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土 上海人是桶底之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22:44
这么周末,随便读了一下易中天教授的《读城记》,这本书1999年第一次印刷,内容与目前的情形不能说完全合拍了,但总体来说,对北京大气的评价十分准确。
今天一早做了件事情,把自己博客里的分类标题“北京的问题太土”,改为“北京的确比上海优秀”。其实,单说优秀是远远含盖不了北京相比上海魅力超凡的种种理由的。我说北京太土,其实是个玩笑话,是新浪汽车论坛里绝大部分DX都知道的典故。这个“土”字是从车坛一位籍贯南京的著名网友的嘴里先期“注册”的,那天他到上海约我喝酒,觥筹交错之后一同上网,遇到车坛里北京的几位列举出北京传统小吃的话题,于是,兴起之下,大呼“北京的问题太土,不值得探讨……”。从这以后,只要是和北京的网友交流,就喜欢把这口头禅挂在嘴上。这一挂,恰恰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北京的优秀!
不管是我实事求是地描述上海地铁的空调洋相的文章,还是感叹金茂大厦不给我机会的文章,无一例外地在文章的评论中充斥着这样的内容:
1,专家或伪专家们出面澄清并解释上海包括地铁在内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是怎么先进,是怎么合理,你不懂得其中的细节怎么有资格乱说……等等。
(专家只在出问题甚至大问题的时候才向消费者进行“产品说明”,这就叫“专家”)
2,穷鬼!——既然是个民营小单位,还动什么金茂的脑筋?
(嫌贫爱富是上海人的标致,尽管说这话的或许活得并不怎么样,其实算进新上海人的很多福布斯排名前列的成功者都非上海人,且他们的原始积累是从和金茂相去甚远的地摊开始的)
总之,各种漫骂和讽刺接踵而至,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匿名,主要是上海人怕惹事生非的秉性,所谓外地人在上海吵架不行,吵到一半捋袖做打架状,那么吵架的对象和周围看热闹基本都能自觉散去。当然网络上无法做到,所以匿名后大可把平时在钢筋丛林森林里积累的压力随便释放到对象文章之中。
二,其本质都是对上海家乡的无限崇拜和热爱,不允许外人或自己人说上海的任何不是,由于语言表达严重缺乏北京人幽默和婉约,所以出口就很粗俗而下流,与自己的长相和打扮大相径庭。其实他们的知识因为上海本地“专家”对产品说明的羞涩而匮乏无比,比如金茂大厦,看看造在上海浦东,可从资本构成和主要经营干部的籍贯上分析,和你大上海根本没有一点关系,这个,很多自豪的上海人是不知道的。
话题回到我对北京“土”的评价,回忆起来,每当我说到北京的不是和“土”,包括前一阵子的交通IC卡的问题,北京方面很少有人直面地予以诋毁讽刺式的反击,更别说漫骂和挖苦。或许在类似新浪车坛这样的地方,或多或少有点脸熟,北京的DX知道我的为人,并不把我的玩笑和叫嚣提升到政治高度;但在博客里面对范围更广的北京人,我依然没有看到什么直接的非议和争论,相反,北京人会对你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陋习从更深的层面去分析并解释这些缺点和陋习,还有很多“老油子”,更会以幽默随和的心态附和你的说法,索性把北京的“土”评价到极致……这就是郭德刚的境界了。
这一切,在上海人的层面里是没有的。都说北京人喜欢政治,可上海人一旦遇到对上海的“标志性风物”的瑕疵的议论,就会一反常态地出面自觉而旗帜鲜明地维护大上海的面子,尽管其维护的语言是粗糙和庸俗的,其气势是基与匿名前提下的气急败坏……
前一阵子中央台的黄健翔在直播解说世界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比赛中说了点个人色彩浓郁的话,我按照上海人的习惯思维觉得很不妥当,发了几句感慨。后来发现,上海两大电视台的所谓(本地)名嘴以及相关主要媒体,纷纷站在政治的高度严厉地批评起黄的这种表现,大有纪委领导的风范,我倒同情起健翔来了……人家黄就是受到全国球迷的欢迎,最后主动认了错,照样直播了最后的决赛,可以想象,当初那些试图落井下石并幸灾乐祸的上海人,心里多么的不爽。
我订阅了《北京青年报》和上海本地的《新民晚报》,客观地说,如果单从报纸报道的社会新闻看,北京似乎快成为“原始社会”了,简单的解释是:上海人看到自己的更多的是优点和所谓先进;而北京人更善于反映并分析自己的不足和缺憾。
城市管理的上乘和城市面貌的先进是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应该达到的水准,上海人可能不是井底之蛙,但可能是窝在水桶里的青蛙——只在人们挑水时跟着水出来看看周遭,可一水倒完,还得跟着桶再下到井里……
参考:本人今年4月的原创作品《北京的色彩》
很奇怪,尽管我一直在网络上和北京较劲,可心底里最喜欢的城市(严格来说是大城市),除了自己生活的上海,就是北京了。当然,完全可以举出厦门、杭州这样的例子,但是从一些细节上,大城市的魅力是再精致的小城市所无法替代的,比如:你要找一张冷僻的纯音乐的CD,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地方,就相对容易地可以在某个专业发烧友光顾的僻静小店里淘到。
上海,我当然喜欢,但更多的是出于对故乡的习惯和感觉,这里有我最亲密的家人,有我最熟悉的社会网络,有我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
对北京的议论,排除战略因素,最近很多人都在疑问:就冲这么一个每年春天风沙扬尘的气候,以及严重的缺水,还适合做首都吗?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万一来个沙尘暴怎么办?此外,北京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那就是虽然说其行政面积达到上海的2倍多,但只要稍微走出中心一点的地带(我们姑且划到五环以外吧),那简直就成了某种程度的“扶贫”地区了,简单地说,城乡差距太大。
北京也缺乏上海这样的商业氛围,商业区各自为政,且经常被过分宽大的大街拦腰切断,很不适合群体开发。所以,你如果问一个在CBD上班的白领国贸大厦里某个品牌在哪里卖,很多情况下,他(她)可能一边摇头一边回答:“我真不知道,我住东面,下班好几十公里呢……”
两年前去北京,正好遇到当年最厉害的一次沙尘暴降临,当飞机接近北京上空,感觉晴朗的天空一下子变成一种炽热的红色,飞机舷窗外满眼睛的红色的空气,似乎没感觉有什么大风刮过,谈不上什么能见度,就是简单的红色。虽然人们都知道这是沙尘暴来袭的杰作,但面对眼前的红色,机舱内还是有不小的骚动。其实,在阳光的作用下,黄色的沙尘被披上了红色的盛装……
下飞机后,有登机桥伺候,一路封闭的环境下到了到达大厅,这一下又吃惊了,感觉大厅里灰蒙蒙黄灿灿的,不是雾,但就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细腻均匀的物质,或许一个1.5视力的, 在这个测试也就1.0到1.2了。而鼻腔中也隐约感觉到一种微微的焦味,是干燥的气息,更是细微沙尘的气息。
在从机场到市区的道路上,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其实沙尘暴的袭击已经过去,但影响还没消除。的确,风不大,也感觉不到所谓沙侵面庞的刺骨感,除了味觉上的,就是满眼黄褐,以及微微泛红的天空。
我一直说北京最大的问题太土,这里面的涵义绝对不只局限在气候上。北京话的翘舌音与其说好听不如说是一种土。其实,现在的北京话的原型应该和满族的入侵有关联,而根据一位北京对历史颇有见地的人士的分析:中国秦朝时开始真正的国语应该就是现在的广东话的雏形,原因是秦朝灭亡前有一支部队被派遣到南蛮之地平暴,结果这支部队全部留在南方;从而那当时最先进的中原文化包括语言带到了那里。我虽然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但从广东话,普通话,东北话等等都能被编成好听的歌曲,而上海话只配编个小曲在茶馆里自得其乐。总之,正如某本自助旅游书上介绍的:作为年纪最轻的城市上海,最喜欢强调的似乎还是自己的历史,而上海的历史无非就是鸦片战争后十里洋场的小洋楼和一些基于小资情调的咖啡馆和舞厅……底蕴这个东西,是任何现代建筑和资本运作都无法速成的,包括美国。由此,北京即便再土,却能吸引着那么多演艺的明星在那里耗着;广州即便再乱,也能吸引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文艺人在那里奋斗;西安甚至比北京更土,却能出张艺谋这样代表中国形象的超级导演。
上海总是在强调自己“海纳百川”,作为上海人,我都觉得有点可笑。
北京的包容倒是从来没怎么自我宣传过。北京人一般不象上海人那样带有强烈的地方自豪感,一方面,北京土生土长的不多;另一方面,北京人多少存在一些居高临下的首都的大气,但必须指出:这种大气很少作为他们自我骄傲的资本。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吹牛,上海人是比较容易以“这要在我们上海……”这样的口吻来讽刺对外地一些现象的不满并与上海的“先进”进行比较的,而北京人似乎更擅长发掘外地的长处“看看人家XX地放做得多好,咱北京就不行了……”。
上海的一个早晨,我开车送一位北京的朋友去机场,同车相送的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北京人买了几个肉包子在车上分发,被送的朋友忙着说话没搭理,那个在上海工作的哥们硬塞了过去“多吃几个吧,到北京吃不到这么好的肉包!”
我想,要是换我们上海人,可能当时就会当场比较出对方的包子不如上海产品的不足了。
北京的色彩是黄,是红,是灰,是土,你很难有个准确的总结。当你试图归纳一个城市色彩的时候,除非这个城市拥有绝对上乘的绿化,或无法比拟的海滩,否则,任何的强加的色彩,都会褪色变味的。
*****************************************************************************
北京于小星信息咨询部提供以下签约服务:
受托对各类信息开展搜集、加工、整理,提供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参谋、磋商、评议、会诊或顾问投资行为的可行性;大型会议文档及档案整理;科技成果密级评价;受托为外地客户在北京筹办大型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和相关推广工作。受托在北京代办各项合法事宜。
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14-7-001    邮政编码/PC:100026   电话/Tel:13801068992                电子信箱/E-mail:bjyuxxzxb@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