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岂止没有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18:28
上海人岂止没有文化 (2009-02-14 23:57:41) 标签:文化 

  上海人岂止没有文化

                                          古清生

 

自从上海的文化大师制造了新成语“秋雨含泪”以后,我就感觉上海的文化高度在垂直下坠。直至这次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下称《新》)的文章刊发,内中提了一句“说上海话的没有文化”,据说上海人读罢即如马蜂被捅般炸窝了,不依不绕,穷叮猛扎,直至迫使文章的责任编辑停职。上海人的小量,由此可见一般,上海大抵可以不称上海,叫做上池比较贴切。

上海这个渔村,旧时是一个开放城市,亦为中国现代报业的发祥地。清朝同治年间,余杭县太平巷的毕秀姑(小白菜)之夫葛大突然身亡,县令刘锡彤因与新进中举的士子杨乃武有私怨,便借小白菜曾租住杨家,与杨乃武接触甚密为由,将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的罪名定为死罪。但经过当时上海的《申报》对事件坚持不懈地追踪报道,直至影响清廷,慈禧太后收回死刑定罪核定,发还重审并最终将冤案大白于天下,解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千古奇冤。会说上海话的,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吧。

《申报》的力量,改变的不止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两个平民的命运,它在中国封建时代开了现代传播舆论监督之先河。那么,再回到《新》这篇小文,一句“说上海话的没有文化”就导致上海人容不下一份报纸,不能放过一个编辑了!从这个事件判析,上海人还真的没有文化。众所周知,报纸是一个公共的舆论平台,他可以在报纸上说“说上海话的没有文化”,你也可以在报纸上说“说上海话的特别有文化”或者“说外地话的特别乡巴佬”,无妨。上海人经常讲,上海是东方之珠,也没有什么人说上海的不该么。我说,上海人如果有文化,大可以写个文章在报纸上一驳,总不至于说上海话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写文章吧?

我赞同《新》作者的观点,上海人岂止没有文化,而且没有竞争力。早年就听说,上海人高考,未入上海高校的考生情愿留在上海读中专,也不去外地读大学,为的是防止成为外地人。上海,在计划经济时代,集全国的经济资源于一市,以供上海发展。然而,改革30年以后,以制造业闻名的上海,还有什么品牌能够傲然于世?上海的房地产业特别发达,俺有个朋友告诉俺,他住的房子2万元一平米。可是,待俺去了上海了解,那是上海所有的房子炒成了这个价,也正如《新》文的意思,上海这个渔村,城市核心地区的主要居民讲外国话,中环以内的主要居民讲外省话,讲上海话的人都被迁至环线以外去了。没有文化,综合素质比较低,在当代的竞争大潮中处于下风,上海人应该警醒才是,应该感谢那位作者、编辑及这份报纸,毫无必要迁怒于人讲了一句大实话,报纸都停了,上海就更没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