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掉书生气,学做行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5:40:27
抛掉书生气,学做行动人
心理健康   2009-05-22 08:44   阅读5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小
http://fqly.blog.163.com/blog/static/1271411652009831515851/
刚毕业的学生身上不免有许多“学生气”,其中一条就是爱发宏论,一谈话便是古今中外,高屋建瓴,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很超然的位置上看问题。一番宏观过后,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对不起,一点都没想过。这就是十几年学校教育留下的科学思维的烙印。
每个毕业生——也包括当初的我——都不免走过这一历程:从天上慢慢落到地下,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中间肯定要经历不少痛苦的转变。最痛苦的一条可能莫过于没人指点。没有人详细地告诉他们,为什么学校里教的那一套在社会上总是行不通。这些年来,我不仅记录着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也经常帮助学弟学妹们完成这种转变。这篇文章就是许多次这类谈话的总结。
什么是科学思维?在今天的话语环境里,人们总是把“正确的”和“科学的”划等号,甚至会宣传某种古老的宫庭秘方是“科学的”,丝毫不管它远远产生于近代科学之前。其实,科学思维首先是科学家的职业思维,是按照一整套程序进行的。
许多思维的结论很正确,比如我们要在大街上找一条去某商场最近的路,是不是最近完全可以检验,但它和“科学”一点关系没有。又比如你和朋友们聚会,选择了一家川菜馆而不是湘菜馆,这也和科学没有半点关系,甚至这里面根本不包括正确不正确,只不过是你们的饮食爱好。
科学思维以认识对象为目的,思维有了结果便达到目的。论文、专著就是科学思维的最终成果。行动思维只是行动的辅助手段,行动本身才是目的。一份不被使用的商业策划书,一份没有通过的军事计划,都和废纸差不多。
行动思维一定要有个主体在里面。是谁在做事?是个人还是集体?是政府部门还是商业机构?是这个行业的企业还是那个行业的企业?每个主体的目标、能力、资源、处境都各不相同。行动思维就是一个个行动主体的思维,所以才必须把普遍真理和具体情况相结合。
而科学思维由于成果共享,是无所谓主体的。往大里说,科学思维是代替全人类进行的思维。往小里说,科学思维是科学共同体集体进行的思维。不管是哪个科学家研究的成果,都会汇入“成果库”,供全世界同行分享。更加上科学思维要求超脱、排除价值、排除感情色彩,科学思维得出的往往是中立,客观,但具体到你而言可能没什么用的成果。
所以,当一个人习惯于科学思维时,往往没有“人”的因素在里面。这个问题到底和谁有关?谁来解决?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行动思维都有时间限制,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人们总想要一个“万全之策”,但没注意到自己根本没有这个时间。人类社会许多活动都有时间限制:车次、上下班时间、一年的工作安排等等。由于在哪里都有竞争对手存在,互相之间更是压缩对方的行动时间,每一方都力争抢在对方前面把事情做出来。
由于时间限制,人们无法全面考查一个问题,最终只能在信息模糊的情况下赌博。即使企业巨头、军队将领、国家元首,身边拥有一大群精英谋士,也只不过是对信息稍稍收集得全面一点、准确一点,最终都要在时限内进行赌博。当他们回首往事时,没有不对某些决策后悔的。
而科学思维没有时间限制,针对一个问题可以一代代人慢慢来,什么时候研究清楚为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隔了一千几百年。并非哥白尼的智商高于托勒密,而是这么多年里,一代代天文学家积累了更多的天文资料。仿佛一个有几千年寿命的人,一年年仰望星空,终于搞清了宇宙的秘密。
科学思维主要是从自然科学那里发展出来的。认识大自然可能会很艰苦,爬珠峰、去南极、下深海、飞太空,可大自然不会主动伪造假象。而行动思维肯定要涉及利益相关的其他主体,你得到的信息不可能全都真实。这就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和警察的侦查工作之间的区别。
行动思维必须一是一、二是二、黑是黑、白是白,因为具体行动只能有一种。科学思维是概率思维,可以讲究百分比。比如说,一对恋人可以坐下来分析,如果结婚,对双方好处是多少,坏处是多少,可以计算个百分比。但他们不能根据这个结论,决定结百分之几十的婚。要么结婚,要么不结。
又比如一个人在现在的单位工作,他可以从收入、前途、工作内容、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有多少好处,有多少坏处,可以一一列举出来。但他只能选择继续干还是跳槽,不可能根据研究结果辞百分之几十的职,保留百分之几十的职。
一对恋人之间要么结婚,要么分手。两个国家之间要么建交,要么断交。对于一件商品,要么买,要么不买。沃尔玛筹建一家分店,最终要么建,要么不建。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承担由此而来的负面后果。放弃做一件事,就要放弃由此带来的若干好处。
最后一条,科学思维和行动思维,对你来说哪个最重要呢?呵呵,这完全看你在从事什么职业。如果你进入科学共同体,当然要坚持科学思维。如果你从事其它行业,当然要行动第一。
那么,究竟有多少大学毕业生最终留在科学共同体中?我没有看到过有关研究。只好说说个人经验。以我大学时那个班为例,当年人人都在学习科学思维,但只有十分之一留在了高校。伴随着大学扩召,这个比例还会越来越小。
所以,绝大部分毕业生,包括本书九成以上的读者,可能都必须另起炉灶,抛掉书生气,学做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