歪曲事实的可能。
实 际上人类的感觉器官并非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们几乎天天被感觉欺骗着:理发店前的标志灯柱,不论怎么看,它真真实实在旋转向上;魔术师几乎天天在欺骗着人们 的感觉,而我们则为每一次的欺骗惊叹不已;美国电影特技欺骗着观众的视觉,使人们自愿花大把的钱去感受瞠目结舌的傻像;办公室门庭里摆设的假花,足以乱 真,以至当人们看到真花时也忍不住感叹:啊!像假的一样……。
以 上这些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的客观偏差,而我们认识不到的偏差就更多了。当感觉器官提供的情报不准确时,我们常常会形成错误的理论。太阳每天从东边出来,然后 在天空中划出一条巨大的孤线,从西边落下。不但太阳如此,天空中的星辰也同样如此,无数的星星划过夜空落向西边,所以有“三星西斜”的说法。这些自然现 象,千百年的观察都是如此,于是人们形成了一套理论——地球中心说。这种理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包括太阳)都围绕地球旋转。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坚信这套理论的正确性,想象丰富的人进而猜测:那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肯定住在地球上。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可见感觉提供的认识在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当然,人类现在对世界的探索已经基本上抛开了肉体感觉器官,主要依赖于这些器官的延长部分,即各种各样的仪器,例如,X光机、照相机、红外扫描仪、射电望远镜等,都是视觉系统的延长;电话、声纳等,都是听觉系统的延长。在充分相信人类感觉器官的基础上,人们更加相信这些精密的仪器,因为它们具有感官无法企及的强大功能。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一个最佳视力的飞行员,他可以目测20公里以外的目标,但通过光谱分析仪,我们则可以感知100光年以外星球的变化。同样,我们可以在寂静的草原倾听几公里以外的声音,但通过无线或有线电话,我们可以听到地球另一边的声响,甚至我们可以听到大洋深处两条鱼在交谈。
但是,这些仪器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真实的吗?
我 们应该懂得一个道理,迄今为止,虽然我们努力在标榜自己的发明创造,可实际上人类并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所有的发明都是学习、照搬、模仿自然,比如说,我 们没有发明一种运动形式,目前所看到的运动形式,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同样,一切关于动物感觉系统延长的发明,也是属于仿生学的范围。比如,声纳的发 明。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蝙蝠虽然有眼睛,但视力极差,可它为什么又飞行自如呢?原来它有一套声纳系统,它在飞行时不断发出尖叫,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反射回 来,蝙蝠根据反射的声波来判断前方有无障碍物,及这些障碍物的形状、大小。科学家根据蝙蝠的原理,最后发明了声纳。
人 类的仪器许多都源于仿生学,而正如我们以上说到的,动植物的感觉系统并不完美,它自身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这些系统的缺陷带入我们的发 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用摄像机连续拍摄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最后形成的画面依然给人旋转向上的错觉,人类是将错觉机制引入了摄像机的发明。
再比如说关于月球来历的研究,现在我们认为,月球是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地球的出现而出现,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这个结论来源这样一些证据,本世纪60年代,美国先后实施了几次“阿波罗登月计划”,宇航员从38万公里的月球上带回一些岩石,研究结果表明,月球岩石的成分与地球相同,因此可以证明它与地球来自同一个宇宙尘埃团。
在 这个实例中,可能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用来检测月球岩石的仪器,是为了检测地球岩石而发明的,因此,在发明这些仪器的时候,我们已经事先设定了元素检测的范 围,因此这台仪器只能检测出与地球相同的元素,而不可能发现其它东西。这样一来,仪器提供的结论看似正确,其实很可能是谬误。
由此可见,依托于人类感觉器官及延长部分之上的科学,它本身有极大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影响我们最后的结论。因此,将科学定义为唯一正确的做法,本身就不是科学,甚至可以说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
好!再让我们看看所谓科学的方法是不是万能的。
当 今之世,科学唯我独尊,不客气说,它已经取得了几百年前宗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然而,迷信的结果往往是一知半解,如果上大街随便问一个声:科学是什么? 估计能够回答的人少之又少。一般人所知道的科学,都是些具体之物,汽车是科学,计算机是科学,甚至如何吃早饭也是科学……但这些都是科学的外延,而我们知 道的外延越多,对科学的内涵知道的就越少,当这个外延接近无限时,内涵就等于零。
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呢?其实科学最根本的是方法,不论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最终也要用方法加以实现。但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所谓的现代科学方法,它的核心就是逻辑。而逻辑又是什么呢?
不论你查任何一本辞书,得到的解释都差不多:逻辑就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逻辑这种东西,它既是方法,但也是理论哲学,所以黑格尔这将他的一部哲学书定名为《小逻辑》。
从 以上的定义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既然逻辑只是人脑思维的一种形式,那么它有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不是客观的。比如,当我们被火烧伤之后,我们可 以得出一个推理:所有的火都可以烧伤人。可是当我们被开水汤伤后,也可以得到一个推理:所有的开水都可以汤伤人。这两个推理都是逻辑,都是我们人类思维的 形式。因此,逻辑的本身是主观的,我们是以逻辑为中介,来了解这个世界。
我 们举一个例子,假如将一潭湖水比喻成人的大脑,将一块石头比喻成客观事物,当我们将石头抛进湖中后,湖水立刻会掀起一圈圈的波浪,这些波浪就是逻辑,它是 对外界石头抛进来的某种反映。其实我们看不到石头,只能感觉到波浪,并且从波浪的大小、强弱等分析抛进来的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块石头,也许是个铁块。
因 此,逻辑永远不是客观事物,它只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中介。就好象看电影一样,如果说观众是我们,那戏里讲述的故事或演员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对象,怎么办 呢?我们只能通过银幕这个中间物。但银幕反映的影像并不是真实的,比如说它只是平面的,丢掉了立体感,而且拍摄过程中的许多事情并没有进入银幕。
按照逻辑的规律,人们又把这个世界分为本质和现象两部分,强调从现象去把握本质。然而,什么才是事物的本质?直到今天我们并不清楚。例如,我们把事物归纳成一大堆数字、符号,并将此视为科学的进步,难道数字就是事物的本质吗?如果不是,那么区分本质和现象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 实数字和符号都是人为规定的,在人类早期所有民族的计算方法都不同,后来才慢慢统一了计算方法,这就如同我们发明时间、空间概念一样,自然界根本没有这两 种东西,我们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才人为做出了某种限制。因此,逻辑的方法主观性极强,它是把越来越多的规定性强加于客观事物之上。由此可见,建立在逻辑基 础上的所谓科学方法,并不能使我们获得“真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提供近似的、不完整的片段。
大 科学家、量子力学发明人之一海森堡曾有一句名言:“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因我们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这是对目前认识方法的最有力的 否定,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所谓主观客观、唯心唯物统统被打破,主观的、唯心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世界的本质。美国物理学家惠勒曾说:“基本的量子现 象只有当它被观察时才是一个现象。”这对那些死板的唯物主义,不啻当头一棒。
我们并非要彻底否定逻辑这种方法,只是想说明它很不完美,自身存在许多缺点,而建立在如此不完美方法之上的科学,也会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如果将科学视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并用科学来界定其他方法,那是对人类的最大反动,是对人类的犯罪。
有 人一看见批判现代科学就急,他们会伤心地说:没有了现代科学的方法,我们怎么去认识世界?其实天塌不下来,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得靠我们 自己。假如没有了现代科学,人类肯定会从另外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我们在此批判现代科学,正是想借此提倡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源于东方的“天人合一”。
实 际上,科学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缺陷,但它仍然是目前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它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误的是我们,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那就是把科 学奉为“唯一”。有些人冠冕堂皇地认为,这样作维护了科学的尊颜,其实他是在败坏科学。更可耻地是,这样作完全是出于一种利益的需要,与维护科学精神没有 一点关系。科学在这些人眼中,就像是街角站立的妓女,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拿来一用。
一 种是政治的需要。政治与科学原本不搭界,历史上唯有宗教和政治关系密切,所以才会发生宗教战争,所有布鲁诺才会被宗教法庭判处死刑。然而,随着科学在历史 中地位的突显,科学渐渐变成了一种新的迷信,并逐步向政治靠拢,或者说逐步被政治利用。因为利用科学的人发现,用科学来反对异已、维护统治真的妙不可言, 他打了你一棒子,然后说:这与我无关,是棒子要打你,我也无能为力。当科学被政治利用的时候,科学的精神就荡然无存了。
一 种是商业利润的需要。商业与科学关系紧密,就像是一对脔生兄弟,谁掌握了最新科学,谁就能创造丰厚的商业利润,所以这些年才杀出个比尔·盖茨。然而,商海 中像比尔·盖茨式的人物必然是少数,绝大多数是想赚钱又没有新发明的人。可历来商人属于奸诈一类,他们很快发现,用科学去骗钱异常容易,只要在广告中加一 些观众似懂非懂的科学名词,那钱就如同流水一般进了腰包。更有甚者,他们收买科学,一种新产品一出来,赶快拿钱找几个貌似有学问的人,开个鉴定会,写出一 纸所谓鉴定意见,那产品就贴上了科学的标签,照骗不误。在这些人眼里,科学不是妓女是什么?
因 此,我们呼唤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反对将科学当棒使、当刀砍的作法。世界是无限的,逻辑方法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在大千世界里肯定存在其他方法。“科学以外无 世界”的看法,是井底的蛙鸣,应该说科学之外还是科学,攀登珠穆朗玛峰,从南坡可以上去,从北坡照样可以到达峰项。将科学作为一种衡量的尺度,并以此来判 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就如同穿了一件衣服,衣服太小,没有被衣服摭住的地方,难道就不是身体了吗?
如果我们不是上帝,不是神仙,那么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方法。历史证明,刻意追求的“唯一”,都是别有用心的欺骗。请记住一个事实:人类的进步已经将无数当时所谓的“唯一真理”摆在了荒凉的古迹上,供好奇的后人瞻仰。玩弄历史的人,最后将被历史玩弄。
用这种态度来看待目前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冲突,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中医是用另一类方法,从另一类角度对生命的切入,我们不能因为它与现代科学有冲突,就彻底否定它的价值。
第二章 与人体共生的藏象生命
第一节 《黄帝内经》其书
今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篇,各九九八十一卷,合一百六十二卷。两书侧重点各有不同,《素问》侧重于讲理论,如阴阳五行、病因、藏象、气血精液等,而《灵枢》则侧重于讲经络、针灸。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当时班固在写《汉书》时,将目录类统归于《艺文志》下。医药类书目又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小类,共记录医学文献868卷,其中“医经”类七家,共216卷,名目如下: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旁经》二十五卷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内经”一名本不专指《黄帝内经》,但由于其它医书均以轶失,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内经》就专指《黄帝内经》而言。
但 《汉书》里没有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究竟包括那些内容,到了晋朝,有一位大学者名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今天有《针经》九卷, 《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文中的亡失是指《素问》的第七卷。现代人都认为,皇甫谧学术造旨很高,而且他生活的年代去汉代不 远,故本其所言,将《内经》定为《素问》、《灵枢》两部分。
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认为《汉书》所载卷数18与今《内经》162篇对不上号,因为汉代没有积篇为卷的说法。据此有人推论,当时《内经》的字数很少,大约只有今本的九分之一。其次,从内容分析,《素问》侧重理论,《灵枢》侧重经络针灸,两书用语、理论取舍均有不同之处,可证这是两部不相关的独立著作。
《汉书》其它子目下的著作也都与医学有关,“经方”包括方药、本草、内、外、妇、儿各科医书,总11家274卷;房中与神仙两类,也涉及到医学内容,如房中类的“养阳方”、“有子方”,神仙类的按摩术、引导术等。
目 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黄帝内经》与神话中的黄帝本无关联,冠以“黄帝”之名,是为了追本溯源。黄帝乃传说中的古帝王,曾有许多重大发明,使后人受益非 浅,故中华民族一直以黄帝为祖先,历代后人均以黄帝子孙为荣。古人由此将一切文物制度都归于黄帝名下,《淮南子·修务训》曾总结过这种归祖情结说:“世俗 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素 问》之名,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序》:“感往昔之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阴阳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 为《伤寒论》,合十六卷。”在我国正史中,《素问》之名见于《北齐书·马嗣明传》:“马嗣明,河内人,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 堂》、《本草》,莫不咸诵,为人诊候,一年前知其生死。”在目录学上,《素问》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黄帝素问九卷。”
《灵 枢》作为书名,始见于唐代王冰《素问》注:“《灵枢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孔络。”据学者们考证,最早时本无《灵枢》,仅有《九 卷》,后改为《针经》,其后又改为《九灵》,到唐代时始称《灵枢》。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一个问题,即古代民间相传的同一医书可能有许多不同版本, 这样名称差异就较大,很可能内容多少也有区别。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成书于黄帝时期。因为《黄帝内经》是以设问形式写成的,主要是黄帝问臣下答,也有一些是臣下问黄帝答。所以有人直观地认为,《内经》就是黄帝写成的,因此其成书年代也与黄帝同期,如此推论,成书当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但此观点现在很少有人坚持。
2、 成书于战国时代。到了宋代,一批学者认为应该成书于战国时,始创此观点的有宋代邵雍,此人乃是研究《易经》的宗师,相传曾创“梅花易数”之法,他曾经说: “《素问》、《阴府》,七国之书也。”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也持此观点,他说:“《素问》书,出战国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坟,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 浅近。”
3、 成书于秦、汉之际。持此观点的学者众多,窦苹《洒谱》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朝秦汉 之际也。”《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曰:“《黄帝素问》,原本残阙,王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 书,故贯通三才,包括万变。”
4、 成书于汉代。从元朝开始,有人就怀疑此书成于汉代,元明之际的吕复曾说:“《黄帝内经》,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 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此后,历朝各代均有人坚持汉代成 书说,现代持此说者也不在少数。
综 合这些观点,大约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内经》的成书的时间与中医理论的形成的时间是两回事;二是《黄帝内经》是一部集纳本,而绝非原著,是战国到汉代期 间,许多人整理上古医书的结果,但在整理的过程中,有些医学家将自己对古医书的理解加入进去,形成目前《内经》文风不统一的事实。
由于《内经》是集纳本,所以内容、编排上都有些混乱:
一是本身内容混乱,比如,《灵枢·本输篇》曰:“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但《经脉篇》中六府之大肠、小肠、三焦均属手经,非“出足之三阳”;《逆顺肥瘦篇》说“少阳之脉独下行”,可在《经脉篇》又说此脉为上行脉。
再 比如说,《内经》中目前读不懂的地方有许多是观点不同,表现在“黄帝——雷公”对问,“黄帝——伯高”对问,“黄帝——少师”对问,“黄帝——少俞”对 问,这些人在论述医理时并不相同,比如伯高与少俞都论及五味,伯高的“五味论”是按五行来安排的,而少俞的“五味论”却不按五行。
二是《素问》与《灵枢》之间的有不对应的情况,例如《素问》里“虚里”、“缨脉”、“胞脉”、“溜脉”、“尻脉”、“解脉”、“大脉”、“散脉”等脉名特立独行,毫无统属,与《灵枢·经脉篇》的体系完全不同。
三 是后人添加的东西与原本的内容混杂在一起,例如《灵枢·九宫八内》说,就源于汉代人对《易经》的理解,《乾凿度》中有一段关于太一游宫的记载,读起来云山 雾罩:“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 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也。”此理论明显是后人对《易经》的发挥,而且发挥得十分牵强。
因此,中医的研究应该作这样一项工作:彻底分清楚《内经》的组成,将后人属于理解发挥的东西单列出来,尽量恢复古抄本的原貌。
既然《内经》是集纳本,也就是说在此以前应该有大量原始的医书存在,可这些医书又在那里呢?
第二节 中医起源无证据
搞不清楚来龙去脉的东西往往让人感到奇怪,比如说鬼魂,你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真实的鬼,如果哪个人见鬼了,那肯定会有大麻烦。孙悟空大家都感到很神奇,除了他的武功绝伦,事业崇高以外,恐怕也与他的出身有关,别人都有父有母,偏偏他没有,他是从石头里面崩出来的。
中医学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成系统的中医学——《黄帝内经》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春秋以前找不到任何中医学来历的线索,东汉以后又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对它进行增补,在短短的200年左右的时间内,它一下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一经达到,后人就再也无法超越。这在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一种医学想达到一定的程度,非经过漫长的时间酝酿不可,它就像是一坛好酒,时间越长越醇厚。而一种东西历史越长,留下的遗迹也就会越多。
中医没有关于起源的任何证据,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但仔细想想,好象只能如此,因为中医的历史证 据十分难以保留。比如说中药,它只是一些天然物质,有植物也有一些矿物,让这些东西保存下来很困难,即使在古墓中挖出一些这类东西,也很难确定它一定与中 医有关。因为这些东西满世界都是,只有我们确定它们是按中医理论入药的,那才是中药,才与中医的起源有关。可是这一点又有谁敢打保票呢?
一般来说,医学器具容易保留,可是中医的治疗器具十分简单,许多是与生活用品相互混杂,比如煮药的用具一般与煮饭锅没有两样,现在的药罐是很晚才发明的。所以即使我们出土的一个锅,也不能说此物就是用来煮中药的,并以此证明中医的起源。
那么什么才能证明中医的起源呢?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文字,最好是这样的:有一天考古队从地下挖出串在一起的许多甲骨,研究后发现,原来这就是古老的《黄帝内经》,而且甲骨上还明确记载着:某年某月在某地,有某人如此这般发明了中医。可惜这是一个梦,在已发现的15万片甲骨当中,好象没有关于中医的确切记载(据今人统计,甲骨文中涉及医药的文字有323片415条卜辞,记载病名20多种。但这也不能证明中医的起源,因为看不到理论及思维的线索,只能说当时有医药的记载)。
其实即使甲骨文中确有记载,我们也同样不知道,原因很简单,我们水平有限。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共发现15万片甲骨,人们在反复比较后确认,甲骨文中不重复的单字约有5000多个。5000单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今天的文科大学毕业生,他们所认识的汉字约有3000左右,郭沫若曾说自己认识大约4000个汉字,再多就不敢说了。
实际上,甲骨文中的单字可能会远远超出现在的统计,因为在甲骨文统计之前,许多有字甲骨被当作一味药——“龙骨”来使用,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中就记载了“龙骨”一药,当时是秦汉之际,距离我们今天大约2000年左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龙骨都是甲骨,假定一年只毁掉1000片甲骨,那么到甲骨文被发现为止,可能有近200多万片被毁掉了。再假如,每1千片中有2个我们现在不知道的单字,那么就有4000左右的字彻底消失了。如果再加上现在被发现的字,整个甲骨文中的单字将接近1万。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是一个多么成熟的文字体系,大约可以和我们今天的汉语相比。
然而,对甲骨文的研究,虽然历时百年之久,但取得的成绩却十分有限,在5000个单字中,目前无争议的可识字仅有1000多个,准确地说,被认识的字是1056个,而这其中,曾被汉代《说文解字》记录的字就有1051个。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一百年,仅仅认识了5个甲骨文,平均每20年认识一个字。如果照这个速度,现有的甲骨单字,我们需要再研究8万年。
因此,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甲骨文中有中医的记载,但谁也不敢说甲骨文确实不曾有过记载,也许有很多,可惜我们不认识。看来再我们研究甲骨文没有突破之前,不太可能从文字方面找到确实的证据。
那么考古证据呢?
关于中医的考古证据,一百多年来基本没有大的进展。1972年,人们在河南新郑县出土了一枚石器,长约6·3厘米,一端为为圆形,可作按压、按摩之用;一端为棱形,可割破肿胀、排放脓血之用,据说此物即为“砭石”。这可以说是中医起源的唯一考古证据了。关于砭石,史料中多有记载:
《山海经·东山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也。”我们本不知箴石为何物,幸而有唐代颜师古注云:“箴所以剌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看来此箴石就如同刀一般,是一种医疗器具。
《素问·异法方宜》中也有记载:“砭石从东方来。”恰好我们在山东微山县出土东汉画像砖上,发现了半人半鸟人手持针具,好象佐证了上述记载。
但 也有一些人不同意将这枚“砭石”作为中医经络存在的证据。按摩并不是中医所特有的医疗手法,在不同民族的医学文化中,按摩几乎是一种最寻常的医疗方法,只 有当证明此“砭石”确实是对经络穴位进行按摩时,它才可以作为中医存在的证据。同样,如果此“砭石”仅当作割破肿胀、排放脓血之用,那也只能是件很普通的 医疗器具,西医里也多有应用,并不能作为中医起源的证据。事实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记载:“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 (针灸用的九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明显可以看出“砭石”与针灸用的九针不同,“砭石”的使用范围不在中医经络系统,故确不能作为中医起源证据。
文字记载无证据,考古学上也无证据,那么中医起源还有什么呢?只有远古的几条神话和传说:
《淮 南子·修务训》记载:远古的时候人民常常患病,但当时还不知道如何治疗,病人只好在痛苦中挣扎,呼天号地,凄声惨惨。有一位名叫炎帝的人或神,实在于心不 忍,决心解除民间病痛。他开始尝试用草药来治病,但又不知药性,只好以身试药,拿来各种草药吃下去,以此来确定药性和疗效。是药三分毒啊!这样做是很危险 的,据说炎帝有一天种了七十多次毒。文中的炎帝即为神农氏,这大约是中医起源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最早版本,以后许多史籍中都延用了这个版本。 《史记纲鉴》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其 实神农发明中医药还有一个版本——“神农鞭百草”,说神农不是用嘴尝出中药药性,而是用一条特殊的鞭子打出来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神农以赭鞭鞭 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赭为红褐色,“赭鞭”大约是条红褐色的鞭子,第二个“鞭”为动词,意思为鞭打、抽打等意思。从文看,这位炎帝是先用“赭鞭” 抽打草木,确定那些有药用价值,然后再去品尝一下药性,这比盲目品尝植物要合理许多。这条“赭鞭”确实非同小可,我们以后还会提到它。
《搜 神记》中还有一条更加详细的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看来神农用这条“赭鞭”打出来的不止是 中草药,而且还有农作物,所以他才号为“神农氏”。据说“神农鞭百草”并非人们的想象,而是确有其事,《述异记》就记载:“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药之鼎存 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
神 话传说中除了神农发明中医以外,实际上中医古代有名的大神都与中医的发明有关联。比如说黄帝,他是中国神位最高的一位神灵,拥有许多项发明权,象农业、渔 网、水井等,其中也包括中医学。《黄帝内经》一开篇就是黄帝问岐伯,看来他也参与了中医的发明,所以书以黄帝命名。《帝王世系》“岐伯,黄帝之臣也,帝使 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伏 羲实际上比黄帝更古老,由于“层累递加”的神话,反面将他排到黄帝之后,神绩好象也不如黄帝伟大。其实真正的中国祖先应该是伏羲而不是黄帝,几乎所有的早 期神话都说是伏羲和女娲创造了人类,汉民族如此,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也是如此。他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学问也大得了不得,据说《易经》八卦就是他的发 明,几千年来居然没有人能够真正读得懂。这样一位伟大的神灵,按照“医源于圣”的法则,伏羲氏也是中医的发明人之一,《帝王世系》记载说“伏羲氏……乃尝 百草而制九针。”
在 神话里还有一位神人与中医的发明有些瓜葛,那就是燧人氏。“燧”是一种石头,击打时很容易迸出火星,古人也将它称为“阳燧”。《韩非子》中记载说:远古的 时候人们不讲卫生,随手从树上摘几棵野果,从地里拨根萝卜,或从河里抓条鱼、捞几只螺蛤都直接放到嘴里吃下去,这些东西恶臭而伤腹胃,当时的人体弱多病。 有一位聪明的圣人出现了,他用击打燧石的办法发明了火。火在生活中可太有用了,有了火人们就可以吃上熟食,并通过高温消毒,减少了许多疾病的发生。人民这 个高兴,将这位圣人推为首领,并给了他一个尊号——燧人氏。
以 上几乎是关于中医起源的所有资料了,但这些神话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也许有加更聪明的人,反正我们从以上资料中得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事实上现在的研究者 们,虽然在论到中医起源时都引用上述资料,但他们并不真的相信。在一般人看来,神话只是原始人幼稚大脑中的虚幻印象,不能认真对待。所以结论是:美丽的神 话传说固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但“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终究只是故事而已。
如 果神话不能用作起源的资料,那我们就没有任何可资进行研究的凭证了,因此到了现在,中医的源起依然像一团谜,它来得很突然,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尽 管在汉代以后也有一些关于中医源起的具体记载,但它们都很晚,不能用作第一手资料,例如,魏晋时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夫医道所兴,其来久 矣。上古神农尝百草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而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这则资料虽然比以上任何资料都具体、明确,可惜的是魏晋离中医的发明期少说也有几千年,多则可能上万年,这种记载基本上没有价值。
中医起源没有证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目前人们想到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 一、一开始我们曾提到,由于中医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中医起源的证据难以保留,或者说难以鉴定,大量的资料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但同时也有另一种可能, 中国的考古学还不发达,考古的范围有限,甚至人们考古的重点也有误(中国的考古将大量精力放到了中原地区,这可能是个战略上的失误,我们认为,考古的重点 应该在西北部地区,那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起源地),大量关于中医起源的资料还深埋于地下,只要假以时日,人们可能突然会从地下挖出一部古书,上面明确记载 着中医的起源,而且随同书发现的还有大量实物证据。
这只是一个推测,也是一个愿望。我们也希望奇迹会发生,希望中国的考古界能在不远的将来,将任何形式的证据摆在人们面前。
第二、由于文献传承的原因,使中医起源的资料丢失了。首先我们断定曾经有过大量的资料,由于当时文字不发达,记录的比较有限(这不可能,中国甲骨文目前所知有5000多个不重复单字,证明它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文字系统,不可能发生记载困难),而这些有限的资料又在无数天灾人祸中丢失了,所以证据消失。
文 献资料确实存在传承过程中的毁灭情况。世界上的古矣及、印度、巴比伦都曾因遭受外来侵略而中断了文化,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秦始皇就曾焚书坑儒, 使大量的文献资料失传。至于虫咬、水淹、腐烂……等自然原因更不用说了。然而,中国也有过保存相当完好的文献资料,比如说《易经》,它在西周时被保存于兰 台,一直完好,西周时还有《尚书》、《三礼》也被保存下来(《三礼》虽然经过后人的整理,但原始文献在整理时必然存在),为什么会单单丢失了医书呢?
第三、事实上,在上述两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医起源本来就没有任何资料。
我 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春秋以前的《易经》、《尚书》、《三礼》、《左传》等重要文献里,根本就没有提到任何关于中医的资料,因此可以推断:一是这些书的原始 作者们没有见到有关中医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反映到他们的书中。二是这些人曾经见到过中医的关典籍,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反映到他们的著作当中。我们倾向后一 种可能性。
但不论是那一种原因,“中医起源无证据”几乎是一个定论。
第三节 是事而非
中医没有源起的直接资料,这可苦了所有研究者,而且这是个必须回答的难题,否则中医体系就不完整,就无法理直气壮地立足未来无限广大的中草药国际市场,也无法建立自己的药物检测体系。某些人会嘲笑说:连起源都搞不清楚,没准是骗人的吧?
我 们关注中医起源的研究,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中医起源的认识,实际上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人们在研究起源时,已经为日后解读中医理论画了一个圈,而 被圈住的则是我们的思维,它排除了从其它角度理解中医的可能性。比如说,当我们假定中医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而成的,那么就必须从中医中寻找渐进的证 据。可是当我们用渐进观点解释中医时,又会陷入不可自拨的怪圈:是先有经络理论还是先有针灸术?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好!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学术界对中医起源的几种假说
经验医学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段式推论,大前提是:劳动创造了历史,人类文明是几千年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小前提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结论必然是:中医起源于经验的逐步积累。
这 个三论段大约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世界万有之物,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行星系起源于尘埃团,高级生命源于低级 的单细胞动物……那么中医学理论在中国的出现,也必然走得这条路,否则整个事情就不对了,而专家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意外。
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中医的起源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即使没有任何证明资料,专家们的大脑里也会自然浮现出这样一幅幅历史画面:
镜头一、在一片莽莽苍苍的密林中,一位原始人走迷了路,不知道他们的部落在何方。密林的深处有一双双幽幽的眼睛盯着他,那是一群好奇的猎食者,因为它们很少见这种两足行走的动物,更不知道他的肉味如何,所以迟迟不肯行动。
这位原始人饿极了,看见身旁有一种叫车前草的植物,长得很可爱,于是随手扯起一把草,放到嘴里慢慢咀嚼,他觉是味道还不错,于是就多吃了一些。又走了一会,他觉得越来越尿急尿频,没完没了,虽然不痛苦,但真够麻烦的。他回想刚才吃下的草,才惚然大悟,原来是车前草在作怪。
等他走出这片密林回到部落后,在讲起这次冒险经历时,他专门提到了使人尿多的这种草,于是整个部落的人都知道了:车前子利尿、通水。
镜头二、原始部落接到报告,说北面的湖边来了一群迁徙的糜鹿,又傻又肥,极好猎取,于是大家决定去湖边筹集过冬的食物储备。还没走到湖边,就听得阵阵喧闹,这是鹿群和水鸟的奏鸣曲。大家兴奋极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果然如预料的那样,不到半天功夫,他们已经猎杀了十几头糜鹿,还有一些水鸟。眼看太阳移到了头顶,原始人生起一堆篝火,剥开一头糜鹿,大家围座在一起,一边交流着狩猎心得,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烤鹿肉。
可 能是几个月没有吃到肉的因故,一位年轻人只感到油腻,再也吃不下了,可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不吃白不吃。所以他偷偷将身边一种叫黎芦的植物放到嘴里嚼,想 消除一下油腻感,再吃它几大块。可没想到,他刚嚼了一会,就感到胃里翻腾得越来越厉害,不久开始哇哇呕吐,而且不可收拾,吐得昏天黑地。旁边人问他何故, 但他已经说不出话来,用手指了指身旁在微风中摇晃的黎芦。其他人不信,有人抓起几根黎芦放到嘴里,可没一会,他也哇哇呕吐,同样吐得一塌糊涂。于是大家长 了个记性,这黎芦万万吃不得,它有驱吐功能。
镜头三、有天晚上,在一间茅屋里,巫师与几个人正喝着自己酿造的酒,侃着大山,巫师不胜酒量,已经喝得语无伦次,恰好在座的一位老者向巫师请教,怎样才能治好自己的便秘。巫师借着酒劲胡吹一气,最后开了一个方子,让那位老者照方吃药。
过 了几天,巫师早将治病一事忘到了脑后,可偏偏路上遇到了这位老者,一见面就夸他:你真是神医呀!一付药下肚,这病就治好了,真是太感谢你啦。巫师忙问其 详,老者将他开的药方一一说来。巫师一听暗叫:啊哎不好!开错了方子,那药方不是治便秘的,而是清除肺火的。奇怪,这大肠和肺不相干呀,怎么能治好病呢? 虽然有疑问,但巫师还是装成很谦虚的样子说:不用谢,不用谢,为人民服务嘛。
镜头四、在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一位老者赶着一头驴,驴背上叮当作响,上面都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骨头片,而骨头上又刻满了弯弯曲曲的文字。驴的后面跟着一群狗,汪汪乱叫,想吃驴背上的骨头。
老 人一边用手里的木棍赶着狗,一边轻声说:走开,走开,你们这群没有文化的畜生。这不是肉骨头,是医方呀,是我千辛万苦,走村串户,好不容易才采集回来的。 你们看,这车前子能利尿,这黎芦能驱吐,这肺和大肠相表面,这麻黄能发汗……如果进了你们狗肚里,我就写不成书了。走开吧,求求你们啦!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中医学就产生了,它是在整理、汇集劳动人民的产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知读者们是否相信,反正我们不信,因为从道理上它说不通,从逻辑上也欠严密,而且有一个明显的事实不能解释。
假 如我们相信中医就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经验医学”,那么,从逻辑上讲,随着经验的进一步积累,我们可以发扬、修改、补充中医的这套理论,使之更完 美、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都是这样来的。比如说,最早的天文学是建立在长期观测基础上的,但随着人类的不断观测,天文学的知识 在不断丰富,从天圆地方发展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地球从一块平板变成了一个球形,恒星从炽热的星球发展到了冰冷的黑洞……天文学在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 当中。
然 而,令我们不解的是,自从《黄帝内经》形成以后,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动摇这套理论框架,历史上无数的名医,不论他有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当他临死的时候 会发现:其实他仅仅对《内经》的某些条文多了一些心得,根本无法走出《内经》划定的圈子,更别说发展它了。当前的研究大多数借助于现代科学的手段,但我们 依然处于证明《内经》经文的程度,比如,关于经络学,国家两个五年计划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结果只得到一个结论:经络是存在的,《内经》的记载是正确 的。至于经络是什么,我们还是两眼一模黑。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难道说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经验积累不够?可事实不是这样。中国目前的人口,是《内经》成书时的几百倍,人多病就多,既使10个人中有1个去看中医,那么每年中医就诊的人数也远远多于古代不知多少倍。因此,仅从就诊人数、病例上,目前一年积累的经验可能比古代10年都多。再者,解放以后,中国政府曾大力发展传统医学,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中医各类门诊、以及民间从医者,这数量加起来是惊人的,古代社会无论如何是无法比拟的。
难 道说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比古代人聪明吗?事实更不是这样。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以聪明才智作为动力的,远得不说,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比 他们的父辈更聪明,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看看我们周围,电脑、飞机、火箭、汽车、原子弹,哪一项成果都能证明我们比古人更聪明。
难道说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比古人落后?这更是不攻自破。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手段也五花八门,从大型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到人体基因的检测仪器;从漫游太空的人造卫星,到深入人体器官内部的摄影机。这些方法手段,哪一个拿到古代都会引起天下大乱。
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经验,这么多的从业人员,这么多的研究方法,这么多的实验手段,就是无法发展中医理论呢?按理说,这些经验加起来,再造一部《黄帝内经》都足够了,可为什么我们有了经验却读不懂中医理论呢?
这无情的事实反过来证明,中医源于经验的观点是多么荒唐。
1972年,人们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部分医书,其中记载人体经脉11条,缺手厥阴脉,有人说这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发展过程,从西汉时的11条经络,发展到东汉是的12条经络,并以此来证明中医是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是胡说,因为《灵柩·本输篇》中,经络也是11条,同样缺少了手厥阴脉。这恰恰证明,马王堆医书与《灵柩》有一个共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可能也是一个抄录本,在抄录时少了一条经脉。
另一方面,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传统医学都是经验式的,但这些医学与中医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它们统统没有理论,只有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而且绝大多数巫医的成分很浓重。这是世界经验医学的一个共同特点。
中医不但有操作方法,而且有一套严密、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医的任何操作都置于理论的指导之下,比如,中医诊断主要依据“阴阳”理论,针灸也遵循经络理论。这一特点完全不同于上述经验医学,它倒是与现代科学很相似。
我们不禁要问: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学,能称为经验医学吗?
可见,用“经验的积累”来解释中医起源的作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再往前追溯,渐进的观点可能会解释一些古代文明起源,但解释不了中医的起源。而“劳动人民……”云云,则更是一句苍白之极的政治术语。我们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恰恰证明中医起源有另外一种可能。
动物本能
当我们批评一个人名实不符的时候,常常会这样来形容:远处正有一顶大帽子向我们漂过来,等到了眼前方知,原来这是个戴着帽子的人,由于人小帽大,远处就只能看见帽子,而看不见人。
大 家在研究中医学时,也有这样的感受。中医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内容极其深邃,经络学、运气学、藏象学、阴阳五行学、精气神……让人感觉到面对的就是一座大 山。可一接触到中药和中医治疗方法,又感觉到出奇地简单,就好像是看完大山又面对山下的一棵小树一样。这种反差真是惊人!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见那位学 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解释,由此可见关于中医起源的研究是多么疏略。
中 医药有十分朴素的原始特征,这一点有目共睹,比如说,中药主要是利用自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可以不经任何加工,直接作为药剂来使用,甚至五谷杂粮、疏 菜、果实都是药,《本草纲目》就分有“谷部、菜部、果部”,其他像“木部、草部”中的许多也可直接食用。这样一来,一般性的饮食与吃药很难有所区别。
例如,在进补这个问题上,枸杞子“补内伤大劳嘘吸……补精气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这一作用药用与食用同样有效。以枸杞、熟地黄、白术等合成的“四神丸”,有“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之效,可据《外台秘要》记载,用枸杞泡酒,同样有“补虚,去劳热”的功能。
中 医药的这种原始特性,使许多人相信,原始人其实用不着多么高深的文化,仅凭本能加一些经验就可以把握中医药。在此基础上,有人又突发奇想,自然界的动物都 有自救的本能,朴素原始的医学也应该来自人类相似的本能,于是有了“动物本能说”,而且堂而皇之成了中医起源的一种解释。
的 确,自然界的动植物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本能。有的动物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例如,在中古时代,欧洲有些人如果想知道冬天的长短,往往会用铁锹挖开土拔鼠的 洞,看看土拔鼠的存粮情况,如果洞中存粮比往年多,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冬天寒冷而且漫长,如果存粮很少,则意味着一个暖冬。一些植物也有预测能力,例如, 老乡们常常在春天观察梧桐树的花色,如果花色赤红,则年景必旱;如果花色浅白,则年景必涝。有些植物甚至还懂得历法,梧桐树叶平年为12,遇闰年则为13。
除了以上本能,动物还有自救的本能。中国医书记载,古代人用沾上毒药的弓箭来猎杀老虎,可老虎中毒箭后,会食用清泥来解毒;雉被鹰在空中抓伤后,会飞到地面上,到处找地黄(一味中医),并将地黄叶贴到伤口处。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以~(上一舆下一石)石毒老鼠,老鼠中毒以后像喝醉了酒,也不怕人,但它们还是会找泥汤处,喝上几口,一会就没事了。
现代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动物都有一些自救医疗的方法,比如,蛇是冷血动物,但当受到外伤而感染时,它会找到一处太阳光充足的地方,躺下来让阳光直射身体,为的是使体温升高2—3度。 美国罗维雷斯研究所的生理学家马特·克鲁格认为:“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支持发热是一种针对感染的防御性适应,在整个动物界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他认 为,用药物控制发热,有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致命。他在实验室里搜集了一批重要的证据:当蜥蜴被感染时,会选择一个温暖的地方使体温升高一些,大约20C左右,如果找不到一个能使体温升高20C的温暖的地方,则蜥蜴多半会死去。小兔不能自己发热,因此一旦患病,它也会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去升高它的体温;成年兔能自行发热,一旦被退烧药阻断,也多半会死去。
然 而,动物本能与中医起源有内在逻辑关系吗?我们看不出什么关系,这就好比“风马牛不相及”。如此的类比是可笑的,比如说,现代科学新成立了一个学科称为 “未来学”,当我们讨论其起源的时候,是否要这样说:未来学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因为上面举到的例子中,动物的预测能力并不比人类差。如果将这一类比推广开 来,你会得出一个笑破肚皮的结论:人类的所有文明都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再说,直接以植物、动物、矿物入药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其它民族也有,例如,甘草、大黄、食盐、胆矾等,不但中国有,西方国家也有。此外,中国其它少数民族也有自然药物,例如,蒙药323种,藏药404种……这些药物中有许多与中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汉民族中医的自然药使用,是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下,自然药才能称之为“中药”,否则也就无所谓中药了。药本无中西之分,就看以什么样的原则来使用。
可见,中医的形成一直在理论的指导之下,离开了理论,中国的古代医药就不能称为中医,只能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如此研究,必然会得出中医不存在的结论。
或许有人说:中医的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首先积累了大量自然药物以后,然后才总结发展出了一套精深的理论。所以中国医药称为“中医”是很晚的事,大约在战国以后。而在那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只有巫医、只有经验医学。
这个观点恐怕是现代学者们的主流观点,它符合渐进的思维模式,也符合常规文明起源的解释。但我们认为它还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两个问题它无法解决:
第一、中国医学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凭借甲骨文字型及一些实物考古资料来证实,但中医理论的来源却没有任何资料,战国时期是理论的成书时间、记录时间,绝不是理论发明的时间。所以我们既不能证明实践先于理论,也不能证明理论先于实践。任何的情况都可能存在,这里没有权威。
第 二、先实践后理论的观点,没办法解答如下疑问:为什么中医存在简单实践与精深理论的脱节现象?就如同有人用一斤面粉,意外作出了十斤面的馒头。这里又牵连 一个问题:中医理论究竟是怎么发明的?中医理论不但在深度上与实践脱节,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它无法从实践中直接导出,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并非建立在实 践的原型上,比如,它的藏象理论就与解剖实践彻底脱节,中医五脏并非解剖学上的五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反而认为,中医理论很可能先于实践,而且简单、直接的实践可能不完全反映理论的所有成就,这源于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不足。从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我们再一次看到“动物本能说”的荒唐性可笑。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世界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且这些传统医学的实践与中医有几分相似之处,可为什么他们没有发明了中医学?除印度以外,甚至我们看不到一点点与中医理论相似的痕迹。这一现象的本身就是对“动物本能说”的批判,也是对先实践后理论观点的批判。
源起巫医
人 们常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道士手持一柄木剑,直指天空,喝令鬼神,驱逐邪魔,最后口中必定大喝一声“急急如律令”。其实这并非仅仅是道士、巫师的 把戏,中国古代的医术也有此项,《素问·移精变气论》曰:“惟移精变气,可祝而已。”后人称此科为“祝由科”,即是诅咒,“祝由”的本身既是巫术。唐代医 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禁经》中为我们记载比较详细的情况:“吾为天师祭酒,为天地所使,身佩乾灵之兵千百万亿,在吾前后,罗列左右,何神敢往,何鬼敢 当?正神当住,邪鬼速去!急急如律令。”
俄国作家格利格罗维奇在小说《乡村》中曾记有这样一件事,村里的铁匠德隆死去后,经常在村子里出现,吓唬村里的人。后来村长的弟弟看到铁匠在村里闹腾没个完,就刨了铁匠的坟,把他的尸体翻了个身,在背上钉上一个又长又大的白杨钉子。这也是巫术。
巫 术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中都有印迹,即使到了现代,巫术也没有彻底消失,变成了一些习惯的行为,例如,中国人晚上如果作了恶梦,他会吐口水,同时伴随 “呸”的发音。印度人每次打呵欠时,总要用手指向左右两边各弹一下,防止魔鬼乘机进入口中,而西方人则在打完呵欠后要祝福,防止灵魂随气喷出。这些习惯, 如果追其根源,都来自巫术。
自 然,在古代实施巫术的人就是巫师了,也有的国家将其称为祭祀。其实巫师在古代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有点象现在的大学教授或专家,他们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由 于古代生产能力有限,社会财富不丰富,不可能养活更多的文化人,所以巫师的身分极其复杂,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文学家、星占家、哲学家、建筑学 家……他们是综合人才,是一切文化的掌握者、传播者。古代帝王的顾问学者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史,即是史官;另一类就是巫,而且巫的地位总比史高要高一些, 《礼记·礼运》记载:“王前巫而后史,卜巫鼙侑,皆在左右。”
因此,中国古代的巫与医是合而为一的,《广雅》在训古医字云:“~(上 医殳下酉),巫也。”在这个意义上巫医可以合称,故《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巫师创造了医学,古籍中有两条资料可 以为证,《世本·作篇》记载:“巫彭作医。”意思是巫彭发明了医学,《说文》也延用了此说:“古老,巫彭初作医。”有人将这两条资料进一步发挥,得出一个 结论:中医学源于巫,巫医同源。甚至有人认为,中医实际上是巫术的副产品,巫师在长期的巫术行为中,一不留神就发明了中医学。
巫师曾经履行过医生的职责,这恐怕没有什么争议。但如果说巫师发明了中医学,恐怕很值得商榷。
首先是资料的问题,关于巫的记载有很多,从《山海经》开始,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几乎都有记载,甚至到秦汉时也有记载。但一般资料只说巫与医药有关,如《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挟~(上一穴下一契)~(上一穴下两个瓜)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记载中只说巫“操不死之药”,而没有说到巫与医药的具体细节。如此一来,仅这条资料就可以证明许多东西,如道家长生不死之说也往往用它来证明。
其次是巫与医起源的时间。考古学发现,新石器晚其的山顶洞人墓地中,发现一些骸骨上有红色赤铁矿粉末。现代许多学者都用这条资料来证明巫师的起源,并认为这是“朱色辟邪术”的最早源头,由此将巫的起源上推到4万 年以前。我们认为这样使用资料不当。中国史籍明确记载,不同部落有不同的颜色偏好,有的喜欢朱红,也有的喜欢白色、还有的喜欢黑色,即使后来有“朱红辟 邪”一说,我们也不能肯定出现在山顶洞中的赤铁粉末与此巫术思想有何关联。因此我们认为,此事仅可证明人类灵魂观念的产生,原始宗教的葫芽,而不能证明巫 师职业的出现。
据 神话记载,在很久以前是没有巫师的,当时天与地是相联的,人与神也是相杂的,根本不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来勾通。后来天地发生了分离,神与人的关系变得远了, 神在天上,而人留在了地上,此时才出现了巫师。最早记载巫师职业的,大约是《山海经》,例如《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左月右分)、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但 是《山海经》的记载并不能证明巫师先于中医,因为同在一部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草药,它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更重要的是,同书还记载了许多给药的途径,与目 前中医的给药途径基本相同,因此,《山海经》只能证明:在巫师产生的时候,中医思想就已经存在了,它们是同时出现的,不存在谁创造谁的问题。
其 实我们有个现象似乎可以证明巫师与中医的发明没有任何关系,那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属于占卜之辞,而占卜是巫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一代又一代巫师 记录下这些卜辞的。然而,我们在现存甲骨文中能够认识的字型里,没有发现中医的直接证据,甚至没有发现蛛丝马迹。当然也可能证据存在于那些尚未读识的文字 中,但基于目前的证据,至少可以说中医的发明与巫师无关。
巫及巫术实际上很复杂,值得研究的东西也很多。我们承认巫与医关系密切,是因为它们不但指导思想很一至,而且在对人类生命结构的看法上也很一至,甚至它们采取的方法也有互通之处,比如,《内经》中的“祝由科”很可能是在中医理论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巫术。
在所有研究起源的努力都失败以后,我们也许应该老老实实承认一个事实:中医没有起源!或者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起源。
第四节 谁能发明中医?
上面我们谈到了《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经专家们考证,成书在战国到秦汉之际,距令至少有2000—2500年前。但是,《内经》的成书年代绝不等于中医出现的年代,而只能当成中医被记录下的年代。
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3000年前的医学
《内经》中有一段文字与《老子》完全相同:“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许多专家学者用这条资料来证明《内经》成书于《老子》之后,认为《内经》抄了《老子》的这段文字。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老子》与《内经》都来自同一个更早的祖本,根本不存在谁抄谁的问题。
如果仔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老子《道德经》一书有很浓重的摘抄痕迹,它与我们看书时随手摘抄下来的格言警句相似,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结论,一个观点,根本没有中间的论述部分。而与老子同期的其它著作则没有这个现象,比如说《论语》、《管子》等。
老子其人曾经担任过周朝皇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虽然老子任馆长时,周朝正在走下坡路,但皇家图书馆内还是保留了比其它处更多的古藉,像《易经》的三个版本都有保存。因此,在翻阅藏书的过程中,他随手摘 下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字,最后集纳成《道德经》一书也是有可能的。同样,在他管理的藏书中有《黄帝内经》更早的版本,他也将其中一些文字收录于《道德经》 中。
由此可见,中医的理论体系不晚于春秋时的老子,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列子·汤问》中有一则西周穆王的故事,记载一个机械人“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行。”这段记载中涉及许多中医理论,《内经》都有记载: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金匮真言论》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
《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是一个可信的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周穆王时期,是西周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西周王朝从鼎盛到衰败的一个转折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证,周穆王应该生活在公元前976年——前992年。
这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中医的理论已经形成,当时距令大约3000年,比一般专家们的考证多出800多年。
其实关于中医理论的形成时间,《内经》中本来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即中医理论形成于神话中的黄帝时期,但目前却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说法。可以考察中国巫医出现的时期,恰好与黄帝同期,因此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也是可信的。
《礼 记·五帝德篇》说:颛顼之后“治气以教民”。为什么颛顼之后呢?《国语·楚语》说,颛顼之前,是个非常好的时代,神与人都混杂在一起,人人祭神,家家有巫 史。但颛顼时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天地分离,史称“绝天地通”,神离开了人,正因为这件事,黄帝才将帝位传给了颛顼。从此以后,人类就进入了蒙昧期。所以 “治气以教民”,应该发生在天地分离、神离开人类之后。
《黄帝内经》涉及七个人物,即黄帝、岐伯、伯高、少愈、少师、雷公、鬼臾区。根据文献提供的资料,我们在其中重点分析两个人物,一是黄帝,二是雷公。
黄 帝的起源比较晚,从时序上说,它应该是周族的主要神灵,但黄帝的神迹却十分遥远。有些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黄帝可能是一位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因其对部 落的贡献,而被奉为神灵。但不论怎么说,当“黄帝”这个名称出现时,他已经不是一位普通的人,而是神,是取得政权后周民族树立起来的崇拜对象。所以,西周 时的甲骨文、铭文、《诗经》、《尚书》等中都对他大加颂美,此时的黄帝无疑就是上帝,是绝对宗教崇拜中的偶像。《淮南子》记载说,当时有五方天帝,而黄帝 居中统治四方,可见神格之高。
中国神话中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也丰富,归纳为这样几类:黄帝与创造人类,黄帝与古昆仑山、黄帝发明器物、黄帝与炎帝之争、黄帝大战~尤 等等,具体的神话细节我们就不多说了。但需要说明的是,神话中的某些具体的“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神话中的神迹,即神的事迹 一般具有某种真实性。比如说,黄帝的神迹有以上这些,这些事实可以是真实的,但是否真的就是黄帝个人所为,那就说不定了,也许是其它神所为,这都没有多大 关系。
雷公是神,就是风雨雷电的雷。最早的雷公神话源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据记载,当年黄帝与~尤发生了战争,~尤不知用什么法子,弄出了满天大雾,黄帝的军队不变东西,结果惨败。后来黄帝让“旱魃”上阵,用“旱魃”体内发出的巨大热量才挽回了败局。
紧接着,黄帝又添了一件新武器,那是一面用“夔”皮造成的鼓。据说,这“夔”长得很难看,但它却有一张好肚皮,能发出巨大的声响,有时它没有事就躺在大泽边,敲着自己的肚皮玩,发出嘭、嘭、嘭惊天动地的声响。黄帝为了打败~尤,忍痛将“夔”杀了,取了它的皮做成一面大鼓。黄帝还觉得不过瘾,又杀了雷兽,撅其骨为鼓槌。这两件巨响的东西碰到一起,那就可想而知了。
从其它记载里可以看出,这“夔”实际上就是雷 神,《山海经·大荒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地形训》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可见敲着肚皮 玩的就是雷神。到战国时,人们将传说里的神都人性化了,此时的雷神就变成了雷公,《楚辞·远游》记载:“左雨师使侍兮,右雷公以卫。”
而岐伯、伯高、少愈、少师四人,虽然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他们都是神医,而且生活的年代也与黄帝差不多。
岐 伯仅在与中医相关的文献中有记载,记载说他是黄帝时期一位最有名的神医,据说他曾经奉黄帝之命尝百草、辩药性、整理医方,最后写成《素问》一书。所以岐伯 在中医里的地位几乎与黄帝齐名,后来的中医称为岐黄医道、岐黄学等,岐就是岐伯,黄就是黄帝,可见他的名字还排在黄帝之前。然而,现有的古藉中都没有记载 岐伯的形象,我们至今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个什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是个纯粹的人形,也许像《山海经》中其它神一样吧,也是人与兽的组合形。
伯高也传说是黄帝之臣,上古医学家。此人尤其精通脉理,《灵枢》中有许多篇都是伯高的杰作。此人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解剖学家,他曾经向黄帝系统讲述了人体各部骨骼的标准分寸,还讲解了消化器官的大小、长短及其部位。
少俞、少师也是黄帝属臣、大医学家。少俞对经 络、脉象有深入的研究,而且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曾深入讨论过心理因素在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而少师则对人体质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第一次将人根据阴 阳的多少分为五类,即五行人(西方有四液体说),并提出不同的人在进行针灸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因此,中医理论的形成至少在西周的初期,距今4000年左右,而且还可能形成于中国的神话时期,那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的某个时期。
中医属于全世界
公元前800年前后,在印度出现了一部书,名字叫《奥义书》,书中大约记载了五十篇文献,所以又称《五十奥义书》。书中记载许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也记载了更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医学。最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非当时人的创造发明,它实际上是一个总结性文献,包括了公元前1300多年的《吠陀》、《梵书》、《森林书》等内容。
就在这部《五十奥义书》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与中国古代文化相似的东西,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书中关于人体的基本看法与中医很一致,甚至表述的方式都相同。
印度的古代人认为,我们这个眼中看见的虚假世界,是由气构成的,这些气,看似千变万化,但其实都是一种根本之气的分化而已,《考史多启奥义书》说:“诸气皆臻于一也”。这与中国哲学里气的“混一”理论是何等相似?
在 对人类生命的基本看法上,《五十奥义书》也与《黄帝内经》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六问奥义书》记载:“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 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这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何等相似;再比如,《蒙查羯奥义书》记载:“阴阳合精气,人类由神生。”这与中医“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的看法又是何等的一致。
从上述哲学观点论及到人类生命本身,那就更加细致了。人的本质就是气,印度人称为“生命气息”。关于生命气息的概念,《奥义书》里也很乱,岐意百出,有的说生命气息是粮食,有的说是空气,有的说是大梵,是各种神灵。但总的来说,生命气息有两种意思:
1、 指肉体内的“内自我”、“神我”。有时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灵魂。由于“神我”是人的神性部分,所以也可以直接引伸为大梵、“彼”、因陀罗等,例如,《考史 多启奥义书》说:“生命气息者,大梵也。”梵即梵天,是印度古代最伟大的神灵。同书又引因陀罗语说:“彼曰:我为生命气息,为般若自我。汝其敬我为寿命, 为永生。”因陀罗的神位也很高,它是印度的心神,专门管理人类的思维、意识等活动。
此类生命气息属于人类生命的本质,它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泰迪黎邪奥义书》曰:“气是群有之性命,故气称为一切寿。”《伊莎奥义书》曰:“气息兮,永生之命;躯体兮,飞灰是竟。”
2、指人体内真气。《甘露滴奥义书》、《瑜伽顶奥义书》、《瑜伽真性奥义书》、《商枳略奥义书》等,是印度瑜伽气功的修练经典,主要修练的就是人体内的真气,书中详细讨论的十几种气,都是人体内的自有之气,《大林间奥义书》有一句精确的论述:“生命之气息,即诸体之真元”。
最常见的是,印度人将人体之气共分为五种:平气、上气、下气、充周气、元气。这五种气分属不同的部位,而且有不同的颜色:平气在脐处,乳白辉晶莹;上气在心头,红似末尼珠;下气在~(左一月右一决半),光如甲虫赤;充周气满全身,其焰似光明;元气喉处沏,色如谈黄白。五气的划分与中医也十分相似,中医将气也主要分为五种:阴气(下气)、阳气(上气)、卫气(平气?)、营气(充周气?)、元气(真气)等。
印 度又将人按气的存在划分为三级:《大林间奥义书》曰:“此即三界:语为此(下)界,意为空界,气为彼(上)界”下界的语可以理解为肉体,空界的意可以理解 为人类的意识,上界的“彼”就是气了。印度还有一种划分方法,本质上也与气有关:外自我(肉体),内自我(意识),超上自我(气、灵魂、神我)。
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的是,印度《奥义书》中有关气的论述与中医《黄帝内经》有关气的论述有何关系,但它们确实存在相似性,这一点千真万确,例如,《唱赞奥义书》曰:“其至精分化为气息。”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归精,精食气……气伤精,精化为气……”极其相似。
奇怪地是,这部书中也记载了经络,而且人体经络有14条。据《商枳奥义书》记载,人体共有十四条大的经脉,它们的名称分别是:
(1)伊脉(太阴脉);(2)频迦罗(太阳脉);(3)苏寿门那;
(4)萨罗斯洼底;(5)皤喽昵;(6)普沙;(7)贺悉底吉洼;
(8)耶舍斯宾昵;(9)毗湿缚陀利;(10)矩怙;(11)商庆;
(12)波耶斯宾昵;(13)阿蓝薄萨;(14)乾闼利。
当然,限于资料的关系,我们不知道这14条脉与中国经络的走向是否一致,但印度的脉学与中国的经络学很相似,这也是事实。比如,从大的方面,它将脉分为二种,《弥勒奥义书》说“一脉分为二,二者遂离析。”中国也将脉大体上分为二种,即阴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
印度每一条大的气脉又可分为若干条小分支,印 度人常喜欢玩数字游戏,比如,佛教的时间算法就十分惊人,气脉的算法也是如此,所有小气脉细细加起来可以多得惊人,如《六问奥义书》曰:“心中则性灵居 焉。是处有百又一脉,脉分百支,支分七万二千小支,周气流于其间。”如此算来,人身大小气脉可达上百万。所有的气脉都发于心脏,《蒙查羯奥义书》曰:“如 辐共车毂,诸脉心内敛”
据其它《奥义书》记载,人体中最重要的脉有两条,一条名叫苏寿门那脉,此脉在印度备受关注。《瑜伽顶奥义书》记载此脉说:“在诀之后,循背~(几)骨而上,至头顶大梵窍而止。”大约就是起于尾骨至头顶的经脉,相当于中医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奇经八脉考·督脉》说:此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并~(几)里上行……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颈、上巅。
另一条重要的气脉名叫喜多,《大林间奥义书》 记载此脉说:“其隐蔽,则此心内之网脉,其所游行之道,则此心腔上达之一脉也。如一发析为千分,此名‘喜多’之脉者,亦复如是,皆安立于内心也。”、“则 有所谓‘喜多’脉者,以七万二千脉管发于心而络于心囊者也。”看来此脉发于心脏,走于前胸,联结心包而上达于面部。此脉在印度也大受重视,《羯陀奥义书》 曰:“百又一心脉(喜多脉),唯一通头顶,上升达永生,余皆生死引。”人要想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唯一可修的就是“心脉”。中医里没有这样一条脉,大约相 当于任脉,任起于中极以下,循腹里贯心,上关元,至咽喉,也是行于胸前的一条脉。
实际上,我们怀疑“喜多”脉的读音就是从中医任脉和督脉的合音而来,因为这两条脉的走向与中医任、督二脉很相似。
从以上这个旁证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中医理论的出现和形成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商代,距令有3500多年。
第二、中医的起源很可能不局限于中国,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世界许多民族可能都有类似中理论的传播,中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全世界。
孔子发明相对论?
贾宝玉在第一见到林黛玉时,高兴地说: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他感到很意外。而我们在研究中医理论形成时,也经常有“天上掉下个中医来”的感受。如果中医理论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即距今3500年,那么就会有以下疑问:
1、3500年前,中国有没有发明中医理论的社会基础?
2、3500年前,当时的人们从思维进化的水平上有没有这个能力?
3、为什么印度的古代文明中会有与中医相同的思想?
3500年 以前,中国正处于商朝,当时的中国刚刚陶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落后就不用说了。当时的文化也很落后,目前还没有当时确切的社会文明记载。但中医的理 论水平却高于当时的文化总体水平,比如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就高于当时的天文学。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每天都在想如何填饱肚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经 络这样的问题。因此,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看,当时不太可能发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相当高深,至今我们都很难理解,那么当时的人是不是比我们更加聪明呢?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是划分人类文明史的唯一标准。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曙光降临中华大地,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
那么,什么是甲骨文呢?学者们说甲骨文是象形 文字,简单说甲骨文上的文字就是图画,比如说表示眼睛,就画一只大大的眼睛;表示人,就会画一个人形;表示小麦,就会画连根拨起的麦苗;表示车就会画上两 个车轮,象征马车;表示看,就画一只立起来的眼睛;表示即,就画一个人靠近了食器……等等。大家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学学甲骨文的辨认,挺好玩的。
为什么要使用象形文字呢?
如果我们给一个2岁的孩子一枝笔、一张纸,他会用笔在纸上写些什么呢?一般说,他会在纸上画出许多只有他才明白的线条,这些线条偶尔也会组成一幅图画。因为2岁的孩子大脑不能接受抽象的东西,只能接受近于图画的东西。所以老师教刚入学的孩子时,总是用象形的比喻,比如说,他要孩子记住拼音“h”时,总会把这个符号形容成一把椅子。
所以文字反映人们的思维水平。在距今3000多 年以前,不但中国人的思维不发达,国外同期的历史文明水平也不发达,人类都使用的是象形文字。比如说埃及、苏美尔、印度,都需要用图画的形式帮助人们思 考。在人类的早期,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成系统的符号文字体系。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是印度马享佐达摩遗址中的双头蛇印章上的文字,它也是某种无法解读的象 形文字。
大家知道,世界文字除中国以外,随着人们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经历了一个从象形到符号的过程,现在的大多数文字都发展成了符号或者拼音,比如英文就由26个基本符号组成拼音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符号类的拼音文字。象形甲骨文的使用,就反映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他们的思维偏重于直观、象形,不可能接受过份抽象的符号。
而中医学从整体上看,它既不直观,也不形象,例如,中医并不是以解剖原型为基础的医学,它的腑脏、经络、气血都与解剖学对不上号,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有人就将中医的这一特点概括为“思维医学”,强调了高度抽象思维在中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让没有抽象思维能力的祖先,去发明一套完全脱离解剖原型的医学理论系统,是不是有点难为人呢?这就如同我们非要让孔子去发明相对论一样,这种作法是否有些霸道?我们是在研究历史还是在重新创造历史?
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那样,在公元前800多年的古印度《奥义书》中,存在大量与中医相似的理论成分记载,这一现象使中医理论的形成问题更加复杂化,我们要从一个更大宽广的范围来理解中医的起源。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理由,我们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中国人不可能发明如此高深的医学,当时的中国人既没有发明中医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发明中医的思维基础。
那么,是否可能印度人首先发明了中医,而传入 中国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当时的印度同中国一样没有发明中医的基础,而且从记载中看,《奥义书》中的中医理论,十分破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处于 一个雏形阶段,它远不如《列子·汤问》中反映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可以实际操作的程度。另一方面,《奥义书》中的医学理论与中医只是相似,并非完全一至,这 从印度后来的医疗实践可以证明。
那么,是否中国人发明了中医,而后又传到了印度呢?这种可能也不大。首先中国当时不可能发明中医;其次,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化交流并不充分,中间隔着青藏高原,历史上,大规模的中印文化交流出现在公元元年前后,不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第三,《五十奥义书》的成书时间要早于《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
既然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没有发明中医学,那么中医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第五节 《易经》版本的启示
中医起源问题正像我们以上看到的,不论走那一 条路,都是死路一条,至少目前在学术上,还没有任何一家的起源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起源研究的这种尴尬现状在警示着我们:传统起源研究的思路、方法不 可取,我们没有必要再为它耗费几百年的时间。中医起源问题必须另辟溪径,其中并不排斥大胆的假设和天才的猜测。
好!首先来看一看我们究竟面临哪些问题:
1、 在历史上,完整中医的出现具有突然性,目前可考的证据就是《黄帝内经》成书前后的一些资料,春秋以前基本找不到任何明确的证据,包括文献、考古、绘画等。 如果说中草药及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在合理想象的情况下再现,那么中医理论无论如何不可想象。这是一个不能否定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事实呢?
2、在中医体系中存在一个不可理解的谜团,即中草药及治疗方法与理论严重脱节,一方面,中草药及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原始朴素的特征,让人怀疑它们是经验的累加;另一方面则是无比精深的理论,2000年过去了,没有人能走出它画定的圈子。最直接的证据是,中医有医理学、病理学、治疗学、养生学,就是没有药理学,所有的医书都没有成系统的药理。而2000多年的发展我们也并没有重建药理学,直到今天依然是空白。
3、我们无法解释中医与解剖学的脱节现象。中国古代有十分发达的解剖学,而中医学整套理论却恰恰不是建立在解剖原型基础之上的,中医五脏虽然名称相同,但与实体解剖的五脏并非一回事。此外,藏象、经络、气血精液等,也统统不能在解剖学上得到证实。
4、 关于《黄帝内经》的版本及成书形式问题。《内经》是个集纳本,本身并非原版,按道理,应该有许多版本同时存在,但除战国以外,我们在目录中看不到更早的医 书,《周礼》等也未记录版本,那么《黄帝内经》的底本或祖本究竟在哪里?此外,《内经》是以问答形式写成的,目前多解释成一种习惯,那么如果《内经》的祖 本就是问答的形式,又该怎么理解呢?
以上这些问题,看似互不统属,其实都与中医的起源有关联。一个合理的起源研究,它必须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回答得越全面、越系统、越合理,本身就是起源的某种证据。否则单纯地说起源于经验总结或起源与巫医,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我们的研究从哪里入手呢?在没有其它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黄帝内经》本身入手。其中有一个事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关于《易经》的起源及文字特征问题。
《易经》不是卜书
现代人一般认为《易经》是部卜书,是古代巫师占卜的总结。其理由就是《易经》爻辞中有大量卜辞的特征。例如,《易经》满书都是吉、贞吉、中吉、终吉、元吉、凶、贞凶、终凶、咎、无咎、利、不利等等占卜性语言,这些词语都包含在它的爻辞中,例如:
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坤卦六五:黄裳元吉。
屯卦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需卦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讼卦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师卦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
《易经》里这些爻辞与甲骨卜辞很相似,例如:
庚辰卜,贞,多鬼梦,不至(咎) (《类篡》7448)
贞亚多鬼梦,无疾,四月 (《类篡》7450)
辛酉卜,旅贞,王其田干麦,往来无灾,在十月(《珠》404)
已未卜,亘贞,逐豕获 (《前》3333)
庚辰卜,争贞,呼王族人 (《文》589)
……
从爻辞与甲骨卜辞的对比中,学者们发现,《易经》在语句上与甲骨卜辞相同,都是判断句,在用词上也与甲骨卜辞相似,故而认定《易经》源于卜辞,它是甲骨卜辞的总结与抽象,甚至是理论化的卜辞。正是从这一点,《易经》对后世的命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其实如果仔细推敲,学者们的以上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1950年, 在河南安阳四盘磨探坑中发现大骨三块,内有一块卜骨,横刻三行小字,而且类似的符号也发现于一些陶片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不知道这些符号是什么意 思,有的人将它看成是中国比甲骨文还要早的一种陶文。后来经过研究证实,这是三组八卦的标志,但它是数字的,类似后来的阴阳爻。
再比如说,北宋时期在湖北孝感地区出土了一件铜器,叫作中方鼎,铭文一共8行55字,在结尾处有两组数字符号“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李学勤先生作过专门研究,依《左传》、《国语》的占卜实例,最后判定,这两组数字实际就是《易经》当中的两个复卦,即《剥》和《比》。
以上发现证明,最早记载数字《易经》大约出现在新石器前期,距今6000年左右。也就是说,《易经》与早期文字的出现在同一时代。这样一来,《易经》爻辞有卜辞的特点,毫不奇怪,根本不能作为《易经》是卜书的证据。
为什么呢?单就甲骨卜辞来看,中国文字发明的初期几乎都是这些文字,可以说中国的文字就是为了记录卜辞而发明的,现存的5000多个不重复单字,那一个都与卜辞有关。而且甲骨卜辞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格式,包括语法、习惯用词、文风等,这是那时的流行文体,约定俗成。因此,当时不论写什么,即使写一封情书,它的语言、文法也必然会是卜辞式的:“爱你发狂,夜半田头。至,黄裳元吉。不至,贞凶。”
那么,如果在公元前4000年 左右,我们的祖先想将《易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他们会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别无选择,只能用当时的文字,甚至只能用当时的书写语言习惯,包括它的语法、 结构、语气。而这些东西因当时为记载卜辞而发明,因此《易经》不能不带有很强的卜辞特点。它是借用了卜辞,而不能说是卜辞的总结。
《易经》有卜辞的特点,但又不是卜辞的总结, 这一特征恰恰可以说明:《易经》是被记录下来的。记录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人发明而记录下来;二是从别处得到而记录下来。从种种迹象上看,我们更相信《易 经》是从别处得到,而被当时人记录下来的,更确切地说,《易经》是在史前大洪水之后记录下来的史前文明成果。
《易经》为何有许多版本?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易经》也许就是当时人发明而用甲骨文记录下来的,根本不可能是史前文明。但我们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以上的推论,那就是关于《易经》不同版本的爻辞。
中国历史上有三部易书,它们是夏易《连山》、商易《归藏》、西周易《周易》,西周初年这三部易书还同时保留在图书馆里,据当时记载,《连山易》当时尚存8万字。这三部易书,卦画相同,但爻辞根本不同。现我们对比《连山易》遗爻与今本《周易》的爻辞:
《连山》遗卦“剥”上七爻辞曰:数穷致剥而终吝。
今本《易经》剥卦上九爻辞曰: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连山》遗卦“复”初七爻辞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
今本《易经》复卦初九爻辞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连山》遗卦“垢”初八爻辞曰:龙化于虫,或潜于洼,兹孽之牙。
今本《易经》垢卦初六爻辞曰:系于金~(左一木右一尼),贞吉。
《连山》遗卦“中孚”初八爻辞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今本《易经》中孚卦初九爻辞曰:虞吉,有他不燕。
可 惜的是,《归藏易》没有留下明确的爻辞,只有一些零散爻辞,不知道应归属那一爻,否则对比起来更有意思。但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当 时不同民族得到了同一版本的《易经》(得到的途径很可能是别人的讲解,许多人在那里记录),但由于理解的不同,所以记录的版本有差别。这些民族绝大部分后 来消亡了,只有三个民族先后掌握了政权,因此这三个民族的《易经》被保留了下来,它们就是夏族人的《连山易》,商族的《归藏易》,周族的《周易》。
实际上,从《易经》被保留的情况里,我们也能找到证据。比如说,据汉代人记载,西周保存的《连山易》有8万字,但《归藏易》却只有3400字,两易悬差极大。按道理说,夏朝离周朝很久远,但商代离周朝却很近,可为什么商易比夏易要失散得多呢?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注意。
我 们认为,在政权交替的时候,刚刚取得政权的民族一般都骄枉过正,他们不但要取得战败民族的政权,而且要消灭战败民族的意识形状。在古代的民族中,意识形状 方面的改造一般从宗教崇拜开始,表现为消灭战败民族的神话及宗教信仰。《易经》被后人冠为六经之首,可见它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可以推测,周武王打败 商纣王后,一定发生过用周族《易经》取代商族《归藏易》的事情,这是巩固政权的大事,也是标明正统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归藏易》的缺破、轶失完全在情 理之中。所以到周族政权已经稳固之后,再回头收藏《归藏易》时,它已经缺破得仅有3400字。
为什么夏朝的《连山易》保留得比较完整呢?正 是因为它离周朝太久远,到周民族打败商民族时,原来的夏族遗部早已被融合,作为一种有威胁的政治、军事力量早已不存在了,只有文化在民间流传。取得政权的 民族,一般不会消灭此类文化,相反,为了需要他们还可能保留此类文化。这就是为什么《连山易》比《归藏易》在西周初年保存完整的原因。
初《易》因何名为“连山”?
除以上这些证据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证据来自《易经》的命名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第一部易书叫《连山》,它是夏朝的《易经》。可是为什么第一部易书要叫《连山》呢?
有的人认为,夏易之所以叫《连山》,那是因为夏易以艮为首,艮为山,因此六十四卦第一卦应该是艮上艮下,连续两个山,故名《连山》。可是现存《山坟·连山易》第一卦是“崇山君”,即乾,而不是艮,这证明《连山》以艮为首的说法缺乏必要的根据,是后人想象出来的。
我们认为,第一部易书之所以要名为《连山》,实际上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记录《易经》的来源。那么,《易经》又是怎么来的呢?所有的神话和传说都在指示我们:《易经》的来源与史前大洪水有关。
《太古河图代姓记》说:“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
《天皇伏羲氏皇策辞》说:“天雨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
《山海经》记载:“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
在 此我们提醒大家注意,不论是哪一个版本的神话,都说到一个细节,即《易经》的成书与河图、洛书有密切的关系。有的神话说,有一只龙马从黄河破浪而出,背上 有一幅图,名为“河图”;还有的神话说,是一只“神龟”从洛水中钻出,龟背上有一卷古书,名为“洛书”。神话中“龙马”、“神龟”一般都是水的象征,上古 圣人们就是从“河图、洛书”中受到了启示,最后发明或得到了《易经》八卦。孔子曾对这一传说有一句概括性的总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在 论述史前文明的时候,我们曾注意过一大类神话,主题在讲知识与洪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最古老的知识都来自于洪水以前,而神话以知识树、宇宙树、长青树、善 恶果等代表知识,以蛇或龙代表洪水,这类神话反映了一个主题:人们从洪水围困下解救了知识。应该是:人们从退去的洪水废墟上找到了大洪水以前的某些文明成 果。
“河 出图,洛出书”与世界同类神话所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它更为直接。“河图、洛书”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人类知识的代表,比其它神话中的善 恶树、宇宙树、知识树更直接地代表了知识的概念。而“河”在此指黄河,“洛”在此指洛水,这比同类神话中用蛇、龙、水神等表示水的概念更具体。因此,“河 出图、洛出书”的神话重点在讲述知识与水的关系,根据神话内在的逻辑,此处的水只能是神话中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也就是说,它也从间接的角度说明:《易经》 八卦与史前那场大洪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来推测《易经》的起源: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毁灭了平原、谷地的人 类,也毁灭了当时创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有关于这场洪水的记载),只有少数人在高山或高原上幸存下来。洪水过后,幸存的人们从各自的山 峰走下来,汇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由于他们幸存的地点,即山头不同,因此就以这些山头来加以区分。山就好象现在的姓氏一样,来自崇山的,就以崇山 为名为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崇山氏,来自伏山的,就以伏山为名为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伏山氏……等等。
事实上以山为名为姓的习俗,源远流长。《山海经》中记载的所有天神和国家,大多数与山有密切的关系,那时的天神都可直接称之为山神,甚至有些部落就以山为其姓氏,例如炎帝神农就被称为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
此外,最早的《易经》号称“三坟”,但这里没有坟墓的意思。“坟”的本意是高大,可以看作是对山的形容,“三坟”意即三座高大的山。根据《三坟书》记载,《连山》的每一宫都是一个以一座山为中心,例如:
崇山君(即乾)、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龙、君阴后、君阳师、君兵将、君象首。
伏山臣(即坤)、臣君侯、臣民士、臣物龟、臣阴子、臣阳父、臣兵卒、臣象股。
列山民(即艮)、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货、民阴妻、民阳父、民兵器、民象体。
兼山物(即兑)、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阴水、物阳火、物兵执、物象春。
潜山阴(即坎)、阴君地、阴臣野、阴民鬼、阴物兽、阴阳乐、阴兵妖、阴象冬。
连山阳(即离)、阳君天、阳臣干、阳民神、阳物禽、阳阴礼、阳兵谴、阳象夏。
藏山兵(即震)、兵君帅、兵臣佐、兵民军、兵物材、兵阴谋、兵阳阵、兵象秋。
叠山象(即巽)、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云、象阴夜、象阳昼、象兵器。
这其中连山、列山为部落姓氏,古史中有明确记载,炎帝神农就属于连山氏。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其它六山也是部落的称号,他们应该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潜山氏、连山氏、藏山氏、叠山氏。在山名后面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可以看成是部落不同的社会分工。
这 些新的部落从高山走下平原,并继承了大洪水以前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像《易经》和《黄帝内经》这些成果。但当时的人未必可以很好理解这些成果,但不论理解 与不理解,他们都将这些做为祖先神圣的遗产,很好地保留在神话中,或其它口述历史的内容当中。这样算起来,当时继承下来的版本有很多,一个部落保留了一个 版本。
又过了许多年(当时的历史时限很长,大约是几千年),到夏部落掌握政权之时,人类已经开始有了文字,这些部族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传说与神话当中的神圣部分记载下来,其中就包括《易经》。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按照我们的观点,也是甲骨文成熟的时期,《易经》出现在这个时候,正附合了被记录的特点,它是文字出现以后“仰录”史前文化的结果。
夏部族作为统治者,可能管辖下的最大八个部落就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潜山氏、连山氏、藏山氏、叠山氏。它将自己的《易经》名之为《连山》,用八个最大的部落象征《易经》八宫、八卦。
因 此,《连山》的命名只是为了记载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人类是在高山上幸存下来的,所以对山有一种特别的感激之情,又因为人们幸存的地点不同,故名之为 《连山》。这就解释了一个困惑了许多人的文化现象:为什么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平原或谷地上的早期中国人,在他们的神话当中有那么“山崇拜”的宗教情绪。
随着历史的流逝,后来许多部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而他们的《易经》版本也消失了,只有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的部落,将他们的《易经》版本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古代“三易”。
《易经》的笔记痕迹
那么,《易经》是否有记录的痕迹呢?我们认为有!理由有三:
第一、古代人们也认识到这一点的,例如贾公彦就曾说:《易经》乃“有文字之后仰录三皇时事”而成,证明它是被记录的而非发明的。
第二、它是突然出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即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易经》,无论是数字形式还是卦画形式都基本相同,从时间上联接夏、商、周三代,从版本是串联《三坟》古易和《山海经》所记三易,而这些形式在以前根本没有。
第三、《易经》从它出现在历史中,就与目前所 看到的大同小异,是一个极为完善的体系,包括八经卦、六十四别卦及爻辞,即它的经文部分。几千年过去了,后人对它的基本部分没有丝毫补益,只是在《易传》 部分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易经》是被记录下来的,而不是发明出来的。
除了以上三条推测外,在《易经》本身我们也可以找到证据。
一、三易卦画相同而爻辞不同,证明《易经》源于笔记。
我 们以上说到,古代“三易”卦画相同,都是由八经卦及六十四卦组成。爻辞是对卦画的解释,一般来说,相同的卦画本应该有相互一致的爻辞。但现存三易的遗留爻 辞却极不相同,上一节里我们曾引证过《连山》同卦爻辞与今本《周易》的区别。我们由此推测,《易经》来自于某种记录,不同的爻辞是由理解不同造成的。这是 《易经》“笔记”痕迹的一个重要证据。例如:
《连山》遗卦“中孚”初八爻辞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今本《易经》中孚卦初九爻辞曰:虞吉,有他不燕。
这两句爻辞文字差别很大,但内容却极为相似。 《连山》爻辞大意是:如果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又没有其他人竞争,大概可以成事。而今本《周易》爻辞的大意是:即使专心一致,但如果有其他人出现,那事 情不就太好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两句不同的爻辞实际上都在以比喻的手法描述同一个事物,但被描述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二、《易经》文字中有大量比喻的成分。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这些不同的爻辞,还会发现一个更加重要的证据,那就是:《易经》爻辞尽管文字不同,但隐喻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因为文字中包含了大量比喻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它们用不同的手法在描述同一种东西。
不但不同版本的《易经》爻辞有大量比喻的成分,即使同一版本的爻辞中也使用了大量比喻的手法。例如:
今 本《易经》第一卦为乾卦,六条爻辞中有五条涉及到一种传说里的神物,那就是龙,潜龙、见龙、龙在渊、飞龙、亢龙。爻辞是在用龙的不同形态来竭力描述一种东 西,想告诉后人。可它描述的究竟是什么?这成了千古之谜,可能是物体,也可能是某种道理。其它卦也大多数如此,如,今本《易经》的鼎卦,它取用了鼎的六种 形式——鼎巅趾、鼎有实、鼎耳革、鼎折足、鼎黄耳金铉来作比喻;师卦则用军队的六种情形作比喻……。
《易 经》爻辞的比喻性质,在孔子时代就被注意到了,所以当时人解易特别重视“象”的问题。“象”是古代人理解《易经》的中介,如十冀中的《大象传》就是对卦的 一种理解,所以《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直接将乾理解为天,再进一步引申成为君子,还可以引申为父亲等等;《小象传》则是对爻辞的理 解,如颐卦上下是阳爻中间有四个阴爻,就好象是口腮中含一物,故《象》曰:“颐中有物,曰噬嗑。”所以“象”的本意应该是:好象是这样!如乾坤,大家理解 不了时,有人就说:乾坤嘛,好象是天地。
《易经》爻辞的比喻性质只能证明:它来自不同理解后的笔记。再进一步推论:在遥远的古代,曾经有人向我们面对面传授过《易经》。当时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们在底下听,由于讲授的内容深奥难懂,老师只好用打比喻的方法,学生们记下的也是这些比喻。千百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只是这些笔记中的各种比喻,而根本不知道当时的人想用这些比喻说明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读《易经》的困惑。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节: 一个很原始的部落里,一天来了几个现代人,他们告诉老酋长说:外面的人最喜欢踢足球,可好玩了。老酋问:这足球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说:足球嘛是这样的,它 是圆的,像你们地里种的西瓜,上面有些条纹和班点,中间是空的,可以踢着飞起来。说完这些现代人就走了。
这位老酋长临死时对他的接班人说:某天来了几 个怪人,他们说外面有一种好玩的东西,形状像个奇怪的西瓜,脚一碰就飞上了天。新酋长于是将老酋长的话记录下来,他是这样写得:世界上有一种怪瓜,能飞能 跑,其妙不可言。有过了几百年或者几千年,这个部落的子孙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他们开始研究学问,研究本部落以前的历史。但这些研究人员读到上述记载的时 候,肯定不知道记载中的“怪瓜”就是足球。
《易经》版本的情况证明,它记录的痕迹很浓,而且所有的记录都出自一个祖本,或一次相同的传授。
《易经》以上版本的特点,为我们解开《黄帝内经》起源,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中医与《易经》很可能有相似的起源。
第六节 中医不起源于地球文明
从历史中,我们找不到中医发明的可信证据,它就好象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中医不可能源自我们已知文明的发明创造。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中医呢?
笔记中医
《易经》有笔记的痕迹,那么《黄帝内经》是否也有笔记的痕迹呢?我们认为不但有,而且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经》的成书形式上。
大 家知道,《黄帝内经》两部分都是以回答的形式写成的,一问一答,格式基本相同。问答关系有两种,一是黄帝问,臣下答;一是臣下问,黄帝答。具体说:《素 问》中问答对象有四人,黄帝、岐伯、鬼臾区、雷公;《灵枢》中的问答对象有六人,黄帝、伯高、岐伯、少愈、少师、雷公。我们举两个例证:
《素问》开篇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
《灵枢》开篇曰:“黄帝问于岐伯:余之万民,养百姓,而收取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 什么《黄帝内经》要采用问答的形式呢?专家们解释说:黄帝乃传说中的古帝王,曾有许多重大发明,使后人受益非浅,故中华民族一直以黄帝为祖先,历代后人均 以黄帝子孙为荣。古人由此将一切文物制度都归于黄帝名下,《淮南子·修务训》曾总结过这种归祖情结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 帝而后能入说。”这实际上是所问非所答,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黄帝问,而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答的成文格式。而且以上这种解释毕竟是一种假设而 已,《淮南子》成书已经很晚,其说只能作为旁证,不能一锤定音,更不能作为第一手证据。其实在这一假设下,还隐藏着另外的可能性,即万一《黄帝内经》真是 来自于一场问答呢?
其实问答这种成书形式,在古代十分普遍,《素女经》是一部反映房中术但兼有医学内容的书,它也是采取的问答形式。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十问》,同样是采取问答形式。如果我们扩大一些视野,会发现更多类似问答的作品,例如:
《论语》的内容中有许多问答,弟子发问请教,孔子以老师的身分作答,“子曰……”一般都是问答的格式,以至于现代一提起“子曰”,都会自然想到孔子。如果说孔子作为教育家,回答学生的提问天经地义,那么先秦时代其它诸子为什么也多用问答的形式呢?
《荀子》一书也基本采取问答的形式,如《王制》开篇曰:“请问为政。曰……”文中也多以设问的形式进行,如《君道篇》:“请问为人君。曰……”
《墨子》一书同样以对话为主,如它每一篇的起头几乎都是“子墨子曰……”文中也夹杂大量对问形式。
《吕氏春秋》中的问答形式也很普遍,每一卷都是以“曰……”来推动完成,例如《第一卷·孟春纪》的格式如下:“孟春,一曰……本生,二曰……重已,三曰……贵公,四曰……”
从以上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出,问答的形式是古代的一种文风,它可能与归祖的情结没有任何关系。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文章格式呢?
一 种文体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比如说,有了隋朝开科取士,才有了科举考试制度,进而有了八股文。而某种文章格式一旦形成,它的稳定期往往又很长,比如, “赋”这种文体形成于汉代,但它却严重影响到了六朝文风,一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可以看到华丽的赋文,绵绵近千年。而且历史越是往上,文风变化的可能性就越 小,一种文体延续的时间也就越长。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问答的文体,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它绝不是战国秦汉,甚至也非西周春秋。
这种大规模相一致文体的形成,肯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的年代一定很久远。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假如我们放弃自己的所谓聪明才智,不以疑古为已任,直接承认《黄帝内经》问答的形式,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必然会引出这样一个推测:中医起源于一场真实的问答,起源于一场面对面的传授,《黄帝内经》就是传授时学生记录下来的笔记。
也 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假设是否太大胆了一些?仅凭《黄帝内经》的成书格式,恐怕证据不够吧。这个推测确实很大胆,它否定了以往关于中医起源的所有研究成果, 而且是以最意想不到的图书现象为其依据,风险当然存在。然而,在目前中医起源研究停滞不前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其它角度来研究,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呢?另一方面,《内经》成书格式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它有许多种可能,而我们的推测正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法则。
其 实,在中国现存的古藉中,并非只有《黄帝内经》一种有笔记的痕迹,在其他的古藉中我们也发现了笔记的痕迹,在上一节里,我们曾经谈到《易经》中的笔记痕 迹,这说明“《黄帝内经》起源于笔记形式”的推论是完全有根据的,它不是孤证。而如果承认了《内经》的笔记特点,那就必须承认问答形式的真实性。
“《黄帝内经》起源于一场问答,起源于面对面的传授”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神”授中医
那么,是什么人在遥远的古代传授了像《易 经》、《黄帝内经》这样高深的知识呢?根据《黄帝内经》以上提供的证据,我们认为,《内经》的对话形式其中就包含了中医的起源:中医起源于神灵,这是上古 “神”(此神也许并非我们理解的那样,这是些有高深知识的某种生物)对人类进行教育、传授的结果。我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中医不同寻常的来历,所以使用了对话 这种方式加以记录,其实《内经》就是传授时的笔记综合。
既然中医起源于一场神对人的有意传授,那么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我们在论述《易经》起源时,曾用大量事实说明《易经》与大洪水有关,表明它是在大洪水之后人类得到的史前文明成果。其实这个推论我们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起源当中得到间接的证实,因为中医也起源于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事件。
中医的第一批执业者应该是大名顶顶的巫师,有人曾经说,连黄帝也是一个巫师而且是一个最大的巫师。那么巫师产生在什么时候呢?
据 神话记载,在很早的时候,天和地是连着的,后来有了开天辟地之事。中国神话关于开天一共有三个版本:一是盘古开天;二是“共工触山”;三是颛顼“绝地天 通”。这三个版本的神话虽然都在讲述天地分离的故事,但重点不同,第一个版本重点讲世界的来源,有点像《圣经·创世纪》;第二、第三个版本则当为一类,讲 的是一件意外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天地分离。
“共工触山”大意是:共工和祝融都是天上的神,一个是水神,一个是火神。有一年不知为了什么,这两位大神刀兵相见,结果是共工战败了,气得他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撞去,“轰”的一声响,不周山塌了,天地分离了,故发生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现象。
“绝天地通”大意是:原来天地是相通的,地上的人可以随便上天溜一圈,天上的神也经常私自跑到地上逛一逛,所以那段时间是人类的黄金时期。可是有一年,天上出了个坏神叫~尤,他偷偷跑到人世间鼓动苗族造反,组成了一支包括巨人在内的强大军队,浩浩荡荡杀向中原,想夺黄帝的宝座。黄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次叛乱平息。但这件事给黄帝的打击很大,平息叛乱以后,黄帝再无意政事,就把政权交给了颛顼。颛顼在总结经验时认为,~尤跑下界策动造反,都是因为天地相连的缘故。他一恨心,命令“重、黎,绝天地通,罔有降格”。但究竟怎样“绝天地通”?古书没有记载,因为此事太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但无论怎么说,从此天地再不相通。
我们在另外一部书中,曾经详细讨论过以上这些事件,认为“共工触山”、黄帝战~尤、 颛顼“绝天地通”其实是同一个事件的不同版本,它们的主题都在讲天地分离的天文事件。而且这些故事中都涉及到另一重大事件,那就是史前毁灭人类的大洪水。 共工触山导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陷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更有的古藉说共工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就是现在山东的曲阜。天地分离—— 大洪水是相互关联的两件事。
巫 师的产生就与上述神话事件有极大的关系,它们是在天地分离以后诞生的。这很好理解。巫师处于半人半神之间,他们的作用就是勾通神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巫师 是中介,是一座桥梁。在天地未分以前,人们是不需要巫师的,因为当时谁都能上天,与神进行直接勾通,《国语·楚语》记载:颛顼之前,民神杂糅,人人~神,家家有巫史。天地分离以后,神与人产生了距离,人再也无法与神直接勾通了。此时人们迫切需要有一个中间层,能使人不远离神,所以巫师就出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左月右分)、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文中“从此升降”指的是巫师来往于神境与人世之间。
我们曾指出,天地分离与大洪水是同一个事件先后两个阶段,先有了天地分离的事件,紧接着又发生了一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因此,巫师的产生也应该在大洪水之后。
如此一来,巫师接受《黄帝内经》的时间,与《易经》被记录下的时间,十分偶然地碰到了一起。由此我们断定:在毁灭人类的大洪水之后,幸存下来的人类曾经接受过一次高深的文化成果,这次的接受有可能是面对面的传授,正因为如此,《黄帝内经》才以问答的形式成书。
好啦!让我们来推测一下中医的起源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根据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话记载,这次文明起源于神的教导,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人类的第一代文明。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史前文明是存在的。
突然,天地之间发生了一场来历不明的大洪水,近千米高的浪涛吞没了平原、谷地上的一切生灵,只有少数人在荒凉的高原或高山顶上幸免于难,此前人类拥有的一切文明都毁于这场洪水,包括医学。
洪 水退去,幸存的人类从高山走下平原,他们在往日的废墟上找到了许多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医学。但幸存的人类并非洪水前的精英,他们是一些比较落 后的牧羊人,本身并没有多少文化。因此,尽管他们找到了以前高深的医学,由于理解不了,也无法实际应用。但病魔并不体谅人类的苦衷,在洪水过后的废墟上, 它们四处为虐,侵蚀着这些幸存者的生命,人类面临又一次的毁灭。
创 造过洪水前高度发达文明而又已经离去的“神”(天地分离中的天),不忍心看着人类毁于病魔,不得不再一次光临地球,向被病魔折磨的人类传授医学知识,讲授 人体生命结构形式。那些洪水幸存者——以山为名的部落派遗最精明的人,向这些神学习医学,并将这些知识用口传历史的方式记录下来。
又 过了若干年,人类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记忆中的知识笔录下来,然后经过汇总,最后形成了两部书——《易经》和《黄帝内经》(当 时这两部书有无数版本,分别属于不同的部落),它们都是关于人类生命的最高认识,《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模式,《黄帝内经》则是这套符号模式的理论 解释和实际操作。
也许有人会说:大洪水是全人类的一件大事,史前民族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为什么洪水过后“神”只将医学传给了中国人呢?其实这是个误解,接受传授的民族绝非中国一家,但唯有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将其完整保留。
以上假设,是一个合理的推论,它是目前中医起源问题上的全新观点。让我们试着用此观点去解决中医起源中的相关问题。
我们有一个观点:人类历史上存在两个文明体 系,一个是史前文明体系,它的来源正在进一步研究当中;另一个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习惯上我们将它称为物质文明。这两个文明体系,在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上差别很大,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由于基本认识的不同,所采取的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也不同。中医学是史前文明的医学体系,而西医学 则属于物质文明的医学体系。
也 就是说,大洪水之后我们刚接触中医时,它就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医学体系,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也由于洪水的幸存者们太落后,无法全部接受所传授的知 识。怎么办呢?这些传授者并没有手把手教给人类中医的实际操作,而是重点传授中医的理论部分和实用的针灸技术,以期人类能够在今后自己感悟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实践。这就是中医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脱节的原因。
为了便于人类的实际应用,传授者使用某种极先进的仪器,对自然植物进行扫描,编制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目录,这就是最早的《本草》。故古史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人类虽然得到了十分高深的医学,但一直对它的 理论部分理解不透(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读懂中医的理论,以至有人要废除中医理论,只保留可操作的中药和针灸),所以在漫长的几千年里,中医理论一直被 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注意。人们急功近利,在中医大原则的指导下,不断摸索中药治病的方法,居然很有心得。这反而促使中医理论更加不被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在 春秋以前看不到中医资料的重要原因。但中国人在尊祖敬宗的传统下,虽然理解不了,还是将它妥善保存。
《内经》成书推测
既然中医著作一直在民间流传,为什么《黄帝内经》的成书却在战国时期呢?我们认为,这与当时世界文化的大背景是相符的,《内经》只能成书在此时,而不能成书在这以前。
公元前500年 前后(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历史时段),全世界莫明其妙地经历了一场思想大爆炸,一些影响人类几千年的哲学、社会、伦理思想好象突然冒出来的一样,一大批名垂 千古的思想家产生了,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印度的佛陀……等等。当时世界各国的学术异常活跃,中国各诸候国 都在设立学校,一些能言善辩之士到处游说国君,苏秦一人竟然能兼任好几国的宰相;印度也是到处开辩论会,辩论的主题大多属于宗教神学或者哲学;古希腊各城 邦小国也给那些苦思冥想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提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所以脱离实际的哲学、数学、物理等才能取得惊人的成绩。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思想大爆炸呢? 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这样设想本次思想大爆炸与《黄帝内经》成书的关系:
虽 然我们的祖先手里有一套高深的医学,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理解不了而被束之高阁。历史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渐渐聪明起来的中国人,结合几千年的人类实 践,开始整理、继承史前文明的成果。于是中国一下子冒出了一大批令后人望尘莫及的学者,他们号称“先秦诸子”,洋洋洒洒写出了许多冠绝千古的文章,奠定了 中华文明的基础。而他们的成就都是从史前文明中得到的灵感,比如说,孔子创造的儒家与老子创造的道家尽管表面有差异,但他们实际都来自一个文明原点,可以 说都出自《易经》,所谓的差异不过是继承中的不同理解而已。
这 场思想大爆炸,出现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成果,那就是“阴阳五行哲学”的建立,这套哲学理论其实也脱胎于《易经》和《黄帝内经》。它既是理解史前文明的一把钥 匙,也是隔绝史前文明的一个障碍。从此以后,人类告别了史前文明的规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建造令人们吃惊的物质文明体系。
因此,《黄帝内经》的成书,必然在“阴阳五行哲学”建立之后,人们用自己悟出的哲学体系,再 回头去整理、继承不同版本的中医著作。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注意古老的中医理论,它的各种版本才会出现在文献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中医著作都出现在这个 时期的原因。又用了大约几百年的时间,人们才疏理完毕,最后形成了今本《黄帝内经》。正因为如此,今本《黄帝内经》中有一些后人理解添加的东西,它们可能 是对的,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而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如“九宫八风”说等。
第三章 发现共生体
第一节 中医与解剖学
不要认为我们上面的提醒是多余的,因为我们进入中医迎头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医与解剖学的问题,你要拿出背叛自己的勇气,才能登上我们祖先曾经到达过的高峰。
医 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的科学,而要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就离不开解剖学。心脏在什么位置,肝脏起什么作用,肺叶又有什么功能,食物是如何消化的,甚至大小便是如 何出来的,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解剖学来得到。一般的规律是:解剖学越发达,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就越准确,所建立的医学也就越高明,它达到分子的水平的时候,自 然就会出现基因医学。因此即使在今天,我们也离不开尸体解剖,各医学院都有解剖课,修不够学分是不能毕业的。
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医学,那就是中医学,但我们是否也有相配套的解剖学呢?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研究者。
从社会生产方式而言,中国应该有丰富的解剖学。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 左右(这只是一个约数,实际的时间可能更长),开天辟地的伏羲氏终老归西了,但他与女娲创造出来称为人的小动物却欣欣向荣,东一伙,西一伙,聚成无数个小 团体,大者有几百人,小者也有十几个人。他们成天漫无目的在高原上游荡,在茂密的草丛中寻找着可以食用的东西,有些是植物的根、茎、果实,还有可以捕到的 所有动物。
其中一个部落的小头领特别聪明,发明了许多好用的工具,如犁头和犁柄,带着他的小团伙开始了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的产量比较稳定,不太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所以这个小部落开始人丁旺盛,由小渐大,他也从小头领变成了大统帅,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神农氏。
实 际上,农业与养殖业一直是分不开的,早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在漫长的半游牧生活中,中国人已经开始养殖业,驯化了一批家畜。原始农业产生之后,养殖业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养殖业就有屠宰,人们从不断地屠宰和分割动物当中,早已对动物的内脏结构了如指掌,炒肝尖总要知道肝在什么部位,否则会将熘肚片当成肝 尖来炒。
也 许有人会说:宰杀动物与解剖人是两回事。其实不然,在远古的时代,杀人与杀动物根本没有两样,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落后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先进的中原 地区,因为在这些民族看来,杀人与捕猎一只鹿、一只狼、一头野驴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才会如此之高,往往打败许多所谓的先进 民族。
实 际上,世界许多民族的历史中都曾有过猎头的习俗,既将战俘的头颅砍下当战利品,甚至他们猎杀任何外部落的人作为口粮。上一个世纪,一位玻利维亚的老酋长曾 介绍说:白种人烤熟之后,就像是成熟的香蕉,味道十分好。但斐济人却常抱怨白种人的肉太咸太粗糙。看来猎头习俗渊源流长。德国学者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 中曾描述过上个世纪印第安人的猎头习俗:
“这 种习俗在以人头为战利品的希给罗——印第安人中,得到高度发展。只有杀死一个敌人并曾以矛染过敌人血的战士,才有制备这样战利品的特权。牺牲者的头发是细 心分开的,从前额到颅切开,把头皮全部剥离头骨,仅留下眼睛和舌头,然后将其柔软部分用植物纤维缝在一起,嘴唇用竹片固定地连接起来。把这‘皮袋’放在水 中加热,在达到沸点前取出。这时它们收缩为大约原大的三分之一……把热沙从颈部开口倒入,填满后的头又以热石使之铁化。”
中国人在远古的时候同样有过猎头习俗。考古挖掘证实,在邯郸涧沟龙山文化一处房基址发现过四颗人头,有砍伤痕迹与剥皮痕迹,显系砍死后又经剥皮,其作用是为了祭祀。
甲骨文中的“囟”字就当头颅讲,一般是指战俘的头颅,如“……用危方囟于妣庚”(《类纂》明续669),意思是说:用危方(商代一个部族名)敌人的头颅来祭祀老母;“羌方囟其用,王受又”(《类纂》甲506),意思是:用羌方(商代一部族名)人的头颅来祭祀。
西周金文中也有大量关于战争中猎获敌首的记载,例如出土的《多友鼎》记载:“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口又五人,执讯廿又二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文中“执讯”乃捕获敌人俘虏之意,“折首”者,斩首也,砍头也。
当然,古代祭祀并不是将头颅当作唯一的祭品,随祭祀内容不同,人的五脏都可以作为祭品的。甲骨文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左一它右一反文)羌百……”(《类纂》续2·29·3),~的意思是肢解,“羌”指羌方的战俘。一次肢解上百人,真是残忍之极。但在肢解的过程中,古人对人体生命构造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直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周边一些落后的少数民族尚有此习俗,《魏书·獠》记载说:“獠者,盖南蛮之别种……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祠。所杀之人,美~~者,必剥其面皮,笼之干竹,乃燥,号之曰鬼,鼓舞祭祀,以求福利。”
杀俘虏以祭祀的历史现象,持续了近千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即使不是有意去积累,人体解剖的知识也相当丰富。甲骨文的心字说明,中国人不但知道心的确切形状,而且知道心与血液循环有关,甚至知道有几条血管出入心脏,故有“心有七窍”、“心有四支”之说。
很 可能中国古代的解剖学成就要远胜于今天,《灵柩·经脉》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 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当代的解剖学有一些就无法证明,比如关于“气”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气”究竟是什么,可是在这则记载中,当 时的人却不但知道“气”是什么,更知道“气”有多少。经络我们也无法证实,但文中却明确记载,经过解剖可以知道经络的长短,真是不可思议。可见中国的解剖 学十分发达,但它的解剖方法、手段肯定与今天不同,它能解剖到我们今天无法证实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可以量化,即“皆有大数”。
不但如此,中医古代的外科手术也相当发达。相传黄帝手下有一名医,叫俞~(左一足右一付),此人能依据五脏腧穴,割裂皮肤,解开肌肉,将人体的经脉调理顺畅(不知道他是怎么看见经络的),他还能打开颅骨治疗里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培炼病人的精气。至于疏理膈膜,冲洗五脏六腑,更是小菜一碟。
还有一位名医叫伯高,更是一位解剖学专家,他曾仔细测量过人体各部位骨骼标准尺度,并以此计算经脉的长短。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向黄帝详细讲述了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长短、部位和容量,他提出的消化道与食管长度的比例数同现代解剖学得出的结论基本相等。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有它自己的脉络,新知识总 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看看物理学的发展吧,我们从平面几何,发展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力学,那 一次的进步不是站在历史的肩头?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认为违背这一规律的知识都值得怀疑。然而,当我们以这种思维来看待中医理论的时候,我们内 心的冲突将无法表述。
如上所述,中国古代有极为发达的解剖学,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如果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一套医学理论,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怪就怪在,我们的祖先居然将自己辛苦得来的知识弃之不用,他们建立起来的医学竟然与解剖学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一、中医人体脏器与解剖学不相符。几千年人 体解剖的经验告诉我们,肝在腹部的右方,这是千真万确的。但中医却告诉我们:现代解剖学讲得不对,应该是“左肝右肺”。明朝大医学家朱溪丹曾有一治疗肝病 的方子,名字就叫“左金丹”。更有甚者,中医里还有在解剖刀下根本就不存在的器官。比如说,中医认为人有六腑:大肠、小肠、胆、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项 都可以从解剖学上证实,而最后一项三焦腑,不论是用CT、X光、彩超,还是剖开肚皮看一看,保证找不到三焦,在这些手段下它根本不存在。
第二、中医脏器间的联系与解剖学不相符。中医 的各脏器是一张相互关联的大网,因此它的脏器功能比解剖学要大得多。例如,心与肾各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解剖学上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必 然的联系,可中医偏偏说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肺与大肠,一个管呼吸,一个管消化,但中医却要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便秘可用清肺的方法。
第 三、中医的人体组织结构解剖学无法证实。在人体已有的组织结构中,中医与解剖学不对称,除此之外,中医还有解剖学无法证实的人体组织。例如,中医的经络遍 布人的全身,主宰人体的生命状态,但这样一个重要的生命组织,在解剖学上硬是找不到,西方科学家曾花费了老大的气力,动用了各种仪器,也只证明了经络是存 在的,最终也没有作到实证。中国政府也曾想用实证的方法找到经络,结果花费了几千万,也没能实证。
第 四、中医的人体能量形式解剖学无法证明。解剖学证实,人体需要从饮食中获取能量,而且科学技术能够识别这些能量的化学形式,比如维生素、低浓度脂蛋白等 等。而中医说人体需要精与气,可精与气并不是我们所知的任何东西,比如说气,它绝不是我们每时呼吸的空气,而是另外一种我们完全不知的能量形式,因而解剖 学也没有办法确知它们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 “气”没有解剖学意义,它在解剖学上是不存在的。
……
中医像类似违反解剖学之处比比皆是,从头到尾。“中医不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基础上的医学”,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正是这个事实却透着古怪,让人不可思议。中华民族有丰富的解剖经验,而为什么中医恰恰不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基础上的呢?传统研究就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两种解释:
一 是观察,从细致的观察中总结出了中医。这派学者认为,古人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生命现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观察,大到天体运行、气候寒暑、地域方位高下对人 体的影响,小到情志喜怒、饮食寒温、劳逸动静给人体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成为认识内脏气血活动机制、状态的信息,例如“藏象”中的象,就是通过长期观察生命 活动外观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征象,并与解剖脏腑相联系,再经整理、归纳,使之规范化而固定下来的。这种象的实质,是生命活动中的综合信息,很难与单一解剖内 脏实测的生理功能相对应,从而使“藏象学”与西医生理学从形式到内涵均有显著差别。
观察导致中医的产生!这可能吗?
经 络的源起一直是个谜,如果说古代人可以仅凭肉眼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创造经络学,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再说,气在人体内运行,人们如何观察得知?“左肝右 肺”又如何去解释?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这一结论仅仅用观察能够说明吗?
观 察是古代人类最普遍的方法,从世界范围看,限于当时人类的总体思维水平,古人的观察只能直观地针对“原型”,并反映“原型”,比如说,古代的天文学就直接 源于对天体的观测,但观察的结果要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否则观察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在同等历史条件下,要求我们的祖先在对“原型”观测的 过程中,得出一个与“原型”完全不相干的结论。我们在此解释的是中医的特殊性,它从理论、观点、方法,甚至哲学都是极为特殊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 已经超出了普遍性的范畴,所以我们不能用普遍性来解释它。
再 说,既然观察是古代人最普通的一种方法,那么相同的观察就应该可以得出相近的结论,例如世界范围内的对一年四季变化的观察及结论都差不多。如果中国可以通 过观察生命外在现象得出中医理论,那么世界任何民族都可能得到中医理论。但为什么在全世界里唯有中国人的观察得到了中医学,而其它民族没有产生类似中医的 医学理论体系呢?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是思维,通过高度的抽象思维,创造了中医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是思维模式医学。
大 约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觉得仅仅用观察来解释中医的起源和中医的特点远远不够,事实上观察的解释确实属于白日说梦。所以有些研究者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认为中医不是“物质模型医学”,而是“思维模型医学”。这派理论认为,《易》与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易经》属于“象数符号模型”,受此启发,中医一开始 就采用“思维模型”的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医学体系,包括藏象模型、经络模型、气血模型等。模型不等到于原型,它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的基础之上 的,是人类思维的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的反映。思维模型医学有许多优点,比如,西医解剖学的内脏只不过是一种物质原型,并不能从中反应出功能和属性;而中医 的五脏作为一种思维模型却能形象、简单地反映相关脏器的功能特点。
这 个解释很有启发性,它不同于传统简单、呆板的解释,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中医的起源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应该鼓励这样有创见性的研究。中国古老文化的研究,如 果跳不出传统学术的圈子,我们只能在同一平面反复重复,炒炒冷饭,得出一些是事而非的结论,虽然教授、专家一个接一个,但对整个学术研究难有重大贡献。
但我们对“思维模型”的理论也有一些疑问,藏象、经络、气血等,它们是实有的还是虚构的?
我 们应该坚信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中医的经络、藏象、气血……不能在解剖学上得到验证,但不能否定它们的客观真实性。比如说经络学,虽然目前尚无法实证,但几 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经络现象是人体内的客观生命现象。也就是说,现代解剖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的真实存在。
如 果承认了以上这个事实,那么中医的源起可能并非思维模型医学,它应该也是“原型”医学,只是这个“原型”与解剖学揭示的“原型”不是一码事。承认这一点, 也就必然要承认另外一个推论:中国古代有比现代解剖学更先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全方位展示人体深层次的生命结构。提出“思维模型医学”的学者,大约是不 想承认后一个推论。
以上的两种解释并没有说服我们,相信也没有说 服读者。因为解释者们没有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医究竟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按上述解释者们的本意,中医依然是以解剖生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只 是角度不同而已,这事实上还是按照现代西医理论来解读中医。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如果我们敢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敢于 做一个怀疑论者,如果我们敢于挑战自己的思维,那么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即承认事实。中医不以解剖生理系统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恰恰说明中医的研究对象很可 能根本不是解剖生理系统,而是另外一个我们不知道的真实系统。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系统究竟是什么呢?
第二节 人体上的皮影戏
小时候我们总爱玩这样一种游戏:将手电光照射在墙上,然后把手放在手电前面,双手不同的重叠,会在墙上显现出不同的图形,有时像狗,有时像狐狸,水平高超的人还可以弄出逼真的人物肖像。但必须注意,不论多么相似,映在墙上的画面都是假象,狗并非是狗,人也并非是人。
说来很奇怪,在中医看来,最真实的人体解剖系统的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这墙上的影子,而不是造成影子的实体,而影子的背后则是另外一套生理系统。
必要提示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十分难以理解,它完全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背道而驰,甚至是骇人听闻。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不得不将对中医的基本看法,用最浅显的语言告诉读者,以便读者在后面的内容中,可以理解我们的基本观点。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异形》,拍了大约三部,是 经典的恐怖影片。故事讲的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已经可以自由穿行于各个星系之间,而在茫茫的宇宙中,生活着另外一种高级星际生命,它可以钻进人的身体内 部,像寄生虫一样,不但慢慢控制了人的机体,而且可以控制人的思想,最后使人变成异形。类似的科幻影片还有许多,都讲另外一种生命寄居在我们的身体里。这 一主题再配上现代特技,确实可以将人吓个半死。
我们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完全属于自己,其实 不然,据科学统计,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每时每刻都居住着几千种细菌,它们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却是有害的,它们都是寄居生物,从某种角度讲,我 们就是为它们服务的。于是站在它们的角度,人类并不存在,只有食物才是真实的。上述的科幻影片,大约就是从这个事实当中得到的灵感。当然,我们不会在意身 体中有一些像细菌这样的小生命,但我们肯定不希望这些小生命长得过大。
然而,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却不是科幻主题,而 是实实在在的医学理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确实有一个另外的生命存在,我们只是它的工具,只是它的载体,只是它的奴奴隶而已。这个生命,远古的时候 人们将它称为灵魂,而在中医里,则将它称为“藏象”。中医学的全部理论,都在讲述这一生命与我们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医并不是为我们人类解剖形体发明, 而是为藏象生命发明的,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独立于我们身体而存在的,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
这个看法是不是有点骇人听闻?但它确实不是我们的观点,而是《黄帝内经》中早就存在的观点。请跟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不寻常的生命命题。
藏象者何?
中国人做事总是讲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出师无名就要打败仗。所以,我们也要首先为那个潜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类高级生命起一个名号,类似张三李四之类,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不至于混乱。
但起个什么名字呢?这个名字一定要概括它的主 要特征,而且必须与中医有关系。我们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词——“藏象”。 “藏象”这个词太古老了,仔细品一品,肯定能品出些许青铜器的味道。而且这个词也太深奥了,它包含了中医几千年来的所有秘密,无论是否理解,请先记住这个 词。
好啦!我们就将它命名为“藏象生命体”,在介绍这个生命的生理系统时,我们就将它称为“藏象系统”,而与它相对的,就是我们人类的解剖生理系统。
为什么我们要将它命名为“藏象生命体”呢?
首先,“藏象”一词基本可以概括中医的所有内容。如果要问“中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过几天中医的人都能回答,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等,这些确实是中医的内容,但太散乱。《黄帝内经》中唯一能将这些散乱的内容统一在起来的就是“藏象”一词。
《素 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 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 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 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这是中医关于“藏象”的最完整记载,甚至是唯 一的记载。它涉及到五脏、六腑、血气、阴阳、五行、神魄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形态有功能。难怪目前有许多学者 都认为,“藏象”是中医的核心,还有的说它是基础理论的基础……反正中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的。
其次,藏象论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生理系统,包括形态、功能、精神,而且这个系统与解剖生理系统恰好对应,一个无形一个有形。
“藏”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释藏曰:“藏,匿也。”就是隐密、藏匿的意思,《说文》中再没有第二个字义。此书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人,与《内经》的成书几乎在同一时代,故而在中医里“藏”读cang,不读zang。《黄帝内经》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几乎都用得是本意,例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素问·上古天直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但以上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藏”字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指“五藏”(心肝脾肺肾,但这里的五藏绝不是解剖系统的五脏)。所以藏象的核心是五藏,而不是六腑,它是五藏之象也。
那么什么又是“象”?
在解释中医的“象”以前,我们将视线扩大一 些,看一看《易经》中的象。《系辞》曰:“易者,象也。”有的书中就直接将《易经》称为“易象”,例如,《左传·昭公二年》记载说:“见《易象》与《鲁春 秋》。”这里的“易象”指的就是《易经》这部书。孔颖达有一个更加确切的解释,他说:“《易》文推衍爻卦,象物而为之辞……是故谓之《易象》。”现代人将 易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现象、形象的意思。例如,人们在解释乾卦时就说:乾为天。这类象又可分为有形之象和无形之象二种。所谓的有形之象,就是有具体所指的象,如天、地、日、月等等。所谓无形之象,这是指那些不能说出形状的东西,例如风、气等;
一类是象征、取象,指卦爻中所象征、模拟的自然变化和人事凶吉。例如,在说明离上乾下这一卦时,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在说明坤上艮下这一卦时则说:“地中有山,谦。”
“象”其实就是后人对《易经》内容的一种理解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象”的本意应该是:好象是这样!比如说,当大家理解不了乾坤时,有人就说:乾坤嘛,就好象是天地。也就是说,象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当小学老师教拼音“h”时,就说:你们看它象什么呢?它象不象一把有靠背的椅子呢?这么一说,孩子就理解了。所以广义地来说,“象”就是可以理解的比喻方法。
中医的“象”不是比喻,而是“藏”的印迹,或者是某种徵兆。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捉谜藏的游戏,几个孩子跑着躲起来,一个孩子找。突然,找人的孩子发现前面的矮树林猛烈晃动,他跑过去一把拽住躲藏的小孩。在这里,找人孩子并没有直接看到躲藏的孩子,他看到的只是小树在动。树动就是象,是藏者之象。
那么什么又是“藏象”呢?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谁都能懂,小错最终会酿成大祸。中医理论几千年无人能融会贯通,其实就是由无数的小错造成的,比如说,现代研究者对藏象一词的理解就是错误的,虽然这个错误很小,但类似的错误累积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医事业的停滞。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时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黄帝内经集注》曰:“象者像也,论腑脏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
明·吴昆《内经素问吴注》曰:“象,犹天象之象,可见者也。”
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曰:“象,象形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内经讲义》第一版:“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叫藏象学”
《内经选读》第四版:“所以藏象的含义,就是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反映在体表的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推断内在脏腑的情况。”
《任应秋论医集·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说:“《内经》把从整体观察得来的人体生理知识,叫做‘藏象’。藏即深藏于活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是内脏器官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藏象’的含义就是通过机体外部表征可以推导出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在藏与象的关系中,我们要用藏来确定象,而不 能反过来用象来确定藏。现在许多学者将中医“藏象”直接等同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系统,部分原因是他们用“象”来确定藏。因为如果从“象”的角度而言,人体内 部器官、组织的运行状态都可以表现为某种外部特征,比如说,胃火常常可以从嘴上表现出来,座骨神经的毛病也可以通过大腿肌肉的麻木来表现。“象”的范围比 较宽,如果光研究象,我们可以称为“人体象学”。但千万不要忘记,“象”的前面还有一个“藏”字,没有“藏”也就无所谓“藏象”了。因此,必须根据“藏” 来划象的范围,而不是根据“象”来圈定象的范围。
再者,“象”是个变动的表面特征,它不是“藏象”的本质,它与藏也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小树在晃动时,可能有多种情况,也许是藏得有人,也许是其它动物。所以“藏象”的核心只能是五藏,而不能是别
在将近2000年 中,唐代王冰的说法几乎占了统治地位,其它人说过来,说过去,都没有超出王冰的意思。通俗一点说,人的五脏六腑都在肚皮的里面,肉眼是看不到的,但这些器 官活动的状态却可以反映在机体表面,比如拉肚子一定是肠胃出了问题,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里的“藏”字可以转意为人的解剖生理系统,正象上面任应秋所理解 的。
我们认为,以上这个理解是根本错误的,这种理 解害了中医几千年,错就错在将“藏象”系统等同于解剖系统。我们在夜晚远远看见前方有火光,那么从火光中你是否知道是什么东西燃烧发出的光呢?是木头、煤 炭、塑料、橡胶、石油……?没错,疾病确实是身体状态之象,但产生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点搞不清楚,中医永远没有发展的可能。
藏象是系统
正如大家上面看到的,藏象首先是个系统,《素 问·六节藏象论》在论述“藏象”时,它包括了以“五藏”为中心的一个完整系统,也包括了这个系统的运行原则。而这个系统却与已知的人体解剖生理系统不一 样,它的功能比解剖五脏要大。由于这个系统不可实证,看不见、摸不着,故而古人将其称为“藏”,意思是藏匿在解剖五脏背后的系统。由于这个系统以神魂魄意 志为核心,做而又称为“五藏神”。
其实许多人都同意“藏象是个系统”的观点,区 别在于他们只承认藏象是个功能系统,即藏象是人体生理解剖系统的功能态,而不承认“藏象”是有别于生理解剖系统的另类生理系统,因为人们找不到藏象系统的 组织形态。但世界上没有形态的东西有功能吗?我们常说的人体特异功能,也是立足于人体而言的,如果人体不存在,哪来的“特异功能”呢?没有火焰,就没有 “热”这种物理现象。
所以,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承认:藏象首先描述的 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生理形态或者生理组织结构,然后才是功能的阐述。然而,千百年来令医学家们为难的是,虽然《内经》描述的就是一套生理系统,可是在解剖上 却找不到这套生理系统,也就是说,从解剖的角度它不存在。但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作用。
“不存在的东西却时时刻刻发生着作用”,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不论藏象与我们已 有的知识、观点如何冲突,但藏象向我们描述的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它就真真实实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每天都在正常运行。而且还必须明确一点:藏象系统既不 是理论模型,也不是思维模型(因为说理论模型或者思维模型,总让人感觉藏象本不存在,是人们脑子里创造出来的,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它是某种真实的原型, 不论理解不理解,它也是一个原型。
那么,这个真实存在的“藏象”是什么呢?我们初步可以这样来定义:藏象是有别于现代解剖学的人体生理系统,即藏象是另类人体生理系统。如果我们将解剖生理系统称之为人的第一生理系统的话,那么中医藏象就应该是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而且它是个完全独立的生理系统。
说得再直接一些,“藏象”指的是潜藏在我们身体内部的另一种生命系统,因为这种生命是以五藏为其核心,而且最大特点是无形无证,故而称其为“藏”,当它与我们解剖形体发生作用时,那就是象。
藏象与电影
我们将中医“藏象”提到了人体另类生理系统的高度,从这个高度,我们也许可以重建中医理论的新体系,避免以往许多中医理论说不清楚、道不明的缺陷,以更加简明、直观的形式向国民普及中医知识。
“藏象是人体第二生理系统”的观点不太好理解,也许会有许多人搞不清楚这个生理系统与熟知的解剖系统有什么关系。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的推论,我们用放电影来比喻中医“藏象”。
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我们常常痴迷电影中的情 节,要么感动得热泪俱下,要么惊呀得张口结舌。但如果静下心来细想,其实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是假的,中间的人物也是假的,电影正是通过这些虚假的画面再现 了一个故事。比如说《三国演义》电影剧,它通过无数个画面,再现了当时苍海横流、英雄备出的时代,把我们带进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赤壁大 战”、“六出祈山”等历史事件中。但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少注意屏幕上的画面是怎么来的。
如果我们要对中医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么只 好说:中医就像正在放映的电影。电影需要三个东西来组成,放影机、屏幕、电影画面。屏幕上出现的是画面,但画面不能自然产生,它是由放影机投射出去的影 子,它不是电影胶片,也不是拍摄电影时的实物原型,它是放影机工作状态的一种表现。放影机才是电影的核心,它控制画面产生的质量,同时也决定屏幕接受画面 的效果。
中医的“藏”就是放影机,它就是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中医的“象”类似电影的画面,它是“藏”工作状态的反映。屏幕就像是人的解剖生理系统,但它不能代表放影机,只能作为电影画面的载体。
我们说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是无形,不可实证。 那么通过什么来认识第二生理系统呢?只有通过“象”。所以“象”是第二生理系统工作状态的反映,也是我们理解、认识、把握第二生理系统(藏)的一种方法。 我们通过屏幕认识拍摄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同样通过“象”来认识第二生理系统。藏和象的关系是藏决定象(身体的健康与否,疾病的方位、程度等等),象的好 坏、大小、清晰程度都由藏来决定,没有放影机永远也不会有电影。
屏幕是画面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才能看到放影机的工作状态。画面的好坏可以影响屏幕,同样屏幕的好坏也可以影响画面。但屏幕与放影机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解剖生理系统与第二生理是相对独立的,在离开对方的情况下都可以存在、运行,只是不能构成电影而已。
所以,中医的藏象有两层含义:对于五藏而言, 解剖五脏就是象;对于整个第二生理系统而言,形体解剖上的一切生命表现都是象,即我们有形的人都是第二生理系统的工作状态的“象”,当“象”好的时候,我 们就健康,但此地的健康并不简单指解剖器官的健康,而是指第二生理系统的健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中医不是以人的解剖形体作为核心,而是以藏象系统作为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并不是人的医学,而是藏象的医学、灵魂的医学、“神”的医学。
藏象是人体中另类实有的生理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有形态吗?
第三节 同名双胞胎
世界上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多种多样,每一个角度都是一扇门,认识佛教据说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而每个门里的风景都不相同,有的艳丽,有的雄壮,有的萧条……。
我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中医学,从这个角度,我们得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在我们的身体内,还有一个独立于人类生命的另一高级生命,我们将它称为“藏象生命体”,它是个以“五藏”为核心,以经络为辅助,食天地之气的高级智慧寄生生物。
那么,这个生命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
“五藏”非五脏
藏象高级智慧生命,它是无形的,至少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上还不能明确证明它的存在,可是中医学却为我们勾画出它的一个基本轮廓,我们逐渐来整理中医的资料,努力将它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现在我们知道,藏象生命体是以五藏为中心。那么什么又是五藏呢?
紧急求救!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一对 双胞胎,长得很相似,可麻烦的是他们竟然叫了同一个名字,都叫小六子。如果有个姑娘爱上了其中一个,当她说:亲爱的小六子,我爱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即 同一个名称,代表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某人,心眼很小,凡事都想不开,总爱自己生 闷气。有一天,他被单位解雇了,这件事让他十分气恼,常常自己躲在家里生闷气。过了一段时间,他感到腹部胀满,胃的上部里有一个硬硬的东西往上撞,而且还 干呕。他到医院检查,但查不出什么毛病,做胃镜也没有发现胃里有硬块。无奈中他找到中医。中医说他是肝气横逆,导致胃气上冲。他还不相信,赶紧去检查肝功 能,又是验血又是扫描,结果也没有发现肝有什么毛病,于是又回来请教中医。中医给他开了一副舒肝降逆,和胃开郁的中药,结果吃了几剂就好了。
在这个例子中,毛病确实出在肝气不舒上,但检查中肝是没有毛病的。这里的肝,指的不是指解剖系统里的肝,而是五藏系统里的肝,其病位也可能不是解剖系统中肝的位置。胃中的硬块也不在胃中,只是气结,说明胃也不是解剖系统中的胃,但呕吐、胀满又确实发生在解剖系统的胃中。
好啦!这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肝和胃只有一个词,但在此例子中,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两重意思,“肝气横逆”指的不是解剖的肝脏,“胃气上冲”指的也不是解剖的胃,但我们又必须用相同的词来表示,真的让人很为难。如果想说清楚,我们只能用肝1、肝2来表示,但这又会代来许多麻烦。
但大家必须明白,中医讲疾病时,有些指的是解剖系统的五脏,有些又指五藏系统中的五藏,一般来说,在讲病理、医理时,多指五藏系统,在讲病位时,多指解剖系统。但具体用什么词来区分这两者,还请大家多指教。
上面这个例子也说明,在中医里,确实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生理系统,一个是解剖生理系统,一个是藏象生理系统。虽然两者用词相同,但指示的对象则完全不同,中医“五藏”不等同于解剖五脏。
第一、在中医里五藏与五脏名同义不同。
《内经》中在使用五藏、五脏时比较混乱,有时 用五脏,有时又用五藏,好象没有一定之规,二者都指心肝脾肺肾。《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岐伯在回答黄帝提问“藏象者何?”时,已经明确地将“五藏”通义为 五脏。《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中总结说:“不论是写作‘脏’,还是写作‘藏’,在读音与字意上,均同腑脏之‘脏’”。
虽然“五藏”与“五脏”同名,但这两个词在本 意上与现代解剖学上的五脏却不同义,这一点读者们必须切记。因此人们在读《内经》时,最好将所有的“五脏”都读作“五藏”这样这可以避免引起混乱。其实从 《内经》的篇目标题可知,《内经》中直接用到“五藏”的篇目有很多,《五藏生成篇》、《五藏别论》、《六节藏象论》、《玉机藏真论》、《藏气法时论》等。 而整部《黄帝内经》没有以“五脏”而立篇名的。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五脏在内经中都应该称五藏,而不应该称五脏。
第二、中医五藏与解剖五脏不是一回事。
虽然《内经》之五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但它们绝不是解剖意义下的五脏,也可以说《内经》五藏并非血肉五脏。
1、《内经》五藏与解剖五脏不对应。人体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在解剖上已经相当明确,它们在腹腔中有固定的位置,是不可更改的。但《内经》五藏不能对应解剖学上的结果,“左肝右肺”就与解剖学相违背。
2、《内经》五藏在功能上要大于解剖五脏。虽然五藏与五脏所指对象相同,但在功能上,五藏要大于五脏。例如,在《内经》在论述心时,除了“心生血”、“心主脉”似乎与解剖学的心脏相同外,其它功能一概不同: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
《素问·本病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心主脉”
《灵柩·邪客》“心者……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味。”
《素问·脉要精微》“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小腹当有形也。”
《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从上引《内经》关于心脏的功能,它明显与解剖学心脏功能不对应,要远大于解剖功能的范围,其它各藏也有这类情况。所以从功能上看,《内经》五藏与解剖五脏就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中。
第三、五藏应该化义为神、魂、魄、意、志。
解剖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及相关的生理功能,这点很确定。但《内经》五藏却不仅仅指心肝脾肺肾,或者说它主要不是指心肝脾肺肾。那么五藏主要指什么呢?
现 代有些人认为,《内经》中之所以要用“藏”,取意为五脏深藏于体内,外面看不见,故曰藏。持这种看法的人还真不少。但这样就不对了,大肠、小肠、三焦、 胆、胃、膀胱等六腑同样深藏于人的体内,没有见过谁的胃长在体表的,为什么六腑不叫“六藏”呢?可见用字面意思来解释“五藏”是行不通的。
《内经》之所以称为五藏,那是有特指的,它指的就是神、魂、魄、意、志五神,称为藏象五神,或五藏神,除此之外的藏精、藏气、藏血都与藏神有关。
《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素问·经水》曰:“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
《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或者有人认为,神魂魄意志代表的只是人的精神 现象,不能作为人体某种器官名称。其实这是个习惯问题,现代人们一提到床,马上会想到睡觉时的床,脑海中不会再有第二个念头,其实在唐代以前,当人们说床 时,指的却是某种板凳,这种板凳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故而又称“胡床”。根据《内经》的通篇理论构架,“五藏”可以通义为神、魂、魄、意、志。最主要的是, 在《内经》中“五藏”是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五个点或者五种精神现象,它们是一个运作正常的系统,完全有器官的功能与作用,只是很难讲述它们的形态组织。
生命之轮
藏象五藏也指心肝脾肺肾,但它又不是我们熟悉的解剖意义下的心肝脾肺肾,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大家必须明确。其实藏象中的五藏有两层含义:
五藏的第一层含义,它主要指藏象系统中的五条经络,即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这五条经络的不健康状况,都可以反映到解剖五脏中。比如说,当手太阴肺经遭遇伤寒、温热,它会表现于肺部。
五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藏象系统作用于人类解 剖形体上的五个功能点,或者说五个功能的折射区。举个例子,从地球向月球发射五道激光束,这五道激光束落在月球表面上会有五个落点。光在月球上的五个落 点,就是解剖系统的五脏,而地球上的五个光源则是藏象系统的五藏。也就是说,我们是藏象系统的影子,解剖五脏是藏象五藏的影子。因此,藏象五藏与解剖五脏 没有一一对应的空间关系。当我们说藏象五藏中的肝时,绝不在解剖五脏肝的位置上。
那么,藏象五藏在人体中的什么位置呢?它又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呢?根据中医的理论,我们认为藏象五藏就在人体的中部,大致相当于腰部,其形状则象个圆轮。
在中医五藏学说中,心是其余各藏的领导者, “心者,君主之官”、“藏真通于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肺是仅次于心的“藏(脏)”,它好象朝中宰相,古代时右为上,故左肝右肺。肝的地位居 肺之下,脾又再次之,肾主外。各藏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排列,我们意外地发现,五藏像个轮,其形状好象佛教中的万字符,我们把这个轮称为“生命之轮”。
生命之轮
此轮是个立体结构,心居此轮正中,五藏相互间 由三焦经相连(三焦分上、中、下,完全可以联系五藏),构成生克、胜复诸多关系。每藏中又有两条经络通向全身,肺(肺经与大肠经)、肝(肝经、胆经)、脾 (脾经、胃经)、肾(肾经、膀胱经),心除了包括心经、小肠经外,还包括心包络,正好构成十二条经络,各经之间又有络相联,构成一个“如环无端”的网络系 统。(有人说,你不是反对五藏中包括六腑的吗?怎么在经络上又提六腑经?经络和六腑不是一回事,我们下面将要讲到。)
进出口贸易
我们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不论考虑什么事,总 是首先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自然的平衡。但中医却恰恰相反,人类解剖肉体永远不是被中医考虑 的第一因素,而是一个次要的因素。这一点虽然对我们人类的自尊心打击很大,但必须接受,这是理解中医的关键。
人体解剖五脏只是藏象五藏的影子,那么它们究竟是个什么工作关系呢?
首先,解剖五脏是藏象五藏的入口。站在中国的 角度,从美国买来货物并运回中国的码头,叫进口贸易。如果站在藏象系统的角度看,藏象系统利用人体提取它所需要的能量,也可以叫进口,解剖五脏就是藏象五 藏的进口码头。那么藏象进口什么呢?进口一种叫“宇宙之精”的东西。比如说,脾脏就是一个重要的进口码头,人食物中所含的宇宙精气,通过脾脏这个码头输送 到藏象系统中去,进一步转化为赤精、津液、阴气这些东西。此外,肺与肾也是重要的进口码头。
但大家都知道,进口贸易中也有风险。前些年中 国北方的杨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有种专门吃杨树的害虫——天牛泛滥成灾,砍树是为了彻底消灭天牛。但天牛这种害虫中国原来是没有的,它们就是通过进口贸易 的木材来到中国。当藏象通过解剖五脏的码头进口宇宙之精时,会不时地会将一些有害的东西,通过食物、呼吸、饮水等引进到藏象系统中,而这些东西一旦进入, 就会导致藏象系统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这就是疾病。
同时,如果码头不好,也会导致进口货物的损 坏、变形。比如中国某厂从美国进口了一台锅炉,在卸船时由于桥吊的故障,导致锅炉严重损坏,等到了工厂使用时,发生了锅炉爆炸事件。如果解剖五脏发生病 变,一来可以影响进口数量,二来解剖五脏的病变也会影响藏象五藏,同样可以产生疾病。
其次,解剖五脏又是藏象五藏的出口。这说起来 让我们的自尊心简直难以接受,我们的解剖五脏居然是藏象五藏的排污口。在临床上,当手太阴肺经感受风寒,或者被温热侵入后,藏象系统自己的康复机制就起作 用了,将疾病从本系统中驱逐出去,而出口就是解剖的肺脏,此时我们就会发热、气短、痰多、咳嗽等等,这都是病邪被驱逐出藏象系统的表现。这种例子还有许 多,例如,当太阳经有病邪时,它一面会通过膀胱这个出口将病邪排出系统,但如果病邪严重,它也会将病邪驱逐到阳明经中,通过胃这个出口排出系统。
看来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自私的,它们不是消灭贼,而是把贼赶到了别人家院里。所以有病最好去针灸,针灸是在藏象系统中消灭疾病,而不是把疾病赶到解剖系统中来。
第三、五藏并不是总在利用我们的五脏,它对我 们的五脏也有维护的功能。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藏象系统对肉体有着十分强大的修复功能,它实际在支配我们解剖形体的运行。例如,当一个人得了肺 癌,病位直接在解剖的肺部,但中医的用药绝大部分却不是针对解剖的肺,而是针对藏象系统的肺藏或者整个藏象。这说明,许多解剖系统中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调 节藏象系统来治愈。
所以藏象在利用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它们来达到治愈解剖系统疾病的目的。中医就是一个中介的医学,通过这套医学,我们双方都可以达到目的。
第四节 生命之树
如果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光秃秃的一片,那么这个世界肯定没有意思,很易发生视力疲劳,就如同美国“机遇号”传回来的火星照片。世界的绚丽多彩,生机勃 勃,在于生命的多样性,天空中有飞动的鸟,大海中有游动的鱼,陆地上有奔跑的兽,这个世界才是美丽的。所以了解世界,在某个方面说其实就是了解生命,唯有 生命能让我们感动,唯有生命才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经过几万年的不断认识,我们对地球上生命有所了解,但正是这种了解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在意识的深处,我们愿意相信: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生物都与我们的认识相似。于是人们在幻想外星生命时,总是在其中加入人的因素,例如,美国第一部反映外星生物的电影《IT外 星人》中的外星生物,怎么看都与人类有几分相似,差别只是在比例上,或者数量上,比如外星人的头和眼睛都很大,手指只有二根。其它的文章、电影在描绘外星 生物时,也或多或少受地球生物形式的影响,例如《异形》中的外星生物像蜢蚱,《黑衣警探》中的外星生物,有的像虫,有的像章鱼等等。其实将来真正面对外星 生物时,我们可能会大失所望的感觉,因为生物的多样性远远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那么,我们体内的藏象生命体究竟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目前只知道,它与我们解剖生命的形式绝不相同,也知道它的核心是个立体的圆轮,但它的整个生命形态我们并不知道。要想彻底了解藏象生命的形式,我们必须知道它究竟包括那么部分,然后才能勾画出它的形象。
藏象不包括六腑
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藏象的内容。《素问·六节 藏象论》曰:“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下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 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 充在筋,已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苍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 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有人据此认为,“藏象”应该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腑。但我们认为,“藏象”不应该包括六腑,理由如下:
1、 从行文上看,上述经文主要在论述五藏,最后一句“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苍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其实讲的是脾,因为脾与六腑有相同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对脾的论述,而且它所列举的“其华在唇四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都是脾藏的基本特征。
2、 上面提到的六腑其实不全,还缺了一个胆。因为在胆的归属上,《内经》本身就有分歧,一会说胆属于六腑,一会又说胆属于奇恒之腑。这样一个残缺不全的六腑, 不能作为“藏象”系统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残缺不全,这也能反过来证明,上引经文的最后一句讲的还是“五藏”,而不是六腑。
3、 我们上面说到,五藏可以化意为神、魂、魄、意、志,而这五者都属于某种精神因素,也就是说精神现象是五藏的本质。六腑在功能上与上述五藏的特点相去很远, 《灵枢·经水》明确说:“五脏者,全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水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十分明显,五藏与六腑不在一个界定的范围内。
也许有人说:《内经》中明确记载肺合大肠…… 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怎么能说藏象不包括六腑呢?我们认为,这段记载只能证明五藏在运行时与六腑有关联,但不能作为六腑是藏 象内容的证据。而且《素问·五藏生成论》也记载:心合脉……肺合皮……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难道皮肉、毛发也应该包括在藏象里吗?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医藏象系统中不包括六腑,
藏象不包括奇恒之腑
现在理论界说藏象包括奇恒之腑,是因为《内 经》中在论述藏象时,曾经谈到毛、皮、骨、筋、髓、脉、胆,这些都属于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 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 腑。”
我们认为,中医藏象不应该包括奇恒之腑在内,原因有二条:
1、 奇恒之腑名称的出现,是在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里,而且根据记载可知,当时对脏腑的划分很混乱,医师们(方士)没有统一的概念,例如,胆既已经属于六腑,但又 出现在奇恒之腑内。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以前相当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的医学资料杂乱,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与称谓。这一现象反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中医 并非我们这代文明发明的,而是从别的地方或文明继承而来,由于继承的渠道不同、理解不同,造成医学资料的杂乱。
因此,极有可能在历史上奇恒之腑就不属于藏象。而且在《内经》藏象的有关论述中,也没有明确将它包括在藏象内,上文两个“藏”字的含义,与五藏之“藏”是有区别的。
2、奇恒之腑的论述仅见于《素问·五脏别论》,古人在使用“别论”、“别栽集”等极有讲究,它一般是佚文、有争议等内容。可见奇恒之腑在当时它就不入正论,纯属于旁枝,这与藏象、六腑等的正统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藏象包括经络
《六节藏象论》中没有明确说藏象包括经络,所 以历史上就有争论。有的人认为,藏象理应包括经络;有的人则认为,《内经》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经络不应该包括在藏象中。《内经讲义》第一版中说藏象包括 经络,但在第二版、第五版中却明确藏象不包括经络,任应秋认为藏象应该包括经络。
我们认为,藏象中包含经络,理由有二:
1、 《内经》中有记载,例如,《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经 隧,以行血气。”文中明确记载“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五藏系统是通过经络而通连全身。此类记载,在《内经》中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2、如果藏象是个生理系统,它的运行没有经络是不行的,五藏按照五行运行,相互之间都有联系,这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例如心之主为肾,肺金遇脾土而生,遇心火而克等等。五藏之间的相互联系靠什么呢?靠的就是经络,没有了经络,五藏仅仅是五个点,而不能形成一个系统。
而且人体十二条正经络“如环无端”,构成了一 个封闭的网络。手阳明大肠经进入胸腔络肺,又在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除了交于大肠经,其分支还络于脾;手太阳小肠经,上络于手少阳阴心经,下 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上络肾,下交于手少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交于足少阳胆经,络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交于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
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经络已将六腑串连在一起,为什么六腑就不能是五藏系统呢?阳光可以通过皮肤转化为钙,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说阳光也是人体生理系统的一部分。虽然经络在经行路线上串连了六腑,但从概念界定、功能等方面,它都与藏象根本不同,所以它们本身并不属于藏象系统。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它 沿着京兰线开往兰州,沿途要经过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区的无数城镇,这些城镇为铁路提供客源、货源、水、燃料等,保证火车的正常运行。 但这些城镇本身却并不属于铁路系统。所以尽管经络串连了六腑,但六腑却并不属于藏象系统,它们永远属于解剖意义上的第一生理系统。
通过我们的分析,藏象系统的内容如下:五藏、阴阳、五行、经络。在藏象的四项内容中,阴阳是一个理论框架,并不表现为某种组织结构,五行只是藏象的关系图谱,也不表现为组织结构。这样一来,真正构成藏象的核心只有两项,即五藏与经络。
藏象像棵树
在黄河的岸边生长着一种柳树,它与普通的柳树 不太一样,它没有明显的树干,长出地面的就是许多的柳条,这些柳条十分柔软,在风中轻舞,象女人的腰肢,当地人常用这些柔软的柳条来编织。柳条的下面其实 就是树根的顶部,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再往下,就是四通八达的树根,有主根,也有须根。
中医藏象的有形结构其实只有两部分,五藏与经络,清清爽爽,简简单单。关于五藏的形态在上节我们已经论述过了,五藏像个立体的圆轮,我们称它为生命之轮。
如果将藏象这一系统形象化的话,我们可以将生 命比作一棵大树,确切地说是黄河岸边的柳树。五藏就处于树根顶端,它是一个按照五行生克、胜复运行的生命之轮。每一藏又主管两条经络通于全身,有通于头部 的,也有通于足部的,每条经络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所谓的藏象系统就是指五藏及经络构成的系统。
藏象的这个组织结构多么令人惊奇,它居然像个 树形状,这与我们已知的人体生理结构是那么的不同,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怪物。但不论多么不可思义,它却是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的,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最 大的人体生命之谜,中医就是以这个系统作为自已的研究对象的。中医的全部奥秘就在藏象——第二生理系统上,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的全部。因为 中医并不是以解剖实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以第二生理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个系统,是个相对独立的生理系统。它依赖于人体解剖五脏,但又独立于解剖五脏,它既包含了解剖五脏的生理功能,又大于解剖五脏的生理功能。它虽然仅涉及到五藏,但又通过五藏的运行及经络调控着人体全身的功能。
这个系统十分简单,比我们已知的解剖生理系统 要简单得多,它只包括五藏与经络。但简单的系统却是高效的,这个系统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中医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调动这个系统的能量来治愈疾病,人体特异功能 也是这个系统能量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切宗教的目的和方法,也在于开发、利用这个系统中的能量。
由于中医是以第二生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理论上,中医没有明确的病位,即病因与疾病的表现很可能不在一个区域中,比如腰痛的原因也许是肾的毛病,也许是肝的毛病,甚至也可能是膀胱上的毛病,但不论毛病在何处,它都体现在五藏及经络中。
反过来说,任何身体的疾病都可以通过五藏的调节来治愈。《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者,身之强也”,并进一步说“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傲然独立
我们以上谈到了许多两个生理系统的不同点,但它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相互独立。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傲然独立于解剖生理系统,它并不一定依赖解剖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当解剖系统不存在的时候,它依然可以存在,同样,当藏象系统不存在的情况下,解剖系统照样可以单独存在。
现在的许多研究者,都过分重视阴阳(两个生理 系统)的互根关系,即它们相互依存,强调了互为前提,并绝对地认为两者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其实阴阳(两个生理系统)的互根关系,并不伴 随人类生命的全程,它只出现在生命的一个阶段,尽管这个阶段可能很长。在人类生命的两头,即生和死的一段时间内,阴阳互根关系是不存在的。这有点像天文物 理学。
大家知道,现代天文物理学取得了重大成果,但 它依然不是成熟的天文物理学,因为当今物理学法则只能对宇宙存在时期做出解释,当涉及到宇宙大爆炸和宇宙的灭亡,所有的物理学法则都会失去了作用。阴阳互 根的理论也同现代物理学一样,它是生命存在一个时期内的表现,而不是生命的全程表现。
就现有的中医资料而言,在人类生命的两头,阴阳(两个生理系统)并不存在互根的关系,而表现为相互的独立。
证据之一、《黄帝内经》有本证。《灵枢·天 年》记载说:“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气血已通……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段经文描述了生命的两个阶段,从生命的初始到五藏始定年为一 个阶段,从天年已尽到死亡又是一个阶段,这恰好是生命的两头。而在这两头,阴阳没有互根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
何以见得呢?大家知道,解剖五脏的生理功能绝大部分一出生就是健全的,比如心肺肝脾的功能,从一出生就可以正常运行,否则这个人就不能存活下去。在人体解剖器官中,唯有肾及相关的性器官成熟比较晚,女子大约14岁,男子大约16岁。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讲的是藏象作为一个生理系统的成熟时间,而绝不是解剖生理系统的成熟时间。
那么也就是说,在生命的头10年(这只是个约数,各人五藏始定年均不同),藏象系统还没有成熟,其标志有三:后天之精没有进入藏象,不能对解剖生理产生全面控制,不能对人类精神实施全面控制。在这个阶段,两者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存在、独立动作的,不存在所谓的互根关系。
“(人)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的百岁也不是恰好一百岁的意思,它是个约数,指的是人的天年,即120岁。 “神气”是藏象五神的总称,它可以代表整个藏象系统。何谓天年?就是先天之精(阳气)耗散的理论数,也是藏象系统存在的理论数。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一 个人活到了天年之数,此时神气(先天之精)耗散已尽,藏象系统离我们而去,但此刻,解剖生理系统依然可能单独继续存在,直至最后的消亡。
透过生命的两端,我们看到了生命存在的真相, 人体两个生理系统完全可以自主存在。此时我们想到了宇宙中的双子星,天狼星和它的伴星性质完全不同,天狼星是颗普通的恒星,而它的伴星则是颗白矮星。这两 颗星完全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当一颗星爆炸消失,并不影响另一颗星的存在。
证据之二、经络可以离开肢体而存在。在论述藏象组织结构时,我们说经络是藏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唯一的辅助部分,因此经络现象可以代表藏象系统的存在。实验证实,经络可以完全脱离形体而存在,并运行正常。
据报道,北京市中医院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针剌载肢病人的残端,循经传感线可以通向已经不存在的肢体,这证明了在离体的载肢中,依然存在经络现象。
另一项低电阻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对18位骨肿瘤患者截肢前后所做的低电阻实验表明,肢体在离体后24小时中,其低电阻值与正常肢体相同,这证明在离体的肢体中依然存在经络现象。
这两个实验有点吓人,实验结果严重冲击着我们的基础观念。但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研究者,又必须承认现实,然后做出相应合理的解释。这两个实验,至少说明以下三个事实:
第一、在离体的肢体中存在经络现象,此时肢体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但经络依然存在,这个事实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经络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类的肉体,也就是说,经络有独立于肉体的一面。这个结论完全符合我们的假设。
第二、既然经络可以不依赖我们的肉体生命而存在,这就证明,经络本身也是一种活着的生命形式。这反过来证明,在我们人类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内就已经有两种生命形式并存,一种是我们的肉体生命形式,一种是经络所代表的生命形式。
第三、肉体生命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经络所代表的生命死亡,它可能与我们有完全不同的生命法则,它可能在肉体死亡后还会存在相当一时间。所以目前人类普遍持有的死亡标准、概念,并不符合生命的本质。
第四章 藏象食于天
第一节 宇宙生命素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地球总人口嘴的面积总和是8平方公里,我们每一次嘴的一张一合间,地球上就会出现8平方公里的空白点,白茫茫,光秃秃的一片,一切能被我们消化的东西都一扫而光。我们为什么要吃呢?道理很简单,我们身体赖以生存的所有能量,都来自饮食,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纤维、维生素……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命的能量。
那么,藏象生命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它“吃”什么呢?
天食人六气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情节:有一少年,家破人 亡,苦大仇深,被仇人追杀着亡命深山老林之中。有一天,他饥寒交迫、奄奄一息之时,突然发现远处的山崖上坐着一个老者,对着一轮红日在呼吸吐呐。于是他学 着老者的样子,缓缓吐呐,只感觉有一股气在身体游走,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饥饿。山中无日月,数年匆匆而过,这个少年居然练就了绝世武功,于是下山报仇血 恨,后来竟然当上了武林盟主。
其实这一情节并非完全出于小说家的编造,在中 国文化中本来就有此一说。《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大户人家的奴仆,在主人下葬之时居然喝醉了酒,在墓中沉沉睡去。其它人并不知道他在墓 中,于是将大墓封上,将他活埋在墓中。过了一段时间,奴仆醒来,大吃了一惊,但此时哭天呛地也已经晚了。几天过去了,饥饿让他像发了疯一样,啃咬着墓里的 一切……就在他快要饥饿而死的时候,借着墓中长明灯最后一丝亮光,他前面发现有一群乌龟,正闭着眼、伸着脖子,大口大口地吸气。于是他学着乌龟的样子吸 气,居然感觉不到饥饿。十几年过去了,墓主人的老伴死了,家里人打开大墓合葬,居然发现这个人还活着。于是有人将他的经历总结为“龟息之法”,在社会上广 为流传,后来又发展成为“避谷食气”之术。
如果我们再追根溯源,这套说法其实来自于中医。中医说:“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六气”,看来我们真的能靠喝西北风活着,也就是说,在空气中确实有某种东西,可以直接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是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的,这中间肯定有某种误差。
其实按照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这个误差是不存在的。人类的解剖生理系统不能靠喝西北风活着,这谁都知道,但人类的共生体——藏象系统却就是靠“喝西北风”活着的,当然它吃的不是“风”,而是“精”。
“精”是中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最说不清楚的概念,它歧义百出,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一部《内经》中,关于“精”的具体含义就有13项之多。然而奇怪的是,现代人对“精”的本质的理解好象比较一致。
当代学者们认为,中医里所说的精气具有哲学含义,它是宇宙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物质。故精是“精微物质”的说法几乎成了一切中医教课书的通行结论。但这此“精微物质”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人们一般都辟口不谈。
我 们对此类定义不感兴趣,因为“精为宇宙的精微物质”的解释,有点像循环概念,其实并没有解释什么,例如“精微”又是什么呢?“精微”是个形容词,是形容某 些东西的细小程度的,例如《灵枢·营卫生会》“化其精微”,此“微”就是当形容词来使用的。形容词可以作为定义来用吗?恐怕不能。再者说,物质是个极大的 概念,宇宙万物都是物质,所以把“精”定义为细小的物质能说明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定义方法,有点糊弄人。
那么“精”究竟是什么呢?
《管子·内业》中有一段话谈到了精:“凡物之 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精也者,气之精也”也就是说“精”这种东西充斥整个宇宙,无处不在,它既可被物体沉积成为物的 一部分,又可以象物理学中的粒子一样穿行在宇宙中,但就是无法看到它,更别说抓住它。中国人的天文学真的很奇特,古人们居然可以看到遥远宇宙天际中那些漂 泊的粒子,而且这些粒子还可以进入人体,成为藏象系统最原始的能量。其实在中国古代凡是谈到“精”的时候,都将其与宇宙相互联系,这说明“精”原产于宇 宙,而不是地球的物质。
什么是原始的能量呢?大家都知道“原材料”一词的含义,比如说,粮食就是一种原材料,它既可以作为饮食给人提供能量,也可成为制药、造酒及化工原料。石油也是一种原材料,它是燃料、电力、化学工业、制药、食品等等的原料。
宇宙中漂泊的这些粒子,当它进入第二生理系统 后,就变成了某种原料。而五藏既是贮藏车间,也是加工车间,在这里原始的宇宙之精被加工成对藏象系统有益的形式,比如说精可以转化成气——“精化气”;精 也可以变成血(赤精)——“精生血”;还可以变成津液等等。离开了这些原料,将意味着死亡。
天文学启示
对人体如此重要的“精”究竟是什么呢?也许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想谈一下学习中医过程中的某种感受。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古代天文学,因为中医是一门很奇特的医学,中医与宇宙空间的关系远大于与地球表面的关系,在某种上我们可以将中医称为“天文医学”。
西医看人类生命,他是站在与我们平行的角度来 观察,即西医对生命观察的角度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而中医看人类生命,却是站在高高的外层空间,究竟有多高我们说不好,比如说,中医五运六气研究的就是河外 星系统与人体五藏之间的关系,其中研究到室女星与五藏的关系。室女星座是个星系统团,中间大约包含了2500多个像银河系统这样大的星系,它距离银河系有6000多万光年。
空间的维度局限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三维空间 的生命一定比二维空间的生命更能了解生命的真义。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都是站在三维空间里获得的,包括现代医学知识。想想看,如果我们能站在地球之外, 太阳系之外,甚至银河系之外,来看待人类的生命,我们的认识角度肯定会很不一样。而中医恰恰就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人类生命的。所以对中医的理解决不 能使用已经习惯的三维空间的思维,必须超越这个思维。
比如说,对于中医“精”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使 用平常的思维,必须站在宇宙的高度,将我们的目光投射到遥远的宇宙空间去,因为《管子·内业》已经告诉了我们,精不源于地球的表面,而是源于遥远的宇宙,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这一观点也正在被现代科学证实。
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谜,在地球表面找不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到了宇宙。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天文研究人员就从宇宙光谱中发现,宇宙中存在甲基和氰基等分子。这些分子的电磁辐射不在光学波段,而在厘米、毫米、亚毫米等波段,所以它们可以不受星际物质的吸收与阻挡的影响,而自由穿行于宇宙之中。
1944年,荷兰科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算出中性氢原子会辐射出21毫米谱线。1957年美国天文学家汤斯开列出了17种可能被观测到的星际分子谱线的清单,此人由于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被列为上个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在以后的年代里,天文学家从宇宙中观测到的分子有:
1963年10月,首次在仙女座观测到羟基分子光谱;
1968年,观测到了氨分子、水分子的光谱;
1969年,又观测到了星际甲醛的有机分子光谱;
1973年,又发现一种宇宙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分子光谱…………
到1994年止,人类一共从宇宙中找到108种天文有机分子,此外还找到了50种由碳、氧、氢等元素组成的同位素,还有一些地球上没有自然样本的有机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对研究星际生命的起源提 供了重要线索。比如说,目前发现的星际分子几乎都是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氢、氧、碳、氮、硅,这个排列表中的前五种如果加上磷,它们就成了构成地球各种 生命的基础资料。再比如说,甲醛分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则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形式。由于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尚未辩识的有机分子,它 们很可能会组合成多种生命形式。
其次,这一天文发现还说明,宇宙中到处都充斥 着有机分子,它们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天文学研究表明,这些星际有机分子不能存在于高温的星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暗物质、 或者宇宙尘埃当中,甚至当恒星爆炸死亡之后,也可生成大量的有机分子。所以在星系与星际之间、恒星与恒星之间,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这些有机分子,它们随 尘埃或气体飘泊,极不稳定,漫游在宇宙当中。
所以,我们提出“宇宙生命素”的假设。宇宙中 飘泊不定的有机分子、或者类似有机分子的生命基本元素,都可称为“宇宙生命素”。我们同时认为,中医的精和气,就是这些源于宇宙的“生命素”,它们也可能 是像上面谈到的有宇宙机分子,或者就是我们尚未认识的宇宙生命元素。由于生命的构成不同,所以对宇宙生命素的需要也不相同。人体藏象系统中的生命,它们可 能来自与我们不同的地球环境,或者宇宙环境,所以它们需要这种生命素。
“宇宙生命素”以中国“气”的形式,从四面八 方到达地球,据中医的确切记载,宇宙生命素经由五条通道扫过地球运行轨道,年年如此。所以我们推测,在长期的地球生命进化当中,地球生物很可能已经进化出 某种接受、贮藏、转化这些生命素的机能,否则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宇宙生命素可以到达地球表面:
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医生,名叫威格尔斯沃思,他 曾经在阿肯色作过一次实验。他用铝做成几个盒子,并在这些盒子中装上同样的土壤,然后将一些盒子放到漆黑的酒窖中的通风管下,并用几根分开的铜丝与外面阳 光下的金属相联,而另一些盒子则未与任何导体相联,同样也放到漆黑的酒窖中。然后威格尔斯沃思在两组盒子内种下同样的稻种,结果,用铜丝与外面相联的盒子 中的稻种都发芽了,而另外一组盒子则没有发芽,种子很快就烂掉了。
1971年10月, 美国电子工程师乔治·劳伦斯在一处半沙漠地带作实验,想证明植物也可以通过电子来获得营养,他所使用的仪器与测谎仪为类似,不用与植物联接就能够捕捉到生 命的信号。正在实验休息时,突然仪器接收到了生命的信号,可是此时的仪器并没有对准任何生命,而是指向天空,信号延续了一个半小时。这说明生命的信号来自 天空。
1972年4月,劳伦斯带着改进后的仪器,来到了莫哈维沙漠的中部,这里3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被火山熔岩覆盖,寸草不生。劳伦斯挑了一个23英尺高的火山山包,将仪器对准了大熊星座,他要证实上一次的实验。不久,他再一次听到生命的信号从空中传来。
这种“宇宙生命素”,极像我们正在谈到的精,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所以我们对精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医之“精”就是被人体吸纳的宇宙生命素,它是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的原始能量形式。
第二节 天地之气
中医的难懂,除了指导思想以外,最让人头痛的是它的概念。中医里的许多概念都是相互交错、互相含盖,一词多义。有人曾经统计过,中医理论名词的多义率高达15·8%左右,而现代科学允许的概念的多义率只有0·3%。如此一来,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望文生义。
中医里有“精”这个概念,但同时也有“气”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某种情况含义相互交错,但在某种情况下又完全同义。
在 初次接触中医时,人们往往容易将中医的气理解为空气,其实这是错误的。中医的气指的是“宇宙之精”,而不是平常意义下的空气,但“宇宙之精”又确确实实夹 杂在空气当中。所以我们只好这样来理解:凡是人呼吸的都是空气,凡是藏象生命需要的都是宇宙之精。中医里谈到的气,绝大部分都属于后一种。
上一节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气就是宇宙精气,它是一切生命之源,故称宇宙生命素。它飘荡在我们人体之外,充斥在整个宇宙之中。气又可分为二大类,人体内之气与人体外之气,而人体以外的气又可分为天之气、地之气两种。
天 之 气
让我们将天之“气”想象成风吧!
当我们站在旷野中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时大时小,轻拂着我们的脸庞,掀动着我们的衣角。我们能感觉到风中的湿气,也能体会到风中的温暖,更能触摸到风的压力。突然,风变了,阵阵萧杀之气挟风而来,寒冷刺骨。
随 着对风的认识,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风的故事:看天气预报时,得知有一股冷空气正在南下,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示冷空气南下的路径,标识着风的走向。这 说明风有走向,也有通道;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到野地踏青,原本微风习习,突然平地会出现一股旋风,劈头盖脸卷来,搞得人满身灰土,老人们称它为贼风,因为 它来的诡秘;预报说明天午后有五级大风,可清早起床出门就遇到七级大风,说明风来有迟早、风来有大小……
让我们保留住关于风的知识,来研究一下人体外之气。
风是空气的波动,空气无所不在。宇宙的精气也跟空气一样,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当宇宙精气波动时,就称之为气,此为天之气。气与风一样,也有通道、迟早、大小之分,还有风寒暑湿燥火热等特性。
尽管宇宙精气无所不在,充斥整个宇宙。但影响我们地球的宇宙精气则是可数的,它们形成五条通道,每年扫过地球的公转轨道,进而影响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五条通道是:苍天之气、~(左黄右今)天之气、丹天之气、玄天之气、素天之气。《内经·五运行大论》中对这五种气有专门的论述: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左黄右今)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我们根据这段文字描制一张图,图中的圆圈就是地球绕行太阳的公转轨道,圆圈之外排列的就是周天二十八宿:
地球轨道外宇宙精气通道图
也许大家对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不太清楚,无法理解这个图的真实含义,我们将它与目前天文学的星座作一个对比,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
丹天之气:牛女——奎璧(双鱼座——金牛座)
黄天之气:心尾——角轸(摩羯、宝瓶座——人马座)
素天之气:亢氐——毕昴(人马座——巨蟹座)
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
玄天之气:张翼——娄胃(天蝎座——双子座)
上述的这些星星,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则为银河系之外的星系,称为河外星系,有的则是以星系团的面貌出现,例如室女座星系团就属于河外星系,它距离银河系大约6000多万光年,拥有2500多个星系,每一个星系都有银河系这么大。
宇宙精气不但影响着我们,同样也影响着宇宙中的所有生命,它是一切生命共有的生命之源。如果宇宙中存在高级生命的话,尽管它与我们的生命结构可能极不相同,但他们同我们一样也从宇宙精气中获得生命,从这个角度说,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根生的亲兄弟。
上 述五个宇宙精气通道,当它们扫过地球时,就受到地球轨道的角度、周长、轨道波动幅度、地球周边星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它的来量、大小、迟早都有区别。这种 区别对宇宙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们人类而言则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会影响我们的生老病死,“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将人体 之外的天之气称为阳气,“阳者,天气也”。
为了研究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中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题,那就是“五运六气”。五运研究的是地球轨道的变动情况,它包括岁运、主运、客运;六气研究的是宇宙精气的变动情况,它包括主气、客气、岁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要详细讲。
凡事都是辩证的,比如象股市,发财转运靠的是股市,但亏本跳楼也是因为股市。人活着是因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但食物同样可以使人患各种疾病,人体半数以上的疾病都与吃有关。宇宙精气对人也一样,必须辩证的来看。
人 体手三阳、足三阳六条阳经对应天之六气,经络将天之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故中医讲“天食人以五气”。但天之气对人体也有伤害,比如说,应该来的时候它 没有来,应该早来的时候来得晚,应该来的少时来得多,等等,都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天之气来的正常,但由于人体五藏、经络的变动、盛衰情况不同,天之 气也会伤害到人体。
所以,中医在分析病因时分为阴病和阳病二种。阴病因是与形体解剖系统有关联的疾病,它源自人的体内;阳病因则起源于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它源自人的体外。
在中医学的天文背景中,除了考虑遥远宇宙星系之外,地球周边的天体也被格外注意。原因有二:
第一、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再释放宇宙精气。地球周边的星球虽然并不大,但对人类而言已经巨大无比了,所以在它们释放截留的宇宙精气时,对人类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其中有两个天体对人类的影响最大,一个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一个是离我们最近、最大的恒星——太阳。这两个天体释放出来的宇宙精气,中医称为日月精华。《素问遗篇·剌法论》中记载小金丹的服法中就说:“每日东望,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以咽之。”
第 二、在宇宙中,最基本的力量为引力,一切星球都要受引力的支配。宇宙精气既然是宇宙中的某种物质,它也会受到星球间引力的影响。地球周边的星球,由于运行 周期各不相同,它们引力的复合作用,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地球:一是影响地球轨道的波动幅度,使地球在通过五条宇宙精气通道时角度不同;二是影响宇宙精气的走 向,地球周边行星引力的作用可以使宇宙精气径行的路径发生偏差,故而中医说“不及与太过而上应五星”。
地 之 气
天之气源自宇宙天际,地之气则源自地球的本身。地之气又可分为地球之气,地表物之气二种。
宇 宙精气飘荡在天际,一切物体及生命都可以将其截留、保存、再释放出来。地球在宇宙中是个很普通的小行星,对宇宙、星系而言,它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但 在几十亿年的运行过程中,地球吸取截获了大量的宇宙精气,在它缓慢的释放过程中,对地球表面的所有生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医将地球再释放出来的宇宙精 气称之为“地气”、“大气”,因为“大气”从下向上散发,故曰“大气举之”。
所以地球表面一切生命的过程,不但要受到宇宙精气的影响,也会受到地球“大气”的影响,例如中医在讨论地表植物“成熟有多少”时就明确地说:“地气制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地 球散发被截留的宇宙精气,受地球在轨道中的位置影响巨大,地球在轨道中的不同位置,标志着不同的季节,每年地气始于子,“正月、二月……地气始发;三月、 四月……地气定发;五月、六月……地气高;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九月、十月……地气始闭;十一月、十二月……地气合。”
地之气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地表物之气。
地 球表面生长的动物、植物、矿物、水、地球大气等,同样可以吸取、截留、保存宇宙精气。所不同的是,当宇宙精气处于流动状态时,被称为“气”,当宇宙精气被 截留、保存时,则被称为“精”,精是气的一种状态。我们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够从地表物中提取出它们所截留的微弱宇宙精气,转化成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中药的理论源泉,天下之物皆可为药。
好啦!人体之外的气就讲到这里,我们将其归纳一下:
第三节 千古谜底
中药能治病,这全世界人都知道;但为什么中药能治?却全世界人都不知道。
《黄帝内经》及后来历代的《本草》当中,都没 有中药的药理说明。后来在几千年中,许多人都想重建中药的药理学,但都没有成功。章太炎先生就曾无奈地说:“夫医者以愈病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 事。不责其言有物,而责其治有效也。苟治之有效,安问其筌与蹄为?”章先生的意思是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中药能治病,就用不着去管它为什 么能治病的道理。
中药医谁?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中医 现代化的先生们,受西医药理学的启发,在大规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希望能在几十味中药的方剂中找出能够治病的化学组合。据说有的大学还搞了一套中药指纹 技术,还得了什么国家发明奖。但这些先生们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中药到底在治谁的病?
我们在以上的章节中,论述了一个重要的论点: 人类是个共生体,在我们解剖生理系统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生命系统——藏象生命系统。这两个生命系统的本质根本不同,而且都有发生疾病的可能。这样一 来,我们在治疗疾病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疾病的根本在哪一个系统中,然后才能谈治疗疾病。
因此,首先必须明确:中医并不是以人类解剖生 理系统为核心的医学,它是以我们的共生体——藏象系统为核心的医学。因此,中医的医理、病理、药理、中药方剂等,都是针对藏象生命体而设立的。相反,西医 学主要针对人类的解剖肉体,故它的药理与中医从理论与实践上看都是完全不同,因为我们的解剖肉体能与化学物质发生作用,从而达到化学药物治病的目的。
既然在中医的理论下,绝大多数疾病其根源在藏象系统,那么中药现代化的先生们,要想使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就必须首先证明:藏象系统与我们的解剖肉体一样,可以对化学物质做出反映。但至少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证明。
几千年的中医实践也在证明着:中药与解剖肉体 并无直接关系。比如说,根据西药学的原理,只有那些具有生物活性指标的化学成分才有治疗的功能,才可以被人体接受。可实际上,许多中药并不具有生物活性指 标,但它恰好可以治疗疾病。这只能说明,中药本身并不是针对解剖肉体的,它是针对人体中的另外一种东西,即针对藏象生命体。
此外,中药里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指的 是中药配伍上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在现代科学上找不到任何证据。例如,中药有甘草不能配甘遂之说,但在用兔子做的活体实验中,并未发现此种配伍对兔子有任何 不良反映,心跳、体温、瞳孔、胃肠均属正常。据药典说,如果一付药中有了半夏、贝母,那么就不能再配乌头,但目前的活体实验中,同样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 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原则,并不是针对解剖肉体的,而是针对藏象生命体的。违反了这个原则,虽然不能伤害到解 剖器官,但却可以严重伤害藏象系统。
同样,中药里有许多药物都明确标明有毒性,《本草纲目》中标有毒性的药大约占了70%左 右,例如,“三白草……甘、辛、寒,有小毒”,“陆商……辛、平,有毒”,“射罔……苦,有大毒”,如瓜蒂有毒,具有强烈的摧吐作用,多则伤身。实验证 明,有毒的药物都会对解剖肉体有不良作用,所以许多国家在不断限制中药的进入,比如美国就禁止含有马兜铃的中药进入美国市场,中国也禁止关木通入药。
中国人能认识到有些中药有毒,而且明确标注在 药典中,那么为什么又要使用这些有毒的中药呢?我们只能这样解释:对解剖形体有毒的中药,可能恰好对藏象系统有利,在利害之间,聪明的中国祖先做了一个聪 明的选择。因为藏象系统的疾病是根本,而解剖形体的疾病只是表症,为了保车只好丢卒,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辩证法。
万物皆为药
中药的原理,必须从藏象“食气”这个角度理解。
我们以上说到,藏象系统的能量来源,就是那些 飘荡在宇宙空间中的生命素。这些生命素大至可分为五种类型,通过五条气道到达地球,藏象生命可以将其转化为阳气、阴气、赤精(血)、津液、精这五种能量形 式。但这些精气还只是“原精”,不能直接被藏象系统吸纳。只有经过加工过的精气,才能最终转化为藏象系统的能量。
当五种宇宙之精在扫过地球之时,自然会被地球 的动植物、水、无机物等截留、贮存,这种截留不是有意的截留,而是无意之中的收获,因为目前还无法证明地球上的动植物需要这些宇宙之精。由于动植物的种类 各不相同,它们截获的宇宙之精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将“宇宙生命素”比喻成七彩的阳光,由不同光谱组成,那么不同物种吸取、沉积的“宇宙生命素”的成分就 不同,有些物体可能吸取蓝光,有些物体则可能吸取红光……但更多的则是吸收混合光,将几种宇宙之精混合吸纳。如此一来,恰好证明了中医的一个观点:世界万 物均为药,药食本同源,因为这些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之精。
中药为什么可以治病?因为中药里有藏象系统所 需要的宇宙之精,而且经过药材的截留,这些宇宙之精不是“原精”,而是被“粗加工过的精”。因此,中药的治病机理与西药有着本质的不同,西药是以化学分子 的形式作用于解剖器官中的疾病,而中医则是以宇宙之“精”的形式作用于藏象生命系统。
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中药的大致组成。由于中药载体各不相同,也由于生长的地点、高下、季节的不同,因此使中药具备了多种容易被藏象系统利用的成分。
有些中药所截留的宇宙之精,很容易转变成藏象系统的气,例如黄芪、人参之类的中药,有很好的补气作用;有些则可直接转变成比较纯正的原材料——广义上的精,比如黄精、地黄之类;有的可以舒通经络,如通草;有的可以扶阳、通阳,如桂枝;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津液,如麦冬……。
其实人体的疾病是由两套生命系统共同作用的结 果,比如说,当藏象系统的太阳经感受风寒之后,解剖系统就会出现头颈强痛、怕冷、脾胃不和等等症状;当藏象系统的阳明经出现阴阳失衡后,解剖形体就会出现 便秘、口渴、腹满胀痛,甚至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中药在用药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藏象生命,也考虑到了解剖形体。因此中药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针对解剖形体的中药。这类中药很可能是 凭借化学成分在起作用,它直接针对解剖器官,其作用的原则与西医类似。例如,承气汤中的大黄、芒硝,它们直接的作用是软坚润燥,泄下实热,此类药物还有麻 子仁丸方中的麻子仁,六味地黄中的泽泻等。但这类药物在中药组方中并不多。另一类是针对藏象系统的中药,此类中药占了绝大部分,应该说它才是中药的主流。
下面我们对中药的药效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1、 新鲜中药比干中药效力更强。根据中医的理论,水体是截获宇宙之精的最好载体,所以风水学上讲,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当中药失去水分之后,相当部分的宇宙 之精也随之流失,其效力也大打折扣。古人所使用的中药大多数都是鲜药,故疗效显著。而我们今天使用的中药,几乎都是经过加工、干燥的药材。因此,我们应该 在中药的原产地提纯中药汁液,而不是加工易于贮藏的中药。
根据这一原则,地表水体更新缓慢地区的药材,比地表水体更新快的地区的药材更具药力,在同类药材中,北方的药材要优于南方。在同效药材中,陆生动植物药材要优于水生动植物药材。
2、在同效中药里,多年生中药比当年生中药更有效力,这是因为多年生中药有更多截获宇宙之精的机会,“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因为草本植物的生长期远不如无机物。因此,我们应该对现有中药进行筛选,尽量选用那么同效的多年生品种,然后规模化生产,并在当地提纯。
3、动物所截留的宇宙精气比植物要少得多,其中动物的肉类里截留的精气最少,角质、骨质、甲壳中的精气比肉中多得多。坚硬的部分比柔软的部分截留的精气多,所以植物的根、果、皮比叶更具有药用价值。
4、高原地区的药材比平原优越,这是因为,高原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小,而平原尤其是近海地区的大气环流变化剧烈,宇宙之精到达地面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第四节 后天之精
我们总是有许多的无奈:银行里有堆积如山的钱,可惜不是我们的;大街上总能看见许多绝色美人,可惜嫁给了别人;奥运会上有人百米速度只需9秒,但那是别人而不是我们。看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可自己毫无胃口。好东西如果拿不到自己手中,终归无用。
宇宙中充满了宇宙生命素,但如果它们到不了藏象系统中,也终归是无用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宇宙精气转变为藏象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呢?
精之源
好啦!让我们来看藏象生命体如何“吃”东西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后天之精”?凡是藏象生命体通过解剖形体,从人类饮食、呼吸中提取出来的“精”都叫后天之精,这是藏象系统能量的重要来源。这种原材料从两个渠道进行藏象系统:
第一个来源是脾胃。人类每天都需要饮食,而藏象系统中的脾胃可以从人类饮食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原始能量——精,这在《内经》中有大量的记载(记住:这里的脾胃并不是指解剖系统的脾胃,而是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玉玑真藏论》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
《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肺朝百脉,输精气于皮毛。”、“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阴阳应象大论》曰:“形食味,化生精。”
《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化其精微……”
…………。
现在许多人将中医之“精”理解为可知的种种营养成分,比如说脂肪、蛋白、维生素等等,这是错误的。精就是“宇宙生命素”,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它的化学成分,甚至它是否可以分解为化学成分也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它源于遥远的星空。
为什么饮食中会有“精”呢?宇宙精气从五条气道扫过地球,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质都可以将是截留、贮存,植物、动物、水、甚至岩石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截留不同的宇宙精气。当我们人类将饮食吃进去以后,藏象中的脾就会从这些饮食中将截留的宇宙精气提取出来,供藏象系统之用。
大家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藏象脾化精与解剖生理系统消化、吸收营养不是一回事。
大家知道,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 肠,而主要的营养吸收系统在大小肠,胃的主要功能不是吸收,而是分解食物。人类的消化系统从饮食当中提取的有用物质很多,像水、脂肪、各种微量元素、糖、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等,以供肉体生理系统所用。可是从上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脾藏从饮食中提取的能量与这些都不同。脾取饮食之精,不从大小肠入 手,而从胃入手,这说明两者所取不相同。由此我们这样来推测:
饮食入于胃,更多地保持了食物的原始状态(因 为尚未经过充分消化),而脾藏所取很可能是食物中更加自然的“精华”部分,而不是消化后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食物中的自然精华,大约就是我们假 设的“宇宙生命素”,它被脾藏提取,转化成第二生理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可见,人之饮食有二用:一是脾藏从胃中饮食当中提取出“精”,以供藏象系统——第二 生理系统之用,这叫取上游之水,灌藏象良田;二是胃、大肠、小肠从饮食中提取出脂肪、糖、维生素等供人类肉体生理系统之用。
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精”与已知的饮食营养不同。中医有一个观点“人生十岁,五藏始定”,也就是说在“十岁”之前,藏象系统并不从饮食中化生“精”。如果精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营养成分,那么人体解剖生理系统早在“十岁”前就因缺少营养而死亡了。
古印度《五十奥义书·商枳略奥义书》中也谈到了类似中医气化的问题,它说:“上气流行腹中者,分化纳于腹中水分、食物,而别出菁华。”此“菁华”其实就是中医里讲的精,它也同样出自食物、水分。
精是藏象系统的原始能量,难道它不能成为解剖 系统(即第一生理系统)的能量形式吗?这涉及到生命体的不同构成。在我们地球上,不同的生命体有不同的需要,所以猎豹就是肉食动物,而羚羊则是草食动物。 再说得深刻一些,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都是碳原子的产物,如果有一种生命属于其它原子构成,比如说硅原子,那么他的需要肯定与我们不同。我们不清楚体 内藏象系统的本质,但它肯定与我们生理解剖系统不同,所以它的需求也不同。宇宙之精只能被藏象系统所用,而不能被解剖系统利用。
脾化精的另一个证明是气功。早期的气功练习者 当有了气感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气与饮食的关系。如果此时练习者正在节食减肥,那么过一段时间,会感觉到身体上的气感在减退,原本较粗的气行线,会变得细 弱起来,原先气可以到达的部位变得遥不可及。这是因为气的一部分是由后天之精转化来的,当饮食减少,后天之精必然短缺,不能化生足量的经气,气也就相应地 变弱了。但如果坚持练习下去,在饮食不变的情况下,气感还会变强,而且越来越强,其原因就是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第二个来源是肺。我 们说宇宙之精散布在空气当中,当肺进行呼吸时,藏象系统也会从空气中提取宇宙之精,这是中医后天之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当然,《内经》中的后天之精的概念 中并没有涉及肺的这一功能,但这是一个合理的推论,因为在《六节藏象论》中曾明确写道:“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肺从空气中提取的宇宙之精,进入藏象系统后与来自脾胃的宇宙之精合化,最后形成了“宗气”或者叫“大气”。这种气是藏象系统的根本推动力,是促使藏象系统运行的激发力量,如果肺气虚弱,则宗气生成不足,就会出现少气不足以息,语言低微,身倦乏力,脉沉微等现象。
中医将脾胃从地表物(饮食、药石)中化生的精以及从肺呼吸中化生的精统称为“阴精”,而将经络直接从空间吸取的精称为“阳精”,其实都是一个东西。中医认为藏象系统采集阴精和阳精与地形、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因而直接影响人的寿命长短。
《素问·五政常大论》言:“帝曰:天不足西 北,左寒而右凉;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歧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左热而右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 奉于上,故左寒而又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帝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这段话讲的是地形高下,气候温凉与人体寿命的关系。它的结论是,地势平坦、气候炎热地区的人寿命短,而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地区的人寿命长。这个结论与目前的研究正好吻合,1986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在全世界确定了四个长寿地区:巴基斯坦的洪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中国的新疆。这些地区要么纬度偏高,要么地处山区。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人们争论不休,我们也来凑个热闹。我们认为,理解这话段要从宇宙精气运行与地球截留两个方面考虑。
中国的东南方基本上是平原,地势平坦,纬度较 低,气候炎热。在这个地理环境下,大气环流变动剧烈,热气从地表向空中升腾。当宇宙之精经过这种地区的时候,在大气的推动下,往往从高空扫过,不容易在地 表形成富积,因而地表物截留宇宙之精的机会就减少了许多,故而风水称气遇风则散。另一方面,由于东南气候湿润、温度较高,人类可食性植物的生长期相对要 短,这也影响了对宇宙精气的截留。更重要的是,由于热气从地表向空中升腾,宇宙之精很难下降到地表,人体经络采集精气的机会相对减少。这诸多的原因,造成 了当地人寿命较短。
中国的西北部地区绝大多数属于高原和山区,地 形复杂,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大气环流变动平缓。当宇宙精气扫过这些地区的时候,极容易降至地表面,形成富积,故而这一带地区动物、植物、无机物、水中累 积的宇宙精气要远远大于东南地区,当这些物质变为饮食进入人体以后,脾胃提取宇宙之精的功率就高得多。另一方面,西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宇宙精气可以直接达 到地面,人体经络就更容易从空间直接采集。生活在这类地区的人,寿命也就相对长一些。
其实宇宙精气与地势、气候的关系,不但可以影 响人们的寿命,它也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建筑为例,东南方的建筑在审美上偏重的是细腻、精巧,不论是造形还是提花楼刻,样样都是精品,苏州的园林小 桥流水配上纤细的太湖石,总给人小家碧玉的感觉。西北方的建筑审美则偏重豪放、粗犷,建筑物与配套家俱上也很少有像东南方那样精美的图案。
南北的两种风格差异,其实根源在于心智的差 异,而心智的差异则来源于对精的获取差异。东南方由于地形、气候的特点,人体的藏象系统获得后天之精的机会相对较弱,点点滴都是宝贝,需要细嚼慢品。这种 生理上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的心智,从而产生了细腻、精致的文化追求趋势。而西北方的人,由于藏象系统获得后天之精的机会相对较多,不会对藏象系统产生过重 的负担,从而形成了豪放、粗犷的性格。
精之化
脾胃与肺化生来的精在体内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首先是藏精。精的最大特征是藏(贮藏),脾藏 所化精,贮藏于五藏中,《灵枢·本神》曰:“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 色……藏精于肝……南方赤色……藏精于心……中央黄色……藏精于脾……西方白色……藏精于肺……北方黑色……藏精于肾……”五藏就像是五个容器、五个钱 罐、五个大库房,将精藏于其中,当需要时,再拿出来将它变成各种东西。
但不能将“藏精”理解绝对化,五脏藏精一说, 并不能将其理解为藏而不流,此藏字应该理解为蓄。比如说,肾就象是一个水库,来水都存于库中,但库中水也灌溉周围土地,当灌溉有余,则水还流向库中。我们 可以这样来理解,原始的精不可流动,只能贮藏。但精转化为其它能量时却是可以流动的。比如电力只能存于金属导线中,它不可脱离金属导线满世界乱跑,但当它 转化为机械动能的时候,比如说电力车的动力,它就可以满世界乱跑了。精也是一样,它只能存身于五藏中,当它转变为其它能量或者物质时,就可以脱离五藏容器 变成运动态。比如说,它进入经络后就可以变成气,在全身川流不息,故曰“精化气”;而当它变成血的时候,也可以涓涓流行于全身,故曰“精生血”。
由谁来使精发生变化呢?由五藏。五藏不但像五 个大仓库,而且它也是五个生产车间,而产生的原料就是已经贮藏的精,产品则各不相同,可能是血,也可能是气,还可能是津液。这五个车间并不是同时开工,而 是像值勤一样,轮换着开工生产。春天的时候肝值勤,负责生产整个藏象系统所需要的物质,既生产经气,也生产血和津液。夏天的时候心当值,长夏的时候脾当 值,秋天的时候肺当值,冬天的时候则肾当班。比如血就可生于多个部位: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生于中焦
《灵枢·邪客》曰:“营气者……化而为血。”血生于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此所受气者……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血生于心肺。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血生于肝。
后天之精转化的气存于五藏的,称为五藏之气,行于经络者称为经络之气。经络之气又分为营气、卫气,营气行于脉内,一日夜五十周;卫气行于脉外,一日夜也是五十周。当十二经络充满时,其气又可溢向奇经八脉。
但 气与精毕竟不同,精藏而气行;气行经络,精藏五藏。气的最大特点是运动,每时每刻都穿行于经络、五藏间,片刻不能停滞,一停留则为病。这个特点恰恰是精没 有的。精的最大特点则是藏,它由脾生成后就藏于五藏间,当它进入经络时,就变化成气的形态。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停于五藏者,谓之精,藏者为精;行于 经络及五藏者,谓之气,行者为气。
《内 经》在人体各部位上都使用气概念,不但五藏、六腑有气,皮骨毛发都有气,看似很混乱,其实有章可循。人体第二生理系统由无数经脉、络脉将全身串联为一个整 体。由于气在经络中运行,经行至何处,何处受气,行于六腑,则六腑受气,行于皮毛,则皮毛受气。所以全身之气,分则无数,合则为一。
我们之所以将精称为第二生理系统的原始能量, 而不是终极能量,因为精它是可变的,它是许多生理功能产生的基础。如果谁对这点还不了解,那么你就将精想象为现实生活中的电力吧。电是工业社会的基础能 源,也可称为原始能量。当它流入我们家庭,可以点亮灯,从而转变成光能;当它流入热水器后,又能变成热能;当它进入电冰箱时,则可转化为冷能;当它进入工 厂后,则可变成更多种类的动力。
关于精的形态,《内经》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总观经文,“精”应该是液体形态,肾主水,也主藏精,可见精与水形态相同,或者说精只可以在液态中存在;“汗者,精气也”、“精生血”,都可证精为液体形态,它与血、津、汗、液同态。
精不但可以生化气血、津液,它还是五藏神安定 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可以将精理解为某种胶合剂,它将两套生理系统结合在一起,组成藏象系统。所以精失就会导致五藏神位移,“魂魄飞扬,意志恍乱, 智虑去身”;精伤则虚,“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精并则影响五藏神,“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虚 而相并者也”所谓的“并”就是有余,精有余则伤气,气伤则情志乱。“精脱者,耳聋”
原料是为生产准备的,只要开工生产,就会有原料的消耗。精是藏象系统能量的原材料,藏象系统在运行中不断在消耗着这些材料。我们以临床上的具体病例,来说明之:
例如,当太阳经被病邪侵入时,藏象系统中的阳 气就奋力将邪病驱逐,此时人就会发热。阳气蒸腾着经络中的阴气(营气),使其转变为津液裹挟着病邪排出体外,这是就汗。如果我们用麻黄、桂枝一类的药发汗 太过,太阳经中的阴气就必然减少,为了平衡,阳明中的阴气就得过来补充,当补充过猛,胃中就会感到气上逆,发生呕吐。如果发汗太多,其它经络补充不足,太 阳经中阳气就会自行胀膨,以弥补阴气缺少的空缺,此时就会出现心烦而热,胸口闷塞。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阴气就被消耗掉了。
此外久病、劳逸过度都会导致精的大量消耗,但 最大的消耗在人类情志变化和生殖过程。中医特别注意人类情志对身体的影响。中医认为,七情六欲对藏象系统的伤害远大于解剖生理系统的有形疾病,所以在中医 阴病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调了情志对疾病的关系。情志过激,首先是伤气,而气为精所化,本质则是伤精。“恐惧不解则伤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 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悲伤痛哭一场后,常常感到萎靡不振,懒言少语,精神恍惚,这就是伤了气,以致气虚神疲。
生殖是精的另外一个耗散大户。构成生殖之精的,主要是先天之精,但也有一部是由精化成气(精化气),再由气凝聚而成的精(气化精)。这种精是相当贵宝的, 如果在生殖过程中不被消耗掉,这种后天之精最终可以转化为先天之精,增长人类的寿命。但许多人不知珍惜,反而任意浪费这些宝贵的精,甚至还透支使用,致使 先天之精越来越虚,不但会缩短寿命,还会带来其它疾病。
第五节 先天之精
我们说,藏象生命体是寄生于我们身体内的另一类高级生命。其实这个观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可是历来厚古薄今的先生们就是不肯相信,或者说不敢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是无人敢信。
那么,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藏象是何时出现的呢?
常先身生
中医在这点上说得十分明确:藏象生命在人类形体生命尚未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请看以下这段资料:
《灵枢·决气》说:“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
从上面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以上资料其实是在论述两种生命的出现,一种是人类的肉体生命,一种是我们不知道的生命体,资料中称之为“精”。这两种生命的出现有先有后。
当人类男女交合,卵子与精子结合的瞬间,一个 新的人类肉体生命就诞生了。但此时,我们还没有肉体组织,我们是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存在着,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身体。然而,就在卵子受精的瞬间,藏象生命 体却已经产生。有证据说,当卵子受精的瞬间,当细胞一分为二的时候,任督二脉就出现了。而且它一经产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五藏,也有经络。它的经 络系统,尤其是手三阳、足三阳六条经络,从出现的瞬间已经开始工作,不断地从宇宙当中吸取着宇宙之精,来维持着藏象生命体的能量需求。所以藏象生命体的成 形时间要早于人类肉体,故曰“常先身生”。
这里涉及到一个最不易回答的问题,那就是藏象生命是怎么来的?它与人类的生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藏象生命是种活着的共生体,它也有 自己出现、成长、衰亡的过程,因此它也要繁殖,也要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但它的繁殖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它与 人类共生,因此在繁殖机会上二者也是同步的,当人类的卵子受精的一瞬时(两神相博),藏象生命也同时诞生。甚至存在另一种可能,人类的繁殖成功率完全受控 于藏象生命。
藏象生命体虽然成形要早于人类肉体,但其生理 的成熟期却比人类要晚。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出生之时,解剖五脏系统除了肾以外,心、肺、肝、脾的功能基本建全,否则这些生物就不能 生存下来。但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统的成熟期,却比我们人类要长。请看以下这条资料:
《灵枢·天年》说:“人生十岁,五脏(藏)始定。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条记载与人类解剖生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本条资料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并将此作 为“乃成为人”的标准,而它的具体指标是“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换句话说,在“五藏始定”之前,我们人类是不完整 的,或者说是分裂的,两套生命系统没有结合在一起。此时的人类没有心中无神,体内无魂,乃是一个纯纯粹粹的人类。
“五藏始定”标志着两套生命系统正式结合,这 种结合有两种意义:第一、标志着藏象生命体开始从人类饮食中提取精气,后天之精进入藏象系统,故而“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第二、标志着藏象生命体开始接 管、控制人类的精神世界,故而“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只有到此时,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在这里,中医将藏象五藏与人类解剖五脏,无形 中做了一个对比,而对比的标准则是系统能够正常、自主地工作。如果我们把“常先身生”的精的出现,看成是藏象生命诞生的时间,那么,“人生十岁,五藏始 定”就可以看成是藏象生命生理系统成熟的时间,到了这个时候,藏象生命才可以从人类的脾胃当中提取必要的能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自主的生命体。也就是说, 藏象生命的生理系统,它诞生比我们早,但成熟期比我们人类要长得多。自然界有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等的动物,其成熟期越长,相反,越低等的动物其成熟期越 短。
为什么藏象生命要等到“人生十岁”才开始利用 解剖生理系统呢?这只能是推测。一方面,“人生十岁”之前,藏象生命系统本身还没有最终成熟,不能有效利用解剖生理系统提取宇宙之精;另一方面,这阶段是 小儿身体快速发展的时间,人体的一切解剖生理器官,都在为这一任务加紧工作,没有能力兼顾藏象生命体的需要。
因此,所谓的“先天之精”,其实就是藏象生命系统通过经络获得的宇宙生命素,它在“后天之精”出现以前就存在,故称为“先天之精”。实际上,当我们成熟之后,即可以向藏象系统提供后天之精时,经络系统也一直在不断获取宇宙之精,但此时却不称“先天之精”。
阳气之源
阴阳是一种分类的方法,中医里几乎将所有可分的东西都分成阴与阳二类。这种分类法的根源就在于人体存在两个生理系统的事实。气按照一定的原则,也可分阴阳,意思则包括三个层面:
1、天之气为阳,地之气则为阴。
2、源于经络直接吸取的气为阳,而源于后天之精化生的气为阴。
3、主要用于维护藏象系统的气为阳,而主要用于维护两套生命结合的气为阴。
其实这两类分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先天之精源于藏象系统,是维护藏象系统自身运行的能量,而藏象系统很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宇宙深处,故先天阳气与宇宙精气是相同的。后天之精则来自于二次加工,它与地球二次散发的宇宙精气等同,所以它们同为阴气。
对于阴阳之气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就如同经络 中流动的气一样,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果在战争中,一个国家占领了另一个国家,占领国绝不会自己出钱养着被占领国的人民。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占领国要从被 占领国掠夺财富,其次被占领国必须在占领国的指导下发展经济,自己养活自己。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了中国,但日本绝不会用日元来养活中国人,所 以它在中国发行了伪币,来解决被占领国的经济问题,同时解决占领者本身的经济问题,这就是“以战养战策略”。
阳气是一种货币,它养活着藏象系统自己。但是,当藏象系统必须与人类解剖肉体共生时,它绝对不会用自己的阳气来解决共生体的能量问题,也不想为这种寄居生活埋单。于是它进化出一种策略,从人类的饮食中提取阴气,就如同日本当时发行的伪币一样。
一方面,藏象系统从阴气中获得利益,比如说,阴气有脾胃和肺两个来源,其中肺由于直接呼吸空气,直接接触宇宙之精,故而肺气中的一部分,就通过手太阴经转达化为了阳气,被掠夺走了。《阴阳清浊》曰:“肺之浊气,下注于经(手太阳),内积于海。”
另一方面,它又用阴气来解决寄居生活中必须支出的费用,比如控制肉体必须支出的种种消耗,例如津液、血、汗等等的消耗,这就如同占领军要支出行政费、安全费、建设费、发展费等等一样。
所以中医里阴气和阳气的作用和来源根本不同, 阳气是维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基础能量,它如何被制造、如何运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阴气是维系两个生命系统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它是由藏象系统从人类饮食 中被提取出来的。中医里讨论、利用更多地是阴气,而不是阳气,因为阴气与解剖形体的关系更大、更直接。
当然为了维护共生关系,阳气也不能一毛不拨。
首先,它是共生系统的领导者、指挥者。如果我们将五藏比喻成五个加工厂,那么阳气就是总工程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流通等等问题,都要由阳气来决定。
其次,它是藏象系统自身的保卫者,也可以将它 看成是藏象系统的免疫力。纵观整个中医学,其实我们更多的疾病出在阴上,而不是出在阳上,当未经加工,或者加工不当的宇宙精气进入藏象系统,即为疾病。如 果病邪一但侵入藏象系统,此时解剖肉体的免疫力不起关键作用,只有阳气可以奋起驱逐病邪。
再者,它是藏象系统精神的截体。藏象系统是一个活着的高级智慧生命,而中医所说的阳气,就如同它的神经一样,负截着藏象的精神潜流。这股精神的潜流,就是支配共生关系的中枢。
正如我们的生命有始有终一样,藏象生命它也有始终点,当藏象生命系统的经络不能吸取宇宙之精而化生阳气时,或者人类行为导致阳气过度消耗之时,藏象生命也就走向了它的终点。也就是说,阳气也有消耗。
藏象生命体寄居于人类肉体中,不是它愿意过这种寄居的生活,而是宇宙环境迫使它不得不如此。因为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之精已经变得稀薄起来,光凭经络是不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的,它必须开辟第二能量来源,在正常工作之外找个兼职,赚点外快,补贴补贴家用,所以它选择了寄居。
由此可见,阳气是极为宝贵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阳气都来自藏象生命体的经络系统,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后天之精转化而来的。而且,藏象生命体本身也有一个衰老的周期,大约以128年作为一个生命周期,随着它自身的衰老,经络吸取宇宙精气的能力会越来越弱。
虽然人们一生都在耗散阳气,但耗散的速率是可 变的。在人体初孕到婴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后天之精不到位(后天之精的大部分只能从饮食中化取),或者说来量不足,人体第二生理系统主要靠先天之精——阳 气来维护,它的耗散量就会相对大一些。正如一对羽毛球双打运动员,如果一个较弱,另一个就要付出更多的能量。
什么时候后天之精可以完全到位?因人而异。《内经》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但这是一个最高的限数,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数。即每个人“五藏始定”的年岁均不同,但相差最大不过9年,有的人1岁定五藏,有的人9岁才能定五藏,但相隔最多不超过10年。等人的“五藏始定”之后,脾藏才能化出足额的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到位之后,阳气的耗散速率就相对变缓,形成一个理论上的固定速率。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它决定人类寿命的长短,决定人体的衰老程度,决定着身体的健康程度,原则上最好不要耗散这些宝贵的阳气。但藏象生命作为寄居者,它又必须为这种寄居生活付出代价——阳气的消耗,根据中医的理论,其中阳气最主要的消耗大户就是生殖。
阳气的作用,除了维持藏象生命体自身的运行、传导精神之外,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主管生殖,中医将其称为“天葵”。女子14岁天葵至,生育能力成熟,男子16岁天葵至,故能有子。所以一个人性欲过强,房事过度,就大量在耗散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过度耗散的结果就是身体的衰老。
英国科学家发现,如果女性的生殖年龄被推迟,或者生育胎数减少,那么她们的寿命将会高出平均值。现代科学也证明,性活动与衰老有密切的关系。1985年,美国曾经进行过一次统计,男婴预期平均寿命比女婴少7年, 类似的差别也见于别的国家。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衰老呢?动物学的实验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雄性为生殖负出的代价更大,这种代价不但是体力、智力方面的, 更可怕的是生命的代价。例如,求爱的雄性舞蛛会很快衰老,有些人认为它们是被雌蛛吃掉了,其实不然,它们一般死于衰老,在求爱过后迅速衰老而死亡,而雌舞 蛛却能活几十年,与更多的年轻雄性交配。一般来讲,如果在性成熟开始前阉割雄性动物,它们的寿命都会出奇地长,可达原来的2倍。
由于藏象系统在人“五藏始定”之后,需要先天 与后天之精的同时维护,因而,当解剖生理系统或者藏象系统因为疾病的原故,不能提供充足的后天之精时,先天之精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来维持系统的平衡,这也 会加速了先天之精的耗散率。所以在中医所有脉象中,最主要的脉有三个,即神、根、气,神为心脉,根为肾脉,气则为脾脉。无论再严重的疾病,如果脾脉充盈有 力,则意味着后天之精的供给源源不断,藏象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战胜疾病。如果脾脉无力或者极不正常,那意味着藏象系统将得不到后天之精,疾病会向不好的方面 发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历史上有一些学派专门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阳气不能药补
中国的道教很有意思,它是宗教,但也是科学, 它的整体理论其实就是建立在人体科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读着道藏,总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比如说,世界上的其它宗教都在研究“人死了以后该怎么办?”,唯独 道教却在拼命研究“我如何才能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道教认为只要能做到“补脑还阳”,就可以“长生久视”。
其实道家关于人类生命的看法,也源出于中医。因为在中医看来,决定人类本质并不是解剖肉体,而是藏象系统。而在藏象系统中,最宝贵的就是阳气。如此一来,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我们能不断地用药物补充阳气,那么一定可以活得更长久、更健康。
关于阳气能否后天补偿的问题,我们与传统的研 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研究者认为,阳气可以从后天之精中得到补偿,即可以作加法。我们认为,先天之精在普通的情况下是不能后天补偿的,它只能作减法。同 样的道理,人体内藏象系统的阳气也是不能后天补充的,因为阳气是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的。这就如同人民币与美元一样,中国人是不能制造美元的。
有人说在中医的药方中有许多都是补阳气的,例如李东垣的“保元汤”、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都有补阳气的功能,怎么能说阳气不可后天补助呢?
其实仔细看这些方子的药物组成,绝大部分是属 于补阴气的药物,我们以“金匮益肾丸”为例,此方虽然名为补肾阳,但它的主药熟地黄、山萸肉都是补益肾阴统摄精气的,山药、茯芩则健脾渗湿,泽泻则泻肾中 水邪,丹皮清肝胆相火,唯有桂枝补命门真火。但在其他许多组方里,桂枝一药它有通阳的作用,而很少有补阳的作用。
再比如说附子一药,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在许多药方中都有此药,如桂枝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研究这些药方,其实附子并没有直接补阳气的作用,但有回阳、助阳、温阳、通阳的功能。如果有人认为桂枝、附子一类药真的能补元阳,那就太傻了。
因此,我们依然坚持一般情况下阳气不可后天补助,更不能用药物来补助。那么通常我们所说的补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上面说到,藏象中的阴阳之气是平衡,那一 方太多太少,都属于不正常状态,都会产生疾病现象。但作为一个有自主的生命系统,它又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当阴气长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阳气就会发挥更 大的作用,当然消耗也会更大。因此,从系统的角度讲,当我们补阴气时,就会自然减少阳气的消耗。所以“补阳”实际意味着阳气支出恢复正常,而不能看作阳气 从1增加到了2,中医的“补阳”只有在这个意义下才能说得通。
再者,阳气与阴气有完全不同的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绝不能相互转化。
由经络系统化生的阳气不但后天不能补,其实也不用补,因为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我们并不缺少阳气,而是缺少由后天之精化生的阴气。
许多医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人体实际上是“阳 有余而阴不足”,我们生病、衰老的根源恰恰是因为阴气不足所至,而不是因为阳气的亏虚。例如,老年人的脉象一般比较宏大,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衰老始于脾 胃,我们的脾不能化生更多的宇宙之精,导致藏象系统中阴气产生不足,阳气就会要接替阴气的工作,年岁越大,脾精越不足,故而脉宏。
这正好符合我们的推论。因为按照藏象的设计,经络和阳气可以稳定工作至人的天年(120多岁),而我们许多人都活不到这个年岁。所以阳气根本就不用后天补助,一般情况下源于阳气的疾病并非缺少了阳气,而是发生阳气不通、潜伏、不振等现象,所以中医用药中更多的不是补阳,而是升阳、通阳、助阳等等。
以上说的是在一般意义下先天之精、阳气不可后天补助。那么是否还有特殊的情况可以补助先天之精呢?这个在中医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但人们从中医理论中推导出的结论却是肯定的,并将其付诸实践,那就是气功。
中医在讲精和气的相互关系时,曾经讲到“精化气”,并且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说明这一点,但中医还讲到气也可转化成精“气化精”。如果前者是正化,那么后者则 为反化。气功练习者认为,当练习到一定的程度,后天之气就可以凝聚成精,此种精当为先天之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之精作加法。但这种程度一般人难以达 到,所以他们的感受也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统计学的意义。
第五章 生命的大河
第一节 神秘的经络
经络象什么?有人说它像一棵大树;有人说它像大地上的水渠;还有人说它像城市中的道路。其实它什么也不像,它就像经络,经络是藏象生命体的触手,或者说是肢体。
访问母亲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起,都与河流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两条大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印度古代文明则起源于恒河,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自古以来就滋润着我们,养育着我们,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母亲河。
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中的经络,也像是生命的大 河,河中流淌着的水就是经气和血。远远望去,经络系统就像是个如环无端的水系,有宽阔的大河,也有狭窄的支流,更有许多数不清的小溪,流向各处。这些水系 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它们井然有序,环绕着五个岛屿不停地流动。对于人类而言,经络就是生命之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这就是人体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五个岛屿就是五藏,那些河道就是经络,而河道中流淌的河水就是经气和血。经络可分为三部分,即经脉部分、络脉部分、连属部分。
1、经脉部分又可分正经类、奇经类、十二经别类三种。正经有十二条,可分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分别是:督脉(身后)、任脉(身前)、冲脉、带脉(腰间)、阴~(左一足右一乔)脉、阳~(左一足右一乔)脉、阴维脉、阳维脉。
所谓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点的较大分支。例如,足阳明胃经有一支从足背分出,至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2、络脉部分,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指络脉中较大的部分,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经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浮络是指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顾名思义,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3、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就是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部分。十二皮部则是指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所属划分的十二个部分。
经络学是中医的重要内容,它与人体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灵枢》中有专门讨论经络的篇章,《素问》八 十一篇中,论及经络的就有六十多篇,其中还有不少专论。中国历来喜欢圆形的东西,太极就是圆的,阴阳八卦图也排列成圆形,甚至数字也讲九九归圆。因此,经 络也是圆的,虽然它分为许多枝枝杈杈,但总体是相互沟通的,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经络有定数?
人体经络究竟有多少?小经小络数不清也就算了,反正也无所谓。但大经数目却不能不清楚,否则我们很可能忽视某些重要内容。然而,就是在大经上,各书记载也不相同。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出土了三号汉墓,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的儿子。此人的身分倒无所谓,但是此人的陪葬器却极为丰富,其中发现了两部有关经络的医书,《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都只有十一条经络,而比它稍晚一些的《灵枢》中却有了十二条经络,多出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
十一脉与十二脉对比表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灵枢·经脉》
1、足泰(太)阳脉 1、巨阳脉 7、膀胱足太阳脉
2、足少阳脉 2、少阳脉 11、胆足少阳脉
3、足阳明脉 3、阳明脉 3、胃足阳明脉
4、足少阴脉 9、少阴脉 8、肾足少阴脉
5、足泰(太)阴脉 7、太阴脉 4、脾足太阴脉
6、足厥阴脉 8、厥阴脉 12、肝足厥阴脉
7、臂泰(太)阴脉 10、臂巨阴脉 1、肺手太阴脉
8、臂少阴脉 11、臂少阴脉 5、心手少阴脉
9、臂泰(太)阳脉 4、肩脉 6、小肠手太阳脉
10、臂少阳脉 5、耳脉 10、三焦手少阳脉
11、臂阳明脉 6、齿脉 2、大肠手阳明脉
9、心手厥阴心包络脉
(注:名称前的数字为排列次序)
其实关于《内经》中有多少条经络一直在争论中,北宋大医学家王唯一在整理中医典籍的基础上发明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上明确标有14条经络;清代大医学家陈念祖也写过一部《灵素集注节要》,书中也明确提出14条经络说。古代印度说,人体有14条经络。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人体有12条大的经络,但是不是最终的结论,还不敢说。
有人说:如果将任督两脉加入十二经中,不就恰好是14条经络了吗?但从后面我们将知道,任督两脉属于另外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归属于十二经络中。再者,如果将任督两脉算在大经络中,那么冲脉、带脉算不算呢?
物质形体环
在 藏象生命体整个经络系统中,十二经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很大,纵贯人体上下全身,既走表皮,也深入腹腔,将人体各个组织都串联起来。手三阴经由胸 走手,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阳经由头走足,足三阴经经由足走腹,通过十二经的起、止、出入、上、下、侠贯、属络、交、连、支、布、散把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有机结合在一起。
人体十二经的经行路线如下: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上腹部胃脘处,向下联络大肠,由大肠向上又循至胃的上贲门处,穿过横隔膜,入于肺脏,再由喉横出至腋下前面,沿上臂前缘下行,走手少阴、手厥阴的前方,下达肘中,顺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至寸口,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脉交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顺手背入腕,沿前臂上行至肘,上肩,与诸阳经会于柱骨大椎穴,入胸络肺,经隔膜下行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入下齿槽,回绕上唇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孔两旁。
3、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挟鼻上行至根部入于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胶胱经,沿鼻外侧下行至齿龈,绕口唇,再沿下颌骨出大迎穴,上行耳前,穿过颌下关节,沿发际至 额颅。它的支脉从大迎穴下行,过喉节入锁骨,深入胸腔,穿过横隔膜,归属胃,并与脾相络。它的另一支脉直下足部二趾与中趾缝,此支又分两支,一支自膝膑下 三寸分出,下行至中趾外侧,一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交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足趾内侧,上行至足内踝前方,循胫骨上行交足厥阴肝经,上行直达腹部,入属脾经,络胃,从胃上横隔挟行咽喉两侧,上边连~根。它的支脉从胃分出,注于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下过横隔络小肠。它的直行脉,从心系上行肺,横出腋下,与手太阴、手厥阴重合后,出肘窝内侧,沿前臂入掌出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它的支脉,出心系,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外侧入腕,再沿手臂上行出肩关节,向前入缺盆,行膻中,联络于心,沿食道下行至胃。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行至目外眦,转耳内。又一支脉从面颊分出,到达鼻根部的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额部闪于头顶。其直行主线,向后行至枕骨入颅内络于脑,复出下行至肩胛骨,循~柱入腰中,络于肾属于膀胱。它的又一支脉,从后项分出,沿肩胛骨内缘直下,沿大腿后侧下行,沿足背外侧至小趾外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方,斜行走向足心,沿内踝之后转至足跟,由此上行小腿内侧,上行腹内侧后缘,通过~柱而入属于肾脏。下行联络膀胱。它的直行脉,从肾上行,穿过肝,通过横隔,进入肺中,沿着喉咙上扶养于~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出络于心,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心中,出属心包经,向下穿过横隔,历胸部、上腹、下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经。它的支脉起于胸胁处,横行至腋下三寸,又向上至腋 下,再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二经之间,继续下行过掌中,出中指末端。它的又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小指上行达腕关节,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向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肩,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分布膻中, 散络心包,通过横隔,依次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耳后,再上耳上角,再屈折向下,绕行面颊,至目眦下。又一分支,从耳后分出,入耳 中,经过上关穴前方,到达目眦外,交于足少阳胆经。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眦外,上行至头角部,再向下至耳后,沿颈侧上肩交手少阳三焦经,再向下入缺盆。它的支脉,从耳至目外眦。从目眦外分出一支,会合手三焦 经,然后经颊车、项部下行,与前一支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胸中,通过横隔,联络肝,属于胆腑。直行的一支脉,从缺盆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髋关节,由 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向下,至足外踝之前,沿足背外缘,行出于第四趾端。它的一支脉从足背分出,入大趾缝间,走行大趾外侧闻风而端,交于足厥阴肝经。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足背内侧上行足内踝,经小腿内侧向上,交于足太阴脾经后,沿大腿内侧入阴毛,至小腹,挟胃上行,属于肝络于胆,再向上通过横 隔,分布于胁肋处,沿喉咙后面上行,经过鼻咽部上连目系,再向上走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隔,进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其 实十二经络还不是经络系统的全部,它还有一个补充的系统称为“气街”。人体共有四个“气街”,位于头、胸、腹、径。所谓的“气街”就好象是多条道路的十字 路口,也像水利中的小枢纽一样,它有调节经络气血的作用,也有某种调配的功能,比如经络有阏塞,气街可使气血绕道而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气街就好象是四片 蜘蛛网,分处于人的头、胸、腹、径,每一个人的气街可能都不相同,因为实验证明,人体经络在气街处,与古老的经络符合率最低。
十二经络起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恰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大环。这个大环套住的是人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皮、毛、骨、筋……几乎囊括了人类形体的全部。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环称为“物质形体环”, 练气功者将此称为大周天。
通过这个环,藏象生命系统将自己与人体解剖系统有机结合,通过经气的运行,监视、协调、平衡、荣养着解剖形体。因此这个大环运行的状态,就能反映人类形体机能的工作状态。中医利用此环来诊断疾病,当来到中医面前时,伸出手来号脉,六个脉点就是:左手心(小肠 )、肝(胆)、肾(膀胱),右手肺(大肠)、脾(胃)、腹(三焦),这就顶如站在一张十二经络的全图边,指点人体江山。中医也利用这个环来治愈疾病,通过调理五藏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络不可实证
经络可以利用,却无法将它指证,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说经络是假的吧,它确确实实可以应用,针剌肺经上鱼际、太渊、列缺,确实是治疗肺结核病的首选穴位;可是,如果说它是真的吧,2000多年来竟然证明不了。
我们所说的证明是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证明,不但要说明其结构组织,而且还得能展现在大家眼前。有现象表明其存在,并不等于证明。正如在天文学上,有现象表明宇宙暗物质的存在,但我们至今没有证明。
1949年日本滨善夫和丸山昌朗第一次发现人体有循经传感现象。此报道一经公布,立刻掀起了一场“实证经络”的高潮,参加的人范围极广,有中国人,也有西方人,使用的技术也是多方面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实证情况:
在日本的报道过去20多年后,本世纪70年代,由原卫生部协调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循经感传现象的普查工作,共调查了大约20万人,整个调查涉及中国十几个民族,也有人在国外十多个国家作了类似调查。结果发现,中医经络现象是一个在所有人种中都存在的普遍事实。 80年代国内外大样本调研再一次证实,循环经传感是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机能,是无法怀疑的客观事实,经过特殊诱导,出现感传现象的人数比例大约在60—80%之间。同时证明,由于民族、人种不同,人们出现的循经传感现象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日本普查的结果则表明,日本人出现感传的比例较低。
除了样本调查以外,国内外学者还进行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以期用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手段来证明经络的存在。
电阻实验
这个方法就是测定经络与非经络皮肤电阻的大小,结果发现,经络区域的电阻明显偏低,低阴点呈线状分布,直径不超过0·5毫米,而且分布的线条与中医记载的经络几乎全部重合。同时也证明,经络确实与人体器官有密切关系,例如,79例肺结核患者的最低电阴区,都分布在肺经,而且集中在鱼际、太渊、列缺之间,而这三个穴位则是治疗肺病首选穴位;在其他病症的相关研究中也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果。
皮肤发光实验
本世纪70年代,人们用科学仪器测量了12条经络区域和非经络区域的温度和冷发光现象时发现,经络线上的发光点比非经络区域强1·5倍,有人将测试的10000多个强光点联接起来,自然形成了12条经络。
放射性实验
本世纪60年代,法国人将放射性同伴素锝注射到穴位中,利用锝的R射线可使底片爆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拍下锝的行走路线,结果发现,同位素注射半分钟以后,以每分钟3·5—76厘米的速度移动,移动全长116厘米,而且移动的线路与中医经络基本吻合。
好啦!看完以上的实验情况,我们得到的结论又是什么呢?经络的实证研究失败了!上述有所有现象都可以表明经络的存在,但我们依然无法科学证实。经络依然是千古之谜,所有的实验只证明了一点:古人记载是正确的。但这是一句多余的话!
本世纪90年 代以来,我国用两个五年计划,即“八五”和“九五”,设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型研究项目——“攀登计划”,投资几千万元,动员了全国许多科研单位及顶级专 家,目的就是要实证中医经络。然而,至今没有见到具体的研究成果,甚至连阶段性的成果也没有。看来巨大的投资还会换来一句模棱两可两可的结论:经络现象是 存在的,古人记载是正确的。仅此而已。
为什么以如此发达的科学、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依然不能实证经络的存在呢?这其中一定有重大错误,而且不是手段与方法上的错误,而是理论上的重大错误,是认识方向上的重大错误,现在到了回头检讨的时候了。
人 们是这样认为的:经络在人体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可以实际应用,这说明经络是物质的。既然是物质的,它就应该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即它必 然是人类物质形体的一部分。凡是物质的东西,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反过来说,凡是被证明的,都是物质的。以上的推论完全符合现代哲学的理论,也是目前科学发 展所遵循的法则。人们正是按照这个推论来实证经络的存在。
但是,如果以上的推论是根本错误的呢?我们认为,经络根本不可能被目前的科学手段实证。依据我们的假设,经络是藏象系统的结构组织,而这个系统很可能与我们目前所知的生命原则根本不同,它无法被现代的手段所证实。
但不能探测的东西并非不存在,在氧气发明之前,没有 任何人知道氧是什么。所以,关键不在于存在的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方法,拿着照相机只能看见眼前的景物,而拿着红外扫描器,你将看见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所 有的科学方法,都是为了了解我们所知宇宙而发明的,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经络是藏象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包括经络与穴位,没有了经络,藏象也就是存在了。那么经络在藏象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呢?
通道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经络最明显的作用是通道,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就如同城市中的输水管道一般,将气血输布到全身。《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经络运行的气分为阴阳,阴者乃源化水谷,阳者乃发于经络。
经络除了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还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在解剖生理系统中,信息的传导都通过神经,它分为两个方式。一种方式是下传,大脑将发布的信息通过神经向全身传导。一种是上传,神经系统将搜集到的信息向大脑传导。
经络的功能与神经有共同之处,它也是信息传导 的通道,不同的是,神经是解剖系统信息传导的通道,而经络则是藏象系统信息传导的通道。一方面,五藏神将发布的信息通过经络传导于全身,调控着整个藏象系 统的运行。另一方面,经络又将本系统和解剖生理系统的状况信息传回五藏,为五藏的调控提供依据。
穴 位是经络上的信息端口,《内经》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神气”就是经络中运行经气的总称,它包括气、赤精、神。经气通过穴位到达身体各部 位及表面,十二正经的经气通过穴位注于络脉。根据中医的整体理论我们认为,穴位是经络(第二生理系统)的门户,是经气进出的端口。穴位有四大功能:
一、穴位是经络之间经气转注的出入口。人体除了十二经、奇经八脉外,每一条经都有许多络脉,经气必须通过穴位流通到络脉中,它也是络脉回流经气的进入口,完成全身经气的周流不息。
二、穴位是经络的对外接收器。经络气门随太阳 的运行节律而开闭,说明经络穴位有调节第二生理系统与宇宙自然的功能,经络通过穴位,直接接收来自宇宙的精气。但不受欢迎的宇宙精气(邪气)也通过穴位进 入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客者邪气也……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即邪气通过穴位进出经络。
三、穴位是沟通第二生理系统与肉体解剖系统的端口。经气对肉体的荣养功能就是通过穴位来实现的,穴位就象是个喷泉,将对肉体解剖系统有用的物质喷射到五脏、六腑及全身。同时,穴位也通过回收经气感知来自肉体解剖系统的疾病信息。
四、穴位是第二生理系统的对外感知器,它感知 外来的信息。就如同两个人有信息交流一样,两个独立的第二系统之间,也有相互沟通的需求,即两个藏象精神主体之间也会发生沟通。沟通的双方以气的方式进行 交流,而交流的门户就是穴位。事实证明,孪生同胞之间、母子之间、父子之间等有一种超乎人们想象的感知力,就是由于他们有更加相近的信息沟通渠道,即使远 在万里之外,也能相互感受对方。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当中医面对病人的时候,表面上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实际上却是两个藏象系统的对话。所以,如果将针灸治疗比喻成一场两个主体的对话,可能更接近中医的原理。
我们认为,针灸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传导术,它与气功的治疗在原理上完全一致。施针者在了解了病情之后,将他所了解的信息通过针刺传导给病人的藏象系统,但最后进行治疗疾病的,并非是施针者本人,而是病者自己藏象强大的调节功能。
从《内经》的记载看,针灸的最终作用对象不是 穴位,而是通行于穴位中的经气,故《内经》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十分讲究“得气”,得气的感觉有酸、麻、胀等。所谓的 得气,我们理解为施针者与经气建立了某种联系,即施针者将信息传递给经气,并得到了经气的回应。没有回应的,就没有疗效。就如同打个电话让对方办事,对方 不接电话,或者电话总占线,这事自然就办不成。
所以针刺五要的第一要领就是“治神”,意思是针灸不治病而治神,即针灸的最终目的并不针对疾病,而是针对对方的藏象五神,针灸就是要“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这样身体上的疾病就自然治愈了。
施针者“得气”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选择穴位 的正确程度,而主要取决于施针者自己的修为程度。施针者的修为指的是“天人合一”的程度,我们认为,所谓的“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体解剖系统与藏象系统 的沟通程度,本质上是两个精神主体(大脑精神主体、藏象精神主体)的沟通程度。施针者的修为越高,就越容易“得气”,他传递的信息就越准确、越具体,疗效 自然也就越高。《素问·针解》曰:“必正其神……令气易行也。”《灵枢·终始》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既施针者有神,就能与病者经气的运行合而为 一,这就是“得气”。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气功师如果施针,他的疗效要远高于平常人。
从历史上看,古人善针,而后人善药。《内经》 有重针灸而轻方剂的倾向。《内经》记载的处方只有十三个,但讲针灸的篇章远多于药物的篇章。《内经》中唯一提到的早期医学著作也是关于针灸的,例如《黄帝 内经》中多次提到“九针”、“针经”等早期医书,从篇名判断,它们肯定与针灸有关。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也是以经络、针灸为主,而方剂却少一些。所以我们认为 古人善针,而后人善药。
为什么古人善针呢?大约是这样的:古代人心态 较之后人更朴实,在人性上更加自然。从文明上讲,古人的文明程度不高,正因为文明不高,所以两个精神主体之间的砖墙才没有后来厚,他们更容易使两个精神主 体间沟通,达到某种“天人合一”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施针时,有特别的疗效。后人随着文明的发展,心状越来越不平和,很难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所以施针的 疗效比之古代相差甚远,不得不靠药物来弥补。据统计,目前针灸术对400多种疾病有疗效,但有特效的只有40多种。究其原因,可能与文化背景的越来越复杂化有关。
当人们不能普遍达到“天人合一”的某种程度 时,即施针者的藏象精神主体与病人的藏象精神主体不能直接对话时,这就需要为针灸建立一套传导信息的方法,这就是刺法,即针刺的具体方法。这有点象海军的 旗语,双旗无规则的挥动是没有意义的,当有规则挥动时,就可附加某种信息。针灸也是如此,它通过一套相对固定的刺法,而传递信息。针灸的刺法有很多,如补 泻法中就分为开阖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寒热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等等。
这些针刺的方法如果不从信息传导的角度去理 解,很难认为它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比如说开阖补泻法,它的方法是这样的:当出针时,不用手按住针孔为开泻,而用手快速按住针孔为阖补;当经气来时刺为开 泻,当经气去时刺为阖补。在我们针刺穴位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它怎么可以调节经气的虚实呢?再者,经气虚者,只能用精来补,因为 精可化气,不能用针直接来补,这不合中医的整体理论。所以我们只能认为,针刺的方法就是信息传导,经气的调节则是藏象系统本身的功能。
针灸对应的是经络里的经气,人体经络又是一个 无环无端的系统,不论从全息论的角度讲,还是信息传导的角度说,只要有强大的信息传导能力,针刺任何一穴都能起到治病的效果,例如针刺足三里,既可以治疗 肠胃痉挛,也可以治疗高血压。但正如我们以上讲到的那样,施针者的信息传导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只有择其穴位而刺之。
其实不需要医生,我们自己就可以将身体的疾病 信息传递给藏象系统,这就是越来越被重视的精神因素。人类的大脑与藏象五神间保持着沟通的环节,这就是奇经八脉,两个精神主体不但在梦里可以沟通,而且在 白天也可以沟通(理论上)。所以,当自己得病后,如果能心无杂念,不慌不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疾病的信息就会不断通报给藏象系统,从而使疾病得以自 愈。如果慌乱恐惧,反而会加重病情,因为七情可以致病,七情可以干扰藏象本身的平衡、稳定。
经络中经气的运行有自己的节律,分为四季节 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每月节律,《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 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 之。”每日节律,《素问·生气能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施针者传导的信息,也不能违背这些节律,否则会出现信息混乱,或者叫信息不对称。比如说,月满之时,经络通过穴位吸取宇宙精气最多,此时如果你给出个补的信号,就与经络自身的运行相违背了,所以“气血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自然也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经络的信息通道作用,也决定了它具有调控解剖 形体的作用。经络通连人体解剖系统的全部脏腑和各类组织,这就为藏象系统对解剖生理系统的调控提供了条件。经络将搜集到的解剖形体信息传导给五藏,五藏根 据这些信息,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进而实现调控解剖形体的功能。中医的针灸治疗,恰好是利用了经络可以调控解剖形体的这一特点,通过人为的针刺,将信息传 导于经络,再由经络传导给五藏,五藏通过调整经络中的气血,正治疗疾病。例如,胃肠痉挛的患者,如果针刺足三里穴,就可以感觉到有一股气从三里穴向上传 导,直达腹中,此时痛疼就会消失或者减轻。
通天作用
在整部《黄帝内经》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一种 获得精(宇宙生命素)的渠道,那就是通过脾藏从胃中饮食里提取这些宇宙生命素,《内经》中对此有大量论述。除了这个渠道以外,虽然《黄帝内经》没有说,实 际上还存在第二条重要渠道,那就是经络系统的采集功能。这大约是人体精气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中医专门有一套理论与之相配合,那就是五运六气理论。
第一个证据就是辟谷食气的养生方法。
古 人在长期的养生过程中,发明了一套辟谷食气的方法,就是通过气功的练习,运行经络的周天,然后就可以做到几日不食,或者更长时间的不食。关于辟谷的报道历 史上就不绝于耳,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印度的瑜伽气功者埋在土里,数天不饮不食,还被拍成了电影,身体一样健康。我们承认,在这些报道里面有夸大的成 分,但这并不能否定辟谷食气存在的可能。佛陀时代的苦行僧们,还有中国深山里的老道们,他们的饮食标准远远低于正常人的数量,但他们依然健康,有的人还很 长寿。
如果人体的精气只有一个来源,即来自于脾藏从胃中饮食所提取,那就没有办法解释辟谷食气这个现实。所以这也可证明,精气不仅仅源于水谷,很可很还有另外的途径。
第二个证据就是《内经》中“呼吸精气”
《内经》讲圣人“呼吸精气”,让人误以为肺藏 可以从空气中提取精气。其实我们认为,“呼吸精气”恰恰讲的是经络中气的运行,因为人一呼一吸之间,气在经络中运行六寸。所以“呼吸精气”并不能单一理解 为从空气当中吸取精气,而也可以理解为经络在人的一呼一吸之间,从不断的周天运行而获得精气。
第三个证据是《内经》中“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这里的“服天气”指的就是吃气、取气的意思,《内经》另外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正好与此相对。天之五气,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气。但《内经》记载中,我们不知道由谁来食用这五气和怎样“食”用。所以这里肯定缺少了一环节。
由藏象和经络组成的人体第二生理系统,它本身就有从宇宙中直接采集宇宙精气的功能,所以中医专门设立的一套理论——五运六气,来研究第二生理系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来采集宇宙生命素,而且还研究精气与宇宙星空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么经络系统怎样采集宇宙精气呢?通过经络上 的穴位。《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门就是门户,出入的端口,“气门”就是气进 出的门户。这些门户随太阳的运行而开合,明显针对的是宇宙空间,气功讲的采外气,也是通过经络上的穴位进行的。
所以我们认为,经络上的穴位是经络系统的对外接收器,它直接采集宇宙中浮动的生命素——精气。由于这些精气来量、方向、构成不同,按照有利必有害的原则,第二生理系统也承受来自宇宙精气的伤害,所以《内经》明确说阳病得之外,“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经络的开阖问题,似乎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的假设。
《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 ,少阴为枢。”
《灵枢·根结》也记载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 阴为阖,少阴为枢。”
但 什么是经络的开阖?现代争议颇多。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所谓的开阖是从经络的深浅而言,浅者为开,深者为阖;一种意见认为,所谓开阖没有特殊意思,它仅表 示经络中阴或阳气的多少,多者为开,次者为阖,最少者为枢。但那一种意见都没有说明开、阖、枢的生理意义。也有的人认为,所谓的经络开阖枢是古人主观臆断 造出来的,其实没有对应的事实依据。
我们认为,经络的开、阖、枢,讲的是经络穴位的三种功能:穴位有“开”功能,它对外开放,做为整个系统的对外接受器、感知器。穴位也有“阖”的功能,阖者 关闭也,阖者对外关闭对内开放也。这就是李时诊所说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但也有一部分经络上的穴位并不具有“开阖”的功能,此为“枢”,即 像门柚一样,常居此态。
第三节 生生之气
经络是人体第二生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它如环无端。但这个组织结构中,如果缺少了经气,就如同一条大河没有水一样,死气沉沉,它就不成为大河了,而是一条干涸的土沟。
经 气
经络不论它像什么,实际上它就是某种通道,而在经络中川流不息的就是经气,经气者,经中之气也。我们将《黄帝内经》中关于经气的论述,再加上我们合理的推论,将经气的构成汇集如下:
《黄帝内经》中在经气的论述里没有神这个概念,但从我们构建的新理论框架中,却必然会推导出“经气含神”这个结论。我们在此前论述气时,已经阐述了这样做的理由。
赤精不是血液
在这个图形中,最让我们为难的是“血”,每当看到这个字,脑子里总是出现“血液”的概念,但它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血液吗?现代的研究者虽然没有明确说“血”就是血液,但在论述中基本将“血”与血液同等看待。
其实这个“血”与现代意义上的血液根本就是两 回事,有一个十分简单的证据。气血在经络中周行,如果说气血之“血”就是血液,那么就是说,经络就应该是血管。可是谁都证明不了经络就是血管,经络是无形 的,血液不可能在没有血管的情况下流动,如果血液流出血管,那是大出血,是要死人的。
再者,中医的理论框架并不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它的一切概念,我们都不能从解剖学的角度去理解,否则就会背离原意。
为了避免与现代“血液”概念混淆,也为了扩大在社会对中医理论的宣传,我们建议以后的中医教材中不要使用“血”这个概念。使用什么概念大家可以商量,可以争论,我们建议使用“赤精”这个概念。为什么呢?
“血”源于精,即源于宇宙生命素。《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中焦就是脾胃,它从人们饮食中化出精,变化而为血,这说明血就是精的一种形式,血源于精。
“血”源于气。上述引文中“中焦受气取汁”, 是说血的化生是在气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有阳气化生阴血的说法。《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肺,化而为血。”指明营气与血的生成有密切 关系。还有的人,根据上述理论认为,“血”与营气同体而异名,它们的功能都基本相同。
所以,血就是精(宇宙生命素)的一种形式,它同样是无形的,能行于经络当中,故不能将“血”作为血液来理解。从“变化而赤,是为血”中,我们可以将气血之“血”直接称为赤精,即红色的精(宇宙生命素)。
我们尝试着这样来给“赤精——血”定义:赤精 是第二生理系统为维护肉体生命而从精中化生出来的一种特殊营养物,它只能被肉体生命所利用,它是无形的,通行于经络当中,营养人体全身,帮助肉体发挥功 能。故《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总工程师
我们在此前,对气的构成进行了总结,气就是精、神的统一,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还有与阳气谐行的精神生命的精神潜流。后天之精称之为阴气,先天之精与神则称为阳气。
先天的阳气在第二生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元阳、真气、元气、阳精等,它来自藏象系统本身,《灵枢·本脏》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股气功能强大,它能推动经气的运行,它能将精转化为气、血、津。
我们可以将藏象系统——第二生理系统比喻成一个加工厂,而它的总工程师就是藏象五神,而这个加工厂使用的原料则是精(宇宙生命素)。总工程师是工厂里的灵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总工程师说了算。工厂的加工程序大约可分三两步:
第一步,总工程师指挥脾藏从人们的饮食当中提 取出沉积下来的宇宙生命素——精,这是生产的基础原料。但这道工序效率不高,当第一道加工程序完成的时候,只是得到了一些液体状态原初原料,还不是最后的 成品原材料,我们可以将初始液体称为津液。再经过一道深加工,才能得到提纯后的原始材料——精。
当然,从人们饮食中提取的精,远远不够这个工 厂的生产,再说从胃里提取比较困难,效率不高,所以总工程师还必须有另外一个获得原材料的渠道,那就是经络。经络按照不同时间(地球四季的变化)、不同地 点(地球在黄道中的位置)从宇宙空间中直接提取生命素,这个系统提取的原材料效率高、品质好。
这些提取出的原料,被直接送往五个车间,这五个车间就是五藏,原材料贮藏在五个车间里,以备生产使用。所以五脏藏精。
第二步,总工程师座在控制中心,监控着一排排电脑,当它发现气不足时,就命令某个车间、或者几个车间,将原材料——精加工成气,输送到经络当中。当它发现赤精不足时,也会命令车间(脾、肝、心)将原料加工成赤精,输往经络当中。
第三步,它又命令阴气一分为二。一股气在经络内部循环,以保证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此气称为营气,不分昼夜,在经络中周行不休,每天周行周。“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有捍卫、营养两个生理系统的功能,我们可以将它比喻为武装警察部队。
第二生理系统为了确保自己的平衡与稳定,它又命令另外一股阴气在经络外部循环,称为卫气,它日行阳经25周,夜行阴经25周,每日经行50周。卫气的行走路线多有争议,我们认为,卫气行于全身经络外部,只要有浮络、孙络的地方,它都能行走到,这是由卫气的职责决定的。
卫气的主要职责是协调、保卫两个系统的安全, 如有外敌入侵,它就会扑上去与敌作战,《素问·疟论》说:“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就是指当卫气与邪气打仗时,就是疾病。在战斗中卫气甚至会牺 牲(卫气的消耗)掉,《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疽。”不得复返说明卫气被消耗掉了。
它不但歼灭入侵的敌人,它还阻击将要入侵的敌人。现代证明,人体中有一个薄薄的场,古印度说气出体外,形成一个十二指厚的气圈,这就是卫气。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称为野战军。
中医里还有一组对称的气被经常提及,那就是邪 气、病气类。我们认为,中医的外邪,同样是宇宙之精,但却是对于第二系统而言不正常的宇宙之精,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要谈到什么是不正常的气。我们也可以这样 说,上述的经气,都是被第二生理系统加工过的宇宙生命素,可以被直接利用,中医将这类气称为“正气”。没有被加工过的宇宙生命素,它突破了卫气防护直接侵 入第二生理系统或者肉体系统的,中医将这类气称之为邪气,使人致病者就为病气。
当然中医在使用病气时并非很严格,一些由内部七情而导致的疾病,或者由不内不外因导致的疾病,都可以将其视为病气。
正气:对人有利的气、或者被加工过的气。

邪气:对人不利、或者未被加工过的气
经气的消耗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气、经气的论述,但却很少见气与经气消耗的论述。从逻辑上讲,任何一个系统要想存在下去,都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第二生理系统在运行当中,也必定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而这种能源就是气。我们根据《内经》的理论,将经气的消耗作一番整理。
首先我们必须确定,经气的耗散指的是第二生理系统中后天之精和先天之精的消耗,它们都是原材料,当制造为成品被使用时,就耗散掉了。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耗散掉这些宝贵的原材料——精。
第一、先天之精在人体十岁以后就以一个固定的速率在耗散,在理论上设计上,它可以耗散到人的天年,即120多岁,先天之精的耗散过程就是人体的衰老过程。可惜的是,这种先天之精是不可弥补的,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消耗殆尽。但这也符合宇宙的法则,先天之精如果能弥补,我们就会不死,或者精神生命不死亡,这在哲学上是说不通的。
第二、当后天之精变成赤精(血)、津、液时,它就会不断被人体所利用,转变成一种生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第三、后天之精可以变成卫气,它环绕经络之外,时刻与外侵的邪气战斗着,在战斗中自然会消耗一部分卫气。
第四、当后天之精变为营气时,它有滋养第二生理系统的功能,也有滋养人类肉体的功能,如同水在灌溉农田时被消耗掉了。
第五、不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它们都可转变为热能,尤其是先天之精——阳气,不断将自己燃烧,温暖着藏象系统与肉体。
这就是最常见到的经气几种消耗途径,可能还有其它的途径。经气不断消耗,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当补充与消耗不成正比时,第二生理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最终会以肉体疾病的方法表现出来。
第四节 精神主体环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言,我们不但有解剖结构,而且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结构,那就是精神结构,这才是区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地方,否则我们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假设藏象生命体也是由组织结构(五藏、经络)、藏象五神二部分构成的。
然而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假设,是从一个活的生命体的角度做出的必然假设,也是从两套生命的共生性做出的假设,可我们根本就无法证明。在 几千年里,宗教、超心理学研究、气功等等,都试图证明之,但都没有成功。可是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这是我们解开共生之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假设呢?因为在《内经》里已经明确记载了藏象生命体对人类解剖形体的控制系统,那就是十二正经,这是一个物质形体环。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人类的精神由哪一个系统来调控呢?对此《内经》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也可以说这是《内经》理论上的逻辑缺憾。
其实,并非《内经》中没有这一环,而是以前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奇经”奇在何处?
在中医的体系中,能够控制人类大脑精神的,我们认为,只有奇经八脉这个系统。
医书上记载,人的奇经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分别是:督脉(身后)、任脉(身前)、冲脉、带脉(腰间)、阴~(左一足右一乔)脉、阳~(左一足右一乔)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的具体循行:
1、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几)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2、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
3、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4、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5、阳~(左足右乔)脉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入风池;
6、 阴~(左足右乔)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喉咽,交贯冲脉;
7、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8、阴维起于诸阳会也。
喜欢金庸的读者,一定看过《倚天屠龙》。书中明教有个医仙,人称“见死不救”的胡青牛。此人虽然名声不太好,医术却极为了得,尤其对中国古 代医学多有发展,其中对中医“带脉”的一段文字,想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庸在书中讲的“带脉”,就属奇经之一。当然书中的描述仅仅是文学,而不是 真正的研究。
可是为什么金庸要用对奇经的研究来彰显胡青牛的医术呢?那是因为“奇经八脉”确实是中医的一个谜。这八条脉很是奇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它与五脏六腑无关。大家知道,十二正经每一条都与人体的一个器官相关,比如说,手太阴经就与肺相关,足太阴经就与脾相关。可是八条奇经与人体器官却没有任何关系,从记载中只能看出它起于何处止于何处,却看不到它与器官的关系。
;第二、它独立于十二正经。人体十二经是一个封闭的环状,而八条奇经却独立于这个环外,不与十二正经发生联系,而是自成一个系统。比如说,它的经气就是与十二经不沟通、不交换。
第三、它的作用不清楚,治疗疾病时几乎用不上。金庸之所以要拿八经说事,就是因为这八条经在中医里的作用不明确。大家知道,中药都有归经的属性,比如说 “白术”一药,《神农本草》中明确记载它归脾、胃二经,所以在治疗脾、胃疾病的时候我们常用此药。但历代本草中除了龟板和鹿茸二药处,几乎再没有归八经的 药。所以这八经在治疗疾病上似乎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历史上对“奇经八脉”的研究就很少,人们至今不知道它在整个经络体系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至于“奇经八脉”的功能,目前研究更少,大家只是将以前的资料罗列说明而已,大而化之,不成体系。
经络双环
根据中医对经络系统的记载,我们可以将十二经与八条奇经归纳到一个大系统中,就得到了一个经络系统的结构图。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它们则是个套在一起的双环:
如何来解释这个双环结构呢?我们认为,人体的整个经络系统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双环子系统构成,十二正经环是第二生理系统控制协调与肉体生命的网络子系统,奇经八脉环则是两个精神主体相互协调平衡的网络子系统。
在人类生命中,大脑就是我们的精神主体,是我们身体上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它控制着全身的生理功能。由于有这个精神主体的存在,我们才能成为人类,才能与世 界的其它动物相互区别。对于第二生理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它的精神主体就是五藏神,它控制着第二生理系统的一切功能,并成为藏象生命的主要标志。
奇经八脉在经络整个大系统中,它是两个精神主体相互协调、平衡的特殊子系统,所以它是经络的核心。而且督脉总领一身元阳,任脉总领一身元阴,带脉总束腰身经络,阳维调节六阳经,阴维协调六阴经,它们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什么奇经八脉一定就是调节、沟通两个精神主体的系统呢?
首先,奇经八脉与人类大脑的关系极为密切。奇经八脉中,督脉顺人背部直入大脑,这是人体经络中最直接进入大脑的经络,其中在风府穴,一条络脉直入脑干。其它七脉中有六脉与脑相关,可以说,奇经八脉就是一个沟通大脑精神的经络组织。
其次,奇经八脉主睡眠。阴~、阳~两脉,交通一身的阴阳之气,从而影响人类的睡眠,“不得入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不得入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睡 眠又分两种,一种是浅睡,一种是深睡,研究证明,真正意义上的梦就出现在深睡当中,而且一定出现在子时前后,而子时正是阳气搏动之时。所以我们说,奇经八 脉控制着人类的睡眠与梦境。
第三、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奇经八脉中虽然也有阴阳之分,但阳气居于主导地位。为什么呢?因为脾胃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主要是阴气),很难到达 奇经中,只有在十二正经充满时,才会溢入奇经中。但正如中医所言,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是“阳有余而阴不足”,因此,奇经得到阴气的机会极其有限,换言之,奇 经中运行的主要是阳气。而我们知道,藏象生命的精神流,正是随着阳气的运行而运行,就象中华鲟只能生活在长江而不能生活在黄河中一样。因而我们推测,奇经 中充沛的阳气必然会富集更多的精神流,而奇经主睡眠及梦境的事实,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四、奇经八脉与人类的情志密切相关,《内经》和随后的《难经》中,在论述任督两脉时,都十分明确的提出,此两脉主治情志疾病,尤其是督脉,因它直接入脑,故在全身经络中唯有它首先治疗情志病。
根据奇经的上述特点,我们只能这样来理解奇经八脉:
大脑是人类物质形体的精神主宰,它控制着全身的功能运转。但大脑精神本身却与物质形体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命现象。大脑的情志变化对第二生理系统有着巨大的伤害作用,所以中医在论述阴病因时,对七情志的变化格外关注。
第二生理系统必须与人类肉体生命保持平衡与稳定,否则将会解体。由于人是由物质形体与大脑精神两方面构成的,相应地,第二生理系统也必须发 展出两个子系统,以适应肉体生命的上述构成。十二经络子系统是为了协调、平衡第二生理系统与解剖形体的相互关系,奇经八脉子系统则是为了协调、平衡两个精 神主体(藏象精神主体与大脑精神主体)的相互关系。它们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相互之间又联系密切,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大系统。
第二生理系统中的精神主体——藏象精神主体,通过奇经八脉与大脑精神相互沟通。这种沟通经常发生在夜里人入睡以后,藏象精神潜流进入人类大 脑,帮助大脑建立模式,回答大脑的一切提问。如果我们能贯通任督二脉,那么两个精神主体的联系就会发生在白天。即使不能贯通,如果常常修练这两脉,也会使 人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力,有超乎常人的聪明。
历来练气功者,都十分重视任督两脉,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人体经络确实存在两个环。气功的周天分为两种,大周天指的是十二经络的循环,而小周天 则是指任督两脉为代表的奇经八脉循环。当肌肉放松、精神专一、意守丹田时,就会感觉到有一股气在任督二脉运行,就如同在身体内转动一个小轮子,当越转越快 的时候,它就会带动外面的大转子(十二经络系统)一齐旋转。大小周天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双环,小周天有调控大周天的功能。
如果以轮子来比喻,奇经八脉是主轮,十二经络是副轮,主轮带着副轮旋转。从理论上说,主副轮相互影响,副轮长期的不正常,可以影响主轮,主轮的任何变化也 会影响副轮。所以副轮上的一切不正常(疾病)都可以通过调节主轮来纠正,尤其是那些长期不能治愈的疾病,有众多并发症的疾病,其原因很可能在主轮上,出路 也在主轮上。例如,奇经八脉中运行的以先天之精为主,但也有后天之精,这样才能阴阳平衡。但八脉本身并不生产精,它由副轮十二经络提供,而且只有十二经络 精气充满时,精气才能溢出流向八脉。久病之人,十二经络本身精气不满,不能向八脉补充后天之精,导致主轮阴阳失衡,失去了调节副轮的作用,因而久治不愈。 所以我们认为,糖尿病早期的病因在十二经络系统,但后期病因却在八脉,后天之精不能填入八脉,故导致阴阳两虚。只要能用某种引药将药力引向八脉,许多病都 可以治愈。
可惜的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研究极少,后来的《难经》中稍稍多了一点,但也是很不够。近现代人也有研究此系统者,但大多数从身体疾病的角度入手,而没有从两个精神主体的角度入手。开发智力、使人超凡入圣的希望,很可能就在奇经八脉中。
再者,由于对八脉的研究不够,目前对八脉系统的用药还没有一定之规,许多人都使用过对十二经络有效率的药来治疗奇经八脉病,如李时珍的四逆 汤、理中汤等,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为缺少特殊的药将药效导入用度脉。而在精神病的研究中却很少看到利用奇经八脉的,这大约也是某种缺憾,因为按我们的 假设,精神类疾病有许多是两个精神主体失去平衡的结果。
第五节 经络与《周易》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 中医和《易经》的关系被猜测了几千年,但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释,大家只能从原则上将其相互对应,但落实不到具体细节上,更不能将中医与六十四卦全部统一起来,落实到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就更少了。 我们来提一个大胆的假设:《易经》是生命之书,它是人体藏象生理系统的符号模型,中医则是这套符号模型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操作。六十四卦就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为了说清楚这个假设,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上节提出的经络双环问题。 经络系统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双环子系统构成,十二正经环是第二生理系统控制协调与解剖生理系统的网络子系统,奇经八脉环则是两个精神主体相互协调平衡的网络子系统。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它们则是个套在一起的双圈:
看着以上经络结构的双环图形,我们能联想到什么呢?那肯定是《易经》。在此之前,我们曾经讲到,《易经》的两个基本符号就是阴爻和阳爻,它代表着阴阳的原 始本义,而这个本义,就是我们假设的两个生理套系统,阴代表人类解剖生理系统,阳代表藏象生理系统。从这个基本判断,我们进而推测:《易经》本非卜书,亦 非哲学著作,它是生命之书,是人体独立的藏象生理系统——第二生理系统结构的符号表达形式。
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那样,经络的结构图示最接近《易经》的符号模型,所以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推论:《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方程式,五藏(亦为五行)则是破解这个方程式五个已知数。
既然六十四卦符就是经络系统的方程式,那么它是怎样来构建这个体系的呢?
《易经》有两个基本符号——阴爻、阳爻,这两个基本符号相互组合,就会出现八个基本卦型,我们将其称为“八经卦”,它们是:
这八经卦是整个六十四卦的核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任何一个复卦,都是由不同的八经卦重叠而成,例如乾上乾下,则构成了乾为天一卦。八经卦不同的配合,最 后形成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关于八经卦与六十四卦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而这个图形恰好就是经络系统的结构图:
中间是八经卦,构成八个宫,即乾宫、坤宫、离宫、坎宫、兑宫、震宫、艮宫、巽宫,每宫下有八个卦,恰好为外圈的六十四卦。 在经络系统的双环中,奇经八脉也恰好处于八经卦的位置,而且它与八经卦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完全相同。甚至我们都怀疑“八经卦”的名称就是来自经络,其中 “经”可能指的就是经络,而“八经”则是指奇经八脉。看来,古人的对事物的称谓真的要好好研究,其中可能就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秘密。 所以我们认为,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易经》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真实反映,它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督脉为乾,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任脉为坤,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冲脉为坎,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带脉为离,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筋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阳~为震,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阴~为巽,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阳维为兑,阳维维于六阳经,故有二阳。 阴维为艮,阴维维于六阴经,故有二阴。
如果我们将奇经八脉置于圆周内,它可能也会有八经卦的模样。(按我们的假设,八经卦并不代表方位,它也与天文、气象没有任何关系)
《易经》八经卦虽然是六十四卦的组成基础、元素,但我们在了解、使用《易经》时,却往往不从八经卦入手,我们只能透过现象(六十四卦)去认 识它,因为现象离我们更近。奇经八脉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它是经络系统的核心,但正是因为它是核心,所以才离我们更远,我们的认识能力不可能直接深入进去 了解它,而只能通过十二经络系统来认识它。其实现象中间包含着本质,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可以还原出八经卦。只要善于把握,我们一样可以认识真谛。所以,我们对经络系统的认识与利用是从十二经络环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六十四卦入手,来破解经络、《易经》相关的秘密。然而,六十四卦是一个环形状,十二条经络也是“如环无端”的。对于一个环形的东西而言,那里都是起点,那里也都是终点,如果找不到切入点,就可能永远在这个环上周而复始地转下去,如此一来,这个环对于我们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切进六十四卦、十二经络这个环呢?必须寻找一个对比的标准,这个标准异常的重要,有了这个标准,圆周的各点才有了意义。而且我们要找的这个标准,不但对《易经》六十四卦有意义,而且还必须具备中医学上的意义。通过反复的比较,我们选择了《易经》倒数第二卦——既济卦,并把它作为我们的标准。为什么要选“既济”卦作为标准呢?第一、既济卦是的卦中最美的一卦。什么是美呢?对于《易经》64卦而言,卦的美丽必须体现《易经》的最根本原则。那么什么是它的根本原则呢?是阴阳平衡! 《易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阴阳平衡的原则,但它却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祖先的脑海里。《易传》中将种思想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就是一种 平衡的最佳状态,甚至孔子的中庸思想也是平衡的结果。因此,凡是真正美丽的东西,必然具有平衡、和谐的特点。有的东西看上去很美,但它常常缺少一种和谐的 味道,比如说婴栗花,美丽得刺眼,总让人感觉到少了点什么,有股子邪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64卦当中,四阴二阳卦不美,五阳一阴卦也不美,只有三阴三阳的卦才是美的。 可是又有人说:《易经》中三阴三阳的卦可不仅既济一卦,有20卦之多,你为什么偏偏要既济卦呢?不错!《易经》三阴三阳卦确实有20个,但除了“既济 卦”,哪个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比如说,泰与否二卦,都是三阴三阳卦,泰卦三个阴爻在上,三个阳爻在下,否卦则正好与它相反。这种排列法能说是最美的吗? 其它卦都有这些缺点,要么二阴扎堆,要么三阳并连。看上去并不美。第二、“既济卦”爻位得中。前人在分析卦时,有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对爻的占位情况就有比较固定的结论。前人认为,一卦之中初、三、五爻,应该是个阳爻,二、四、上爻应该是阴爻。这样配合的卦才是最完美的,最平衡的,最和谐的。按照这个原则,在64卦中我们只能找到“既济卦”,它的初、三、五都是阳爻,二、四上则都是阴爻,这是64卦中唯一的一卦。第三、“既济卦”符合中医原则。中医认为,“心是百官之主”在五行中心为火,“肾为先天之本”在五行中肾主水,心和肾在中医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两个器官。“既济卦”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正好是水火相济、坎离和谐之意。所以这一卦才叫做“既济”。这完全符合第二个我们选取标准的原则。 “既济卦”不但水火相济,而且它本身也包含了乾、坤两卦。为什么这么说呢?《尚书正义》在解释《洪范》时说:“水既纯阴,故润下趣阴;火既纯阳,故炎上取阳”。第四、“既济卦”符合中医生命的基本解释。如果按上述中医的标准看,《易经》中还有一卦可以入选,那就是“未济”,它在卦形上正好与“既济卦”相反,也是标准的三阴三阳卦,离上坎下。但为什么我们不选“未济卦”呢?因为它不符合中医关于生命构成的解释。 中医认为,在人在初成形时,首先有的是一点先天元阳,《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先天元阳“常先身生”,这是生命的起始点。所以我们选择的标准卦,初爻必须是阳爻,“未济卦”明显不符合标准。 我们谈了标准的重要性,也确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既济卦。我们想干什么呢?我们要把既济卦作为人体第二生理系统最健康、最平衡、最佳状态的对比标准,然后 将人体十二经络配入这个标准当中。这样六十四卦与人体十二经络就统一在了一起,完成了我们关于医易关系的一个重要假设:《易经》是关于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 系统,中医是这套符号系统的理论解释与实际应用
大家可以看出,这个图基本上可以概括中医的全部应用。通过望闻问切,当确定哪一爻对应的五藏、六腑有病变时,此爻即为动爻,动则生变。也就是说,十二经络 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爻位的变动,一旦爻位变动,既济卦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卦,比如说,当初爻变动时,卦就从既济变成了“山水蹇”;当五爻变动 时,卦就从既济变成了“地火明夷”:
凡卦动者,相对于标准平衡对比卦而言,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说的爻动、卦动,实际上是经络动,凡经络动者就是疾病,对于健康状态来说,就是不正常。 《灵枢经脉》在叙述十二经络病症时,均用“是动则病……是主X所生病者”的句式,例如,“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 也……”。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经》中,在论述完经络循行后,也常常讲“是动则病”,其出土的《阴阳》中也说“是动则病”。什么是“是动则病”呢?出土 于张家山的《脉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它脉静,此独动,则为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亦言:“故络交,热气上行至头而动,故头痛”因此,“是动则病”指的是经络病症,或者说是藏象系统的疾病,它是病之源。而“主X所生病”则是指病症出现在解剖形体上的位置,它是疾病的表现。前者是藏,后者是象,一个是投影机,一个是影象所投射的位置。脉动则为病,爻动则为变,变即不正常。所以我们将中医的诊断与六十四卦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它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健康状态的所有情况。 当既济卦爻动后变出另外一卦,相对应的另一卦的动爻配有一条爻辞,这条爻辞给了我们疾病动态的比喻性提示和治疗的指导原则,有的很直接,有的很抽象,其含义要从每一卦的卦辞中推断,比如说乾卦以龙为象,所以爻辞的判断就要以龙为核心。在临床上,每一种疾病都不是单一的,所以它可以有几个动爻,然后组成一个新的卦。对于任何一个非既济的卦,都有几种手段变成既济卦,有的要变五六次之多,有的一变就成了既济卦,这要看病情的具体形势。卦之动,凡遇两个相同八经卦重叠时,表明病在奇经八脉,在主轮。例如,当遇坤上坤下时,病在任脉,糖尿病人心肾脾三者皆动,故病因在主轮而不在副轮。除此之外,病均在副轮,即十二正经范围。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综合说明。有位病人,口渴口苦咽干、发热、大便秘,腹满痛、同时还有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症状,医生诊断说,这是少阳与阳明并病。根据我们以上的提示,本病可以用六十四卦的方式加以表达,六二、六五爻变,恰好变为坤上乾下的泰卦:
少阳病病在肝胆,阳明病病在脾胃。少阳阳明并病如何来治呢?请看经文:  九二爻辞的意思是:荒虚之地,需河水相灌,则草木丛生。肝为木,肾水相生,故肾为肝之朋党。在此类病中,病起于少阳,肾水不能相生,故曰“朋亡”。男就女 为尚,男为阳,女为阴,此意为阳就阴,阳者藏象之肝藏,阴者解剖之肝脏,指明病在藏象系统而不在解剖系统。藏象之肝,在半表半里,故曰“中行”。象中有 曰:以光大也。光者散也。所以本病治肝要和解表里,透邪外出,药方可用小柴胡汤或者大柴胡汤。  六五爻辞的意思是:帝乙嫁妹,获得园满成功。女就男为归,女为阴男为阳,此意为阴就阳,阴者解剖之胃也,阳者藏象之胃经,指明病在解剖系统而不在藏象系 统。帝乙为帝王,其嫁妹也属于“下嫁”,婚嫁之事,热烈而不暴躁,故治少阳阳明并病者,当用清法或者缓下法,切不可用峻下之法。象曰:中以行愿也。当指在 治本病时,要以治肝胆为先,脾胃次之。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本病的治法一如爻辞所言,主张首先和解表里,选用柴胡汤,而不主张早用攻下法。若两病同治,也是以治肝为主,方中酌情加入芒硝汤。可见《易经》爻辞中,确有医病组方的原则在其中。 在结尾处我们再多说几句,那就是《易经》能不能预测? 我们说《易经》不是卜书,而是生命之书,它本身并不是为了预测而发明的。但《易经》确实有预测的功能,为什么呢?  其一、按照我们以上的理论,《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系统,它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方程式。尤其是奇经八脉,它将人类精神主体(大脑)与藏象精神主体(精 神生命)串联在了一起,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了依据。因为藏象精神主体是超绝的智慧,与我们人对比,它有无限大的能量,既可以预知未来,也可以改变事件的发 展过程。  但预测绝非像一些江湖骗子所理解的那样,它有完全对应关系,那个爻动就说明了要发生什么事,那个爻动又会发生什么事,这是绝不可能的。用易卦预测,主要还是靠我们在排出卦后那一瞬间得到的启示,而不是从卦中寻找事件的逻辑关系。 当我们排出一卦时,我们就接近了藏象的精神主体,我们大脑的感应就可以通过奇经八脉与其交流,但这种交流是模糊、不确定的。因为我们大脑与藏象精神主体 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对方不能将它的信息直接翻译成图像、语言、逻辑等要素,只是模模糊糊的一股信息潜流。但我们的大脑可以翻译这些信息,不过这需 要长期的训练,将模糊不清的信息具体化、明确化。当能做到这一点时,可以说就获得了灵感。当你能经常能做到时,大约就是圣人了,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并且可 以通过信息传导,影响发生在对方身边的事,或者通过信息传导,与对方藏象的精神主体沟通。 其二、我们以上讲到,六十四卦其实就是人的经络系统,也是藏象系统,因此通过经络的变动,我们可以知道藏象五神的情况。比如说在上例中,肝藏魂,主谋略, 如果肝不好,则魂不安,谋略则会有误,肝胆相关,胆主决断。假如有一个老板正准备进行一项投资,但此时他的肝藏恰好是天刑,或者肝郁不舒比较严重,那么他 在投资谋略或者最后拍板决断时肯定会有偏差。
第六节 经络起源的批判
目前占统治地位的学术观点认为:经络学起源于劳动人民经验的逐步积累,今天发现一条,明天又发现一条……从低极到高极,从简单到复杂,永远是这个世界不变的规律,但未必是经络、中医学发展的规则。
1973年12月, 在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出土了三号汉墓,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的儿子。此人的身分倒无所谓,但是此人的陪葬器却极为丰富,其中发现了两部有关经络的 医书,《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所有研究经络的人,都惊喜若狂,他们认为终于找到了经络起源的答案。
《足 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都只有十一条经络,而比它稍晚一些的《灵枢》中却有了十二条经络,多出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学者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 定的结论:经络是劳动人民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明的。不信请看证据: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我们的祖先就从十一条经络发展成了十二条。由此可证,以前的经 络也是这样发现的。
我们不否认经络的发明有上述的可能,但如果仔细研究过经络学的整体及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实这种起源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一、长沙马王堆的医书里,虽然有经络的记载,但是没有穴位的记载,写到治疗时,常这样说“诸病此物者,皆灸XX脉”,没有具体穴位的名称。到《灵枢》时才突然有了穴位的名称,并准确记载了365个穴位。
我们不敢这样想象:西汉初期尚无穴位之说,到了《内经》成书时,穴位突然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认为在一百多年里人们可以发现一条经络。因为存在一个反证据:为什么在《内经》成书以后2000多年里,我们再也没有重大理论突破?再也没有发现一条经络?
第二、大家现在基本认定,《内经》成书时间, 绝非中医理论的发现时间。也就是说,在《内经》成书以前,整套中医理论就存在,它散失在各种著作里,《内经》只是将零散的内容汇集起来而已,本身并没有什 么创建。例如,《内经》中汇集了老子的著作,也汇集了战国时名医扁鹊的著作等。因此可以肯定,经络学在《内经》书成以前就存在,但原始版本中人体究竟有几 条经络,我们至今不知道(很可能要比后来理解的要多,例如马王堆医书中在记载经络时,有“齿脉”、“耳脉”、“肩脉”之说,与后来的经络命名并不相同)。
所以我们认为,王马堆医书与今本《内经》存在共同的祖本,只是在抄录的时候有所不同,可能《内经》正确些,也可能马王堆医书正确此,或许它们都不是最原始的内容。但绝不能说从马王堆过了一百年经络学向前发展了。
除了以上这条资料以外,经络起源几乎再没有任何资料,许多研究者只好用各种假说来弥补资料的不足。但这些假说绝大多数事是而非。
1、 经络起源于龟板烧裂后的类推。
此 派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人很迷信,遇事无论大小,都要用占卜的方法征寻冥冥中神的意见。当时流行的主要的占卜方法是龟占(此点还可以商榷),即用烧裂龟甲、 辩认纹路的方法进行预测。有时烧裂的龟甲纹路很象一个人形,久而久之,人们从烧裂的纹路中,终于悟出了经络学。我们可以用一个故事来描述这一假设:
在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每天晚上点燃篝火聚集在一起,围座在一位巫师的身边,想知道他们这个部落明天战争的结果。只见此巫师从鹿皮囊中取出一片龟板,中 间钻有一个圆圆的孔,又从身旁的篝火堆中选择了一根粗细适中、燃烧着的枝条,并将它插入龟板中间的孔洞。龟板遇热膨胀,旁边裂出许多细纹,其中一部分的裂 纹酷似一个人形。巫师仔细研究着这些龟裂的纹路,最后得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
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巫师的弟子,对占卜术不感兴趣,而对医学研究情有独钟。此刻,他没有从老师烧结龟板的纹路里看出未来,而是触发了灵感,大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玄异的图像:人的肉体突然变得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粗细不等的明亮线条,最粗的线条总共有12根,旁边有无数细小的线。在这些线条中,有一种东西在流动,就像水在河里流动一样。
这 位巫师的弟子兴奋不已,他没有将大脑中出现的玄异图象告诉任何人,他怕老师骂他不务正业。于是偷偷跑到野外,坐在黑暗中,静静冥想片刻,左手抓起一块兽 骨,右手拾起一块尖石,借着月光,一笔一画,刻下了这样一行文字:我从老师烧结龟板的纹路里发现了经络学说,刻此为证,以备后人考古发现。
烧 结龟甲与经络的发现究竟有什么关系?目前还没有丝毫的证据。提出这一假说的人,其实是用了一种类比的方法,即经络表现为线条,烧裂的龟甲上也有许多线条, 所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但这种假设很不科学,漏洞太多,严格地说也不能称之为假设。大自然中有线条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片树叶上都有许多线条,地上的爬虫 爬行的时候,也可以留下线条,靠线条类比来研究经络,基本上属于瞎胡闹。
2、经络源于水利工程的启发。
此派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农业民族,它特别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中原大地上修建了许多纵横交错的输水网,这些网线启发了古人的智慧,由此发明了经络学说。
此种假设从思维上看,与上述假设的思路相似,也是用的一种类比方法,支支叉叉的灌溉网,使人们联想到了满布全身的经络。如果我们不将它看做假设,而将它看成是一种描述的方法,或许还可取,而作为假设它是不够资格的。
3、经络起源于偶尔的撞击。
以上两种假设,基本可称为由线到点的假设,即认为古人先发现了经络线,然后又发现了这些线上的点,那就是穴位。但也有一种假设认为,古代人是先发现了点,即首先发现了穴位,由于发现越来越多,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成了线。
此派学者认为,经络的发明很偶然。中国古代有按摩术、针炙术,人们发现当剌激某些点时可以减缓某类病症,随着点的不断增加,将这些点逐渐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线。因此,中国是先有穴位针炙,然后才有了经络。事情的起因大约是这样的:
一个原始人因为中午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胃痛得很厉害,他将两手叠加捂在胃上,但阵阵的疼痛依然不可缓解,他只有用力压着,无意间,最上面那只手的大拇指压向下面那只手的和谷穴,奇迹发生了,胃不象原来那样疼痛了……
又一位原始人患了肝病,剧烈的疼痛使他在地上辗转翻滚,突然,背后有块尖石剌向了他背上腧穴方位,疼痛缓解了。他惊喜若狂,静静躺在地上,不断移动着身体,寻找着最佳的部位……
还 有一位原始人得了肺病,大约属于肺结核一类的病,他不断地喘息、咳嗽,有时能咳出血来,但生活的压力却使他得不到片刻的休息,每天还得劳作。有一天,他上 山去摘野果,荆棘丛中到处都是带的植物,一不小心,有酸枣刺扎入列缺、鱼际两穴,意外的是,他的喘息停止了,过了一会,咳嗽也轻了许多……
我们不太相信此类假说,拭想,人体有300多 个穴位,而且许多穴位的部位十分隐秘,即使是现代中医都不容易取准穴位,古人怎么能够通过一次又一次偶尔的撞击而发明了经络的呢?再者,单穴撞击不可能形 成针炙多穴进针的治疗功效,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将这些点有机联系起来的呢?还有,到底是先有针炙还是先有经络呢?如果坚信由点到线,那就是说先有了点,有了 针炙,然后才有了线,有了经络。可是如果没有经络学,针炙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4、经络源起解剖学。
这个观点源于《黄帝内经》的一段记载,《灵枢·经水》曰:“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 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其中明确提到:古人发明经络是依据于解剖学。
然而,奇怪的是,就解剖水平而言,现代解剖学不知比古人高明多少倍,我们不但有手术刀,而且还有X光机、核磁共振、红外成像技术、CT等 等,手段之先进,探查范围之广大,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承认上述记载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就要被迫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发明《黄帝内经》 时期,中国人曾经有过另一类解剖技术,此种解剖学从程度上看比现代解剖学高明许多,它不仅可以实证“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还可以实证经络的长短、气血的 多少。
5、经络起源于气功。
在 现代科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有人提出了经络来自气功引导术的假设。许多气功爱好者都有脉气沿着一定路线行进的感觉,有的似电流,有的似风吹,而行走的路线 基本上与古医书记载的经络相同。气功之古老有证可查,人们在公元前几千年前的陶绘上曾经发现了气功修炼图形,大约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老子》中也有关于气功的记载。
后 来的医学家也有如此认识的,例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说了一句特别模棱两可的话:“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印度也有此类说法,《羯陀奥义书》 曰:“自体出生者,向外开诸门(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是故外物窥,而不睹内魂(人类的感觉器官无法照察‘内自我’,即‘神我’)。智人殊罕有,返观 求本源,乃见‘内自我’,永生意方敦(沟通了‘内自我’,人类将永生)。”但如何进行返观?谁在返观?书中都没有提到。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
一 位老气功师,隐居深山老林,潜心修炼。有一天,当他心平静气,灵台空明之时,突然,眼前出现了谈谈的光,渐渐变浓,过了一会,这样光组成了一条条光带,这 些光带在旋转、在变幻,最后组成了一个人形,光带中间有一种谈红色的液体般的东西在流动。突然,他觉得自己变得很小很小,进入谈红色的液体中,就像在大河 里游泳一般,大河边还有无数条小河,通向人体的各部分。他看到每一条大河都流向人体的某个脏器,十二条大河正好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合,而每一条大河每时每刻 隔不远就有一个巨大的旋涡,闪着奇异的亮光,不时从空中接收到一些东西,融入大河中。气功师出定以后觉得很奇怪:人体怎么能是如此结构呢?但他后来的几次 入定,都看到了上述人体结构。所以他将发现定名为经络学。
现代人理解认为,只有在气功态,人可以打开第三只眼睛,“照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发明了经络学。
这 个假说是当代最富生命力的假说,它与中国、印度古代文化最为相近,也符合中医关于气的理论,所以我们认为它可能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此假设实际上走了一圈 又回到了原来的起止点,它无法得到证明,目前还没有一位气功大师“返观”到人体完整的经络组织。我们对气功师的描述应该慎重,因为人在进入气功态以后,要 求就是无意识,故此刻自身的感觉是否真实?事后记忆是否准确?是否会出现幻觉?这些都可能影响气功师的描述。
好啦!以上就是目前学术界对经络起源的主要观点与假说,对不对,读者自有判断。我们认为,经络起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一切的假设和观点都距离起源的真相甚远。
研究经络的起源,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我们面对的是经络“无中生有”的特点,即经络的存在不能被任何已知手段证明,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它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一种关于经络起源的假设,必须将这一特点考虑进去,而传统的假设不可能涵盖。
第 二、中医理论是个整体,比如,离开了经络学,针灸治病就没有了依据,离开了气论,经络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五藏说,气就没有了源头……等等。因此, 我们不能将经络学从整体中剥离出来讨论它的起源问题,可以肯定地说,经络的起源就是中医的起源,似乎这中间不允许存在逐渐叠加的过程。
第三、在中国文化以外,我们还要考虑印度文化,《五十奥义书》中毕竟有大量关于经脉的记载,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些记载与中医经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印度会有经脉理论?两者相互间是否有启发性?完整的经络起源研究不能割裂这部分资料。
第四、换作现代语言,经络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它超越了我们已有的一切知识,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如此一来,我们就需要问两个问题:中医理论发生时期的人群中是否已经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当时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否允许中医理论出现?
在 考虑了上述情况之后,我们依然坚持认为:中医不是我们这一代文明的产物,因为我们创造不出它。大洪水以后,曾经有人将洪水以前高度发达的医学传播下来。当 时接受这套医学理论的民族有很多,但唯有当时有文字记录能力,后来又没有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民族将此保留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同样有气论、有经脉、有百 草之医的根本原因。但这所有民族中,唯独中国继承得最为完整,那就是千古奇迹——中医学。
当 时中原大地的各民族曾经手中都有一个中医的版本,但记载并不统一,其中间或有记载、记忆错误的成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在统一,文化也在统一。经过夏、 商、周三次政权的建立,许多弱小民族消亡了,它们的医学记载也同其神话一般,有的彻底毁灭了,而有的被融入了战胜民族的文化当中。春秋战国的大动乱时期, 人们忙于战争,很少有机会将古老的医学重新整理。汉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此时,人们才有机会座下来,重新整理文化,于是中医理论的汇集本—— 《黄帝内经》就诞生了。
为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推论:现存的经络理论是残缺不全的,它很可能是旧有理论的一部分,其中也包含着杂乱错误。理由有三:
第一、经络数量记载很混乱,《黄帝内经》有十二条,马王堆医书有十一条,印度的记载有十四条,哪一个更准确呢?
第二、目前以经络统穴位的记载与事实不符合,例如,背上腧穴问题,《内经》记载它与五脏相关,但在经络上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与《内经》记载不符。
第三、人体上还有许多穴位不能归属于任何经络,号称“经外奇穴”,比如年发明的耳针、耳穴等。
第六章 仰望宇宙
第一节 人在旅途
在我们所思、所想的世界里,宇宙是最伟大的,世界上没有超越宇宙的人或者事,也不存在超越自然的思想和理论。佛陀再伟大也只能在宇宙中行走,上帝再万能也只好在宇宙中存身。宇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它的孩子,一生都游走于它的怀抱。 我们人从一出生起就象个旅行者,从父母抱着我们移动,到迈开小腿晃晃荡荡跨出第一步,一刻都不停息。因为在人们的脑海里,机会总在远方,希望需要迈开双腿 去寻找。所以一年又一年,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生命在旅途中被燃烧,青春在旅途中变成了回忆。等我们再也不能快步奔跑的时候,在黄昏极缓慢的踱步里,留在 记忆最深处的还是我们旅行的起始点。老人们会叹口气说:“唉!我这一辈子。” 其实人类生命的旅途远不止在地球表面上的微小移动。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球每时都在围绕地轴旋转着,每秒大约运行4588米;除了地球自转,它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速度是每秒30公里,太阳又以每秒 250公里的速度围绕银河中心公转,每年行程76亿公里,而银河系又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奔向长蛇座。在这样大的时空跨度上,我们感到极度的渺小,简直 脆弱不堪,就像是一小堆尘土,一口气就吹得无影无踪了。 人在旅途,身不由已。只要人移动,四周的环境就会对人造成影响,时空的交替、地势的高下、寒热的变化等都可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说,从青藏高原来到了东南 沿海,会醉氧,迷迷乎乎的,而且还很容易患上风湿等疾病。既使人不移动,昼夜、四季却在不停地变化,同样可以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00年前后,距今2200多年,就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用这些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医的实践,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门“时间医学”、“环境医学”。 没有接触过中医的人可能不知道,中国人在研究人与自然方面确实很详细,有时都到了相当惊人的程度。从时间跨度上说,大到六十年一个周期,小到每天时辰的变 化;从空间范围来看,它不局限于薄薄的地球表面,甚至不局限于小小的地球,而是跨越太阳系,深入到十分遥远的星际空间。 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中国人绝顶的智慧吧! 时辰 人有营卫二气,卫气白天行于阳经25周,夜里行阴经25周,每日经行50周。营气却没有白天夜晚的限制,如环无端地周行全身。人一呼一吸之间,气行六寸。人一昼夜大约呼吸1万3千次,气行正好50周,长度为810丈。 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经。人体十二经络与每天十二个时辰是对应的,一个时辰流注一经,十二个时辰则十二经流注一周,第二天在从头开始,这就是“子午流注”,被称为“中国人的生物钟”。 昼夜 人体的运行节律常常以昼夜区分,经气一昼夜运行50周,气穴日开而夕闭,人气日行经而夜入藏。 甚至疾病也与昼夜的变化相关,“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左日右失)慧,日出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四季 人体五藏系统与四季的变化也是对应的,所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疾病的变化也与四季相关,比如说肺部疾病的人,其病的发生、发展就与四季变化相关,“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冬”。 四季的天地之气也对应人体五藏之气,所以“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 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月亮 有首歌唱道:月亮走我也走。其实从中医学上讲,人与月亮确实有类似的关系,月亮的盈亏,对人体气血的影响巨大,《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 月相应也。故满月则海水西盛,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腠理郄(闭),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 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左月右焦)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太阳 太阳是我们生活的宇宙星空中离我们最近、最大的一颗天体,我们人体也同样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周行不休,所以《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的疾病变化也与太阳的运行有关,“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旦慧、日安、夕加、夜甚的疾病发展规律极其有道理。太 阳系五星 人体不但与日月相关,而且与太阳系其它行星的运行规律也有密切的关系,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是太阳系中离我们最近的几颗行星,它们对疾病的发生有 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岁火太过,火暑流行,肺金受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岁 金太过,燥金流行,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遥远的宇宙 中医里人类的生命不仅仅属于地球,而是属于无限大的宇宙,《五运行大论》说:“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左黄右今)天之气,经于心 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上述二十八宿就是银河以 外的星系。人体节律 中医讨论的人体节律极为精细,每天有一个节律,比如气随太阳的运行而完成一个周期;每年有一个节律,比如六气一年的变化起于风木终于寒水;每五年、10 年、十二年、三十年、六十年各有一个节律。比如五运值年,每五年循环一次,在五年中每运值一年;每三十年为一纪,每纪每运值六年;每六十年为一周,每周每 运值十二年。象如此精细的生命周期研究,恐怕在世界上还找不出第二个。  养生与自然 中医提倡养生,但养生要与周围的环境变化相一致,要与宇宙天地运行的节律相一致,这就是“提挈天地”、“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四气 调神大论》将养生与自然的关系说得更透彻,“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没出息夏乞,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 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才,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资料只是节其大略,并没有一网打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黄帝内经》,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要如此大跨度来研究宇宙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再回到我们的假设中。 依据我们的假设,中医的研究对象不是单纯的肉体生命,而是人体中另外一个独立的生理系统——藏象生理系统。人体的藏象系统,我们至今不知道它的由来,它没 有解剖和进化方面的依据。但我们知道,藏象生理系统就其来源而言,它肯定不源于地球,因为藏象系统所需要的一切能量——宇宙精气,都远在地球之外。正是因 为我们的藏象系统——第二生命系统,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以藏象为研究对象的中医才特别关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藏象系统需要宇宙精气,就如同我们需要钱一样,但赚钱多少,一要看本事,二要看机会。藏象系统也如此,受自身盛衰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得到的精气 能力有大小之别。同样,宇宙中时时都有精气存在,但这些精气的运行也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所以它的来量、强弱都有不同。藏象、宇宙精气、时间、空间四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这四者之间,藏象与精气是核心,时间与空间是符加关系。中医为了推算四者的关系,发明了一套相当复杂的推算体系,这就是“五运六气”学说。
第二节 五运六气
中国的古代学问大多数存在这样的问题:读得懂但理解不了。《易经》是如此,《黄帝内经》如此,五运六气学说也如此。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五运六气之应见。”这是此学说的正式得名。但再往下就没有具体的说明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土运、金运、木运……湿土、燥金、风木等名词,还有一些推算方法。至于这门学说是干什么用的?却没有说得明白。 现在的研究者几乎都认为,运气学是古代中医推算气候变化及疾病发生规律的一门学科,或有人将它称为“医学气象学”。现在通行的高等中医院校的教材中认为: 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五方之气的运动,它既是用以说明形成气候变化的地面因素,同时也是古代用以解释宇宙运动变化规律的一个哲学概念。六气 就是存在于空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要素,属气候变化的空间因素。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运动节律及其相互化合,来解释天体运 行对气候变化,以及天体运行、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五运六气就一定指气候变化,大家谁都没有说,好象是约定俗成的。 但我们认为,以上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中医的五运六气根本不是推算地球气候变化的方法。为什么呢? 首先,“五运六气是推算气候变化的方法”的结论,缺少直接的证据。 不可否认,在中医五运六气的记载中,涉及到大量与气候、气象有关的名词,比如说季节、节气、时间、黄道等等,但《黄帝内经》中没有一条记载可以直接告诉我 们说:五运六气就是推算气候的方法。所以“运所学说是推算气候”的结论,缺少最为直接的证据,它只是我们后人的一种推测、假设而已。 其实,在历史上,人们对运气学的看法并不统一,有的人认为它是原版《黄帝内经》中的东西,但也有许多人却认为它是后人,尤其是汉唐代以后人伪造的。这场架 一直吵到宋朝,现在的人们也在争论。如果运气学确实可以推算长期气候的变化,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民族而言,它是多么重要,早应该无争议的发扬光大 了。从这些争吵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运气学不能推算长期气候”的事实。而且,中国历史上用运气学作为农业生产指导的政府行为,或者历法也不见于记载。 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我们在运气学中看到了许多关于季节、节气等名词,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它一定与气候变化有关,这是一个常识。我们知道,地球气候的变化 与时间、空间确实有关,而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中也确实十分重视时空因素。但是,如果我们需要从其它角度来研究大的时间、空间范围,来说明其它问题时,我们 同样要用到上述这些名词。比如说,我们在发射航天飞机时,就必须考虑黄道与赤道的角度,还要考虑地球倾角几万年的变化规律。难道这也与气象有关吗? 其次,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受地球轨道的影响。根据现代的研究,地球轨道存在2万年、4万年、10万年的循环,相应地,地球气候的变化也 存在如此大的循环规律,比如说,上一个冰河期结束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万多年,再过几千年,可能我们会迎来下一个冰河期。而五运六气研究的时间周期最 长不起过60年,这相对于几万年而言,是一个极小的数值,这个数值对地球气象的影响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地球气候除了受轨道原因而存在大跨度的变化以外,地球自身的气候也似乎有变化周期的存在,它也是不稳定的。据竺可贞的研究,秦到西汉时中国的气温明显偏 高,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气温偏低,唐代的气温再次升高,这中间的时间跨度同样不能以运气学的60年来计算,而要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计算。 例如,公元300年——500年间,全球气候类型突变,导致欧洲到中国西北部的大面积干旱,欧洲历史上最大一次称民潮开始了。中国相对应的时期是魏晋南北 朝,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所以这次气候的大变迁也是以200年的时间跨度来计算的,同样不 能纳入60甲子。 就现实而言,地球气象的变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长期天气预报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为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多,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完全是混 沌式的。比如说,虽然地球轨道是决定气候的根本原因,但它只能决定季节的划分,至于今年冬天下不下雪,下多少雪,轨道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好的证 据。 北京地区这十几年来气候变化很大,春天与夏天几乎没有明显的分界,冬天与秋天的气温也不象以前那样明显。至于降雨量,更是比以前少了许多。但这些变化却不是地球轨道能解决的问题,它是由许多地球表面原因引起的。 所以,地球气候是一个最不稳定的系统。有人说,一只蝴蝶在中国沿海扇动几下翅膀,美国就有可能发生滔滔洪水。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例如:1991年菲 律宾纳图博火山爆发,就使1992年到1993年的地球表面平均温度降低了020C。此外,地形、地貌、植物、洋流等都可以影响到全球或者局部地区的气 象变化。因此,聪明的中国祖先不会发明一套推算不准的方法。 第三、正是由于地球气候受地球表面的影响巨大,所以人类的活动才能严重地干涉气候的变化。人类文明发生以来,尤其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比 如说,从1958年——1991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PPM值)从315增加到了360。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直接导致地球大气升温。据统 计,从19世纪以来,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地球温度平均升高了050C,温室效应笼罩了全球,使影响地球气候的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从而导致了 整个大气环流的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升温的直接表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每隔几年秘鲁沿海的水温就要升高,加热了沿海大气,而太平洋西端的热带海洋的水温则要降低,冷却了周围的大气。这种不正常的温度升降,使大气环流混乱,改变了全球许多地方的降水模式。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一种长期可以套用的气候推算模式,中国人也不可能发明这种模式。我们不能因为热爱,就替古人大唱赞歌。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验实“五运六气是推算气候变化”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既然它是推算气象的方法,那么就一定可以验证,而验证的实际结果呢?在 上世纪80年代,不少学者利用气象资料,依据五运六气推算方法,进行回朔验证,得出的结果居然是截然相反的。 有人利用现有几年的气象资料,根据五运六气进行推算,认为这一理论适合中国广大的地区,总符合率在50%以上,河南地区的符合率高达983%。还有人利 用古史的自然灾害资料,推算公元前193年——公元4年间的气象变化,并与五运六气理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符合率86%。 但也有完全相反的结论。学者张年顺对河南三千年气象资料总结分析后认为,运气学说推断的符合率最高仅有214%,提出运气学不能用来推断河南气候异常变 化;他还对中国五百年旱涝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其符合率最高的为昆明,达506%,其它地方的符合率自然不高。他得出运气学不能进行长期天气预报的结论。 首先,用五运六气推算现代气候的变化,思路肯定不正确。正如我们以上讲到的,现代气候变化中,人为的因素很大,不可能用古代的一种方法来推算现代的变化。 其次,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说明,在推算气候方面,五运六气并没有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灵,否则结论不可能是相反的。 五运六气学说出现在中医里,它必须与整个中医理论协调,它必须纳入整个中医理论的框架中来。但在所有的研究中,我们感觉到两者并不贴切,有点牵强附会。因 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藏象系统,而不是我们的解剖生理系统。因此,当我们从解剖生理的角度去考虑自然气象与人体的关系时,就已经背离了中医理论的核心。 所以我们认为,五运六气学尽管很精细地研究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但却不是为了推算地球气候的变化。那么它是用来推算什么的呢?我们推测,五运六气是用来推算人体藏象系统与宇宙精气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第三节 雨中的木桶
我们将一木桶放置在大雨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这只木桶如果想承接更多雨水的话,这与它的形状、放置的地点、放置的时间都有关系;如果它是一只开口很 小的木桶,那么它在同等时间里承接的雨水,远没有开口很大的木桶多;如果将一只木桶放置在暴雨中,在同等时间里肯定会比在小雨中收获大。 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五运,它是五只雨中的木桶。地以五为制 《内经》有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五运在其中也。 五运就是指土运、水运、火运、金运、木运五者,在实际操作中又分岁运、主运、客运三种。俗话说: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在现实生活中是办不到的,但在运气学说中却真是这么回事。五运就象是五位皇帝,每运主持政务一年,下一年再换一位。 那么什么是五运呢? 许多人都认为,所谓五运就是地球表面的五个方位,也有人认为,五运是地月二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中医五运考虑的空间更大,你要站在太阳系之上来观察地球。 所以简言之,五运就是地球轨道上的五个方位,或者五个点,甚至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周期的五个阶段。《内经》说“移光定位”,就是指地球轨道在不同时间所接受 太阳光的不同。五运与六气(六气的宇宙空间范围更大,它研究的是太阳系以外星系对太阳系(包括地球)的影响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超乎人想象之外的天、地、人三者的巨系统。
好啦!让我们超越地球的引力,甚至超越太阳的引力,飞越到太阳系上面,俯视一下我们生活的星系,看一看地球环绕太阳一周又一周的运行。如果观察久了,你一 定会发现:噢!地球在旋转中它上下摇动。天哪!地球轨道原来不是稳定的孤线,它在不停地波动。你所发现的两种轨道现象就是天文学中所谓的岁差和章动现象。 地球有两种运动,一是围绕太阳旋转,二是围绕自己的地轴旋转(进动)。当它围绕太阳旋转时形成一个黄道面,当它围绕自己轴心旋转时形成了一个赤道面。在地 轴进动时,它与黄道面的倾角不变,但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要在黄道上缓缓移动,造成春分点不断西移,大约26000年移动一圈,这就使得以节气为准的 回归年短于真正的地球公转周期的恒星年,大约每年短20分钟。这一现象就被称为“岁差”现象。 地球轨道除以上这种现象以外,还有更加复杂的变动。 我们知道,太阳系一共有九大行星,其中五颗星与地球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水星(辰星)、金星(太白星)、火星(荧惑星)、木星(岁星)、土星(镇星)。 引力是宇宙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量,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无时不受旁边几大行星引力的影响,使得地球轨道存在一定的波幅,天文学将此称为章动。在 考虑地球的章动里,木星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木星是九大行星里个头最大的行星,它的个头是地球的11倍,质量是地球的317倍,其引力之大、对地球轨道的影 响力可想而知。从太阳系以外观察完地球轨道,我们再回到地球,回到中医里来。当我们将地球轨道的变化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基本结论: 1、地球轨道尽管存在变化,但它依然年复一年围绕太阳运行,这是固定不变的。 2、地球由于黄赤夹角的变化,它对应的宇宙天际也就有了变化。 3、地球轨道受周围行星的影响,轨道存在波动幅度。 如果将以上地球轨道的三个结论,应用到中医五运六气中,它恰恰是主运、岁运、客运的三种状态,一个是常态,二个是变态。 主运:就是地球运行轨道的常态,所以主运是死的,年年如此,固定不变。它的顺序是初运木—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五运水,始于木而终于水,始于春而终于 冬。每一运大约对应的时间是73日零5刻,中国用五个主运来划分一年的时间,就有了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每运的交接日是以节气来计的,如初运起于 大寒日,火运起于春分后十三日……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主运各年的交接时间都不同,例如: 子、辰、申年各运如下: 初运(木):大寒日寅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十三日寅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十日卯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七日卯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四日辰初四刻起。 丑、巳、酉年各运如下(起始时间不同):  初运(木):大寒日巳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十三日巳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十日午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七日午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四日未初四刻起。 既然主运是死的,为什么还要设立呢?地球轨道在不考虑变动因素的论,它也是死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讨论呢?就因为它是个研究的基础,对比的常态,所以它才有价值。因而,主运虽然是死的,但却是岁运、客运的基础,从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变化。 岁运:就是地球运行轨道的一个变态,由于没有确切的资料,我们推测岁运的设立,很可能与考虑的是黄赤夹角与地球轨道波幅的综合因素,在综合因素下,地球黄赤夹角可能存在五年一个周期的变动。  所以,岁运也以五年一个周期循环,它以十天干来划分,称为十干统运。根据年干,阳年干则为太过,阴年干则为不及,用五音来表示,太表示太过,少表示不及。
然后五年一换,到第六年是已巳年,又轮到土运当值,再一轮就开始了。转六次30年为一纪,而在一纪中,每运当值六年,六十年为一周,每运当值十二年。 客运:我们认为,客运考虑的是地球轨道的波幅。地球轨道受周围行星的影响,轨道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幅度,中医将章动产生的波幅归为10种,年年不同,但存在10年一个周期,这就是所谓的客运。 客运的推算以,以当年岁运的五音太少为该年的初运,然后根据五行相生的次序,依次排列出当年的客运。在10年中,由于年干不同,初运就不同,因而客运就年年不同,十年一个周期。
客主加临:主运是常态,是一个比较的基准,客运则是变态,太少主盛衰。当将客运与主运相互对比后,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当对比时,将太角、少徵、太宫等都换成五行即可),就可以得出地球轨道在一年中的盛衰情况。具体原则如下: 1、当客运生、克主运时,以客运为主;当主运生、克客运时,以主运为主。 2、当客运太临主运少时,以客运为主;当客运少临主运太时,以主运为主。
然而,不要以为搞清楚了五运的变化,就可以明了地球轨道在一个时间段的特点,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我们的祖先是极其聪明的,他们发明的这个巨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当明白了司天与在泉之气以后,我们才能彻底搞清楚地球轨道在一个时间段的特点。 好啦!五运的推算方法就介绍完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推算五运呢?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五运的太过与不及呢?其实这两个问题原本就是一个。 在此前,我们就曾经认为,五运的推算与地球表面的气候没有任何关系。中医特别注意地球在轨道上的姿态,不是为了别的,仅仅是为了预测地球迎接宇宙精气的状 态。请回到我们本节开头的那段文字,将地球想象成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巨大木桶,将惊天而过的宇宙精气想象成一条条的暴雨带。宇宙精气风 暴,在固定的时间,从固定的方位扫过地球经行的轨道。因此地球轨道的波幅可以影响地球经过这些气带的时间,比往年到达气带的时间稍早,就是太过,相反,比 往年到达气带的时间稍晚,则是不及,“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地球在轨道上的姿态也影响地球表面特定地区承接宇宙精气的大 小,大者可称为太过,小者可称为为及。 《素问气交变大论》在论及五运特征时曾说:“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意思是五大行星可以影响地球的轨道,从而使地球产生不及与太过之分。具体如下:
从上文可见,在十年中,太阳系行星对地球轨道的影响各不相同,有些年份是两颗星主要影响地球轨道,而有的年份则是五颗星同时影响地球轨道,导致地球存在太过与不及的现象。
这个图中的虚线代表了五条宇宙精气的通道,它们是:苍天之气、玄天之气、素天之气、丹天之气、~(左黄右今)天之气。地球的轨道波幅和运行姿态,都可以影 响地球通过这些精气带的时间与方位。这就是“五运更始,上应天期”的道理,“天期”指的就是宇宙精气扫过地球轨道的时间与方位。
活在天地间
在学习领会祖先的发明时,我们越来越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而骄傲,他们简直智慧无比,常常让今天的子孙们目瞪口呆。现代科学从来没敢将自己的 五脏六腑与宇宙相联系,但我们的祖先却将自己的每一部分都与遥远的星际空间相联系,你的肝脏严格地说并不完全属于你,而是属于太阳系以外一个遥远的星系。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是真的。 中医组建起这个巨大的系统,最终还是为了研究人,具体地说是为了研究人的五藏。想象一下,当人站立在地球表面之上,地球载着你飞奔在银河系中,此时的你就 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能够影响地球的事件,同样可以影响你的健康。因此,中医的五运(地球轨道)就与人体五藏完全合拍,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 说,你座着一辆汽车正行驶在公路上,前方正好在下大雨,此时你到达雨带的时间与汽车行进的速度、道路弯曲的程度相关。如果道路笔直,汽车速度很大,就会在 很短的时间到达雨带;如果道路弯曲,车行速度缓慢,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到达雨带。同样,你在雨带中停留的时间长短,也与汽车的速度、道路的弯曲程度相关。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已……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 这样一来,五运的盛衰其实就是人体五藏的盛衰,五运的特点其实就是人体五藏的特点。那么研究人体五藏的盛衰有何意义呢? 我们在以前曾经说过,人体五藏系统(而不是解剖五脏),与宇宙精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一方面从脾胃里提取出被截留在动物、植物、矿物中的宇宙精气,另一方面,人体的经络系统还可以直接从太空中吸取宇宙精气。 因此,人体五藏的盛衰决定了经络吸取宇宙精气的能力大小,也决定了五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样我们可以将人体五藏想象成五个木桶,它们随着地球而旋转,时刻承接着惊天而过的宇宙精气。我们可以接受多少宇宙精气,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宇宙精气的来量、方位、迟早;2、地球轨道的变动,它经过气带的方位、迟早、迎取的角度等;3、 人体五藏的盛衰,五只木桶在雨中的状态,摆放的位置、角度等。 当我们明白了一年中地球轨道的特点,明白了一年中宇宙精气的特点,就可以对比自己五藏的盛衰,从而预测自己身体疾病,关于个人五藏盛衰的推算我们在以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