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吧,教育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4:26
开放吧,教育内容 ]   前几天,我也在思考开放教育的话题,并且有想法做出一些尝试.看到Isaacmao的一篇文章,正好可以补充我的想法.

“知识不是力量,除非共享”——CES Blog

  近期开放的两个站点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一个是美国的open-education.org;另一个是国内的oedu.org,从这两个站点的名称就可以看到都在提倡开放教育。open-education.org是由一些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发起的,而oedu.org是国内一些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发起,可以说都是从草根开始的网络群体。两个网站的最终目标看起来也完全一致,那就是用开放软件、开放内容的方法去改善教育中的僵化格局,不能说这些工作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唯一途径,但北美、欧洲等地的一些开放教育内容的建设和应用已经看到了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让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彻底地把开放观念应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表述上。

  教育的社会背景

  今天,教育的社会大环境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有些积极,有些消极。无论怎样,这些变化都影响着公共教育的功能和角色。很多转变不会立刻呈现,却在其效应放大的时候给我们很大的冲击,以至难以招架。

  长时间以来,内容被视为个人或组织的一种所有权,而版权和专利收入仍然是很多商业公司主要的一种收入模型,这样的观念虽然对保护知识产权和原创性有好处,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并没有利。这种所有权的观念在进入21世纪时逐步发生着变化。“我们担心的是,今天仍然在用20世纪的方法来保护21世纪的传播方式”(Lawrence Lessig)。在工业化模式中,如果我拥有一件物品(例如汽车)然后我送给别人,那么别人获得了,我却失去了。在知识经济中,这个模型已经不再恰当,通过分享知识或自由获得教育内容不再会让原始的拥有者有所损失,反而可能让内容增值和获得积累创新的效应。另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们通信、互动、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这种架构的发展意味着任何人都有能力尝试创造。“在网络的开放技术架构之上,每个人都是网络上的平等节点”(David Weinberger)。

  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步出现了应用和基础技术的新发展(例如Weblog、Wiki、语义网等),这些实践和技术的演进让网络正在融合到真实社会中,并且加强了其价值。新的群体在不断涌现,全球的专业人才组成的社区伸展到每个角落,复杂的知识能够高度共享,个人无需在任何领域都无所不知,同时技术加强了知识表达的能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和信息都有一种模糊的性质。在很长时间内,技术难以对其进行定量和定义,但正在研究中的如学习物件等技术将对知识进行有效定义、标记和分享。这些都会让人们思考如何去分享知识。

  不但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在每个个体身上也有潜移默化的新要求。个性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个人声音和要求正在得到更大可能的展示。固定包装的音乐、网站……乃至教育,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量身定做的需要。我们对知识的需求与以往有所不同: 可能不再需要完整的固定课程,而是按照我们已知或未知的具体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高效学习。从全球的范围来看,传统的公共教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营利性质的教育开始出现。教育不再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正如全球化促使商业活动发生改变,当前教育也有了同样的压力。但是,很多孤立短视的教育机构并不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危机性。

  开放是唯一对策

  过去几年,软件领域有一场影响较大的运动,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开放源码运动(Open Source)。开放源码并没有改变软件的开发模式,却因为人人可以访问源代码并获得授权,在更大范围内加速了软件的创新,这种创新的自由度和多样性远远超过了过去20年流行的工业化软件开发模式。如果从更大的范畴来看,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开放源码工程。有人计算过,如果互联网的发明人和Web的发明人把互联网申请专利按照传统方式商业化授权,这些人的财富早就超过了比尔·盖茨。如果说软件代码的封闭阻碍了软件的创新,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则是内容封闭所带来的知识创新矛盾,这种矛盾在教育中更凸显其阻碍。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正在面对个性化教育需求的挑战(包括受教育数量上的压力),还要应付过去的封闭格局所积累的弊端。虽然营利性的教育能够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但公共教育本身的作用很难被完全取代。在营利性教育的竞争中,公共教育必须根据对环境变化的评估提供相应的对策。分析全球技术组织的个性学习的解决方案,我们会发现一个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知识必然会在教育机构中分拆组合学习物件(Learning Object),并最终根据每个人的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构建这样的学习物件需要非常大的努力,不可能在单个教育机构发生作用,必须更大范围进行协作和分享,所以必然需要一种开放内容模型以支持这种协作和分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体系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适应新世纪的发展。

  开放共享教育内容可以带来诸多好处,首先就是可降低教育机构的成本。今天我们的教育成本很大一部分也是教育内容所占有的成本,这些耗费在重复支付版权上的费用和交换这些版权(包括载体)过程中为教育带来了很大负担,而这种负担又会随着对内容需求增加而加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为教育内容所支付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实际的应用价值,也会让整个社会的教育成本无形中放大,这将有损教育的社会公平性,在昂贵为特征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本身越来越难以承担实现高质量生活的作用。而如果教育机构之间能够采用数字方式分享教育内容,则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和交换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选择,也需要在合法条件下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充分资源,新的授权方式也可以在保护原创权利的同时建立新的服务或商业模式,并不会损害原创积极性。

  类似于软件的开放源码,开放教育内容也包含很多技术上本来就具备的优势。在增加资源的可重复利用的能力上是天然的优势,因为大量的人们可以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中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很多教育内容不会再陷于低质重复开发的悖论中,草根的参与也让很多教学内容不再受限制于单个供应商。这些活动的模式当然也需要完善的设计,例如,如何保证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但是对比传统的内容批发商模式,其中的成本优势显而易见。也许出版商/内容提供商的日子不好过了,但是并非如此简单: 在对内容获取方式增加的基础上,版权意识会更加清晰地进入每个使用环节。按照质量差别提供不同的内容服务也会出现更多新的机会,需求层次的多样性会产生均衡的经济效应。

  开放教育内容将成为K12学校、高等教育都会面临的选择。然而,单个教育机构的开放意识和行动还远远不足以支撑开放教育内容的初级目标,真正需要登高看远的是我们的公共教育管理机构,开放教育内容将成为新教育政策中是否有了全新出发点和是否深入思考经济效应的判断标准。

  开放项目层出不穷

  短短几年,当我们还在远程教育是否有效的问题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国外的网络教育资源发展项目已经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开放意识的引导下,各种开放教育内容项目从不同侧面层层涌现,大有在未来几年覆盖整个教育领域的趋势。当然,这些项目很多是一些具有领先意识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甚至只是民间机构独立发起的,所以在未来的协作性方面还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考验。

  开放期刊

  开放期刊(Open Journals)在这两年异军突起,目前发展最为简单实用。开放期刊涉及如何保证出版机构的利益,但从目前一些已经开放访问的期刊看到(www.doaj.org),出版者不仅接受了开放模式,同时也没感觉到商业利益受到侵害,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现状。一些技术支持系统,如MIT开发的DSpace系统,实现了大学科研期刊的分享和存档管理,用一种分布式法让授权机构分享到海量的科研论文资源。一项开放期刊和档案的技术标准(OAI),也在全球协作下逐步成熟,支持标准化的全球科研资源的交换和检索。开放期刊有助于科研活动在全球范围及时共享,减少因传统媒介的传播限制和成本障碍而导致的无谓重复。

  开放参考资源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开放参考资源,在过去数年,因为互联网过分重视页面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容的结构化,因此互联网做为学习工具的作用可能有所削弱;而且很多小范围的内容开发造成了注意力的不断转移,降低了网络学习效率。最近,一些全球范围的网络参考资源共享工程显现了很大的潜力。Wikipedia和NuMedia都是网络上免费共享的百科全书,他们来源于一种基本思想——人人都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愿望。其中Wikipedia的思想更加开放,它采用Wiki作为编著工具,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随意修改和书写。Wikipedia的成效非常显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这“本”百科全书已有了近15万页的内容,还不包括更丰富的内部超链接含义,同时还有几十种语言的内容同时在开发中。Open-education.org上也启动了多个学科参考资源的开放项目,由来自全球的志愿者分布完成,这些资源对今后的在线学习将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

  开放图书

  很多人对古登堡项目(Project Gutenburg)一定不陌生,这个进行了30年的开放图书项目被看作开放内容的鼻祖。它不但没有随时代发展落伍,反而在近年来重现青春。古登堡项目的核心思想就是让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文字内容被全世界分享。该项目已积累了数千种有价值的图书,完全免费提供给任何人。受到这种影响,美国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也在走向完全免费访问的转变过程,经过一系列的版权操作后,大量的图书将以电子方式免费呈现给公众,让每个学习者、家庭都有机会面对全人类的知识财富,获得更加平等的学习机会。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赞助的一项计划NSDL就是一个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综合学科开放图书馆项目,全美有上百个项目组共同参与。开放图书与电子书的概念会慢慢融合,这是对终身学习的又一个有力支持。

  开放课程

  2002年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互联网上公布准备已久的开放课程计划(MIT OCW),这项承诺将MIT所有课程(约2000门左右)在数年内完全开放共享,耗资将超过数亿美金。全球任何获得授权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免费分享到MIT的教育成果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美国数所大学也在考虑类似的项目,并可能在今后几年内陆续公布。开放课程将使优秀大学教育的内容不再神秘,对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诚然,MIT本身的知名度而让这个计划比较引人注目,其实在国外,基于网络的一些基础教育课程分享早已经非常普遍,课程计划和教学设计的分享让教师们能够在大范围内协作提高教学的质量,支持和促进了面向问题的学习。

  学习物件仓库

  目前学习物件仓库(Learning Object Repository)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教育内容共享模式。这种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共享模式借用了分布协作的思想,目标是建设更加分布化、专业化的学习资源仓库,融合到各种教学设计环节中,支持越来越主流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过去几年,围绕学习物件的技术已经慢慢准备就绪,所以建设学习物件仓库的工作也在全球范围逐步形成规模。相比于其他几种开放内容的努力,学习物件仓库可以更加直接地面向多样性的教学环境,而且很大程度上融入教学者本身的实践活动中。基于标准技术(XML、LOM等),可以让分布的学习物件仓库松散地连接成为一个巨大的分享网络,使全球教育资源增加了一个新的分享层次。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都已经从国家层面展开了学习物件仓库的建设工作。

  以上这些工作,都建立在“自由、开放和共享哲学”之上,自然会挑战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版权意识。如何在保护版权的基础上建立共享的机制并持续发展,已经不再是困扰共享的最主要问题。现在到了如何在更大尺度上确定建立标准的共享技术平台,以及从更深层次发掘知识价值的时候。

  用开放迎接开放

  开发教育内容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人都在享受这些好处。但真正做到高层次的共享和创造,需要很多相关者的参与,这必然牵涉到困难重重的协商与利益谈判。但从软件开放源码的发展规律来看,新的商业模型和观念最终会被人们普遍接受。综合社会复杂性、个性化教育需求以及学习科技本身的发展趋势,开放教育内容已经变成了必然和必需的方向。从一个国家来说,还需考虑本身的战略设计。现在很多人认为MIT开放课程计划是文化侵略,当别人的开放心态站在了优势地位,我们是继续保持封闭,还是去迎接开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