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陈翰林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51:26
走进杨陈翰林第 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 加入时间:2009-11-30 11:42:34
旧时慈溪曾十二度修志,始于南宋宝庆,至今仅天启、雍正、光绪三志传世。“光绪志”是三志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全志自光绪五年创修,至光绪二十五年刊行,费时达二十年。《中国方志大辞典》称杨泰亨主修的光绪志“篇幅浩瀚,人物传尤为突出。虽繁而不失清晰,为后人所赞誉”。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志工程,杨泰亨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偶然获悉他是杨陈人,我的家乡离杨陈不远,常听一些老人说起过去杨陈有杨翰林,于是就有了去杨陈看看的念头,想弄清大名鼎鼎的杨翰林是否就是泰亨先生。
到了杨陈,发现翰林第的西边是一个不小的池塘,雨点打在水面,激起一阵阵水雾。我发现,大凡官第豪宅,宅第周围总会有池塘,譬如余姚泗门的谢迁府第、丈亭上徐塔的官房、绍兴的吕本府第、王阳明府第,只是大小有别而已。眼前的翰林第虽然破败,但还算完整。朝南开着五个门,居中的双扇大门有新钉的“翰林第·江北区文保点”的金属牌匾。五个门前面是一长溜长条石板,当地村干部陈国强说:“这是‘连夜石’,翰林第不够隔河竖旗杆的规格,获悉有人参本,朝廷要派钦差前来查处,就连夜将长条石板盖上了,门前的小河也就成了今天的阴河。”他还告诉我们,“听老人们说过,原先中间正门两侧有一对石鼓,石鼓前面是小河,五座小桥对着五个门,过桥是威武的石狮子和高高的旗杆。”
参观完翰林第里面的建筑,陈国强建议我们去采访一位叫杨棣臣的老人。老人向我们介绍说:“翰林第由北而南,曾先后有过四进房子,先是平房,为太太公杨庆槐从鄞迁入时所建,在‘长毛’造反时烧掉了。毁后旧址南面建的也是平房,前几年毁于火灾,现还剩西边一间。第三进是太公杨泰亨所建,是七间二弄。第四进是太公在其第五子杨家骥即我的五叔公中光绪十六年恩科进士后所建,当时还修了门楼和两侧厢房,形成现在看到的二十四间走马楼的格局。”老人介绍,他小时候正门门楣悬挂着“太史第”金字匾,两旁是石鼓、进门甬道,前厅正中挂有慈禧御赐的“岁岁平安”匾额,左右柱联分别是大学士张倜初、浙江学政瞿鸿基、浙江督军卢永祥所书。尤其是“寿母堂”,楼上有大量的文房四宝和梅调鼎等名家字画、楹联,楼下有曾国藩手书石刻碑文。当年宅院檐前宫灯流苏,是典型的江南世家气派。据《历科进士题名录》和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杨泰亨为同治四年进士,翰林院检讨,其父杨庆槐,以泰亨贵封奉直大夫(从五品)。杨泰亨五子杨家骥进士出身,官至翰林院编修,泰亨以子贵累封至通奉大夫(从二品)。
说起往事,老人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们,府第前的道地,曾有过四对旗杆夹,分别属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杨泰亨、光绪十六年庚寅科进士杨家骥、同治十二年举人杨家騋、光绪十五年举人杨家騊等父子四人。父亲的旗杆是方的,儿子们都是圆的,均有二十来米高,旗杆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抬到偏屋收藏,在公社化时搬出去派用场了。道地上高大的照壁、旗杆夹、石马、石狮以及家中的匾额、古籍大多毁于文革中的“扫四旧”运动。老人说:“除了‘太史第’宅院,杨家还陆续建有杨氏宗祠(善庆堂)、寿母楼、坟庄、旃檀庵等建筑。自太太公道光初年迁赭北定居,杨家在同治、光绪两度崛起,两代进士、父子翰林曾在四乡八都传为佳话。”据有关史料和实物佐证,杨泰亨曾两主湖南乡试,光绪元年杨庆槐去世,杨泰亨请左宗棠为其父写了墓志铭,可见地位显赫。杨棣臣老人最后说,“我的祖父家騵是太公的第三子,曾任江苏溧阳、常熟知县,在赴任两湖道台途中病殒,因为拔贡出身,所以没有旗杆,与其兄弟们相比要逊色好多。”听完介绍,我再次走进翰林第,站在大门口南望,想像着当年道地上旗帜飘扬、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
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杨泰亨因故致仕后,不仅讲学月湖书院和余姚龙山书院,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他主持编修慈溪县志、创办“荣华堂”、创办“杨村公学”,是为家乡父老乡亲做过一些好事的。荣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收养了无数的弃婴、孤儿和孤寡老人,至今人们还记着杨泰亨、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等众多乡贤的恩德。
杨陈之行不仅验证了杨翰林即是光绪《慈溪县志》的提调杨泰亨,还参观了泰亨先生的旧居,听说了他的一些故事。旧居、故事都是过去式,从所见所闻中还原泰亨先生是不可能的,但凭着它们,泰亨先生的形象在我心里丰满了许多。
来源:宁波晚报 作者:叶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