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会”后对台海的居安思“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6:55
不久前,“两岸一甲子”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大陆方面由中共中央党校前常务副校长任团长,团员中首度有两位解放军退役将领及退职大使与会,有媒体称为“大陆核心智库访台”,,参与的两岸学者均有相当分量。在胡锦涛主席刚提出“两岸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创造条件”的背景下,这或许可谓是两岸“甲级”人员的一次“甲级”交流了。

   从会后各方的反应看,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所现分歧看来不小,以至有台方专家认为:“两岸关系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政治对话困难重重,和平协议毫无可能。两岸紧张局面终将再度出现,只是时间迟早罢了”,“蓝营也在往后退却”。并发出警讯:“台湾整个社会思想正由量变往质变的方向异化发展,……当前的和谐或许终将证明只是短期的假象。”让人听之不由扼腕。

   这里,拟一理其异同,一议其影响及两岸关系此后可能的趋向。

   一、有共识,“和平”在

   这次研讨,有关文化、经济方面的讨论争议不大。与会两岸学者都同意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双方的文化血缘、认同归属,建构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签署金融合作备忘录等等。

   所“同”之处,据了解至少有三点。

   首先,是新两岸关系正加速形成。有认为,在两岸不断建立信心、积累共识之后,两岸关系的新格局迟早将形成。

   再者,大陆方面指出,和平协议只是阶段性的协议,不是终极的协议,台湾方面也多认为这种提法是符合现实的。

   第三,大陆方面认为,两岸政治谈判要先易后难,从研究探讨开始,渐进到共识,不能操之过急。对此,大多数台湾学者也多能认同。

   从这些求同之处可见,两岸当前还是有共识和不少认同的,乐观的说,和平大局还是稳定的。

   二、有歧异,“和协”远

   不过,研讨会的重点和争执还是不少的,且集中在两岸的政治问题,包括“一中”认同和所谓的涉外事务和安全问题上。虽然会后总结报告也有意强调共识部分,低调处理不同看法,但歧见明显存在。

   有人认为,歧异在于:

   第一,大陆方面主张只有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一个中国”和有效遏止台独的基础上,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才能解决。表示,“一个中国”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台湾若采对抗政策是没有出路的,台湾接受“一中”现实,不会有损失,可以得到更多空间。而台方有认为,台固然希望北京协助台北扩大参与国际活动,但如果代价是接受北京版本的“一个中国”原则,则恐怕只有说“不”。

   据说,不但亲绿学者把和平协议扩张解释成为统一协议,强调绝不接受之外,连基本上和蓝军立场较为接近的台湾学者也都异口同声地对“一个中国”问题、统一目标提出质疑,说是两岸将来如果签署和平协议,其中不但不能有“一中”原则,不可有统一前提,连出现反对台独或分裂主义也都不能接受,显然“一中”成了问题,统一成了麻烦,结果引起双方激辩。

   第二,大陆学者与专家多认为,无论是谈两岸政治定位、结束敌对状态、军事互信机制,还是和平协议,都不能离开“一个中国”原则。而台方有认为,强调“一个中国”,是忘了胡锦涛曾经说过“勿强加己意于对方”,台北的确曾主张“一个中国”,但是却与北京主张的“一个中国”迥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三,大陆学者与专家认为,美国是导致两岸分隔一甲子最重要的外部原因,并强调两岸事务不容外国势力插手。而台方可能对美国这个“外部原因”还是感念的。

   第四,大陆方面既反对美国对台军售,也不赞成台湾向外国采购武器。而台方有人觉得,只有美国继续对台军售,台湾才有信心与大陆谈判,否则在没有自卫的情况下,台北与北京的任何政治协议,岂不被认为是“城下之盟”?

   以致台方有专家认为:这次会议对双方有教育意义、有启发作用,大陆有原则的坚持和策略的灵活,台湾有自己的顾虑和要求;但“整个台湾社会确实在由量变往质变的方向异化发展之中”,“两岸关系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政治对话困难重重,和平协议毫无可能”。此说虽然可能悲观了一些,但台海的居安思“忧”,看来是应该的吧。

   三、如何看待此次研讨所现问题及两岸今后趋向

   1、如何看待此次研讨所现问题?

   应该说,从已经披露的问题看,两岸交往深层的差异,还是比较突出的。

   台方一些人的看法意见,有博弈因素,但较多的可能还是从近、中期的利益出发多些,未必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强盛考虑的多。实际上,两岸和合,不仅仅是中国国家主权、历史承继的必要,也是、更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备受屈辱、落后挨打之后,在今天“百舸争流”的世界上再次复兴、强大所必要和必须。正如大陆方面专家所明确表示的,“一中”原则本来不是问题,这是中国国民党自己一向的主张,大陆之所以和台湾对话,是因为国民党政府主张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富强。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蓝营的“一中”后面,也有“自尊”的“面子”因素。——在两岸长久割断对立后,在情感、气氛尚未相当融汇之时,走向“和合”尚有“面子”关要过。正因此,才有“城下之盟”说。

   其实,待到两岸在经济上、文化上、民族情感上融合到互不可缺、无分你我之时,就最好的情况而言,也可以会出现无须分高低,讲大小的情况。也就是说,当两岸“通、同”而致“地无分东西,人无别台海”之时,若台海已达“择善而从”、“择‘高’而用”之境,——皆在中华一体中,各君何须多比“高”? 可以没有“城下之盟”之感,而有以中华之情,结“城上之盟”吧。

   2、说到台方考虑的“利益”,这里也想做一点台海和合的台方“利益分析”。

   应该说,以台湾目前暂时自治的范围、其实际治权的"地位"看,其对一个普通民众来讲,只是说明他是台湾这不大的地域、幅员中的一员。一个普通民众在目前台湾现状之下所获的个体利益(乃至长远利益)未必大且多。而台湾作为自古以来就属大中国的一部分,一个普通民众是此泱泱大国一分子,可能更有利。

   即:一个在台湾生活的普通民众,不会因为台湾“独”在,而获得的利益更多,倒可能因小而难强乃至小而弱,将须多仰仗非同族、同文、同国的外人,乃至多受欺负。而一个普通民众,却完全可能因为台湾是(历史本来是、现今国内国际法理也认为)大中国之一员,而能得到近在咫尺的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同一国家内部的与大陆之间的互相依托、互相交流、互通有无、互利互惠之便利与实惠。

   不过,从当权的统治者角度看,其利益未必与一普通老百姓一样。如果台湾是“一国”,他们就会由于“国无分大小,一律平等”,而在国际上拥有一个国家领导才有的权利(暂且不论这个所谓“国”并不大,而在法理上、历史承续上,目前还完全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这个领导人,虽然不是“龙头”、“虎头”,但是“鸡首”,有独自支配所管辖的区域内的一切重大资源的支配权(含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等)。

   因此,从利益分析可见,台当局的统治者,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利”欲,可能企望“独立”。

   应该说,有利益,就有利益的代表者、代言人。这可能也是本次两岸“甲级”研讨会现出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吧。

   3、台海今后会怎样?——政治精英的利益选择,会成为重要因素

   通过如上的分析,我们或可一议今后两岸的趋向:

   在目前大陆和台湾总体发展态势无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台方的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利益选择,会成为两岸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

   若有“利令智昏”者,只求个人的“独”利,也可能使两岸关系再度紧张,甚至难免一战;

   若台方政治精英们能“计利当计天下利”,两岸可能不战,大陆也将会顾及台方的“自尊”和面子,互谅互让,在有博弈和有协商过程之后,在“通、同”而致“地无分东西,人无别台海”之时,而达致“择善而从”、“择‘高’而用”之境,实现中华一体的台海和合。

   就大陆方面而言,我们可能也应看到:两岸走向和合是个长期、渐变的过程,不仅是实力的博弈,也是智慧的博弈。不光要继续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原则,更要了解台湾政治生态,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利用大陆强而有力的经济优势,针对两岸和合过程的变数,动态的确定应对之策,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或许还应该指出,在台海问题上,可能有一种看法,认为“和合”与“武统”的内容、进程和形式、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就最终结果看,都是实现国家统一,但和平还是武力的不同的途径,必然使得其内容、进程和形式、结果有不同。如果选择“和合”方式,就要准备接受内容、进程和形式、结果的差别。“武统”是“痛快”的,但虽然比较“快”,却也比较“痛”。故而才有考虑“和合”。把“和合”理解为和武统一样,可能是对其的期望值过高。

   文磬 2009-11-23《联合早报网》